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斗

李斗
  • 姓名:李斗
  • 别名:字北有,号艾塘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扬州仪征人
  • 出生日期:1749年
  • 逝世日期:1817年
  • 民族族群:

李斗(1749年—1817年),字北有,号艾塘,一作艾堂。清扬州仪征人。


诸生。少失学,锐意苦读,而无意仕进,不习举子业。及长,博学工诗词曲,兼通数学音律,撰戏曲多种,且扮角登台,唱做俱能。性洒脱,率意自适,好游名山胜水。尝三至粤西,七游闽浙,一往楚豫,两上京师。退而家居,则时泛舟湖上,往来诸工段间,于扬州一小巷一厕居,无不详悉。又尝以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上之士大夫流风余韵,下之琐细猥亵之事,诙谐俚俗之谈,皆登而记之。家寒素,时或鬻其所作曲,以周急用。自谓“自苍梧归,吴人市予词曲为院本者,盖有年矣。寒家烟火所资,用是出焉”。与阮元、凌廷堪、金兆燕、黄文旸相友善,亦尝与纂《盐法志》。晚年染疾,食防风而愈,遂名所居为防风馆。嘉庆二十二年(1817)卒于家。


李斗本无功名,又无业绩称,然扬人至今犹追思不忘者,以其所著之《扬州画舫录》也。彼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起,即广搜资料,考索于志乘碑版,咨询于故老通人,采访于舟人市贾,又常往来于市井并游艇中,凡有所见,必有所记。费时三十年有奇,于乾隆六十年(1795)始成此书。《扬州画舫录》云者,以扬州水系交织,画舫密布,所至皆有可观者,并以录,故名。是编之体式,“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一以人文贯之,其大略为:


自上方寺至长春桥为草河,录为上下两卷。上卷以乾隆六次南巡为总起,此亦扬州称盛之时,详列巡行线路,旁及金石考古;下卷列清初以来书画名家70余人。


自便益门至天宁寺为新城北,录为上、中、下3卷。上卷以梅花、安定书院为重点,列名数十人,其中著声全国者10余人;中卷以天宁寺、重宁寺为重点,详述扬州佛教文化,旁及马氏街南书屋诸胜;下卷记天宁寺设词曲局,黄文旸著《曲海》20卷,收戏曲1013种;焦循作《曲考》,增益杂剧42种、传奇26种。而扬州花、雅两部争奇斗艳,相关资料弥足珍贵。


自丰乐街至转角桥为城北,录为1卷。记镇淮门左近诸胜,其中鲍氏园为文人雅会之所,且全文录载汪中之《广陵对》。


自瓜洲至古渡桥为城南,录为1卷。记高旻寺行宫及曾燠于九峰园秋禊之事。


自古渡桥至渡春桥为城西,录为1卷。分列相关景观,详载郑氏休园诗文之会。


自小东门至东水关为小秦淮,录为1卷。此地以江都、甘泉两县治为中心,其市井里巷、寺庙祠堂、商行店铺、茶肆酒楼、粉黛绮罗皆汇聚于此,为扬州最繁华处,亦可见风俗之一端。


虹桥一带人文最盛,录为上下两卷。上卷详记王士禛集名士于康熙壬寅(1722)春修禊红桥,于雍正甲辰(1724)春赋诗冶春;卢见曾于乾隆丁丑(1757)春修禊虹桥,先后唱和者7000余人。下卷言画舫有市有会,其品目有堂客、官客之分,而前有歌船,后有酒船,又有所谓龙船者。每当市会日,或龙船抢标,或歌船斗曲,但闻鼓板声起,笙笛、三弦齐鸣,所谓清唱、十番鼓、锣鼓、马上撞、小曲、摊簧、对白、评话、杂耍、口技之类,争奇斗胜,妙相纷呈,亦扬州画舫文化之大观也。


