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九歌》?

——哀婉缠绵,托以风谏ASr中华典藏网

《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种古老而著名的乐曲。“九”表示由多篇歌辞组成,不代表实际篇数。屈原的《九歌》共十一篇,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ASr中华典藏网

王逸《〈九歌〉序》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 ASr中华典藏网

清王夫之驳王逸说,(引王逸序全文,略。)今按逸所言“托以风谏”者,不谓必无此情。而云“章句杂错”,则尽古今工拙之辞,未有方言此而忽及彼,乖错瞀乱,可以成章者。熟绎篇中之旨,但以颂其所祠之神,而婉娩缠绵,尽巫与主人之敬慕;举无叛弃本旨,阑及己冤。但其情贞者其言恻,其志菀者其音悲,则不期白其怀来,而依慕君父,怨悱合离之意致,自溢出而莫圉。故为就文即事,顺理诠定,不取形似舛盭之说,亦令读者泳泆以遇于意言之表,得其低回沉郁之心焉。按逸言“沅湘之交”,恐亦非是。《九歌》应亦怀王时作,原时不用,退居汉北,故《湘君》有“北征”“道洞庭”之句;迨后顷襄信谗,徙原于沅湘,则原忧益迫,且将自沉,亦无闲心及此矣。ASr中华典藏网

王瑶先生分析,《九歌》本来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歌曲的名称,屈原借用旧题,又吸取了民间乐歌的精华,一共写了11篇诗,总题为《九歌》。因为这是根据民间祭祀乐曲加工写成的,富有神话的色彩和优美的想像,因此内容与《离骚》等篇的抒写悲愤忧思的篇章不同,风格清新典丽,写得异常生动和精练。11篇中首尾两篇《东皇太一》《礼魂》是祭祀时的迎神曲和送神曲,内容是铺叙祭礼的仪式和过程的,写得庄严肃穆。其余九篇中各有专祀,“湘君”“湘夫人”“河伯”都是水神,“山鬼”是山神,“大司命”“少司命”是星神,“东君”是日神,“云中君”是云神。除《国殇》一篇外,这些祭祀自然神的篇章大致都用抒情的笔调或对话的形式,来写一种爱恋、思慕以及悲欢离合的情绪。这些神都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其中常常写到人神之间的恋情,这大概是受到民间情歌的影响。《国殇》一篇是祭祀战死的无名英雄;内容叙述战争的壮烈和歌颂死者的英勇,写得非常悲壮慷慨。《九歌》的文字风格很优美,可以说是一种清新美丽的抒情诗。像“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类名句,向来是为人所传诵爱好的。《九歌》的内容、风格虽然和屈原的其他作品有所不同,但在遣辞用意上仍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例如爱写美人、香草等等,因此《九歌》也是屈原作品中的重要部分。ASr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