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戏曲的发展和完善   

    随着不断的探索,到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剧本体制又有了许多新的创造,在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基础上出现了传奇和杂剧,并且表演艺术也有了新的提高。明传奇因地域的不同,音乐声腔也不同,分为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种,其中昆山腔、弋阳腔流传最为广泛。与传奇并存的杂剧在流传中,在保持元杂剧的主要艺术特点的同时,还受传奇的影响,在演唱曲词和语言方面进行了若干改革。明传奇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流布到全国的。当时的优秀作品有苏复之的《金印记》、王济的《连环记》、徐霖的《绣襦记》、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汤显祖

  • 从巫舞到元杂剧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滑稽戏、说唱艺术等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所以说起它的起源,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出它具体起源于何时,因为中国戏曲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孕育才形成的。它是由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先秦、汉唐时期的孕育、发展,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原始社会的民间歌舞,发展到奴隶制社会主要是以祭神的巫舞为主,到西周末年则出现了专供帝王娱乐的倡优和俳优。倡优和俳优一般由能歌善舞、擅长模仿的男子充当。到春秋时期,出现了“傩”舞。“傩”舞是一种严肃的

  • 民族文学   

    最古时的中华就是所谓的中原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陕西、山西这一带。中原地区的人,认为南方的楚国是夷狄,说“戎狄是膺,荆舒是惩”。所以相对当时中原这个狭小的文化地区来说,楚国的文学就是少数民族文学了。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这种崇尚明显具有当地土著民族的风气。从屈原的《招魂》、《离骚》、《天问》、《卜居》这些篇目中可以看出楚国文学受巫文化(土著文化)影响的幽深。所以说,楚辞是早期民族文学的代表作。汉朝时,用汉文

  • 民间文学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最初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声音,没有歌词,但这无疑成为文学创作的开始,同时,这是民间文学的滥觞。从商末开始创作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宫廷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合集。其中的“国风”保存了不少当时百姓的口头创作,虽然在最后写定时有所润色,但依然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的色彩。“国风”中的民歌以鲜明的画面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处境

  • 人体三宝:精、气、神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整体观是中医的特点之一。中医的基本理论虽然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但其中的重要学说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家为了阐述精、气、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往往把它与自然界万物赖以生存的一些基本物质共同比喻为“三宝”,这就是所谓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气、神”是脏腑学说中的重要内容,它们

  • 范缜《神灭论》   

    南朝无神论著作。南朝齐梁时范缜著。范缜(约450—约515),字子真。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出身寒门庶族,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少学于刘瓛,勤学苦读,“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成为当时颇具名声的学者。先后仕齐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梁尚书左丞、中书郎等职。综合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初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发表反对佛教因果报应的言论,退而论其理,著《神灭论》。“此论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

  • 养生史话   

    中华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相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华养生文化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糅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华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也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养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从人类出现就问世了。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之中,不少人得了关节病。为了对付这种疾病,阴康氏部落的

  • 中医起源和发展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医药是其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早在2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劳动、生息、繁衍、发展着,但那时条件恶劣,他们经常受到猛兽的攻击、自然灾害的侵袭、饥饿的威胁和病痛的折磨。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人体本身结构(如脑容量增大)、生理机能(如思维能力加强)不断进化和完善及原始知识得到同步发展,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某些植物的果、叶、花、茎能减轻或消除一些病症;在烤火取暖的同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放在局部身体可减轻疼痛;在使用石器的过

  • 宫廷文学   

    文学正如其他艺术一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决不能离开当时的物质生产状况、精神生产状况与社会意识而独立发展。宫廷文学的兴起,是在周武王灭商、周公确定周礼之后。作为这一时代代表的文学作品是现在还存在着的那305篇《诗经》,其中宫廷诗占有相当的内容。《诗经》的“雅”、“颂”,作者都是出入宫廷的奴隶主阶级的人物。他们的写作目的往往是规谏,希望王者权臣从暴政中警醒,也有一些作者专注于描写宫廷生活的糜烂和淫逸,还有些沉迷于歌功颂德、回顾历史。较著名的作品有《鹿鸣》、《伐木

  • 文学的起源   

    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文学出现前的远古时期。关于它的起源,自古以来,中外学者相继提出过不少见解,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模仿说的最早提出者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认为文艺起源于对大自然的模仿。而同是希腊著名哲学家的亚里士多德更是将这一学说深化和延伸,他不仅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而且还提出模仿的本能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中国秦朝时期吕不韦门人编写的《吕氏春秋·古乐》中指出宗教艺术是“听凤凰之鸣”、“效八风之音”而出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殆语出《论语·为政篇第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觉得“学”应该与“思”兼行并重,不可有所偏废。

  • 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方法。一是主张“学”和“思”结合起来,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他提倡“好学”和“学而不厌”,向人学,向事学,向书本学。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不耻下问”。还认为一个人不好好学习,