自荷蒲薰风至水云胜概为桥东,录为1卷。是处以江园(后乾隆赐名净香园)为中心,以江春诗文之会为胜事,胪列江氏奇才之士10余人,四方名流40余人。


自长堤春柳至莲性寺为桥西,录为1卷。略言吴氏别墅并韩园人文之盛;详载莲性寺建寺始末并相关往事;而贺园(东园)诗文之盛冠绝一时,其唱和题咏者凡200余人。


自白塔晴云至锦泉花屿为冈东,录为1卷。以石壁流淙为中心,展示此处楼阁奇观。石壁流淙一名徐工,徐氏别墅也,此卷记与徐氏有关而卓具才艺者10余人。


自春台祝寿至尺五楼为冈西,录为1卷。介绍春台祝寿并熙春台诸胜,辨正廿四桥非二十四桥。筱园文脉深厚,以三贤祠为扬州人文之标志。是园属汪氏,名流与其过从者凡20余人。


蜀冈三峰为扬州文化之重要载体,录为1卷。详记功德山、大明寺、平山堂诸胜。中东二峰间为双峰云栈,中有瀑布三级,飞琼溅雪,湖山之气,至此愈壮。平山堂为重中之重,始言斯堂落成往事,兴废难详;继言汪懋麟缵绪其观;复言山堂游迹,自王士禛修禊山堂始,其后崔平华、曹寅、卢见曾皆为赓续,王式丹更结“山堂诗社”,往来与会者,不可胜纪,论其游迹,人谓有逾于红桥。


扬州极楼台厅堂之胜,其用料及营造法式独具风格,录为一卷,颇有文献价值。


舫扁乃扬州奇观,录为1卷,言其起始、种类、分布、舫主、称名诸端,与书题“画舫”相应,总束成编,非枝蔓耳。


全书凡18卷。其之所纪,乃康熙末至乾隆间事,为当日扬州经济文化之实录,亦扬州小百科也。尤为引人瞩目者,若禅智寺之“三绝碑”,扬州之“以园亭胜”,汪懋麟之重葺平山,马曰琯之扩修梅花书院,江春之重构康山草堂,马氏之进书四库,文汇阁之藏书,王士禛之红桥修禊并山堂修禊,卢见曾之虹桥唱和诗,黄文旸之《曲海》,艺苑奇葩之花、雅二部,虹桥之冶春诗社,小秦淮之繁华,戴春林、张元书之香料,虹桥画舫之市会,贺园之联额题咏等,皆扬州此日风物之最,亦不乏扬州此日之“天下之最”也。阮元序其书,以为可媲美于杨衒之之《洛阳伽蓝记》并孟元老之《东京梦华录》。所异者,此乃盛世之歌,彼则追述往事耳。以是推之,此前汪应庚之《平山揽胜志》、赵之璧之《平山堂图志》,皆有逊于斯编;而后世之《广陵名胜图记》、《广陵名胜全图》、《扬州揽胜录》云云,则相去益远矣。


“扬州以园亭胜”,其盛衰与盐商经济同步消长。阮元跋《扬州画舫录》云:扬州全盛,在乾隆四五十年间。时为翠华南幸,楼台画舫,十里不断。此后渐衰,楼台倾毁,花木凋零。降及道光十四年(1834),园亭成黄土者已十之七八,因有“五十年尘梦”之叹。且谓扬州以盐为业,而造园旧商家多歇业贫散,书馆寒士亦多清苦,兼以江、淮水患,下河饥民乞食异乡,园林之废,正其时也。设无《扬州画舫录》流布人间,所谓盛世扬州,欲悉其大概亦难矣。


李斗善诗,率尔成篇,能得自然之趣。其《和答涵斋太史、对琴比部》云:“浮家胜似好楼居,一艓花间爱唤蕖。自笑痴人痴说梦,淡飞双桨著闲书。”“闲书”者,《扬州画舫录》也,言或写作于船上,恍如传奇在目,一时传为美谈。又《春日扬州》有云:“城里杨花城外柳,春风吹过小东门。”黄文旸“极赏其神韵”,特为步韵酬和。“小东门”者,用指小秦淮,此为扬州销金之锅,亦春风留人处也。


