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古训:多与高人来往,勤与能人共事,乐与众人分享,常与亲人相伴   

    多与高人来往《荀子》中说:“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意思是说,学习没有比亲近高人、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疏略难解;《诗经》《尚书》古朴但远离现实;《春秋》简略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与高人往来,能让我们的修行之路更加顺畅。有时候,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作者的意思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可能就会走样。这

  • 150条历史典故,读懂大半个中国!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r

  • 王阳明:情绪不好,是智慧不够   

    改变情绪的最好方式,不是调整适应,而是升级自己的精神境界。精神世界,如同物质环境一样,东西多了,其它的便不容易进来。而且人的意识有这么个特点:意识同那个层次的物质相结合,便会强化哪个层次的功能。一句话,你被什么占领,你便可能成为什么。你让光明充满自己,阴暗、狭隘的东西自然进不来,你便会成为光明本身。尽管一生坎坷,王阳明始终坚持升级自己的情绪。即使在环境最为恶劣的龙场,九死一生,王阳明仍保持了积极光明的人生态度,终成龙场悟道!王阳明自己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

  • 从先秦到晚清的告白   

    先秦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越人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国风·卫风<木瓜>》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国风·邶风<击鼓>》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国风am

  • 高山仰止,致敬中华10大师德   

    1因材施教优秀的老师,会针对孩子不同的天赋秉性,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的学生子路脾气暴躁,所以孔子告诫他三思后行;而冉有性格柔弱,经常犹豫不决,孔子就鼓励他临事果断。好的老师不搞一刀切,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使得孩子可以扬长避短,获得最好的发展。2言传身教“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真正的教育就是树立榜样,而不是一味说教。曾子杀猪的故事家喻户晓,就是因为曾子懂得,想要教育孩子,就必须以身作则。3有教无类孔

  • 五四最经典30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影响深远。而五四不仅仅是一场运动,更是一个时代,是一种精神。五四精神和核心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今天是2018年5月4日,小编为大家编选了五四时代的经典语录,让我们重温五四精神。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一、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

  • 话有三不说,事有三不做,人有三不交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01.话有三不说1. 揭人之短的话不要说。《菜根谭》:“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此三者可以养德,亦可远害。”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不要攻人短处,揭人疮疤。揭人疮疤的人,招人痛恨,害人害己。人活一生,是以尊严立于世。“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每一个人都有尊严,都好面子,所以在生活中,不要揭人短处、言人隐私。2. 标榜自己的话不要说。别人称赞叫口碑,自我标榜叫吹嘘。“天不言自高,地不

  • 曾国藩40种大智慧,指引当下人生的40味奇药!   

    曾国藩,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恶劣、剧变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优待。考察曾国藩的一生,基本达到了古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最高追求,虽然因镇压太平天国而存在争论,却已堪称圆满。有人说“中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是其中两个,曾国藩则是那半个。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特别重视

  • 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   

    在家庭中, 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父亲的格局往往决定着孩子未来能抵达的高度。在父爱中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安全感、自信阳光、敢于尝试、敢于突破,有着更高的上限。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飞多远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在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做自己的偶像。孩子对父亲有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把父亲当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孩子会下意识的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会努力去抵达或者超越父亲的高度。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是一个例子,曾纪泽以父亲为榜样,为人处世、做官做事都向父亲学习。其后入朝为官,在政治事务中表现出不亚于其父亲的

  •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梁启超10句话,9个子女皆成大才!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同时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他有九个子女,个个了得。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启礼三人均为中国院士,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国民党军官,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者,长女梁思顺为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小编为大家选择梁启超家书中的十句话,分享梁启超的教子经。01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

  • 四大名著神点评,以前真是白读了(句句精辟!)   

    关于四大名著的书评很多,但将四大名著糅合在一起评的却少。此文颇有新意和见地,尤其开篇的对比评述,言简意赅,思之有理。01. 总结与感慨。三国写了一个大时代,水浒写了一帮大英雄,红楼写了一个大家族,西游写了一伙大妖怪。三国玩的是心计,水浒玩的义气,红楼玩的感情,西游玩的是感性。三国在国,治国,兴国,安国,丧国。水浒在气,勇气,义气,豪气,霸气。红楼在情,亲情,爱情,宦情,民情。西游在趣,情趣,游趣,野趣,妖趣。 02. 细分区别。三国写了一次变革,水浒写了一次冲动,红楼写了一场恋爱,西游写了一次旅游。所谓道

  • 中国风水十大名著   

    一、中国风水第一书——《宅经》宅经《宅经》亦称《黄帝宅经》),相传黄帝所作。讲述了人与住宅的和谐,人与天地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宇宙的和谐。该书认为宅是阴阳之枢纽,首次将住宅分为“阴宅”和“阳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二、中国风水文化之宗——《葬经》葬经《葬经》亦称《葬书》,西晋郭璞著。郭璞是历史上第一个给风水定义的人,《葬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