  •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和《历代编年释氏通鉴》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历代编年释氏通鉴》是南宋时期僧人编订的编年体佛教史书。《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简称《编年通论》,二十九卷。南宋沙门祖琇撰,成书于隆兴二年(1164)。该书仿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体例而成,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佛教史书。作者虽是禅僧,但在书中着力贯彻禅、教、律等并重的原则。他说:是故禅称教外别传,而教不足以拟禅也。虽然非教无以显禅之深,非禅无以臻教之妙。唯悟彻者兼资律仪高行,而后融通自在也。……故今博采累朝外护圣贤绪余,及弘教秉律韵人胜士,兴失禅

  • 《释门正统》和《佛祖统纪》   

    《释门正统》、《佛祖统纪》都是宋代天台宗僧人编撰的以记载本宗史实为主的史著。早在北宋政和(1111—1117)年间,释元颖撰有《天台宗元录》一书,记述天台宗传授情况。至南宋庆元(1195—1200)年间,吴克己增广《宗元录》,撰成《释门正统》,但未及刊行吴克己就去世了。嘉定年(1208—1224)间,释景迁在以上两书基础上编成《宗源录》。释宗鉴将吴著《释门正统》加以扩充改编,分本纪、世家、诸志、列传、载记等五科,沿用吴克己原书名,详叙天台宗历史,刊刻流行于世。关于《释门

  • 您读对《论语》了吗?   

    在“传统文化热”“国学热”的当下,儒家经典《论语》成为人们的首选,其读者数以亿万计:中国人读,外国人也读;成年人读,未成年人也读;大学里开设《论语》研读课;中小学也将其列为必读书。随着读者数量的巨增,一些《论语》解读著作也大量出现,但就解读质量来看,良莠不齐,有些甚至存在较多的错误,对广大读者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令人担忧。我们是如何误解《论语》的某书,将《论语》中的很多“不”字都释为“丕”,即“甚大

  • 儒家派系   

    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即战国八派之说。1.子张之儒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淮阳)人,生于公元前503年,卒年不详。子张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从学后学业出众,与子夏、子游齐名。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遭到过围困。他勤学好问,经常与孔子讨论各种问题,《论语》记其向孔子

  • 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混。”仁:何谓仁?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

  • 儒家的仁爱思想   

    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以及其追随者孟子的文化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亮点,那就是仁爱的思想。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中,它像一盏明灯那样在漫长的黑夜里给人们送去点点光明,它像又缕缕春风那样在刺骨的的严寒中给人们送来些许暖意。今天我们无论是读孔子的语录《论语》,还是读其他的儒家学派著作如《易经》、《春秋》、《孟子》等等,都时时会感到这种仁爱思想的流露,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心灵。 孔子与孟子的儒家学说,其根基也便是这种仁爱的思想。在孔孟的人生及社会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也便是这种仁爱的思想。儒家的伦理体系包括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详细介绍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凡三十卷。略称贞元释教录、贞元录、圆照录。唐朝圆照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依唐德宗之敕命而于贞元十五年(799)撰述。系编录自后汉明帝永平十年(67)至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凡七百三十四年间之大小乘经律论、贤圣集传等之传译,并录出失译阙本。全篇分总、别二录。总录分特承恩旨录及总集群经录;别录分分乘藏差殊录及明贤圣集传录。其中,特承恩旨录(第一卷前半)载新译华严经四十卷、玄宗以后三朝翻译经律论,及大佛名经等入藏之牒。总集群经录(第一卷后半至第十九卷),系录后汉迦叶摩腾至撰者圆照,依年次所

  • 还珠楼主小说年表   

    编例一、本年表以还珠楼主小说开始发表或出版时间为序;惟《杜甫》系未刊稿,按其创作时间编入。二、本年表共收小说43部,其中同书异名者3种,即《轮蹄》与《征轮侠影》、《天山飞侠》与《冷魂峪》、《关中九侠》与《女侠夜明珠》,故实为40部,是即还珠楼主的全部小说作品。三、本年表所收各小说的字数,均按初版本统计,其中多数既不分段,标点符号也不占字位,因此势必与新版本字数多有出入。1932年《蜀山剑侠传》 (五〇集三〇九回 410万字)剑侠小说。本年7月上旬起在天津《天风报》连载;旋由天津励力印书局(后改名励力出版社

  • 什么是国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研习“国学”,首先需要弄清“国学”的概念。虽然“国学”的定义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但我们可以取大多数人认可的说法,给出一个基本的定义。在大致明了“国学”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研讨“国学”的研究对象、“国学”的学科构建等等问题。研究“国学”的意义

  • 100句国学经典名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

  • 国学与人生   

    文化以理念为核心,理念使人安身立命。国学承先启后,发扬完整而根本的理念。儒家、道家的智慧对现代人生多所启迪。谈到文化,我们常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并对此觉得欣慰与自豪。但是谈到这个文化带给我们什么,恐怕就不易说清楚了。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礼物,礼物太多太杂,就需要一番分辨捡择的功夫了。在进行介绍国学之前,不妨先就「文化」一词作个说明。一, 文化的四特色与三层次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全部,意即有人类才有文化。我们由此可以界定文化的四点特色:(一)异于自然。自然是指天地万物,依规律而运行。在《易经》中,坤卦代表生

