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中华传统礼仪之传统称谓
我国古代很多文明称呼,至今还被运用。如: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别人儿女为令郎令媛;自称父母兄妹为家父、家严、家慈、家兄、舍妹;称别人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妻父俗称丈人,雅称为岳父、泰山。兄弟为昆仲、棠棣、手足。夫妻为伉丽、配偶、伴侣。妇女为巾帼;男子为须眉。老师为先生、夫子、恩师;学生为门生、受业。学堂为寒窗;同学又为同窗。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
-
中华传统礼仪之口头称谓语
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
-
国学精粹十二道
一、孔子——为人之道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二、老子——处事之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为了让读者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历史上公牍的种类、用途及其演变情况,现以近人徐望之《公牍通论》中所列九十余种从三代到清末民初的公文体制为基础,参照明代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和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中有关同一体裁的介绍,并征引近人许同莘《公牍学史》一书中的有关论述以及《辞源》和其他史籍中的资料,相互补充,撮为此篇,共介绍古代公文一百余种。讹谬处尚祈斧正。 一、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典】典常。是记述的古代帝王法文书,如《尚书》中的《尧典》、《舜典》。【谟】臣下为君主就国家大事进行策划谋议的文件。如《尚书》中的《大禹
-
关于读书的成语典故30则
1.牛角挂书《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
-
水浒108将绰号及含义解析
1,及时雨,呼保义,宋江及时雨:总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出现,顾名思义,能给予及时的帮助呼保义:所谓保义,即保义郎,原是宋代对殿中小使臣的称谓,官职卑微。到了后来,人们通常把一些小官吏通称作保义或保义郎。“呼保义”就是被人呼为保义郎的意思。2,玉麒麟,卢俊义玉麒麟:富贵相,麒麟是神兽,是百兽之长,玉麒麟是神仙世界的瑞兽3,智多星,吴用智多星,聪明,智慧多多的上界星辰4,入云龙,公孙胜入云龙,法术高超。神龙入云,见首不见尾,公孙胜也是一个神仙很神秘的人物,而且行踪不定。5,大刀关胜大刀,以
-
国学带给孩子一生的财富!
1、《易经》——不学易,无以为将相、无以成大医《易经》16589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书易经》的字数是4934字。《易经》就是经典的源头活水,在《易经》的影响下,产生许多著作,比如《道德经》《黄帝内经》,都离不开《易经》的思想,在《易经》的影响下,发展出道家、儒家、医学、甚至于兵法等等,那么,我们就跟在圣贤后面,也去喝源头之水,来读群经之源,万经之首,看到了那些著作对圣人有着深远影响!圣人以不言之教告诉我们该选择什么书读,那么,我们按照圣贤的指引,让孩子从高起点起飞!我们也
-
一生定要知道的40条国学经典名句
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
-
中国历史上的10大帝王师
姜尚约公元前1156年-约公元前1017年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子牙或姜太公。他被周文王封为“太师”,共谋“翦商”,后又辅佐周武王灭商。姜尚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管仲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45年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齐桓公即位后,不计前嫌
-
古代诗歌鉴赏基础知识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
古诗词名句分类赏析
一、古诗词之传统节令春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元宵:南宋.朱淑真(一说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
-
《庄子》最有深意的经典文字
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译: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本性的话,那他就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译: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译:最大的快乐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快乐,最高的荣誉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荣誉。评:如果我们能把世俗的钱财、美色、权利、荣誉都放下,也许就会体会到生活中真正的快乐了。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译: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评:在人生道
-
读书的十大好处
一、养静气,去躁气静可观变,静能制动。而烦躁则失态,躁动则生乱。静是一门真功夫。对读书学习来讲,“板凳要坐十年冷”,特别要注意静心研读,不怕坐冷板凳。读书要求环境安静、心理平静、内心清静,心不在焉、心烦意乱、心浮气躁是读不进书的。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修炼自我的气功状态,是个人品性修养、意志磨砺与心理能量积累的过程。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读书,宁神定气几十年,座位下的地面硬是被锃出了一道深深的痕迹,马克思也成就了人类千年的思想家。荀子在《劝学篇》中说:ldqu
-
源于《孟子》的成语探析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孟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意蕴深刻而又生动形象的成语。专心致志、缘木求鱼、出类拔萃、茅塞顿开……这些成语可都是来源于《孟子》,你知道这些成语是怎么从原文中提炼出来的吗?一起了解下!1、截取原文,直用原义 源自《孟子》的成语,大都是直接从原文中截取而成,而且词义没有太大改变。例如:【好为人师】[出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义>不谦虚,好在别人面前以教育者自居。【乱臣贼子】[出处]“