  • 《名公书判清明集》详细介绍   

    《名公书判清明集》简称《清明集》。宋代诉讼判决书和官府公文分类汇编。十四卷。编印者没有署姓名,只题了“幔亭曾孙”的别号。这个别号的意思是“武夷乡人”。可以确定《清明集》的编印者是福建崇安人。本书约成于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或稍后。判词作者共四十九人,其中事迹可考者只有十九人。他们分别是:胡颖、蔡杭、翁甫、吴势卿、刘克庄、范应铃、吴革、方岳、宋慈、真德秀、马光祖、王遂、姚珤、李昴英、叶武子、赵汝腾、王伯大、史弥坚、方大琮。胡颖,字叔献,号石璧。生年不详,卒

  • 《道德经》10大智慧名言,字字珠玑,受益无穷   

    《道德经》虽然成书于两千多年前,却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永不过时,充满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下面与大家分享其中的10句名言,共同学习领悟古人的智慧。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狂风不会在早上一直刮个不停,暴雨也不会整整下上一天。自然现象如此,人生在世也是如此,逆境和困苦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终有一天,会否极泰来,时来运转。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如果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小心谨慎,始终如一,就不会有失败这一说了。我们之所以会经常遭遇失败,就是因为不能从一而终,不管做什么事,总是三分钟热度,激情过后,就开始得过且过,

  • 老子的无为概念是什么   

    我们该如何理解无为这一概念?这是决定我们是否能正确解读经文内容的最关键的问题之一。首先,我们要知道无为这一概念是老子学说中特有的概念,这就意味着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说明我想要了解这一概念的意义我需要立足于老子,立足于《道德经》的经文,要看看老子使用这一概念时代表着什么意义。换句话说无为这一概念的定义我们只能从经文中去找而不能跑到经文之外去。历史上有很多哲学家都有创造新概念和新词汇的现象,而那些属于作家自己新创造的概念和词汇的含义我们也只能从作家本人的作品中去找,不可能到他们的作品之外去找寻。比如,我

  • 诠释:《道德经》是本什么书?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一本享誉世界的不朽著作,被世界政要、精英名流、企业领袖所崇拜,奉为旷世经典、万经之王的奇书;是世界上被翻译的语言最多、发行量最大的文化名著,其道家学说的智慧可运用于人生的方方面面,被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道德经》共81章,约5000字,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中华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治国、修身、处世、养生......尽收眼底,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外名人给《道德经》做出令人惊叹的极高评价。尼采

  • 简说曾子与《大学》   

    一、曾子其人(一)孔子的关门弟子曾参。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嘉祥)。生于春秋时代,周敬王十五年。其父名点,是孔子深为喜爱,甚至欣赏的弟子。曾点在五十三岁时,将十七岁的曾子送入孔门学习,曾子是孔子门下最年少的弟子。曾子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十年,至二十七岁时孔子过世。故曾子深得孔子真传,可为关门弟子。(二)儒家“宗圣”曾参。曾子是孔门三千弟子中著述最多的弟子,他的著作主要有四种:一是《论语》,二是《曾子》,三是《孝经》,四是《大学》。据考证,《论语》最先是由曾子主持,他的弟

  •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实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了一个个人提高自己实现自我的一个指导,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主观意愿也有客观事实,只要参与了社会活动,似乎都可以对应到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实意义1现实意义是什么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

  • 陈继儒《宝颜堂秘笈》目录   

    笔记丛书。明陈继儒编刻。二百二十六种、四百五十七卷。《千顷堂书目》类书类著录称:“陈继儒《宝颜堂》二十卷,又《续秘笈》五十卷,又《广秘笈》五十卷,又《普秘笈》四十六卷(原书四十九卷,“九”字疑误),又《汇秘笈》四十一卷。”此处之卷数实为种数,数目略有差异。辑者自序云:“余得古书,校过付抄,抄过复校,校过付刻,刻过复校,校过即印,印后复校。”所收书包括陈氏自著:《见闻录》、《珍珠船》、《偃曝余谈》、《岩栖幽事》、《太平清话》等十六种,余

  • 儒家经典《尚书》中的10句精华,指引人生的大智慧!   

    《尚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又称《书》或《书经》,原有100篇,分称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1、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下》。罔:无,没有。上天没有一直关爱的亲人,只会亲近那些能敬爱上天的人;人民没有时常思念的国君,能过爱戴人民的,人民就会思念他。2、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出自《尚书·商书·盘庚上》。人要追求旧的交情,器物不要寻求旧的,要新的才好。

  • 王阳明:你对了,世界就对了   

    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困境、有挣扎、有痛苦、有迷茫。经过层层磨练之后。愿你自己成为太阳,驱散万里乌云,照亮来处去处,纵然身边无人守候,也可以拥有温暖自己的力量。1、你对了,世界就对了五百年前,王阳明历经生死劫难,在贵州龙场悟道归来,行到洞庭湖时,他的学生冀元亨请教老师,何谓“心即理”。王阳明笑而不答,唤书童取来一本《战国策》,翻开第一页,是一本战国详细地图。阳明把地图扯下来,撕成一张一张的纸片,然后递给冀元亨,让他重新拼接起来。这是一张战国初年的地图,除了我们熟知的七国之外,还

  • 内圣外王的儒家活法   

    儒家可能是在众多学派与思潮中,活得最明白的学派。这不奇怪,儒家的思想根源和起点是《易经》,是经过三千多年的累积和汇总的经验总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儒家的“内圣外王”取自于《易经》的“内数外象”。儒家认为世界的演变发展过程是:起初混沌太极,太极为一;太极生阴阳,就是一生二;二生四象,即日月星辰和春夏秋冬;四象而后生八卦,即宇宙的八种基本元素,即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八卦而后成万物象。流程细节虽然繁杂,但是规律从未变过,如果说,有一个主线定数贯穿其中的

  • 何为“良知”,中国哲学中的“良知”概念   

    在中国哲学中,“良知”的概念来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还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

  • 佛教中的“嗔”是什么意思?   