李斗著作存世者,尚有《永报堂诗集》8卷、《艾堂乐府》1卷、《扬州名胜录》4卷、《艾塘曲录》1卷、《奇酸记传奇》4卷、《岁星记传奇》2卷。

李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医经研究著作。又名《宣明论方》15卷。金·刘完素(守真)撰于1172年。本书将《素问》一书的病名和症候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总分为18门。卷1~2诸证门,列述煎厥、薄厥、飱泄、臌胀、风消等证;卷3风门;卷4热门;卷5~6伤寒门;卷7积聚门;卷8水湿门;卷9痰饮门、劳门;卷10燥门、泄痢门; 卷11人门;卷12补养门;卷13诸病门,介绍疮疡、瘰疬、疔疮、疥癣、跌打损伤、牙疳、口疮等症证的证治。全书内容系将《素问》所述若干病证予以阐发,并补以方治。刘氏所拟订之方剂,宗张仲景制方之旨,尤多取法于《金匮要略》,但较多地运用寒凉药,如双解表里之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清热解毒之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流派和制方的一大特点。当前流通的15卷本,系后人重予整理者,其中掺入了一些元、明以后的方剂和治法,病证的种类也在《素问》的基础上有所补充。又从文字来分析,第2卷之菊叶法、薄荷白檀汤; 第4卷之妙功藏用丸; 12卷之荜澄茄丸、初中丸、楮实子丸等,均注“新增”二字,说明当前的流行本已非刘氏的原著面貌。刘氏全面分析《素问》所记载的多种病证,并为之制订了治疗方剂,这种结合临床治疗的方法,为《内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书现存最早为元刻7卷本(题作校正素问精要宣明论方),又有《刘河间伤寒三书》、《刘河间医学六书》、《医统正脉》等多种刊本,是刘氏著作中较为重要的一种。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二十卷。作者不详。是书卷首载王洙、王安石、胡宗愈、蔡梦弼等四家序言。书中所采之注不过百家,但为了夸耀繁富,故虚称千家,与事实大不相符。其诗句、篇后之评论,皆为刘辰翁之语。《四库全书》编辑者怀疑此书为高楚芳所编。书中注评真伪错杂,后人多有评论。但有宋以来,以杜诗注释之书很少有专本流传于世,唯此书保存了不少珍贵资料,功不可没,不可废而不传。有嘉靖丙申明易山人校刊本、明靖江王刊本、阳湖孙氏刊本、宋建阳刊小字刘辰翁批点本、涵芬楼藏宋麻沙本、雪根书屋刊本、元麻沙本、明万历中许氏刊本、汲古阁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词论

词论

宋李清照著。她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诗与词的关系。苏轼主张“词为诗裔”,偏于以文学观点立论。而李清照和他不同,偏于以音乐的观点立论,强调“尊体”,主张词“别是一家”。她要求词要“协律”、“铺叙”、“典重”、“文雅”、“故实”,又要求“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注重词的“可歌”性,音乐美。在诸多要求中,“协律”是《词论》的总纲。她对“不协音律”之词予以批评,对“能协律”者予以肯定。