-
中国历史著名人物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唐诗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宋词四大家: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亦可)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明清小说四大家: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当代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秦牧、刘伯羽(吴伯箫也不错)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之赵孟頫
-
养性立德,顺应自然和社会
中国传统养生学不仅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更关注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
动静咸宜,多元并存的养生方法
作为一种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文化现象,传统养生学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也积累了一整套实用,同时又充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实践方法。由宋至清是中国养生方法演进的重要阶段。宋代,儒家一反汉唐专治经学的传统,转而引释、道入儒,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学。当时的理学家认定“理”是先天存在的、是永恒而至高无上的。为了穷究此“理”,理学家们提出了“去人欲、存天理”的总原则,而静坐则被视为实现这种原则的最有效的
-
戏曲的发展和完善
随着不断的探索,到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剧本体制又有了许多新的创造,在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基础上出现了传奇和杂剧,并且表演艺术也有了新的提高。明传奇因地域的不同,音乐声腔也不同,分为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种,其中昆山腔、弋阳腔流传最为广泛。与传奇并存的杂剧在流传中,在保持元杂剧的主要艺术特点的同时,还受传奇的影响,在演唱曲词和语言方面进行了若干改革。明传奇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流布到全国的。当时的优秀作品有苏复之的《金印记》、王济的《连环记》、徐霖的《绣襦记》、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汤显祖
-
从巫舞到元杂剧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滑稽戏、说唱艺术等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所以说起它的起源,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出它具体起源于何时,因为中国戏曲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孕育才形成的。它是由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先秦、汉唐时期的孕育、发展,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原始社会的民间歌舞,发展到奴隶制社会主要是以祭神的巫舞为主,到西周末年则出现了专供帝王娱乐的倡优和俳优。倡优和俳优一般由能歌善舞、擅长模仿的男子充当。到春秋时期,出现了“傩”舞。“傩”舞是一种严肃的
-
民族文学
最古时的中华就是所谓的中原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陕西、山西这一带。中原地区的人,认为南方的楚国是夷狄,说“戎狄是膺,荆舒是惩”。所以相对当时中原这个狭小的文化地区来说,楚国的文学就是少数民族文学了。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这种崇尚明显具有当地土著民族的风气。从屈原的《招魂》、《离骚》、《天问》、《卜居》这些篇目中可以看出楚国文学受巫文化(土著文化)影响的幽深。所以说,楚辞是早期民族文学的代表作。汉朝时,用汉文
-
民间文学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最初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声音,没有歌词,但这无疑成为文学创作的开始,同时,这是民间文学的滥觞。从商末开始创作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宫廷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合集。其中的“国风”保存了不少当时百姓的口头创作,虽然在最后写定时有所润色,但依然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的色彩。“国风”中的民歌以鲜明的画面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处境
-
人体三宝:精、气、神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整体观是中医的特点之一。中医的基本理论虽然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但其中的重要学说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家为了阐述精、气、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往往把它与自然界万物赖以生存的一些基本物质共同比喻为“三宝”,这就是所谓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气、神”是脏腑学说中的重要内容,它们
-
范缜《神灭论》
南朝无神论著作。南朝齐梁时范缜著。范缜(约450—约515),字子真。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出身寒门庶族,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少学于刘瓛,勤学苦读,“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成为当时颇具名声的学者。先后仕齐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梁尚书左丞、中书郎等职。综合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初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发表反对佛教因果报应的言论,退而论其理,著《神灭论》。“此论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
