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道德经》是本什么书?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一本享誉世界的不朽著作,被世界政要、精英名流、企业领袖所崇拜,奉为旷世经典、万经之王的奇书;是世界上被翻译的语言最多、发行量最大的文化名著,其道家学说的智慧可运用于人生的方方面面,被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
《道德经》共81章,约5000字,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中华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治国、修身、处世、养生......尽收眼底,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
中外名人给《道德经》做出令人惊叹的极高评价。
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鲁迅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宇宙真谛。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黑格尔说: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马云在商界打拼数十载,唯独此书不曾离身。
在西方,《道德经》的销量居世界书籍排行榜之首,跃居所有经典之上,目前《道德经》的外文译本近500种,仅德文译本就多达82种,老子还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人家庭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
《道德经》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的思想博大精深,所蕴含的人生智慧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道法自然---顺其自然的智慧。做一切事情,必须顺应自然客观存在的规律,才能发展壮大,反之将自取灭亡。“道”是世界的本源,是客观的规律,这个规律约束着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行,万事万物都要遵循这个规律。《道德经》的哲学思想:道法自然,是指做事的方法要顺应自然客观存在的规律,按照自然的规律走,但最终的目的是让自己变得和“自然”一样的自然而然,这样才能达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绝佳境界。
无为而治----不言而教的治国智慧。在治理上正确引导,不过多的说教和干预人民,让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反而可以成就宏图大业。《道德经》的顶级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过分的干预,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能动性和创造力,让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自觉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走向崇高与辉煌。古今中外的太平盛世宏图大业,都是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指导下取得。
上善若水----不争的智慧。像水一样在绵软、低下和造福万物中,无声无息地获取一切。《道德经》做人的大智慧,像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与万物争,身处众人所不喜欢的低处,日夜流淌,最终流向海洋,成为百川之王,在造福万物滋生万物中,使万物也离不开水而将万物囊括怀中。有智慧的人都将上善若水的智慧运用到极致,始终谦逊地将自己摆在不起眼的低处奋力前行,最终取得别人无法企及的成功。
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藏拙智慧。凡事过犹不及,水满则溢,月圆则亏,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然将会遭忌甚至带来灭顶之灾。《道德经》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的道理。认为持有的东西达到了满盈的状态,必然会走向消弱;锋利的刀刃和锋锐的针尖是最容易受损的;财富、地位和名声难于代代传承;富贵而且骄纵会招来麻烦,功成身退才符合大道规律。这也是一种适可而止的藏拙智慧,人不能太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懂得含藏收敛,凡事留有余地,才能走得长长久久。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