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什么是“国学”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
-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八说,五帝有六说。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
-
三藏
《西游记》第十二回说道:玄奘法师正与众僧讲经说法,那菩萨在下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向菩萨讨教。菩萨道:“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于是勾引得玄奘翻山越岭、艰苦跋涉,远赴西天求取真经,并指经取号,唤作三藏。那么,“三藏”是一种什么东西
-
中国历史年表
原始人类 生存年代 生活习性及进化特征(附资料) 考古地带 有 争 议 元谋人
-
古代历史上十大奸臣最终结局
伯嚭:害贤祸国,国破被诛伯嚭(pǐ),春秋晚期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因躲避父难投奔吴国,在伍子胥的引荐下担任了吴国的太宰(大夫),与伍子胥一起共图国事。起初,由于他在吴国尚未站稳脚跟,与伍子胥同舟共济,出谋划策,为吴国出了不少力。但得志后,他利欲熏心,干起了祸国殃民的勾当。公元前494年,吴国和越国交战,越国眼看要灭亡了,越王勾践派文种贿赂伯嚭,送了大量金钱美女。伯嚭接受了越国的贿赂之后,就极力怂恿吴王夫差答应了越国的议和请求,使越国有了喘息的机会。越王到了吴国之后,伍子胥劝吴王杀掉勾践,以绝后患,伯嚭极
-
《天演论》与鲁迅的救亡理想
父亲亡故之后,时年17岁的鲁迅于1898年离开了故乡绍兴,拿着母亲给的一点旅费来到南京,只为上一所无需学费的学校。与此同时,甲午海战的惨败给中国学者们心中带来的危机感也终于在经历了三年沉淀之后迎来了爆发: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维新党在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之下推行了戊戌变法,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关于进化论的著作──《天演论》也终于问世。戊戌维新的失败、洋务运动的荒唐以及《天演论》中“社会进化论”的概念都给予鲁迅强烈的冲击。尽管鲁迅没有全盘接受严复书中将中国建成殖民帝国的终极理想,但他
-
华严经疏注
华严经论一卷,后魏灵辨造。华严游意一卷,隋吉藏撰。华严还源观科三卷,隋吉藏撰。华严经合论一百三十卷,唐李通玄造论,志宁厘经合论。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唐李通玄撰。华严经大意一卷,唐李通玄造。华严经决疑论四卷,唐李通玄撰。华严经骨目二卷,唐实叉难陀撰述。华严法界玄镜二卷,唐释杜顺述,澄观释。华严五教止观一卷,隋杜顺说。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隋杜顺说,唐智俨撰。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唐释杜顺述,宗密注。于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五卷,唐智俨记。
-
古代10大父子对话场景
周公-伯禽【原文】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译文】鲁公伯禽当初受封至鲁
-
校猎赋(羽猎赋)介绍
辞赋名篇。西汉扬雄作。《汉书》及《文选》均见载。《汉书》扬雄“自序”作《校猎赋》,班固《赞》作《羽猎赋》。元延二年(前11)十二月,成帝到上林苑狩猎,扬雄跟随皇帝从上林归来,于是献《校猎赋》以讽谏。篇前有长序言,先道古代圣帝明君营苑囿、狩猎限制于“三驱”之意:“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那时不“夺民”以建苑囿,故甘露落其中庭,凤凰巢其树,草木茂盛。汉武帝广开上林,其“游观侈靡,穷妙极丽rdqu
-
扬雄校猎赋(羽猎赋)评介
扬雄这篇《校猎赋》,是他赋作中较重要的一篇,显示了他的赋作的一般倾向。就内容上说,这篇赋与《河东》《甘泉》《长杨》诸赋一样,是起意讽谏结果却“欲讽反劝”;就艺术表现上说,想象丰富,刻划细微,铺陈夸张,语言更加散化,多用拟声拟态之词,充分体现了扬雄自己的赋作以及汉赋的某些艺术特点。这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散体赋。关于这篇赋的写作背景,《汉书·扬雄传》在赋前有一段文字,(此文字《文选》移作赋序了)大意是,元延元年(12)十二月,孝成帝校猎,扬雄随从他去了,认为上古二帝
-
沈从文短篇小说集《新与旧》
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1936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收小说9篇:《萧萧》、《山道中》、《新与旧》、《菜园》、《烟斗》、《失业》、《知识》、《薄寒》、《自杀》。《萧萧》写萧萧十二岁便作了童养媳,丈夫比她小九岁,她与丈夫(她叫他弟弟)感情还不错,但是她渐渐地懂了事,羡慕自由的女学生,能听懂小伙子花狗唱的情歌,后来并失身于他,而他却远走高飞了。萧萧想了各种办法把肚子里的花狗的种打掉,都未能如愿,最后还是生了下来,且是一男孩。当他十二岁时,萧萧为他接了个亲,而这时萧萧已经又生了一个孩子—mda
