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0大智慧名言,字字珠玑,受益无穷

《道德经》虽然成书于两千多年前,却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永不过时,充满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下面与大家分享其中的10句名言,共同学习领悟古人的智慧。etG中华典藏网

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etG中华典藏网

狂风不会在早上一直刮个不停,暴雨也不会整整下上一天。自然现象如此,人生在世也是如此,逆境和困苦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终有一天,会否极泰来,时来运转。etG中华典藏网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etG中华典藏网

如果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小心谨慎,始终如一,就不会有失败这一说了。我们之所以会经常遭遇失败,就是因为不能从一而终,不管做什么事,总是三分钟热度,激情过后,就开始得过且过,懒散懈怠了。etG中华典藏网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etG中华典藏网

人生的祸福,没有固定不变的,都是在相互转化之中。在遭遇灾祸的同时,也会迎来福运;在享受福报的时候,也会埋下祸患的种子。所以说遇到逆境,也不必失意消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顺境来临时,也不要得意忘形,以免招致祸患。etG中华典藏网

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etG中华典藏网

人生的灾祸,大多都是因为不知足;人生犯下的错误,往往都是因为贪心太重。人生有限,欲望无穷,为了满足无穷无尽的欲望,每天疲于奔命地追逐那些外在的名闻利养,把自己变成物质和欲望的奴隶,这不是很可悲的事情吗?etG中华典藏网

5、天道无亲,常与善人。etG中华典藏网

天道是没有分别心的,但却常常眷顾那些心地善良的人们。这句话看似自相矛盾,实则不然,《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不是天道有偏心,而是因果规律本来就是如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etG中华典藏网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etG中华典藏网

能够了解别人,固然是一种智慧,但能够了解自己,那就更加明智了。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了解他人容易,了解自己最难,只有经常反省自己,能够清醒认识自己的人,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etG中华典藏网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etG中华典藏网

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正可靠的话,说得不一定漂亮,不一定动听,但真有用;说得漂亮的话,非常动人的话,往往不是真话,并不可靠。etG中华典藏网

8、善者不辩,辩者不善。etG中华典藏网

真正高明的人,是不屑于和人争辩的,因为人的境界如果不在一个层次上,说再多也没有用。而那些口若悬河,喜欢与人争辩的人,显得就更加不明智了。etG中华典藏网

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etG中华典藏网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的力量,却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因此我们不要过度追求刚强的一面,而忽略柔弱的一面,很多时候,柔弱也未必是坏事,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etG中华典藏网

10、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etG中华典藏网

天道法则是减少过剩的,用来补给不足的,从而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而人道则相反,总是减少本来已经不足的,来奉给那些已然有余的,因此就会造成不平衡的局面,走向两极分化,社会开始割裂。etG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