    嗔是怒、生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与现象学

哲学与现象学

舍勒思想的确立是受胡塞尔现象学激发而作的《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此书是与胡塞尔《逻辑研究》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鼎足而立的现象学三大经典之一,实际构成了从《逻辑研究》到《存在与时间》的思想轨迹。针对康德之形式先天论,舍勒试图论证“情感先天论”,认为情感是个体生活及其伦理行为的基本质料。不同于胡塞尔,舍勒强调,现象学是实事的现象学,走向生活世界、尤其是生活世界的伦理现象。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描写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爱尔兰青年从童年到20年后离开爱尔兰的生活片断。斯蒂芬·迪德勒斯在都柏林天主教和民族主义的环境中渡过童年,长大以后,逐渐认清了民族主义的狭隘和欺骗性,他曾一度迷恋天主教丰富的传统精神,但爱尔兰天主教同样渺少、庸俗。在海边的一瞬间经历使他感悟到艺术追求的博大,只有它才能使他的精神和肉体和谐,才能使他超脱于周围环境的平庸,他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追求艺术。主人公生活片断由一个总结构原则联系在一起: 作者只选人那些与他最后走上创作道路有关的因素。小说分为五章,每章都以主人公的胜利而告结束 (受鞭罚后斯蒂芬证明自己无辜; 在妓女怀抱中得到慰藉; 在圣洁,典雅的宗教气氛中的兴奋; 感悟到自己创作才能时的狂喜; 准备动身去法国时的决心)。但每章都是在平常、压抑气氛中开始。第三人称叙述的间接性使一种讽刺和移情作用成为可能。斯蒂芬是小说的绝对中心,其它所有人物都是因在他成长过程中与他相关而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肖像》又是一部心理小说,它表现了主人公心理、精神的发育成长。乔伊斯在小说现实主义基础上,适当地采用了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创作技巧,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乔伊斯又是一位摹仿大师,摹仿在小说中构成了与主题相适应的风格变幻基础,从开始时婴孩的呢喃儿语,到小学生幼稚客观的语言记录,牧师大段布道摹仿纽曼,找到艺术灵感时又采用了培特风格,大学中和朋友们关于美学问题的长篇讨论又摹仿19世纪末自然主义小说的风格。

医寄伏阴论

医寄伏阴论

温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汉撰。刊于1888年。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遂详论此病,辨析伏阴与霍乱之区别,列述其原病、变症、死候、禁令、瘥后等情况,说理明晰,有独到见解,可以启迪后人。书中还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春脚集

春脚集

方书。清孟文瑞辑。四卷。文瑞字荇州,泃阳(今属河北)人。嗜岐黄之术,每遇良方必录而藏之,或家传,或旁搜博采,剂之大小不一,分量轻重不等,但必求其验。历三十余年,按人身不同部位所患病症分类编成此书,其不足者,以谢五堂所藏之《回生集》、《经验集》之方补之。全书约三万余字。成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取“爱民恤物”者为“有脚阳春”之典,故名。卷一至卷三,分为头、目、咽喉、舌、牙齿等十七部,分列治疗该部疾患之方。卷四,分内、妇、幼、外科随录四部分。共载方约四百八十余首。每部下皆有论述,阐明其生理、病理,言简意赅。次选方剂,其方大多简要,药物易得,切实可用。少则一、二味,多则数十味。纲目清楚,查阅方便,为救急便用之书。可供临症参考。有道光二十六年潞河谢金声刊本,光绪十六年(1890)善成堂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诸法勇王经

诸法勇王经

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蜜多译,佛在竹林,有新出家比丘问毕报施恩事?佛以入僧数,修僧业,得僧善利,三法答之。次问发大乘心而出家者,具三法否?佛言,不在三法。比丘三致疑问。佛三止之。次放白毫相光照大千界,集诸大众。舍利弗复致三请,佛为说阿耨达池喻,广显发心功德。谓无人能报恩者,唯除漏尽,及发大心耳。次较持经功德,及为发心者说性空法。魔军落地,佛亦敕其持经。

中本起经

中本起经

凡二卷。东汉昙果、康孟详合译(一说康孟详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释迦成道后教化之事迹。计有转法轮品、现变品、化迦叶品、度瓶沙王品、舍利弗大目揵连来学品、还至父国品、须达品、本起该容品、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度波斯匿王品、自爱品、大迦叶始来品、度奈女品、尼揵问疑品、佛食马麦品等十五品。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