-
住宅风水堪舆口诀50条
1、厨房与厕所同宫,家中必有一凶。点评:此为“水火相激”,易成“火水未济”之局,主疾病灾厄。2、大门对阳台,破败不聚财。点评:此为穿心堂煞,就是大门正对后门、后窗、阳台成一条直线,房屋入气口与出气口彼此相对,气进气去,财来财去,所以不聚气不聚财。3、庙前贫,庙后富,庙左庙右出鳏孤。点评:庙宇是供奉神灵的地方,神灵金身前方的拜桌,除了油灯之外,都会有一些供品。住宅在庙宇的前方,就像家人要向庙宇神灵作供,所以再多钱财也会耗尽。反之,庙后方的住宅,就好像神灵般接受
-
《记丁玲续集》介绍
沈从文著。1934年9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1945年重庆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再次印行。全书共十节,收作者、丁玲、丁玲友人及孩子的照片八幅。全书从1923年春天作者同丁玲在北京首次见面写起,先介绍了丁玲的家世,解释了她由于兵乱而成为湖南常德人的经历。丁玲的父亲是一个曾留学日本,颇为大方洒脱的人,虽然他在丁玲十岁上就去世了,但他对丁玲的性格仍有影响。丁玲在可以读中学的年龄时,先在桃源县读师范,因受新思潮的影响,结同女伴到长沙、上海、南京求学,显示出丁玲早期的女性解放意识。丁玲十八岁时到了北京,她边工作
-
鲁迅挨“骂”录
●陈源(笔名西滢):“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他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捏造些事实。他是中国‘思想界的权威者’,轻易得罪不得的。”“他的文章,我看过了就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载1926年1月30日《晨报副刊》]●长虹(即高长虹):“我是主张批评的……鲁迅却是主张骂,不相信道理。”ldq
-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那么是哪十三朝呢
说到古都就不得不是这个西安,西安是十三朝古都,那么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十三朝分别是哪十三朝呢?这个问题其实看起来简单,但是真正的让大家仔细的说出来,还是比较难的,所以今天我们就简单的一起来学习看看,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一起来学习收藏。西安就是曾经的古长安,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十三朝古都,浩浩荡荡的千年文化在长安城中尽显无疑,它与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以及埃及的开罗并称“世界四大古都”。西安还被我国称为六大古都之首,那么西安究竟是哪十三个古都,它曾经经历过怎么的文化洗礼和战火冲击呢
-
三从四德指的是哪些
说到古代的三从四德,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制度在古代的时候可是非常流行的,专门是用来约束妇女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那么这个“三从四德”到底指的是哪些呢?这个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出来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三从四德指的是哪些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到解放前妇女应有的品德,三从是未嫁从(听从)父、既嫁从(辅助)夫、夫死从(抚养)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红)。古时候为妇女设立的道德标准。男性选择妻子的标准。2、三从四德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ld
-
顾炎武的诗学史意义
顾炎武(1613~1682)是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就学问的广博论,一时无出其右。前人评价亭林之学,往往推崇他以实证方法,开乾、嘉考据学的先河,其实就考据而言,亭林的学问远未臻精密。钱大昕纠弹《日知录》中率尔未确之说,甚至以为未尽脱明人旧习。我想,若以乾、嘉之学的标准衡量,钱大昕的判断似不为过言。亭林学术的真髓实际在寓学问思辩于典礼制度的考究之中,在实证性的考据中阐明古今之变、治道之要,他的全部著述都贯注着通古今之变的闳通见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淑世情怀。这种见识和胸襟成就了亭林学术博大的气象。置
-
荀况行年新考
