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巫舞到元杂剧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滑稽戏、说唱艺术等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所以说起它的起源,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出它具体起源于何时,因为中国戏曲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孕育才形成的。它是由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先秦、汉唐时期的孕育、发展,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TLk中华典藏网

原始社会的民间歌舞,发展到奴隶制社会主要是以祭神的巫舞为主,到西周末年则出现了专供帝王娱乐的倡优和俳优。倡优和俳优一般由能歌善舞、擅长模仿的男子充当。到春秋时期,出现了“傩”舞。“傩”舞是一种严肃的巫仪,其核心人物是“方相氏”,戴着面具、穿着兽皮,手持武器驱鬼除疫。TLk中华典藏网

到了战国时期,因为巫风更盛,民间大量的祀神歌舞场面变得极其宏大,尤其以楚国最盛,屈原的《九歌》就对这种活动作过描述。这种颇有神秘意味的歌舞参与者众多,体现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传统。TLk中华典藏网

秦汉时期流行一种“角抵戏”。“角抵戏”是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一种竞技表演,很受统治者的喜爱。汉代“角抵”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场面宏大,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魔术等于一体。汉代的角抵戏不同于一般的竞技角力,已经有了故事的表演,如《东海黄公》,基本上接近于戏剧范畴了。TLk中华典藏网

隋唐时代的宫廷歌舞吸收小说、诗歌、舞蹈、讲唱、咏语、表演、音乐、武艺、杂技、美术种种因素,开始以综合技艺来表现人物和故事情节,被称为“歌舞戏”,如《拔头》、《兰陵王》、《踏摇娘》等。唐参军戏更具有戏剧性,它是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但是主要专注于滑稽表演。同时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这些都为“戏”与“曲”的结合做好了准备,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TLk中华典藏网

到了宋金时期,戏曲基本形成。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不但出现了用于市民娱乐的场所——“瓦肆”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更趋于融合,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北方宋杂剧基础上形成了“金院本”。与此同时,南方的南戏也进一步发展成熟。TLk中华典藏网

宋杂剧、金院本和宋南戏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戏曲的最初的完整形式。TLk中华典藏网

到了元代,大约是13世纪前半叶,在宋杂剧、南戏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元杂剧。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已经发展成熟。TLk中华典藏网

元杂剧的艺术综合性更广,能够较充分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舞台艺术水平大大提高,体现了独有的戏剧美学特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还有了比较完整的剧本,形成了“四折一楔子”的元杂剧体制,使得元杂剧在戏剧性、文学性和艺术的综合性上有了很大提高。另外,由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传来的歌曲与汉族北方民间流行的曲调相结合形成的新的音乐体系,也大大提高了戏剧形式言情状物的表现能力。TLk中华典藏网

戏曲的发展自然和戏曲艺术家分不开,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也许就是艺术家们造就了中国戏曲,抑或是中国戏曲造就了艺术家,总之,当时涌现出了空前众多的戏曲作家、演员及大量优秀作品,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元代末年,南戏中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著名的有《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等。TLk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