梅文鼎

- 姓名:梅文鼎
- 别名:字定九,号勿庵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宜城人
- 出生日期:1633
- 逝世日期:1721
- 民族族群:
梅文鼎(1633—1721),清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字定九,号勿庵,宜城人。他终生不仕,因其学术精湛而颇得清圣祖康熙帝的眷顾。他自幼侍从其父梅世昌及塾师罗王宾学,仰观星象,稍知天象运转之意。后又从师于竹冠道士倪观湖,得其传授麻孟旋所藏台官《交食法》,稍知其立法之故,补其遗缺,著《历学骈枝》二卷,后又增至四卷,得到倪观湖的赞赏。其后,他专以天文历算为业,博览群书,为学甚勤。每遇有难读者,必欲求其说,往往废寝忘食。刘辉祖曾与他同舍馆而居,据他说:“吾每寐觉,漏鼓四五下,梅君犹构灯夜诵,乃今知吾之玩日而愒时也。”其家多藏书,频年游历,手抄杂帙不下数万卷。他平生所著极为宏富,终其一生,所著历算、数学、几何等专著,多达八十余种。他对古代天文历法及几何、数学的学术成果,作有广泛地总结论述,并发展和修证了许多理论,在当时既已成为一代名家。无论朝野官民、中内学者,纷纷折节求访,有所问者,则详告之而无隐。居北京时,裕亲王以礼延致朱邸,称梅先生而不名。宿迁徐用锡、晋江陈万策、景州魏廷珍、河间王之锐、交河王兰生等人,皆因以得与之参校而为荣。清圣祖康熙已未年(1679),设局修《明史》,其中《历志》为钱唐吴任臣分修,曾经嘉禾徐善、北平刘献廷、昆陵杨文言修订,后又属黄宗羲订证,最终又属以梅文鼎。他摘出其中讹误50余处,以算草、通轨补之,著有《明史历志拟稿》一卷。康熙二十八年(1689),至京师,结识李光第,为其子李钟伦师。其间著有《历学疑问》三卷。李光地随从康熙帝南巡,途中康熙帝有旨取其所刻书籍回奏。李光地于匆剧末及携带,遂以所订刻的《历学疑问》为献。康熙帝精善历算,见其书颇为赞赏,并亲笔御批。不久,康熙帝西巡,问隐逸沦没之人,李光地则答以关中李顒、河南张沐及梅文鼎。康熙乙酉(1705)二月,清圣祖南巡,李光地又得随从左右。途中,康熙帝忽想及梅文鼎,而谕李光地,于回程时与梅文鼎一起来见。四月,李光地携梅文鼎伏迎于河边,在康熙帝的坐舟中得到召见。经过三日的召见问对,康熙帝非常叹服其学,曾对李光地说:“历象算法,朕最留心,此学今鲜知者,如文鼎,真仅见也。其人亦雅士,惜乎老矣!”其间接连数日,康熙帝赏赐他御书扇及颁赐珍馔。临辞,又特赐其“绩学参微”四个大字。不久,又命其孙梅彀成入内廷学习。康熙五十三年(1714),康熙帝亲自主持编成的《律吕正义》,特命梅彀成将此书寄一部给梅文鼎,并非常恳切地要求他提出批评意见。纯如学友一般。从帝王之尊而能至于此,足见康熙帝对梅文鼎学识的亲佩,其恩宠为古所未有。梅文鼎卒于康熙辛丑年(1721),享年八十九岁。康熙帝闻知后特命人为他办理丧事,士论荣之。
猜你喜欢的书
吴文正集
诗文别集。一百卷。元吴澄撰。此集系其孙吴当所编。明成祖永乐四年丙戌(1406),其五世孙吴爟重刊,集后有爟跋云:“《支言集》一百卷,私录二卷,皆大父县尹公手所编类,刊行于世,不幸刻板俱毁于兵火,旧本散落,虽获存者,间亦残阙。迨永乐甲申(1404),始克取家藏旧刻本,重寿诸梓,篇类卷次,悉存其旧,不敢更改,惟卷首增入年谱、神道碑、行状、国史传以冠之。但旧所阙简,遍求不得完本,今故只将残缺篇题列于各卷之末。”从此跋,可知此集原名《支言集》,重刻本乃残缺之馀,已非初刻之旧。但残缺不多,仅第十七卷《徐君顺诗序》一篇,第五十四卷《题赵天放桃源卷后》一篇,第五十七卷《题约说后》一篇,又第三十七卷《滹南王先生祠堂记》末注“此下有缺文”而已。吴当所编过于求备,片言只字无不收入,有不必存而存者,未免病于稍滥。此集《四库全书》本前九十卷为文,卷九一至卷九八为诗,卷九九为词,卷一○○为骚体、杂题,附录年谱、行状、列传、圹记、神道碑。此外,有明宣宗宣德十年乙卯(1435)吴炬刊本(存九十八卷,外集五卷),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临川官刊本,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苏宇庶临汝刊本,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刊本,均为四十九卷,外集三卷。