荀况是战国末年儒学大师,对他的生平活动前人多有考订,但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荀况首次游齐是在“年五十”还是“年十五”,与此相关,在荀子是否曾游于燕,来齐国的次数等一系列问题上也产生不同看法。近些年郭店楚简的出土,引起学者对荀子与思孟及稷下学宫关系的浓厚兴趣,为澄清分歧,有必要对荀子的行年重新进行考辨。(一)荀子始游于齐是在“年五十”还是“年十五”荀子首次来齐国时的时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争论
-
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现象解析
谶谣盛行,是太平天国时期神秘政治文化现象的明显表征之一,颇有值得探研的意蕴。所谓“谶谣”,是一种利用隐晦而通俗的语言形式表述预言的神秘性谣歌。它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至近世太平天国时期,又出现了一个相对性的高潮,甚至影响所及,过后还有人热衷造作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本文即拟对相关情形进行概要的考察解析。一这个时期生发的谶谣,是以清方与太平天国对立、争斗的情势为中心题材的。具体看来,内容上起码涉及下述一些典型方面:一是从宏观上预言战乱形势者。譬如有说当奕zhǔ@①即位改元咸丰之时,有童
-
不能不读的85篇精彩古文
1.陋室铭 刘禹锡(唐)字梦得 《刘梦得文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马说 韩愈(唐) 字退之《昌黎先生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iacute;)或尽粟一石(dagrave;n)。食(sigr
-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
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仅就《论语》而言,可以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 朋友的作用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
-
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先后担当起了继承与传播儒学思想的重任。如果说,孔子在他的时代,用“舍我其谁”的自信来巩固宗法制度下的一整套观念体系,那么同样可以说,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儒学思想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诠释体系。处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儒学思想史上,就承担起了发展儒家思想的重任。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
-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
春秋以降,学术百家殊方,虽互相辩难,然亦皆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战国之季,《荀子》、《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韩非子·显学篇》以及《易传》所代表的各家学派,都趋于总结综合的道路,而儒学渐成主流。汉初,学术传衍未断,“一”于一家的精神相沿不绝。陆贾、贾谊承儒学之要,采获各家,造新汉代“新儒学”。他们的思想本同而末异,各自代表了向汉代儒学衍化的不同路径。百家由独立而“
-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再评价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他对于诗的态度,其论诗、传诗的实践,对《诗》的传播及其进而成为经典都产生了重要作用。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以下简称“孔子诗论”),为我们研究孔子与《诗》的关系又做了文献上的丰富。很多学者据此写了许多研究文章,力求通过《孔子诗论》再现《诗三百》的本来面目。一时间,汉儒的诗解成了学术界辨正的焦点,《毛诗序》在历经千载的兴衰沉浮之后,又一次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怎样确认《毛诗序》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也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
-
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
唐代:李白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落景转疏雨,晴云散远空。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译注寻阳江上大风吹动巨浪,灌婴井中亦水翻如涛。扬帆启航驰在天一般大的如镜湖面,直向彭蠡湖东而去。落日景色中忽然下起疏落小雨,待天放晴云朵散向远空。名山佳景引发人们佳美的情兴,清观幽赏怎能有所穷尽?巨大的石镜之上又有明月高挂,香炉峰上彩虹明灭。相思之时您我共对庐山美景,抬眼望去您我所见美景相同。1.寻阳城:即浔阳城,今江西省九江市。彭蠡:蠡读lǐ,彭蠡湖,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与现象学
