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善

- 姓名:法式善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52
- 逝世日期:1813
- 民族族群:满族
法式善(1752~1813)姓伍尧氏(一说尔济氏),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自号梧门、陶 庐,又号小西涯居士、诗龛先生。清朝蒙古正黄旗(一说内务府正黄旗) 人。清代官吏、文学家、藏书家。
法式善的父祖辈均在清廷供职,但职位不高;其始祖福乐“以军功从 龙入关,隶内务府正黄旗”;曾祖六格和祖父平安均为书生;生父广顺于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成举人,雅好词章,初任笔帖式,后补为御园织染 局司库。
法式善生于清高祖(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四 十五年(庚子,1780年)举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擢待读学 士;曾在史馆编纂《皇朝文颖》、《全唐文》,闻名一时,乾隆盛赞其才,赐名 “法式善”(满语“奋勉有为”之意);曾参与编纂武英殿分校《四库全书》, 是我国蒙古族中唯一的参加者。仁宗(颙琰)嘉庆年间官至待讲学士,嘉 庆十八年(1813年)卒。年六十二岁。
法式善平生熟谙当代制度掌故;喜藏书,多至数万卷,间以藏法书、 名画,以聚书富而闻名大江南北,海内藏书家多以副本售之,又借抄翰林 院官书,阅十五年得宋人集八十九家,元人集四十一家,装潢为一百七十 七册;据其所著《陶庐杂录》称,家住厚载门(地安门)北,为明代李西涯畏 吾村旧址,地处幽静,种竹数白竿,寒声疏影,悠然如在岩壑间。其藏书室 名有“诗龛”“梧门书屋”“存素堂”“玉延秋馆”等;论诗信奉王士祯“神韵 说”,作诗学王维、孟浩然,在词馆时著《清秘述闻》、《槐厅载笔》,在成均 (古时的大学)时著《备遗录》、《存素堂集》,又编集时人诗成《湖海诗》六 十余卷。藏书印颇多,主要有“诗龛书画印”“法梧门藏书印”“陶印守正” “时帆珍玩”“陶庐藏书”“存素堂图书印”“小西涯居士”“诗里求人龛中取 友我怀如何王孟书柳”“玉延秋馆”“试龛鉴藏”等。
著有《存素堂集》、《备遗录》、《梧门诗话》、《陶庐杂录》、《清秘述闻》、 《槐厅笔记》(一作《槐厅载笔》),编撰《存素堂书目》四卷、《诗龛藏书目录 续编》一卷(著录图书1700余种,集部为多)、《诗龛书画录》四卷、《湖海 诗》六十余卷等,编纂《皇朝文颖》、《全唐文》。
法式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
一卷。近人王国维撰。《长春西游记》为元代丘处机弟子李志常所述。《元史·宪宗本纪》载,元宪宗元年(1254)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即李志常。长春在元世祖十八年(1281)二月八日,自宣德州启程,赴成吉思汗的西域之召,至二十年(1283)七月回到云中,往返历时三年。李志常从行,将其亲身经历的山川道里,于元初著成《长春真人西游记》。此书可与移敕楚材《西游录》相题并论。乾隆末年钱大昕于苏州元妙观读是书,始表彰此书并为其作跋。阮文达遂写此于内府,著录于委宛别藏。嗣后徐星伯、程春庐、沈子敦迭有考订,然诸氏考地理通病,疏史事则伤漏略。嘉庆十一年 (1806),王国维以辽金元三朝史事,以此书于蒙古史事有特发之复,不独为全真教史留一奇迹,创为之注。其中地理人物,颇有创获。如《至元辨伪录》称刘仲禄即刘温,也即《元史·河渠志》的刘仲禄。阅者如将王国维《耶律文正公年谱》、《黑鞑事略》、《蒙鞑备录笺证》与此注对照参读,则金元间史事思过半。
疠疡机要
外科著作。明薛己撰。三卷。已有《内科摘要》已著录。是书成于嘉靖八年(1529),是我国早期论述麻风病专著。上卷至中卷论疠疡本证、变证、兼证、类证的辨证治疗,并附治验。下卷为各证所用方药。薛氏对麻风病的诊治经验丰富。认为:“若眉毛先落者,毒在肺。面发紫泡者,毒在肝。脚底发痛或穿者,毒在肾。遍身如癣者,毒在脾。目先损者,毒在心。此五脏受之重也。”并指出:皮肉麻木不仁,肉死针刺不痛,血死烂溃,筋死指脱,骨死鼻梁柱坏,皆属五脏受伤,均属不治。如“恶血凝滞在肌表经络者,宜刺宜汗”。并主张用六味丸和七味白术散治疗。书中所载医案也较精当,故颇为后世医家推崇。有明刻《薛氏医案》单行本,《薛氏医案》(1921—1926)大成书局石印本。
