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三种华严经的传世对佛学的贡献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乃我毗卢世尊一代时教中之根本*轮也。以其陈义太过高远,非下根小智所能接受,故于世尊入寂之后,即由文殊大士主持结集,藏之龙宫,垂六百余年,隐而不传。迨龙树菩萨兴,始入龙宫诵出,此一一乘慧日方重朗于义天焉。相传,文殊大士于世尊灭后,与阿难海众于铁围山间结集此大华严经时,就世间大、中、小三种根机,将经分为上、中、下之三部。上部经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部经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部经则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菩萨观前二部经,渺若渊海,非人世慧力之所能及,乃诵得

  • 什么是犯太岁   

    《渊海子平》说:“太岁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则凶。”《三命通会》说:“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又经云:“岁伤日干,有祸必轻,日犯岁君,灾殃必重。”岁君伤日,如庚年克甲日干,犹如君治臣,父管子,上治其下,于理为顺,故不为大害,日犯岁君,如甲日干克戊土流年干,为臣犯君,子逆父,以下凌上,其理难容,其凶难免。若五行有救,四柱有情,其年反必进财,如甲木日干克戊土太岁,四柱原有庚申金或大运中干透庚辛制伏甲木,使之无力克伐戊土

  • 二十八宿指的是什么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清楚。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

  • 东洋史说苑《老子化胡经》   

    一不论什么宗教,在其他国民之间传播之际,总会跟这个国民原有的旧信仰发生冲突。佛教亦然,东渐中国以后,便跟中国人固有之道教儒教发生冲突。尤其是对道教有长时期激烈的冲突。佛教之传入中国,一般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历67)的时候,根据《汉法本内传》(据唐智升《续集古今佛道论衡》所引),其后不久永平十四年,五岳同士等对于佛教弘布愤愤然,道士聚集了六百九十人上表,愿意与佛僧就神通之术决一雌雄。但结果是按照勅命在国都洛阳西郊白马寺之南门外,设立高坛,坛上堆积道经放火烧掉,不仅道士的秘术穷尽之徒,道经悉被焚

  • 《老子化胡经》的形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曾载有老子西行的传说。传文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不过,关于老子出关而“莫知其所终”的记载在司马迁那里只是一种传闻,司马迁本人也无从证实,而且与佛教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最早将此事与佛教拉上关系的是东汉时期的大臣襄楷,他在延熹九年(166)给汉桓帝的一封上疏中提到:又闻宫中立黄

  • 《乙未日记》摘录    林则徐

    道光十五年十月二十八日。癸未。西北风。晨起赴松篔溪处送行,篔溪于二十九日交卸关篆,即拟就道,余以今日赴宝山,不及待其发棹,故先至其署中一别也。…… 二十九日。甲申。晴。黎明至太仓州,苏松太道阳观察来见,即与同行,拟由嘉定水路赴嘉、宝交界之罗店镇,甫过州城十五里,河窄水浅,换坐小舟,行三十里过嘉定县城,又十八里至罗店,已二鼓矣。…… 三十日。乙酉。晴。黎明饭罢,陆行十六里,至北王庙,系修工之处,即上塘看工,历观石洞、牛头

  • 丛书集成初编目录   

    重印說明 《叢書集成》初编由商務印書館於一九三五年開始编輯出版,選定宋、元、明、清四代的叢書一百部,原擬分訂四千册,每册一號,共四千號,計劃分十批出齊。後因抗日戰争爆發,出書中斷,初編已出版的計三千四百六十七册,未出者五百三十三册。 我國輯錄羣書匯為叢書,始自南宋俞鼎孫的《儒學警悟》與左圭的《百川學海》。到了清代,所刻愈多而愈精,其编選也各有特色,各有側重。這些叢書,凡比較重要的,都已收入《叢書集成》之中。 據商務印書館原書目凡例介紹:“初编叢書百部之選擇標準,以實用與罕見為主;前者為

  • 易学与科学的未来   

    以启蒙的精神重新认识已成为传统的科学是时代赋予当代人的使命。分析当代科学的困境并提出实现其“革故鼎新”的进路已势在必行,从易学的遗惠中寻找解决科学的出路不失为进路之一。与从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讨论道家和从科学的人性化讨论儒家不同,这里从当代科学在基本原理、方法论和理性三个层面所显露矛盾、困难和不足讨论易学,并根据科学发展的态势推断,易学中的循环原理、生成论和理一论可能成为催生新科学的睿智。一、循环者乃道易学主张以阴阳相互转化为基础的循环论,朱熹(1130~1200)集大成提出ldq

