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阅世编
《作者:叶梦珠》史料笔记。十卷。约15万余字。清初叶梦珠撰,约成书于康熙三十年代末或四十年代初。叶梦珠,字滨江,号梅亭,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生卒年不详。只知其生于明末,死于清朝康熙中叶稍后。他博学多闻,关心世务,著述除本书外,尚有《续编绥寇纪略》等。本书内容,主要是记述作者生活的六十多年中,凡“阅历之所及,无事不书,有闻必录,而于松江一郡之沿革创置为特详”。故取名为《阅世编》。本书体例编排,采用分类分目叙述,叙述时,各按时间顺序进行。共分天象、历法、水利、灾祥、田产、学校、礼乐、科举、建设、士风、宦绩、名节、门祚、赋税、徭役、食货、种植、钱法、冠服、内装、文章、交际、宴会、师长、及门、释道、居第、纪闻等二十八门。它主要涉及到明清之际以松江为中心的这一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事各方面情况,记述颇称详备。它的体制虽为备纂辑府志时的采择,而于治史者尤资参考。
-
陶庐杂录
《作者:法式善》也称《陶庐杂咏》,六卷。清法式善撰。此书为读书笔记,不分门类。记述明、清两代典章制度、社会经济情况、图书目录和文献资料等。前四卷主要记述明清政治、经济情况,并考证掌故和文献。对清代前期人口、财赋、户部库藏银两、铸钱数字,元明清学官姓氏,历代户口、纸币、铸钱等均有记载。特别对明修《永乐大典》、清内府藏书、明清以来丛书的刊刻以及宋元明清诗文选集的目录等记载尤详。如康、雍、乾三朝人丁户口存银之数,钦定书籍存储之情状,《稼轩集钞》的刊行,《绥寇纪略》的版本,以及记载毕沅校正古籍多出孙洪之手,诸如此类,都可以广见闻、备考证。后二卷主要为摘抄经世之文,借以隐砭时政。版本主要有嘉庆二十二年(1817)大兴陈氏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涂雨公点校本。
-
冷庐杂识
《作者:陆以湉》笔记。近代陆以湉著。八卷。全书系据作者读书所得以及日常见闻随手记录而成,内容以清代学者文士的学术、文艺撰述成就、言行事迹为多,对他们的师承交游关系、学术源流等的记载,可以作人物传记的补充史料。对清代以前的历史人物与经史著作、诗词典故、金石书画以及医药、地理等的考证、评述,也颇有参考价值。所录诗词楹联乃至印文、砚铭、箴言等,“亦清逸警炼”,“虽品格各殊,而皆可供人玩味”(崔凡芝《点校说明》)。所记清代著名文人有方苞、吴伟业、金农、胡天游、黄任、阮元、郭麐、陈文述、舒位、姚莹等。前有咸丰六年(1856)自序。有咸丰六年初刻本,附续编二篇,另有《笔记小说大观》本、《清代笔记丛刊》本、光绪十九年(1893)乌程庞氏刊本、198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
水窗春呓
《作者:欧阳兆熊》《水窗春呓》为笔记。清欧阳兆熊、金安清合撰。二卷。兆熊,字小岑,湖南湘潭人。 道光举人。尝任湖南新亭县教官。工诗善文,曾救曾国藩于危困之际,与之交谊颇深。安清,字眉生,号傥斋,浙江嘉善人。国子生。官至湖北督粮道、晋阶盐运使、提奏按察使等职, 与林则徐、许文㤑、季文敏等交往尤密。善文,熟谙古今掌故。此编成书年代不详,凡一百○二条,五万八千字。上卷多载名人轶事,对曾国藩记载尤详。但少有阿谀赞扬之词,却流露出委婉的讥刺。由于作者熟悉曾氏,故所载史料较为可靠。下卷亦多载名公遗闻,而记清初财政情况尤详。有同治刊本,光绪三年(1877)上海机器印书局铅印排印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铅印本等。
-
扬州画舫录
《作者:李斗》史料笔记。十八卷。清李斗撰。乾隆六十年(1795年)刻印成书。李斗,字艾塘,又字北有,生年不详,卒于嘉庆二十二(1817年)。江苏仪征人。他幼年失学,但喜欢文学,能诗善词,并且广泛搜集有关扬州的掌故轶闻,日久著成《永报堂集》三十三卷,其中除《扬州画舫录》十八卷外,尚有《永报堂诗》八卷,《艾塘乐府》一卷,《奇酸记传奇》四卷,《岁星记传奇》二卷。李斗喜欢游历山水,性情豪放,颇有侠士之风,不喜欢讨好有钱有势的人。全书按扬州城郊分地区介绍其山川胜迹、庙坛园林、市肆文物以及当时扬州之诗人、画家、演员等等,保存了一些有关文学、戏曲方面资料。如黄文旸《曲海目》及焦循《曲考》中增补《曲海目》诸剧目,即在本书第五卷中。
-
郎潜纪闻