舍勒思想的确立是受胡塞尔现象学激发而作的《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此书是与胡塞尔《逻辑研究》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鼎足而立的现象学三大经典之一,实际构成了从《逻辑研究》到《存在与时间》的思想轨迹。针对康德之形式先天论,舍勒试图论证“情感先天论”,认为情感是个体生活及其伦理行为的基本质料。不同于胡塞尔,舍勒强调,现象学是实事的现象学,走向生活世界、尤其是生活世界的伦理现象。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描写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爱尔兰青年从童年到20年后离开爱尔兰的生活片断。斯蒂芬·迪德勒斯在都柏林天主教和民族主义的环境中渡过童年,长大以后,逐渐认清了民族主义的狭隘和欺骗性,他曾一度迷恋天主教丰富的传统精神,但爱尔兰天主教同样渺少、庸俗。在海边的一瞬间经历使他感悟到艺术追求的博大,只有它才能使他的精神和肉体和谐,才能使他超脱于周围环境的平庸,他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追求艺术。主人公生活片断由一个总结构原则联系在一起: 作者只选人那些与他最后走上创作道路有关的因素。小说分为五章,每章都以主人公的胜利而告结束 (受鞭罚后斯蒂芬证明自己无辜; 在妓女怀抱中得到慰藉; 在圣洁,典雅的宗教气氛中的兴奋; 感悟到自己创作才能时的狂喜; 准备动身去法国时的决心)。但每章都是在平常、压抑气氛中开始。第三人称叙述的间接性使一种讽刺和移情作用成为可能。斯蒂芬是小说的绝对中心,其它所有人物都是因在他成长过程中与他相关而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肖像》又是一部心理小说,它表现了主人公心理、精神的发育成长。乔伊斯在小说现实主义基础上,适当地采用了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创作技巧,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乔伊斯又是一位摹仿大师,摹仿在小说中构成了与主题相适应的风格变幻基础,从开始时婴孩的呢喃儿语,到小学生幼稚客观的语言记录,牧师大段布道摹仿纽曼,找到艺术灵感时又采用了培特风格,大学中和朋友们关于美学问题的长篇讨论又摹仿19世纪末自然主义小说的风格。
医寄伏阴论
温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汉撰。刊于1888年。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遂详论此病,辨析伏阴与霍乱之区别,列述其原病、变症、死候、禁令、瘥后等情况,说理明晰,有独到见解,可以启迪后人。书中还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春脚集
方书。清孟文瑞辑。四卷。文瑞字荇州,泃阳(今属河北)人。嗜岐黄之术,每遇良方必录而藏之,或家传,或旁搜博采,剂之大小不一,分量轻重不等,但必求其验。历三十余年,按人身不同部位所患病症分类编成此书,其不足者,以谢五堂所藏之《回生集》、《经验集》之方补之。全书约三万余字。成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取“爱民恤物”者为“有脚阳春”之典,故名。卷一至卷三,分为头、目、咽喉、舌、牙齿等十七部,分列治疗该部疾患之方。卷四,分内、妇、幼、外科随录四部分。共载方约四百八十余首。每部下皆有论述,阐明其生理、病理,言简意赅。次选方剂,其方大多简要,药物易得,切实可用。少则一、二味,多则数十味。纲目清楚,查阅方便,为救急便用之书。可供临症参考。有道光二十六年潞河谢金声刊本,光绪十六年(1890)善成堂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诸法勇王经
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蜜多译,佛在竹林,有新出家比丘问毕报施恩事?佛以入僧数,修僧业,得僧善利,三法答之。次问发大乘心而出家者,具三法否?佛言,不在三法。比丘三致疑问。佛三止之。次放白毫相光照大千界,集诸大众。舍利弗复致三请,佛为说阿耨达池喻,广显发心功德。谓无人能报恩者,唯除漏尽,及发大心耳。次较持经功德,及为发心者说性空法。魔军落地,佛亦敕其持经。
中本起经
凡二卷。东汉昙果、康孟详合译(一说康孟详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释迦成道后教化之事迹。计有转法轮品、现变品、化迦叶品、度瓶沙王品、舍利弗大目揵连来学品、还至父国品、须达品、本起该容品、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度波斯匿王品、自爱品、大迦叶始来品、度奈女品、尼揵问疑品、佛食马麦品等十五品。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