论学绳尺
文章总集。宋魏天应编。十卷。 专为当时科举应试写作论说文而编写。所选之 文分为十卷,甲集十二篇,乙至癸集俱十六篇, 每两篇立为一格,如“立说贯题格”、“贯二为一 格”等,共七十八格。每题先标出处,次举立说 大意,而缀以评语。全书选文前另置《论诀》一 卷,先引吕祖谦、陈亮诸人论文之语,然后就文 章写作之“认题”、“立意”、“造语”、“破题”、“原 题”、“讲题”、“使证”、“结尾”等分别加以说明, 对宋代文章评点之学的发展,对明代八股文的 形成均有一定的影响。有《四库全书》本。
湖岳村叟医案
医书。翟竹亭遗著。本书是河南省杞县解放前的名医翟竹亭先生的遗著,曾于1963年由开封专署卫生局以石印本问世,此由开封医学专科学校张茂珍等在石印本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凡17门,237案。各门有总论,说明病源同异; 每病有医案,辨证论治,方法简便。可供临床医师参考运用,1984年9月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填词杂说
本书为论词之作,即自 《东江集抄》录出者。虽仅三十一节,而颇有精论。其论词很重视言情因素,强调要以情动人,认为“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乎移情。白描不可近俗,修饰不得太文。僻词作者少,宜浑脱乃近自然;常调作者多,宜生新斯能振动。词要不亢不卑,不触不悖,蓦然而来,悠然而逝。立意贵新,设色贵雅。构局贵变,言情贵含蓄。如骄马弄衔而欲行,粲女窥帘而未出。学周柳,不得见其用情处;学苏辛,不得见其用气处。当以离处为合,皆填词者所当知也。”评判宋贤,公允精实。论清真词,颇有独到之处。他赞扬柳永的 “晓风残月”,也欣赏苏轼的“大江东去”,说是“体制虽殊,读之若身历其境,惝恍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他高度评价李煜、李清照的词,也正是从写真情、直抒本色这一根本点着眼的。重视词的移情作用,并不意味着不讲究章法,不讲究出新,一首好词本身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例如,他论填词结句,特别强调错综动荡,要“能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动语”。他还谈到诗词曲的特点,说:“承诗名曲者,词也。上不可似诗,下不可似曲。然诗曲又俱可入词”。此说可供人寻绎三种不同抒情诗体的独特风味。有《词话丛编》本。
手杖论
一卷,尊者释迦称造,唐义净译。破言世有异执所生之有情者。
大方广师子吼经
一卷,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佛在日月宫中。与九十百千俱胝比丘,无量菩萨俱。遣胜积菩萨往北方欢乐世界法起佛所听法,胜积至彼礼佛足已,却住一面。法起如来故问汝从何来?胜积默无言说,大众生疑。法起如来微笑放光,十方云集。电鬘菩萨问笑因缘?法起如来略说诸法实相,本无言说。净身菩萨问言?若无所说是真说者,喑默不言,皆应说法。佛言,哑默不哑默,亦皆说法。而不知法,如生盲人处日光中,而不见日。众生所有音声语言,皆入四无碍智。欲求法者,于自身求。欲求菩提,以五蕴求。于是大千震动,佛更出广长舌相已,普告大众,释迦牟尼,即我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