弇山堂别集

弇山堂别集

历史著作。明王世贞撰。王世贞,字元美,自号凤州。太仓 (今江苏属县) 人。本书初刻于万历十八年 (1590),虽名为“别集”,但并不是王氏个人的诗文集,而是一部记载明代典故的史料汇编。与作者另著的《弇山堂正集》区别,故称别集。全书一百卷,有盛事、异典、奇事、史乘考误、帝系帝历帝统、表考六部分内容。其中皇明盛事述五卷 (1—5卷)、皇明异典述十卷 (6—15卷)、皇明奇事述四卷 (16—19卷),为笔记体史料,记朝章典故、君臣事迹、社会经济、人物轶事、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史乘考误十一卷 (20—30卷),前八卷考国史、野史之误,后三卷考家乘之误,这部分内容作者用力甚勤,考证精辟,为全书精彩之处。帝系帝历帝统六卷 (31—36卷),记述明代帝系及其宗藩。史表二十八卷(37—64) 分七十二目,所列上自功臣公侯伯,下至督抚守备,比清修《明史》 中的史表完备。诸考三十六卷 (65—100卷) 中有皇帝、巡幸的记载,备述洪武至万历时的重大军事活动; 有皇帝各种赏赐的数量、等级和被赏人的功绩; 有一些文不雅训、不登诏令的书檄文件; 有明初以后兵制变化和军队数目、马驼驴骡的数目; 有洪武七年 (1374) 至隆庆五年 (1571) 明王朝与国内边地民族及邻国的马匹交易情况。全书诸多方面的记述,不但有许多宫廷方面的内容,而且有考证,为后来撰史者提供了宝贵史料。比如,王世贞对明初傅友德、王弼、冯胜等人“暴卒” 中的隐讳评加考证,大胆揭露了明太祖朱元璋兔死狗烹、诛杀功臣的残忍面目,尽管作者仍跳不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窠臼,但这种修史据事直书,为还历史本来面目所作的努力却使本书增添了难得的史料价值。本书于王世贞去世那年(万历十八年) 出版刊行。《四库全书》将本书收入《史部·杂史》 类。

春秋分纪

春秋分纪

九十卷。程公撰。程公说字伯刚,号克斋,丹稜(今属四川)人,宋代着名经学家。此书采用《史记》之纪传体体例重新编排原为编年体的《左传》。其第一部分为《年表》,包括周王及列国、王后,鲁、晋、宋、郑四国执政之卿,共九卷。第二部分为《世谱》,包括王族、鲁晋宋郑卫等国之公族以及诸臣,于鲁国则另增妇人名、仲尼弟子,燕则有录无书,附有考异,共七卷。第三部分为《名谱》,凡见于《春秋》经传之人,分列国君臣、古人物、五官五正、五纪官、四夷名录五类录之。第四部分为《书》,有《历书》(实为春秋长历)、《天文》、《五行》、《疆理》、《礼乐》、《征伐》、《职官》七门,共二十六卷。其中最重要的是《疆理书》,附有地图,又有《地理释异》,最便学者检阅。第五部分相当于《史记》之《纪》,有《周天王事》、《鲁事》,共八卷。第六部分为《世本》,相当于《史记》之《世家》。以晋、齐、卫、陈、郑等国分为大国、次国、小国列之,其事则以经传所载分隶之。条理分明,叙述典赡,后还有《附录》,共三十八卷。此书之编纂,既便于初学者检索,亦便于研究者探讨,故《四库提要》誉之曰“诚读《春秋》者之总汇也。”程氏既重视《左传》之史实,亦兼采《公羊》、《穀梁》,旁及诸子。其全书大旨,则仍以胡安国之说为宗。此书卷首《述纲领》云:“以圣经为本,而事则按《左氏》;其《左氏》间若近诬,则采《公羊》、《穀梁》及先儒义之精者以证之;文句有小未安者,用啖赵《集传》例,颇为删削;若所论述大纲,本《孟子》,而微词多取程氏、胡氏之论;杜预为《左氏》学祖,其师说今注虽本之,而至其曲说以求通,则不免有所更定,别以新注。”淳璠三年(1243),程公说之弟程公许刻其书于宜春,此本今存。

一字佛顶轮王经

一字佛顶轮王经

梵名Eka^ks!ara -buddhos!n!i^s!a-cakra-ra^ja-su^tra 。凡五卷。略称五佛顶经。唐朝菩提流志译。现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叙述释迦佛于摩竭陀国菩提树下金刚道场,应金刚密迹主菩萨之请,入大三摩地,现大转轮王相,说一字顶轮王咒,时大千世界震动,观音、金刚主二菩萨闷绝躄地;佛复说一切佛眼佛母真言,二大菩萨即起身,更说白伞盖、光聚、高顶等诸轮王咒,以明印成就品五十四种印法、世成就品九种印法。全经分十三品:即序品、画像法品、分别成法品、分别密仪品、分别秘相品、成像法品、印成就品、大法坛品、供养成就品、世成就品、护法品、证学法品、护摩坛品。本经与不空所译之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为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