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梦珠

- 姓名:叶梦珠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上海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叶梦珠,出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阅世编》卷九·师长·王鲁冲条笔记述及:“崇恤初,(王鲁冲)开家塾,授生徒,与予家为比邻。余方六岁,初发蒙,先君命余往受业。”同条后文又记载:“余方十岁,惨遭先慈之变,遂辍学,此崇祯之六年也。”其生于天启四年,可由此而推定。
他从六岁开始发蒙就学,先后从学于王鲁冲、金伯固、潘鲁卿和瞿行言等师,直到十四岁那年,即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卷九·师长具列王鲁冲、金伯固、潘鲁卿、瞿行言等条内容可见。其中,八岁时曾经随父东迁乡居一度时期。在十四岁前,家塾里读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毛诗》等,求学期间颇多进益。他十三岁时跟播鲁卿师受业,初学作文。有关这位潘师,叶梦珠在此书卷一·天象·崇祯八年条记载之后,有小注指出从学潘师的确切年代,和卷九·师长中的有关记述完全吻合,可见他这部笔记对于年代的记述是颇有考究的。
叶梦珠自十四岁起,参加科举考试。崇祯十年(1637年),他十四岁。《阅世编》卷一·水利·蒲汇塘条述及:“予于崇祯十年丁丑,初应府试。”又卷十·居第·董中承第条提到:崇袱十三年庚辰(1640年)夏,“因就试入郡”。时年十七岁。
他在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十九岁时,开始做家塾教师。从此走上了长期的塾师生涯。他的家也在这一年由邑城东迁乡居。《阅世编》卷九·及门各条记载述及其塾师经历者井多。据知叶梦珠为延聘做塾师时,曾经授徒的有顾钟伟、顾藏、顾延镇、周京、周新、吴谦 六、张霦、张世林等近二十人。在张露家任塾师时,授课教习之所,名为“不窥轩”。见卷一·天象·康熙十一年条记载。
在叶梦珠长达六十年左右的塾师生涯的长期岁月里,还必须提到的是,他曾经考取为秀 才。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三十四岁。《阅世编》卷九·师长·李雪生条记述到:此年“二月,季试,余馆郡城,因就试,取余第五名”。四月,“拨置第二名”。同卷·王鲁冲条也述及:“是岁,余初补博士弟子员”。对于这次县试和复试,他在此书卷二记载到学校部分,“县试之整肃”条中又提到:“以三月二十五日县试,二十八日复案,……(四月)初一日内衙复试,弊窦肃清,试卷随交随阅,面定甲乙,绪绅荐刻不及进,青役上下无所施,故余列复案二十五名,拨置第二名,由此入学。”康熙四年(1665年),叶梦珠四十二岁,在此书卷九·师长·邹未庵条述及:这年夏试,被取为一等第三名。
他做了几十年的塾师,终身未仕。著述除了《续编绥寇纪略》和《阅世编》之外,据《阅世编》卷-一灾祥·康熙九年条提及,还有《庚戌水灾闻见录》;据卷四·名节一·黄周星条提及,’又有《九梅堂杂稿》。这两部著作均未见刊刻行世,虽然如此,由《庚戌水灾闻见录》的著述,可见作者的留心世务,注意民生,而《九梅堂杂稿》虽未见传世,却也从中可知叶梦珠晚年所居书斋题名为“九梅堂”,其号梅亭,则他对于梅的嗜喜可见。
在《阅世编》卷四·名节二·新场镇南之农家女陈氏条的最后,有这么句话:“康熙甲申秋八月,司理为予述其事,特为传以记之。”这条笔记中的纪事年代很值得注意。康熙甲申年,即四十三年(1704年),依照上述作者生平纪年推算的话,则此时叶梦珠已是八十一龄老人了。所称“司理”者,实际是指前后文经常提到的张愕(蓉左)其人。从叶梦珠至少享年八十有一,可以明确:《阅世编》纪事年代并不止子康熙三十二年而已,最少又往后延了十多年,而且还可以明确书中记载很多有价值的上海掌故史料,所称“今”者云云,具体是指的何种年代.界限了。
叶梦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阿霞
《阿霞》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作完成于1857年,首次发表在《现代人》杂志1858年第一期上,副标题是《尼·尼所讲的故事》。阿霞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和一个女农奴的私生女。女农奴死后,由父亲抚养成人;父亲死后,由其同父异母的兄长带着到异国旅行。在德国的小城津齐格矿泉疗养地,阿霞与尼·尼邂逅,并爱上了他。尼·尼也热烈地爱着阿霞。当阿霞主动提出与他约会、向他表白自己的感情时,他却惊得目瞪口呆,畏惧地退缩了。他对自己说:“如今,幸福来到了——而我却动摇了,我竟把它推开了,……幸福的突然到来反使我心慌意乱。我承认,阿霞本人,连同她火辣辣的性格、她的身世、她受的教育——这一个有吸引力却又古怪的少女,着实把我吓住了。”他伤了她的心,也伤害了她的自尊。她决定与他诀别。当尼·尼意识到自己与幸福擦肩而过时,他自责、后悔,追怀不已。