-
养生史话
中华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相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华养生文化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糅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华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也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养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从人类出现就问世了。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之中,不少人得了关节病。为了对付这种疾病,阴康氏部落的
-
中医起源和发展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医药是其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早在2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劳动、生息、繁衍、发展着,但那时条件恶劣,他们经常受到猛兽的攻击、自然灾害的侵袭、饥饿的威胁和病痛的折磨。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人体本身结构(如脑容量增大)、生理机能(如思维能力加强)不断进化和完善及原始知识得到同步发展,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某些植物的果、叶、花、茎能减轻或消除一些病症;在烤火取暖的同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放在局部身体可减轻疼痛;在使用石器的过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与现象学
舍勒思想的确立是受胡塞尔现象学激发而作的《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此书是与胡塞尔《逻辑研究》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鼎足而立的现象学三大经典之一,实际构成了从《逻辑研究》到《存在与时间》的思想轨迹。针对康德之形式先天论,舍勒试图论证“情感先天论”,认为情感是个体生活及其伦理行为的基本质料。不同于胡塞尔,舍勒强调,现象学是实事的现象学,走向生活世界、尤其是生活世界的伦理现象。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描写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爱尔兰青年从童年到20年后离开爱尔兰的生活片断。斯蒂芬·迪德勒斯在都柏林天主教和民族主义的环境中渡过童年,长大以后,逐渐认清了民族主义的狭隘和欺骗性,他曾一度迷恋天主教丰富的传统精神,但爱尔兰天主教同样渺少、庸俗。在海边的一瞬间经历使他感悟到艺术追求的博大,只有它才能使他的精神和肉体和谐,才能使他超脱于周围环境的平庸,他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追求艺术。主人公生活片断由一个总结构原则联系在一起: 作者只选人那些与他最后走上创作道路有关的因素。小说分为五章,每章都以主人公的胜利而告结束 (受鞭罚后斯蒂芬证明自己无辜; 在妓女怀抱中得到慰藉; 在圣洁,典雅的宗教气氛中的兴奋; 感悟到自己创作才能时的狂喜; 准备动身去法国时的决心)。但每章都是在平常、压抑气氛中开始。第三人称叙述的间接性使一种讽刺和移情作用成为可能。斯蒂芬是小说的绝对中心,其它所有人物都是因在他成长过程中与他相关而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肖像》又是一部心理小说,它表现了主人公心理、精神的发育成长。乔伊斯在小说现实主义基础上,适当地采用了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创作技巧,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乔伊斯又是一位摹仿大师,摹仿在小说中构成了与主题相适应的风格变幻基础,从开始时婴孩的呢喃儿语,到小学生幼稚客观的语言记录,牧师大段布道摹仿纽曼,找到艺术灵感时又采用了培特风格,大学中和朋友们关于美学问题的长篇讨论又摹仿19世纪末自然主义小说的风格。
医寄伏阴论
温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汉撰。刊于1888年。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遂详论此病,辨析伏阴与霍乱之区别,列述其原病、变症、死候、禁令、瘥后等情况,说理明晰,有独到见解,可以启迪后人。书中还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春脚集
方书。清孟文瑞辑。四卷。文瑞字荇州,泃阳(今属河北)人。嗜岐黄之术,每遇良方必录而藏之,或家传,或旁搜博采,剂之大小不一,分量轻重不等,但必求其验。历三十余年,按人身不同部位所患病症分类编成此书,其不足者,以谢五堂所藏之《回生集》、《经验集》之方补之。全书约三万余字。成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取“爱民恤物”者为“有脚阳春”之典,故名。卷一至卷三,分为头、目、咽喉、舌、牙齿等十七部,分列治疗该部疾患之方。卷四,分内、妇、幼、外科随录四部分。共载方约四百八十余首。每部下皆有论述,阐明其生理、病理,言简意赅。次选方剂,其方大多简要,药物易得,切实可用。少则一、二味,多则数十味。纲目清楚,查阅方便,为救急便用之书。可供临症参考。有道光二十六年潞河谢金声刊本,光绪十六年(1890)善成堂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诸法勇王经
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蜜多译,佛在竹林,有新出家比丘问毕报施恩事?佛以入僧数,修僧业,得僧善利,三法答之。次问发大乘心而出家者,具三法否?佛言,不在三法。比丘三致疑问。佛三止之。次放白毫相光照大千界,集诸大众。舍利弗复致三请,佛为说阿耨达池喻,广显发心功德。谓无人能报恩者,唯除漏尽,及发大心耳。次较持经功德,及为发心者说性空法。魔军落地,佛亦敕其持经。
中本起经
凡二卷。东汉昙果、康孟详合译(一说康孟详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释迦成道后教化之事迹。计有转法轮品、现变品、化迦叶品、度瓶沙王品、舍利弗大目揵连来学品、还至父国品、须达品、本起该容品、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度波斯匿王品、自爱品、大迦叶始来品、度奈女品、尼揵问疑品、佛食马麦品等十五品。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