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无为概念是什么

u=3355687664,2777747906&fm=26&fmt=auto.jpgQWu中华典藏网

我们该如何理解无为这一概念?这是决定我们是否能正确解读经文内容的最关键的问题之一。QWu中华典藏网

首先,我们要知道无为这一概念是老子学说中特有的概念,这就意味着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说明我想要了解这一概念的意义我需要立足于老子,立足于《道德经》的经文,要看看老子使用这一概念时代表着什么意义。QWu中华典藏网

换句话说无为这一概念的定义我们只能从经文中去找而不能跑到经文之外去。历史上有很多哲学家都有创造新概念和新词汇的现象,而那些属于作家自己新创造的概念和词汇的含义我们也只能从作家本人的作品中去找,不可能到他们的作品之外去找寻。QWu中华典藏网

比如,我学习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概念我就不可能到笛卡尔的地著作中去找那些思想和概念的具体含义。这应当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我们研究老子,研究易经看到不能理解的词汇或语句首先想到是的查字典,找字源。这个方法不是不行,不是不没有必要,但也不要过分相信。QWu中华典藏网

其次,无为是一概念,是用“无为”这一词汇标志的概念,它的意义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无为”这一词汇的意义。概念的含义是要由它定义来决定的。我们看到“无为”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无”不就是“没有”、“不”的意思么,“无为”不就是不为吗?误解即由此而来,将“无为”概念的定义理解为词汇的字面意思。QWu中华典藏网

所以我们阅读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哲学家的著作一定要将概念与词汇区别开来,我们永远都不能单凭词汇表面的意义去试图理解一个概念的含义。QWu中华典藏网

那么老子所说的“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老子说“上善若水”,为什么上善若水呢?经文进一步解释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QWu中华典藏网

我们分析这一解释,水利于万物,就是说水滋养万物,万物生长离不开水的滋养和滋润,这就是意味着水于万物是有作为,有贡献的。万物受益于水,这不就是水“有为”了吗?但是水它不争,没有因为自己对于万物有莫大功劳而争居万物之上,反而总是流向最低最下处,居于万物都不耻居之所。QWu中华典藏网

人都往高处走,水却总往低处流。有作为于万物、有贡献于万物,或“有为”于万物但不争处,不因自己对万物有功劳而争居万物之上。这才是水的“无为”。所以“无为”的完整定义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而不能简单的等同于“不为”。QWu中华典藏网

老子第二章所讲到的玄德,就是老子所说的那个“无为”的定义。思想家哲学家使用新的词汇来标志的新的概念时,一般都是要给出其定义的,即使没有明确标志哪些具体内容是该概念的定义,我们也还是需要结合作者使用该概念的具体语境来推测该概念的含义,而不是跑到使用这一概念的学说的外面去寻找这一概念的特定含义。QWu中华典藏网

具体到老子讲政治、圣人、统治者的无为更不是无所作为,简单的顺应民意而无所举措就可以了。历史上的君主帝王们,无疑也是功于万民的,他们一统江山,使天下太平,令百姓安居乐业,于万民也是功莫大焉的。QWu中华典藏网

但他们倚仗着自己的莫大功劳,争居万民之上,称王称帝,自谓“孤家”、“寡人”、“余一人”,吃最好的穿最好的住最好的,还要随心所欲的奴百姓,这就是“生而有,为而恃,功而居”了,这才是统治者的“有为”,所以有所做为而争才是“有为”,有所作为而不争,功成而身退才是“无为”。所以“无为”绝不能作不为解。简单来概括我们可以说功而居就是有为,功而不居就是无为。QWu中华典藏网

老子谓圣人无为就是说他有作为于百姓,有功劳于百姓,但不争居万民之上。他使天下太平,大治后反功成身退,以致于老百姓不知天下有王有主的存在,更不知道谁是王是主,还以为天下本就是太平清静呢。QWu中华典藏网

天下太平是圣人有作为的结果,但他功而不争甘居万民之下,不争居万民之上,这才是无为。所以无为于政治家就绝不是无所作为和无所举措。老子的学说并不是消极避世的学说,他其实讲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这个道理可以看作是一个公理,即使我们将来要研究人类大同社会的特征,他所讲的这个道理也将是不容忽视的。QWu中华典藏网

我相信老子学说在未来的社会里将会大有用处,不可以等闲视之。这也正是我们现代人学习老子的意义之所在。QWu中华典藏网

另一方面,“无为”也不可以作抽象的理解,“无为”是有具体的策略和目标的,经文有多处提及无为的具体的政策内容。比如“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令见可欲”等。QWu中华典藏网

如果单从某个词句出发,加些又虚又玄的解釋,不能对经文的前文后章的内容作出一统一的理解,是不能正确解读经文内容的任何一个旨在说理的哲学作品,它就必然包含了主要观点的陈述,主要观点的证明和其特有概念的定义的三部分内容,没有这些要素的构成文字作品就不是旨在说理的哲学作品。QWu中华典藏网

“无为”这一概念老子就已经给出了它的定义,无为的定义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玄德。一位作者想通过文字作品告诉你某一道理,却只给说一下这个道理是什么,但不告诉你他的道理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对,那你会轻易就信服他的所说的吗?QWu中华典藏网

如果你相信老子的学说是一个旨在说理的哲学著作,那么你就要通过经文的具体内容看到老子想要表达的那个主要观点是什么?它的观点是怎么来的?这个观点是如何证明的?它有没有局限性?这些问题和这些问题的具体答案。QWu中华典藏网

不要将老子看作神,要将他看作是与世界上众多哲学家和思想家一样的人,读《道德经》原则上与读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等众多哲学家的作品是没有区别的。 QWu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