  • 以科学的观点看象数学――兼论道家与易学   

    本文以科学的观点考察易学象数传统。首先讨论易学研究传统的形成和演变,其次讨论象数学的兴衰与科学互动的关系,最后讨论象数和数术在科学史研究中的价值。在这种讨论中,象数学在易学中的地位和道家文化的作用被评价。最初的古《易》可能只是符号系统。在配以占筮记录以后则成了占筮书,并有所谓夏代的《连山》、殷代的《归藏》和周代的《周易》的演变。唯《周易》传世,而《连山》和《归藏》均已失传,但据文献记述两者符号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周易》同为八经卦和六十四重卦。春秋战国时期以来《易传》的形成才使《周易》成为具有哲理意义的典籍,

  • 章太炎:“庄周梦蝶”与“内圣外王”   

    “以西来之风,演南华之旨”,章太炎(1869—1936)挚友释宗仰(1865—1921,别号乌目山僧)曾如是评骘其名著《齐物论释》。《齐物论释》是以佛解庄之典范,太炎在此书中以哲学的眼光、以重视认识论的法相学对《齐物论》相关名相和思想进行深度诠释、细致演绎。太炎著此书的学术抱负是“使庄生五千言,字字可解”(《自述学术次第》),并自诩此书“一字千金”(同上书)。不过,此书与他其余著作一样,绝不是传统以佛解庄的书斋

  • 神静与守神:对《老子》的不同诠释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元典,其“成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迄今发现的《老子》简本、帛本与传世本的对照中可以看出,《老子》文本并非是“亘古如斯”(宁镇疆语),而是在结构上有变更,在内容上有增损。这表明,从战国中后期至西汉中期《老子》传世本形成,《老子》文本处于演化塑形的过程中。虽然如此,早期《老子》的“成书”对战国后期思想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以至于出现了早期以“子学”形式展开的诠释《老子》之作。其

  • 《淮南子》“闭四关,止五遁”的修道意涵   

    《淮南子》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绝代奇书”,也是汉代道家最重要的代表性论著,在中国道家走向道教的历史演变中发挥着极为特殊的理论桥梁作用。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在《淮南子》中围绕如何“修道”的问题,设计出了一整套细密周详的道家修炼功法。其中《本经》一篇中所言“闭四关,止五遁”是其重要内容,充分体现出刘安等人对道家“修道”方式及要求的独特思考与认识,从中亦可看出其以“真人”为理想人格的修道理念所

  • 《周易》:从卜筮之书到哲理之书   

    《周易》如何从卜筮之书转变为哲理之书,是先秦易学史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孔子与《周易》的关系,以及孔子对《周易》的解读。关于孔子与《周易》的关系,随着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的出现,孔子学《易》释《易》已基本成为定论,同时也表明了孔子对《周易》的态度,即“《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这就将《易》与史巫之途区分开来。帛书《易传》明确提出以德义解《易》,并将阴阳、五行与四时融入易学体系中,最终形成包含天、地、人、君在内的整体易道观,此乃《周易》

  • 宋代《论语》研究的勃兴及成因   

    伴随着儒学主体地位的重新确立,宋代的《论语》研究较之前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论语》研究的数量大增,而且《论语》的注解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论语》学进入了所谓的“宋学”时代。一、宋代《论语》研究的勃兴唐代以降,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由鼎盛走向衰落,作为传统政治的合法性依据的儒学也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新形势呼唤新理论的诞生。而鉴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这必须通过创造性解释来完成。因此,许多硕儒名士纷纷著书立说,希冀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创造性解释,来重建儒学的合法性依据之地位。于是有ldqu

  • 中华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   

    四川四川省安岳县鱼龙乡杨氏“清白传家”字派:“伏轩子亭杨,仲元启秀长,世代殉祖武,清白永逐芳”。 四川安岳县杨家湾字派:“仁义礼智信天道成其德忠和玉大元明星光上国”。 四川省内江市杨氏字派:“贤书堂华庆,仁义礼至昌,永远洪升达,忠孝节义长 ”。 四川广元 杨氏字派:“生恒金文玉 长青永发春 本元培德厚 正有世代新 ”。 四川省旺苍县(祖上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杨氏字辈:“忠开学大

  • 钱穆与《先秦诸子系年》   

    辛亥革命,钱穆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开始从事小学教育,后来进入到中学,从一般的语文教育到后来中学教授《四书》和《国学概论》,钱穆走出了一条独自读书治学的道路。这条道路,现代学者看起来,不免嗤之以鼻,认为是民科。但是,如果我们阅读他早期的作品,如《国学概论》和《四书释义》后,就会发现他还是严格参照了传统学术的方式进行撰写。