  • 试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

  • 《礼记》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

猜你喜欢的书

弧矢算术

弧矢算术

关于弧矢计算的第一部数学专著.一卷,明顾应祥撰,成书于1552年.正卷前有“弧矢论说”和“方圆论说”两篇短文,前者给出有关弧矢的各项定义及相互求法,还说明了弧矢和圆径的相互关系,并由此给出计算弧矢的理论依据;后者是对“方五斜七”和圆周率的讨论.全书给出十四术,主要讨论弧、矢、弦、截弦和截积间的关系和互求问题,都要借助勾股定理,有些要归结为解方程求出结果,其中有10个四次方程的解法是增乘开方法.该书有明嘉靖癸丑(1553)刊本和《四库全书》本.

玄牝之门赋

玄牝之门赋

不题撰人。卷后有俞琰、俞仲温二序,实《易外别传》之序, 非本赋之序。但赋中称:“弗解讲明于理学,安能契合于仙书。”与 《易外别传》之旨颇合。本赋两部分,一部分题《此上玄下牝之门 欤》,一部分题《水中金诗》。描述修炼精气之处。诗咏水中明金, 九还成药。

太上正一朝天三八谢罪法忏

太上正一朝天三八谢罪法忏

太上正一朝天三八谢罪法忏,撰人不详。内有元成宗加封天师张陵之尊号,应成书于元明之际。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书称正一派弟子虽专心求度,但因多有前世宿累,所以流转轮回,受诸业报。如欲使形神合道,障累顿消,法依三八谢罪之仪,志心皈命三清上圣、玉皇上帝等神灵,忏悔杀生、偷盗、邪淫等三业十恶之罪,断恶修善。勉而行之,当可渐人仙宗,升于天路。书中有向三清、玉皇等神仙表示忏悔之启词数篇。

韦护

韦护

现代长篇小说。丁玲著。上海大江书铺1930年9月初版。作品写于1929年,连载1930年1月至5月《小说月报》第21卷第1号至第5号。《韦护》是丁玲第1部长篇小说。描写一个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青年韦护,爱上“豪迈和纵性”的少女丽嘉。两人由热恋而同居,过着“梦幻和甜蜜”的生活。但是,结合不久丽嘉因为爱人忙于工作无暇和她温存而不快,韦护则感到革命与恋爱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一面站在我不可动摇的工作上, 一面站在我生命的自然需要上。苦斗了好些时”,韦护忍痛离开丽嘉,跑到广东去了。丽嘉虽然感受到恋爱幻灭的悲哀,但还是振作了精神,她对女友表示:“我们好好做点事业出来罢!”作品取材于瞿秋白及其当年故情的爱人、也是丁玲的同窗挚友王剑虹的亲身经历。丁玲在《我所认识的瞿秋自同志》中说过:“我想写秋白、写剑虹,已有许久了”,“韦护是秋白的一个别名”,在《韦护》中,我“只写了他的革命工作与恋爱的矛盾”。作品中的男主人公韦护是丁玲创作中所塑造的第一个革命者的形象,这一形象,对于人们认识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早期共产党人的生活,提供了形象史料。作家本人说:“我并不满意这本书,但也不愿舍弃这本书。韦护虽不能栩栩如生,不切合本人,但总有一些影子可供我自己回忆,可以做为后人研究的参考资料”(《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韦护》的出现,标志着作家创作思想和题材的转变。丁玲自己指出:“我觉得《韦护》在我的写作上是比过去进了一步,当然,还没跳出恋爱啊、革命啊的范围,但它已是通向革命的东西了。”(冬晓《走访丁玲》)

禹贡长笺

禹贡长笺

十二卷。清朱鹤龄撰。《禹贡》系《尚书》重要篇目之一,主要内容详见《禹贡指南》条。鹤龄诠释《禹贡》,首列二十五图,自禹贡全图以及导山、导水,皆依次随文解释。该书引证翔实,创获颇多,于贡道、漕河经由脉络,剖析颇具条理,唯其说解山川地理,荦合乖误者,时亦有之。此书诠释《禹贡》,较宋、元人着述为胜,而不及胡渭《禹贡锥指》之精密。此书现存有手稿本,藏上海图书馆。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全一卷。刘宋昙摩密多(梵Dharmamitra )译。又称出深功德经。略称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普贤经、观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本经系佛陀于说法华经之后,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因佛宣告三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等随即请问佛入灭后弟子应如何修行及大乘法要,佛遂为说普贤观门、六根罪之忏悔及忏悔后之功德。本经旨在阐明法华经之普贤菩萨劝发品,故与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互为表里;而与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合称法华三部经。又无量义经称为法华经之开经,相对于此,天台大师谓本经为法华经之结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