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发展和完善
随着不断的探索,到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剧本体制又有了许多新的创造,在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基础上出现了传奇和杂剧,并且表演艺术也有了新的提高。明传奇因地域的不同,音乐声腔也不同,分为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种,其中昆山腔、弋阳腔流传最为广泛。与传奇并存的杂剧在流传中,在保持元杂剧的主要艺术特点的同时,还受传奇的影响,在演唱曲词和语言方面进行了若干改革。
明传奇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流布到全国的。当时的优秀作品有苏复之的《金印记》、王济的《连环记》、徐霖的《绣襦记》、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高濂的《玉簪记》、周朝俊的《红梅记》等。
明末清初时,传奇创作出现了又一高峰,主要作品有《乾坤啸》、《艳云亭》、《十五贯》、《翡翠园》、《渔家乐》、《精忠谱》、《一捧雪》、《占花魁》、《如是观》、《秣陵春》、《桃花扇》、《长生殿》等。
到清代前期,因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戏曲舞台不再为传奇戏独占,先后出现了昆曲、高腔折子戏以及地方戏,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变为了茶肆歌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80岁寿辰,徽班给京城观众带来了徽调。与昆曲截然不同的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风气让京城观众耳目一新,受到京城观众的欢迎,并在京城扎根落户。随后,在道光年间,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的湖北汉调艺人进京,徽、汉皮黄在京城合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当时,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深得宫廷贵族及官僚的喜爱,不但能够进入皇宫贵族的门庭,还能得到丰厚的物质回报,这无形中促进了京剧的发展和在艺术上的成熟。
到20世纪初期,在新的思潮的影响下,京剧更有了长足的发展,京剧流派纷呈,优秀演员层出不穷,并且每个流派都有各自数量可观的代表剧目,这个时期也可以说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
当时的著名京剧流派有:旦行的梅(兰芳)派、尚(小云)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京剧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为了适应新的意识形态的文化生活需要,又进行了改革,在音乐上、内容上都进行了创新,还加入了西洋乐器的伴奏。当时的著名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
除了京剧,各种民间小戏、地方戏也有了不小的发展。这些地方戏进入城市后,不断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更加成熟。到20世纪初,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开始出现在戏曲舞台上。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