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亮

徐宗亮
  • 姓名:徐宗亮
  • 别名:字晦闻,号茮岑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桐城人
  • 出生日期:1828
  • 逝世日期:1904
  • 民族族群:

徐宗亮(1828~1904),字晦闻,号茮岑。安徽桐城人。姚永概岳父。少孤废学。有“奔走戎马”“驱驱四方之志”(《与方和甫书》)。咸丰八年(1858)冬,被湖北巡抚胡林翼招入湘军,先后居胡林翼、李鸿章等湘淮军幕。踪迹所至,遍及江浙、湘鄂、滇黔、粤闽、陕甘,以达京师。以文章游公卿间,一生作幕,以布衣终。与文汉光、萧穆交最密。治学为文,宗桐城遗绪,尤尊崇钱澄之、戴名世。张裕钊、吴汝纶皆推崇其文。四十岁后,即弃而不为,以为“是皆无用空言”(姚永概《徐茮岑先生墓志铭》)。晚年居黑龙江三年,考山川风俗、政事利弊,从事著述。文章“雄健有法度”(同上),应酬之作多。诗多纪游之篇。著有《善思斋文钞》九卷、《文续钞》四卷、《诗钞》七卷、《诗续钞》二卷、《善思斋词》二卷、《归庐谈往录》二卷、《黑龙江述略》六卷、《桐城先正事略》若干卷、《通商约章类纂》三五卷、《天津府志》五四卷、《沧州志》四○卷、《徐忠烈公行状》一卷及《义仓记》若干卷等。生平事迹见姚永概《徐茮岑先生墓志铭》(《碑传集补》卷五二)、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一○、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卷二一等。

徐宗亮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全晋文

全晋文

《全晋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167卷,是完整的一部晋代文章总集。其对于研究晋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蚕经

蚕经

又称《养蚕经》,是我国明代一部讲养蚕的专书。作者黄省曾。《明史·艺文志》农家类著录一卷。有《百陵学山》本、《广百川学海》本、《丛书集成》等本。此书分艺桑、宫宇、器具、种连、育饲、登簇、择茧、缲板、戒宜等九章,分别记述了养蚕的整个过程和技术,反映了我国明代养蚕业的发展。宋元时代,嘉兴、湖州已是全国蚕桑业最发达的地区。但宋元以前的古蚕书都是北方人所作,论述黄河中下游的蚕桑方法。黄省曾的《蚕经》最早记述嘉兴、湖州的栽桑养蚕方法,全文不到2500字。

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

灵宝天尊为法解真人述三涂五苦八难和三业五毒八行,劝人注想、称扬寻声救苦天尊尊容、名号,燃灯树旙,济贫散经,先度九玄七祖父母亡灵。

阿Q正传

阿Q正传

中篇小说。鲁迅著。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晨报》副刊。全篇共九章。故事之前先着重描写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展现阿Q的个性特点。再写阿Q在赵太爷家帮工时,向女仆吴妈求爱而被赶出赵家,从此走上流浪生活的道路。辛亥革命爆发后,阿Q开始神往于革命,去投奔假洋鬼子,结果遭到一阵斥骂。在赵家遭抢劫后,阿Q竟无辜地突然被当作“抢劫犯”成为新政府“惩一儆百”的牺牲品。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未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阿Q悲剧性的一生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形象地表明只有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现农村的革命变革,才有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作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沉的感情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剖析了由于封建的经济剥削和精神毒害而形成落后的“阿Q精神”。小说以喜剧形式蕴含悲剧主题,借典型环境塑造各类典型人物,语言生动简炼,富有幽默和讽刺色彩。《阿Q正传》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一部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

平闽纪

平闽纪

康熙戊中午之夏,海岛余孽盗弄兵于漳、泉之间,天威赫然震怒,爰命江南提督杨公以少保兼太子太保左都督充福建全省水陆提督总兵官,往彰天讨。寻又允公所请,令专统步骑诸将,进号为昭武将军。盖两蒙特恩异数云。
余时方承乏本兵,每睹公奏报章疏及规为措置之方,罔不精确明审,洞中窽要;私为贼不足平也。及公功成,旋师云间,于搜阅之暇,编辑当日入告嘉猷及军中往来咨启牌示,共成十三卷,名曰「平闽纪事」,千里见遗,属余弁一言于篇首。

因缘心论释

因缘心论释

佛典注疏。古印度龙树著,译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龙树对自撰《因缘心论颂》的疏释。释文逐句解释《因缘心论颂》的偈颂,重点解释了既然“无我”,则“谁从此世至于他世”这一佛学史上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龙树认为:“无有极微等法从于此世,移至他世。虽从于空法,遂生于空法。从无我、我所、烦恼、业、五种空因,还生空、无我、我所、七种苦果之法。”并举了师徒传经、镜、灯、印、火精、种、梅、声等八个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进而论证所谓轮回,实际是“从于虚妄分别习气而生”。从而在印度佛教的这一重大问题上别树一帜。本书中国历代经录未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三十二卷。北丽83号题记谓“大唐中和五年(885)三月十八日”,可视为《因缘心论颂》、《因缘心论释》译出时间之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