中国书法常识
《中国书法常识》集中反映了潘伯鹰的书学主张。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和附录,上卷为作者的学书技巧,指导书法学习者如何入门,并罗列了学习书法的参考书;下卷为书法欣赏,作者对隶书及二王、颜柳等名家进行了点评。附录为作者的一些书法知识趣闻,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中国书法入门书籍。
邬烈士殉路
二折,未完。标“时事新剧”。署名“怫”。载《月月小说》第11号、第12号,分别于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1907年12月19日)、十二月十五日(1908年1月18日)印行。本卷即据以点校收入。(第一折)清末,朝廷有令,勒逼借贷外债,将江浙路权转让给债权国。江浙台州府邬钢听此消息,如刀割肉箭穿胸。想到中国每遭外人欺侮,前年抵制美约,冯夏咸愤恨吐血而死,以尸谏朝,心中十分敬佩,也欲以死殉路,便面向东跪辞家属后自尽。他的学生发现他为了路事吐血而死,两眼却不瞑,赶紧报告了总理。(第二折)总理披麻上门,哭吊邬钢,赞他一片爱国之心。回到家中,汤工程师来访,他千叮万嘱一定不能签下合约。并说将力谏朝廷收回成命,以免江浙乡亲无立足之地。
饮冰室评词
梁启超撰。由“乙卷”、“丙卷”、“丁卷”、“附录”四部分构成。历评两宋及清代词人近三十家。梁氏评词首重词中所表现的情感,尤推崇辛弃疾、蒋万里等抒发爱国情感的激楚悲壮之作。其对历代名家词抒情艺术的评点和论析,时见精彩,表现出评论者对词学的精深造诣。是书未单独刊行。唐圭璋由梁令娴所编《艺蘅馆词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刘逸生校点本)辑出,收入新版《词话丛编》第五册。其后,陈少松增编为《梁启超词评辑要》(见南京师大《文教资料简报》1988年第一期)。所据资料除《艺蘅馆词选》外,还自梁氏《饮冰室诗话》、《王荆公》、《清代学术概论》、《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辛稼轩先生年谱》等论著及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中择要辑录,故最为丰富。
包待制智赚灰栏记
全名《包待制智勘灰栏记》。杂剧剧本。元李潜夫著。清《曲海总目提要》说:“亦龙图公案之一。其事有无不可考。决疑断狱,颇得情理,足为吏治之助。”日本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说:“剧中的事迹固然是断狱剧有趣的题材,结构也做得很致密,但其曲词平实无味,不足动人。如象第三折海棠在大雪中被押送开封府的那一场,把它和《潇湘雨》的雨中解送翠鸾那一场加以比较,便觉得颇有逊色。”此剧在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表现了包公断案过程中高超的智慧和严肃态度,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作品情节曲折紧凑,高潮又安排在第四折,使作品曲尽意远,余味无穷。剧写富翁马均卿娶妾张海棠,生有一子。马的正妻与奸夫赵令史合谋,毒杀亲夫,反诬海棠;为谋夺家产,又强称海棠之子为己生。屈打成招,海棠被判死罪。后包拯推详案情,知有冤弊,便用“灰栏计”,判明海棠为孩子的生身母,昭雪了她的冤枉;并审出马妻与奸夫合谋的杀人罪,给予严惩。本剧构思新颖,情节曲折,戏剧性很强。在内容上,它突出了包公明断是非的智慧。
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
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三卷,唐智周撰,下卷不全。简称《后记》。因明著作。是对《前记》的修改和增删。对基疏所解《入论》同喻体“因同品”三字连读一句作详细明白注释,并解释了窥基关于同喻体的问答与关于第二相的问答之区别,即同喻体与因第二相组成方式的差别。关于十四过类疏归属,《后记》中有“如轨法师疏,当广分别也”,它表明十四过类疏应为文轨所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