《作者:陈康祺》笔记。近代陈康祺著。五十三 卷。凡《初笔》十四卷,《二笔》十六卷,《三笔》十 二卷,《四笔》十一卷。《二笔》又称《燕下乡脞 录》,《三笔》又称《壬癸藏札记》,《四笔》又称 《判牍余渖》。专记清代之事,内容大致可分五 类,一是记文苑士林,二是记宦海官场,三是记 典章制度,四是记社会情况,五是记所谓圣君 隆治。第一类数量最多,或叙遗闻,或录诗作, 剖析源流,品评得失,颇有文学史料价值,王士 禛、朱彝尊、施闰章、赵执信、姜宸英、厉鹗、沈 德潜、翁方纲、钱大昕、洪亮吉等著名文人均所 涉及。《初笔》有自序,《二笔》有杨岘序,《三 笔》有张文虎序,有光绪间初刻本、宣统间扫叶 山房石印本、民国间《清代笔记丛刊》和《笔记 小说大观》本、198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四 笔》亦有自序,原仅见孤本抄本,1990年中华 书局据之排印出版。
-
松窗梦语
《作者:张瀚》史料笔记。八卷。明张瀚撰。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张瀚,字子文,号元洲。生于弘治八年(1513年),卒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浙江仁和(杭州)人。嘉靖十四年进士,曾任工部、刑部部曹,庐州、大名知府,长期担任陕西、四川、福建、广东、山西等省的高级官员;又任过陕西巡抚、总督漕运、总督两广军务,后由南京工部尚书,于万历元年擢升为吏部尚书。万历五年,因得罪了首辅张居正受到排挤,回杭州故里。为作者晚年罢职闲居所作。因书斋“楹前一松”,“有承露沐雨之姿,凌霜傲雪之节”(自序),而取以为名。瀚历仕为官,见闻广博,经历丰富,因而内容广泛地涉及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俗、少数民族、对外关系等许多方面。许多内容都是他亲闻目睹的经历,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全书三十三纪。
-
啸亭杂录
《作者:昭梿》史料笔记。正录十卷,续录五卷,共十五卷。昭梿,号汲修主人,清宗室皇族,礼亲王。性嗜学而善待下,遇名儒宿学辄爱敬之,贤士乐从其游。所作诗文甚多,然多散逸。是编记作者平日随手所得,亦听其散漫而不惜。后醇邸得此稿,增删厘正而成是书。成书年代不详,凡六百余则,约二十三万字。内容多记清代典章制度、帝王将相言行及清代著名人物轶事,间及满族风习,由于作者熟谙清代掌故、仪制,所记又多系亲历见闻,故内容可信。如卷二记清初官名和汉军八旗的设置;卷六述銮仪卫的职务;卷九谈满洲嫁娶礼仪,均极详细有据;卷七记木兰行围,可知清代皇帝在承德打猎情况;卷六叙嘉庆间白莲教起义始末;卷一记雍正广泛利用特务侦察宗室和大臣的活动;卷八记嘉庆时工部书吏私造假印骗取国币数十万两竟长久未被发觉等事,反映清代的腐败。有《申报馆丛书续集》本,《说库》本,《笔记小说大观外集》本。
-
出劫纪略
《作者:丁耀亢》 史料笔记。不分卷。明末清初人丁耀亢撰。成书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丁耀亢,字西生,号野鹤。生卒年不详。山东诸城人。明诸生,顺治二年贡生。曾任容城教谕、惠安知县。他工诗文,长于戏剧。所著除本书外,尚有《丁野鹤诗钞》及《赤松游》、《表忠记》等传奇行世。本书是研究明末山东诸城等地战乱和李自成大顺地方政权的重要资料。其体例采用分类叙述。全书共分子目十三项:山居志、峪园记、山鬼谈、明真空和尚传、航海出劫始末、从军录事、乱后忍侮叹、避风漫游、皂帽传经叹、陆舫记、孤侄贻谷出险记、保全残业示后人存记、述先德家谱族谱序。书中详细记述了丁耀亢家的家世、产业及其亲身经历的明末清初的劫难遭遇,故名该书为《出劫纪略》。
猜你喜欢的书
松阳钞存
二卷。清陆陇其 (见《古文尚书考》)撰。陆氏为灵寿知县时,于官事之暇,取其所著《问学录》、《日记》二书,摘选其中切要之语,录为一编,以示学者。灵寿乃古松阳地,故以“松阳钞存”为名。共七十五条,分道体、为学、处事、教学、辨学术、观圣贤六门。篇幅虽小,而多论学之语。如论道体谓“周子 《太极图》全是知天命之学”,论为学谓 “张子《西铭》从《孟子·尽心》一章来”,辨学术谓“罗念庵在阳明之后,深知阳明末流之弊,而欲以主静功夫救之”,“至若李见罗亦深言阳明末流之弊,而取止至善为宗旨,只是将阳明之良知,改头换面耳,非有二也,其学又在念庵、景逸之下也”,等等。多论及明代及清初学术。该书原本七十八条,张伯行曾为刊行,删其与《问学录》相重复者,仅存二十八条,殊失陆氏本义。后为杨开基重编,分为六门,仍以原条次序注于本条之下,以存其旧,而别以己见附识于后。并于书前作序,称《问学录》为陆氏中年之书,此本为晚年手定之书,极论张伯行刊本为非。又有陇其之孙申宪所作之跋,亦谓伯行所刻陇其遗书四种之中唯《读礼志疑》、《读朱随笔》 为足本,此书及 《问学录》均删节失真。该书有《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丛书》本、《西京清麓丛书》 续编本等。
辩诬笔录