  • 《先秦诸子系年》解读   

    钱穆先生早年注重考据,其积十余年之功完成的《先秦诸子系年》是一生得意之作,他在自序中称自己“以诸子之书,还考诸子之事,为之罗往迹,推年岁,参伍以求,错综以观,万缕千绪,丝丝入扣,朗若列眉, 可寻指”。顾颉刚也称赞其“作得非常精炼,民国以来战国史之第一部著作也”。在考证诸子的方法上,他深受中国传统考据学的影响,比较熟练自如地运用考据学中的本证、旁证、理证等方法去考辨诸子的生卒年事。书名以考据,实则因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可谓是史料学的一种体现。史料与考据是密

  • 风水学派   

    一、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根据理气的风水学派以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为理论根据理气的风水术,简称为“三合派”。三合派的创始人是杨筠松祖师,杨筠松、曾文 、廖禹、赖布衣被誉称为赣南风水术的四大祖师。“三合”一指龙水向三者相合,二是指十二地支的三合局,即申子辰三合水局,寅午戌三合火局,巳酉丑三合金局, 亥卯未三合木局。地支三合理论是杨公风水术消砂纳水的主要理论根据。生旺墓三合,最早见于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木生于亥,壮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 也。火生于寅,壮于

  • 《柳如是别传》与读书方法   

    三联书店新编《陈寅恪集》隆重问世。《陈集》收入现在所能找到的全部著述,共十三种十四册。其中,读书札记、书信集、讲义及杂稿,均为新辑面世。其开本、装帧十分雅致。日前,堪称寅恪先生压卷之作的《柳如是别传》一书领先出版,这是对我国读书界的一个新贡献。陈美延女公子不辱父命,担任《陈集》的编者,为此付出了许多辛劳。寅恪先生晚年书斋称“金明馆”,又称“寒柳堂”。据说,“金”指后金,即清朝。那么,金明馆或与寅恪先生晚年治明清史事有关。另外,我们从《

  • 魏晋佛教史   

    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因其立意渺玄,故称“玄学”或“清谈”。当时佛教般若“性空”之学甚契此派“贵无”思想,又有学通儒道,博学多识的道安大师及弟子慧远等,有系统的融和、开展,故玄谈名士莫不以“般若性空”充实其学,或增清谈之资,佛教于焉深入士大夫阶层而迅速传播。三国魏地的佛教以般若学及译经为主,朱士行曾

  •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红楼梦》的世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那环绕着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大大小小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姿容和性格的几百个人物,以及他们互相之间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所发生的依存和矛盾的关系,那环绕着贾、林、薛的爱情婚姻像辐辏式展开的众多事件,以及他们之间互相勾连又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都像是天然浑成,一点不见人工斧凿的痕迹。曹雪芹写人物完全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

  • 法家韩非子名言   

    法家是中国政治的核心,儒家只不过是政治的“温柔一刀”而已。要想真正体会中国的管理,体会中国历史,还是需要学习法家的“法术势”。有趣的是,热衷政治、绝对入世的法家居然不断研究与体会道家的思想,充分领会思想中的辩证法,认识到万物皆变的真谛,从中汲取了无为管理的思想营养,并提出自己提高君主管理效率的见解——以法制代替人治。法 家主动与老子共鸣,可能是因为当时儒家与墨家是显学,是法家的直接而强劲的竞争对手。因此,法家当然跟这两家要划清界限,而

  • 什么是修真十书?   

    《修真十书》为内丹著作丛书,六十卷。未著编纂入。 《正统道藏》收入洞真部方法类。该丛书所收内丹著作甚众,除钟离权、吕洞宾外,绝大部分为南宗五祖及其弟子们的著作,其中尤以白玉蟾为最多。北宗只收郝大通弟子王志谨,(号栖云子)之《盘山语录》。其时代最晚者为彭耜之弟子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何以取名《修真十书》?“修真”谓修炼内丹以成真成圣; “十书”盖即全书所含之篇数:《杂著指玄篇》《金丹大成集》《钟吕传道集》 《杂著捷径》《悟真篇》《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

  • 七十年来唐宋文学研究的历史启示   

    建国七十年中国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当然,这不能仅仅是我们都做了些什么的计量叙述,而应该从中找到规律性的经验范式,然后用为未来学术健康发展的重要参考。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建国七十年唐宋文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可以高度概括为时代思潮递变背景下文学本质发现的三种经验范式。显而易见,我们用以审视历史并作出判断的学术理性,基于我们的文学主位立场,以及建立在这一立场之上的文学本质追求。而之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坚守文学主位立场和文学本质诉求,又是因为在如此丰厚的历史积累面前,今天的人们却感觉无法说清文学究竟是什