南华真经章句音义
道教经籍。北宋陈景元撰。14卷。该书把《庄子》33篇分为255章,按每章大旨命题,称为章句;对每章中所释之句,只为所注字加注音,释义,称为音义。故名。如《逍遥游》分为“顺化逍遥、极变逍遥、无己逍遥、无功逍遥、无名逍遥、适物逍遥、无为逍遥”七章。从章名可见作者对《逍遥游》的认识。不直录全文,只写出所注之字,如“北冥有鱼”,只注北冥二字,先标反切,再接诸家之注。全书以顺从自然,排除物累为宗旨,认为简易、坐忘是求得常道的最好途径,《庄子》主旨在于“长生久视,毁誉两忘。”
明史钞略
原名《明史辑略》,清初庄廷鑨撰。庄廷鑨为南浔富商,从其邻人朱国桢家购得有关明史未刊稿,延请文人宾客编辑,并补入崇祯一朝史实,成为是书,冠以己名。庄廷鑨死,其父将该书刊行,书中有“建夷”、“夷氛”、“夷寇”等辞,触怒清廷,酿成大狱,书板焚毁,不可复得,故不知其内容卷帙。后吕葆中(吕留良之子)所存节抄本出,遂付石印,近人张元济定名为《明史钞略》,并与章炳麟先后为之跋,已编印于《四部丛刊》三编之中,分三册,内容计有《显皇帝本纪》、《贞皇帝本纪》(后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哲皇帝本纪》,《李成梁、戚继光、刘綎、杜松传》以及《开国以后释教传》等篇。每篇后附有史论,题“庄廷鑨曰”者有两处。而书中“夷氛”、“夷寇”、“奴酋”诸辞俱在,特别是《李成梁传》中称努尔哈赤为成梁所豢养,此皆清廷所忌讳之事,可见其确为庄氏之残稿。
世祖章皇帝圣训
六卷。康熙二十六年(1687)圣祖仁皇帝恭编,乾隆四年(1739)乾隆皇帝为此书写了序言刊布。有《四库全书》本及《十朝圣训》本行世。该书共3万余字,为清世祖福临之分类言论集。分类汇辑福临有关治国的各种言论。全书共收录113条,分为32类,包括论治道、敬天、圣孝、圣学、谦德、节俭、儆戒、敦睦、谕群臣、求言、纳谏、任官、考绩、选举、诫饬臣下、理财、恤民、赈济、重典祀、礼前代、褒忠节、兴文教、谕将帅、招降、谕外藩、仁政、体群情、安民、慎刑、惩贪佞、除弊、宥过等类目。该书是研究福临生平和思想的珍贵史料。乾隆四年(1739),与清太祖、太宗圣训同时刊布,清末也出现了多种翻刻本。
春秋榖梁传注
十五卷。 民国柯劭榖(1850—1933)撰。柯劭榖字凤孙,号蓼园,山东胶州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元史》学家。光绪丙戌(1866)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读,国子监司业,湖南学政,贵州提学使,学部右参议,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山东宣慰使等。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总纂,编《清史稿》。1925年任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委员长,主持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撰有《新元史》二百五十七卷,等等。柯劭榖认为 《榖梁传》一家之学, 师说湮没已久。 范宁《春秋榖梁传集解》不严守家法,多袭取何休、杜预的观点;清代学者钟文烝《春秋榖梁经传补注》又泛取唐宋以后各家之说,破坏传义。于是他搜集刘向、郑玄的有关遗文,以唐徐彦 《春秋公羊疏》所引宋君 《春秋注》所谓“九旨”作为《榖梁传》的义例。这“九旨”是: 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四曰天王,五曰天子,六曰王, 七曰讥,八曰贬, 九曰绝。 柯劭榖以这 “九旨”作为《春秋榖梁传注》全书的纲领。他对前人之说有所订正,注解时注重对传文、事实的前后互证、彼此互证,并偶尔借《榖梁传》抒发对时局的见解。该书对学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民国十六年(1927)国立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史部排印本 (收入 《柯劭忞先生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