在绍兴八年(1138)罢相之后,赵鼎多次受到奸佞小人的迫害,致使他屡遭迁谪。在其被贬期间,即绍兴十年(1140),朝中大臣诬陷他有“亲奉玉音之语”“纠结保甲以拒勤王之师”“收受贿赂”“挪用公款”“勾结叛将”“汲引亲党”等罪名,髙宗听信后便贬赵鼎潮州安罝。而赵鼎深感冤杆,在《辩诬笔录》中详细论列車情的经过,一件件驳斥,以彰自身清白。“据《四库全书未收书目提要》云:‘足编前有自序,称学术迂僻,与众背驰,所上前后数千章,期间岂无传播失实.风闻文饰之误,不得不辨。其他他细故,无足深较云云。’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南宋《秘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彭晓撰《参同契明镜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以此书附录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后,收入太玄部。书中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镜图》,其图由八圈同心圆组成。依次标举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时、五行之名。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
本草思辨录
本草类著作。清周岩撰。四卷。岩字伯度,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清末医家,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颇有研究,著有《六气感证要义》等。周氏认为“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半。识证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提出“辨本草”为“医学之始基”,故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常用药物为主,于光绪三十年(1904)撰成此书。约十一万四千字。卷首绪论,对当时医界不重视“经典”,“贱中医贵西医”等观点进行抨击。继之对一百二十八种常用药进行辨析。卷一载石膏、赤石脂等十八种。卷二载木香、郁金等四十六种。卷三载生姜、干姜等十七种。卷四载沉香、乌药等四十七种。周氏论药,或据《本经》、或据《伤寒》、《金匮》,兼采众家之长,又善抒发己见,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绪三十年山阴周氏微尚室刊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孔子编年
南宋胡仔撰。五卷。为胡仔奉其父胡舜陟之命编撰。以《论语》为主,采《礼记》、《左传》、《公羊》、《穀梁》、《史记》及《孔子家语》等所载有关孔子言行事迹,按年编排,实即年谱,不称年谱而曰“编年”,意在尊圣。是编于孔子生年,从《史记·孔子世家》定在鲁襄公22年(前551年)。前有胡舜陟序,概述孔子重要经历说:“为中都宰一年,为司空二年,为司寇三年。”“去鲁凡十三年,适卫者五,适陈、适蔡者再,适唐、适宋、适郑、适叶、适楚者一,而复自卫返鲁。”原书采摭经传诸书均未注明出处。胡氏后裔,清胡培翚为之注,悉考所引诸书出处及后世考论孔子可以印证本书者注于下,提高了本书的价值。由于孔子的一些言行其时间地点并无明确记载,限于本书体例,胡氏不得不一一系年,自不免有断章臆附处。《四库提要》指出其对郑人游于乡校,仲尼闻之曰:“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胡氏系此于孔子年十岁时,斥其“殊为疏舛”。胡培翚注引《左传》“杜注云: 仲尼于是十岁,长而后闻之。据此则所言不在斯时也。当以郑人游乡校事在此岁,故系于此”。可补本书之未备。本书为孔子编年的最早著作,其考寻根据经传,虽不免有疏失,但大体上尚审慎。有《四库全书》本及胡培翚注,清刻本。
三国食货志
《三国食货志》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让人们看到,真实的三国,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民境遇特别悲惨,社会大倒退的黑暗时期。原因是中枢腐败,社会贫富悬殊,妖人借机蛊惑人心,起兵作乱,军阀趁势割据,野心家争当皇帝,打来打去,百姓大遭其殃。这里仅将自己在编读中的感受随记於此。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