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情绪不好,是智慧不够

改变情绪的最好方式,不是调整适应,而是升级自己的精神境界。rkY中华典藏网

精神世界,如同物质环境一样,东西多了,其它的便不容易进来。而且人的意识有这么个特点:意识同那个层次的物质相结合,便会强化哪个层次的功能。rkY中华典藏网

一句话,你被什么占领,你便可能成为什么。你让光明充满自己,阴暗、狭隘的东西自然进不来,你便会成为光明本身。rkY中华典藏网

尽管一生坎坷,王阳明始终坚持升级自己的情绪。即使在环境最为恶劣的龙场,九死一生,王阳明仍保持了积极光明的人生态度,终成龙场悟道!rkY中华典藏网

王阳明自己说:rkY中华典藏网

“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抑郁哀愁。”rkY中华典藏网

心若光明,万物生长,这便是王阳明心学智慧的精髄所在!rkY中华典藏网

一、活在当下,不焦虑rkY中华典藏网

王阳明特别强调“道为平常心”,他主张把当下的事做好,而不是留恋过去与焦虑未来。rkY中华典藏网

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该做事时做事,一心一意,即可在生活中悟道。rkY中华典藏网

王阳明有诗为证: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rkY中华典藏网

人生的真义就在于活在当下,因为当下之中就有曾经的过去与无限的将来。rkY中华典藏网

专注于当下,这也是一种功夫。惟一惟精,心神便可收摄归位,自然没有了那些所谓的焦虑。rkY中华典藏网

二、精神极简,不贪婪rkY中华典藏网

欲成大事,必做减法。rkY中华典藏网

不仅要舍弃那些遮蔽自己灵性的不必要的物质,而且要远离那些无意义的社交,更要保持自己精神的纯粹光明状态。rkY中华典藏网

我们要尝试定期身心做减法,将那些扰乱自己本心的浮云统统抹去,从而更好地修炼自己的本性。rkY中华典藏网

王阳明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rkY中华典藏网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rkY中华典藏网

精神越简单,人生越丰盛。rkY中华典藏网

三、此心不动,不恐惧rkY中华典藏网

向内,人心可以安定。rkY中华典藏网

王阳明诗曰:rkY中华典藏网

人人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过, 枝枝叶叶外头寻。rkY中华典藏网

真正的定海神针,就是自己的人生信念。当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力量被激发出来,定于中而达于外,就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侵扰。rkY中华典藏网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rkY中华典藏网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rkY中华典藏网

心中种花,终将盛开。无论外在如何波涛汹涌,只要你心中有碧海蓝天,一切困难便会迎刃而解。rkY中华典藏网

四、不假外求,不迷茫rkY中华典藏网

所谓人生正念就是不攀附,灵魂才能自由自主。rkY中华典藏网

人一向外,就会产生相对,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比较,心性被物质的欲望所控制,自然谈不上清净。rkY中华典藏网

人人皆是圣人,王阳明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身心归位,便会呈现出良知,即人人本来具有的清净光明的本心与智慧。rkY中华典藏网

王阳明又说: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rkY中华典藏网

向死而生,当你向内探求良知,参破生死,便可尽性知命,明心见性。rkY中华典藏网

万般皆是身外之物,了解了生命的真相,很多东西就能主动放下。如此人方能活得明白,活出深邃,活出酣畅淋漓。rkY中华典藏网

人生,生死都不是真正的大事,觉悟才是!rkY中华典藏网

五、知行合一,不虚浮rkY中华典藏网

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rkY中华典藏网

阳明心学是入世心法,主张世间修行,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完成人生圆满。rkY中华典藏网

王阳明这样解释“知行合一”:rkY中华典藏网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原来只是一个工夫。rkY中华典藏网

在王阳明看来,光知不行,光行不行,需要知行合一。更进一步是知行一体,知即行,行即知,知行无二。rkY中华典藏网

王阳明还特别主张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特别是当人生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更要磨炼自己。rkY中华典藏网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rkY中华典藏网

王阳明在与弟子徐樾的一次对话中,点拔他说:光不在烛上,而在心中。徐樾顿悟。rkY中华典藏网

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rkY中华典藏网

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内心光明,则一切光明!rkY中华典藏网

人生路上,愿你点亮自己心中的那盏灯!rkY中华典藏网

王阳明的“心学”不是一般读书人的坐而论道,而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在跌宕的人生中悟到的真理,所以王阳明“心学”是重实践的学问。更多心学智慧解读,关注减法生活一起悟道!rkY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