  • 明清诗文研究七十年   

    一、七十年的四个时期 本文中的“明清诗文”,包括明代至近代的诗文与诗文评。总体而言,与古代文学其他领域相比,明清诗文研究的起点较低,长期处于被忽视甚至被贬斥的境地。明清诗文被忽视,有古代学术传统方面的原因,比如,代表清代学术官方主流意识的《四库全书总目》对明代诗文就颇多批评,基本持否定态度,此后的许多文学史家在有意无意之间,往往都受其影响。另外,“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样传统的文体迭代、文体进化观念,对明清诗文的评价也颇为不利。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与现象学

哲学与现象学

舍勒思想的确立是受胡塞尔现象学激发而作的《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此书是与胡塞尔《逻辑研究》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鼎足而立的现象学三大经典之一,实际构成了从《逻辑研究》到《存在与时间》的思想轨迹。针对康德之形式先天论,舍勒试图论证“情感先天论”,认为情感是个体生活及其伦理行为的基本质料。不同于胡塞尔,舍勒强调,现象学是实事的现象学,走向生活世界、尤其是生活世界的伦理现象。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描写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爱尔兰青年从童年到20年后离开爱尔兰的生活片断。斯蒂芬·迪德勒斯在都柏林天主教和民族主义的环境中渡过童年,长大以后,逐渐认清了民族主义的狭隘和欺骗性,他曾一度迷恋天主教丰富的传统精神,但爱尔兰天主教同样渺少、庸俗。在海边的一瞬间经历使他感悟到艺术追求的博大,只有它才能使他的精神和肉体和谐,才能使他超脱于周围环境的平庸,他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追求艺术。主人公生活片断由一个总结构原则联系在一起: 作者只选人那些与他最后走上创作道路有关的因素。小说分为五章,每章都以主人公的胜利而告结束 (受鞭罚后斯蒂芬证明自己无辜; 在妓女怀抱中得到慰藉; 在圣洁,典雅的宗教气氛中的兴奋; 感悟到自己创作才能时的狂喜; 准备动身去法国时的决心)。但每章都是在平常、压抑气氛中开始。第三人称叙述的间接性使一种讽刺和移情作用成为可能。斯蒂芬是小说的绝对中心,其它所有人物都是因在他成长过程中与他相关而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肖像》又是一部心理小说,它表现了主人公心理、精神的发育成长。乔伊斯在小说现实主义基础上,适当地采用了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创作技巧,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乔伊斯又是一位摹仿大师,摹仿在小说中构成了与主题相适应的风格变幻基础,从开始时婴孩的呢喃儿语,到小学生幼稚客观的语言记录,牧师大段布道摹仿纽曼,找到艺术灵感时又采用了培特风格,大学中和朋友们关于美学问题的长篇讨论又摹仿19世纪末自然主义小说的风格。

医寄伏阴论

医寄伏阴论

温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汉撰。刊于1888年。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遂详论此病,辨析伏阴与霍乱之区别,列述其原病、变症、死候、禁令、瘥后等情况,说理明晰,有独到见解,可以启迪后人。书中还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春脚集

春脚集

方书。清孟文瑞辑。四卷。文瑞字荇州,泃阳(今属河北)人。嗜岐黄之术,每遇良方必录而藏之,或家传,或旁搜博采,剂之大小不一,分量轻重不等,但必求其验。历三十余年,按人身不同部位所患病症分类编成此书,其不足者,以谢五堂所藏之《回生集》、《经验集》之方补之。全书约三万余字。成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取“爱民恤物”者为“有脚阳春”之典,故名。卷一至卷三,分为头、目、咽喉、舌、牙齿等十七部,分列治疗该部疾患之方。卷四,分内、妇、幼、外科随录四部分。共载方约四百八十余首。每部下皆有论述,阐明其生理、病理,言简意赅。次选方剂,其方大多简要,药物易得,切实可用。少则一、二味,多则数十味。纲目清楚,查阅方便,为救急便用之书。可供临症参考。有道光二十六年潞河谢金声刊本,光绪十六年(1890)善成堂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诸法勇王经

诸法勇王经

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蜜多译,佛在竹林,有新出家比丘问毕报施恩事?佛以入僧数,修僧业,得僧善利,三法答之。次问发大乘心而出家者,具三法否?佛言,不在三法。比丘三致疑问。佛三止之。次放白毫相光照大千界,集诸大众。舍利弗复致三请,佛为说阿耨达池喻,广显发心功德。谓无人能报恩者,唯除漏尽,及发大心耳。次较持经功德,及为发心者说性空法。魔军落地,佛亦敕其持经。

中本起经

中本起经

凡二卷。东汉昙果、康孟详合译(一说康孟详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释迦成道后教化之事迹。计有转法轮品、现变品、化迦叶品、度瓶沙王品、舍利弗大目揵连来学品、还至父国品、须达品、本起该容品、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度波斯匿王品、自爱品、大迦叶始来品、度奈女品、尼揵问疑品、佛食马麦品等十五品。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