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风水学派   

    一、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根据理气的风水学派以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为理论根据理气的风水术,简称为“三合派”。三合派的创始人是杨筠松祖师,杨筠松、曾文 、廖禹、赖布衣被誉称为赣南风水术的四大祖师。“三合”一指龙水向三者相合,二是指十二地支的三合局,即申子辰三合水局,寅午戌三合火局,巳酉丑三合金局, 亥卯未三合木局。地支三合理论是杨公风水术消砂纳水的主要理论根据。生旺墓三合,最早见于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木生于亥,壮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 也。火生于寅,壮于

  • 《柳如是别传》与读书方法   

    三联书店新编《陈寅恪集》隆重问世。《陈集》收入现在所能找到的全部著述,共十三种十四册。其中,读书札记、书信集、讲义及杂稿,均为新辑面世。其开本、装帧十分雅致。日前,堪称寅恪先生压卷之作的《柳如是别传》一书领先出版,这是对我国读书界的一个新贡献。陈美延女公子不辱父命,担任《陈集》的编者,为此付出了许多辛劳。寅恪先生晚年书斋称“金明馆”,又称“寒柳堂”。据说,“金”指后金,即清朝。那么,金明馆或与寅恪先生晚年治明清史事有关。另外,我们从《

  • 魏晋佛教史   

    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因其立意渺玄,故称“玄学”或“清谈”。当时佛教般若“性空”之学甚契此派“贵无”思想,又有学通儒道,博学多识的道安大师及弟子慧远等,有系统的融和、开展,故玄谈名士莫不以“般若性空”充实其学,或增清谈之资,佛教于焉深入士大夫阶层而迅速传播。三国魏地的佛教以般若学及译经为主,朱士行曾

  •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红楼梦》的世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那环绕着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大大小小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姿容和性格的几百个人物,以及他们互相之间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所发生的依存和矛盾的关系,那环绕着贾、林、薛的爱情婚姻像辐辏式展开的众多事件,以及他们之间互相勾连又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都像是天然浑成,一点不见人工斧凿的痕迹。曹雪芹写人物完全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

  • 法家韩非子名言   

    法家是中国政治的核心,儒家只不过是政治的“温柔一刀”而已。要想真正体会中国的管理,体会中国历史,还是需要学习法家的“法术势”。有趣的是,热衷政治、绝对入世的法家居然不断研究与体会道家的思想,充分领会思想中的辩证法,认识到万物皆变的真谛,从中汲取了无为管理的思想营养,并提出自己提高君主管理效率的见解——以法制代替人治。法 家主动与老子共鸣,可能是因为当时儒家与墨家是显学,是法家的直接而强劲的竞争对手。因此,法家当然跟这两家要划清界限,而

  • 什么是修真十书?   

    《修真十书》为内丹著作丛书,六十卷。未著编纂入。 《正统道藏》收入洞真部方法类。该丛书所收内丹著作甚众,除钟离权、吕洞宾外,绝大部分为南宗五祖及其弟子们的著作,其中尤以白玉蟾为最多。北宗只收郝大通弟子王志谨,(号栖云子)之《盘山语录》。其时代最晚者为彭耜之弟子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何以取名《修真十书》?“修真”谓修炼内丹以成真成圣; “十书”盖即全书所含之篇数:《杂著指玄篇》《金丹大成集》《钟吕传道集》 《杂著捷径》《悟真篇》《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

  • 七十年来唐宋文学研究的历史启示   

    建国七十年中国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当然,这不能仅仅是我们都做了些什么的计量叙述,而应该从中找到规律性的经验范式,然后用为未来学术健康发展的重要参考。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建国七十年唐宋文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可以高度概括为时代思潮递变背景下文学本质发现的三种经验范式。显而易见,我们用以审视历史并作出判断的学术理性,基于我们的文学主位立场,以及建立在这一立场之上的文学本质追求。而之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坚守文学主位立场和文学本质诉求,又是因为在如此丰厚的历史积累面前,今天的人们却感觉无法说清文学究竟是什

  • 明清诗文研究七十年   

    一、七十年的四个时期 本文中的“明清诗文”,包括明代至近代的诗文与诗文评。总体而言,与古代文学其他领域相比,明清诗文研究的起点较低,长期处于被忽视甚至被贬斥的境地。明清诗文被忽视,有古代学术传统方面的原因,比如,代表清代学术官方主流意识的《四库全书总目》对明代诗文就颇多批评,基本持否定态度,此后的许多文学史家在有意无意之间,往往都受其影响。另外,“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样传统的文体迭代、文体进化观念,对明清诗文的评价也颇为不利。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

  • 七十年来明清小说戏剧研究的成就与启示   

    20世纪以来,从传统“泛文学观”走向现代“纯文学观”的重要成果,便是原先长期被忽视的小说戏剧地位的不断提高,然后逐步与诗歌、散文一同定位为中国文学的四大文体。而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1913)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1923),则以早期新体文学史的方式确认了小说、戏剧两大文体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小说、戏剧两大文体的发展曲线上彼此并不同步,戏剧的鼎盛时代是在元代,而小说的鼎盛时代是在明清时期。所以就明清小说戏剧地位与成就而言,是小说盛于戏剧,与此相契合的两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四十年   

    引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事业在经典中寻找方向,在传统中汲取力量,在创新中积累经验,在回归中实现超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古典文学研究刚刚摆脱机械僵化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束缚,艺术分析成为一时热点。叶嘉莹先生借鉴国外文艺理论,细腻地分析传统文学艺术特色。袁行霈先生也把研究重点集中到“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这一主题上。他们的研究成果,犹如一股清泉注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傅璇琮先生的《唐代诗人丛考》出版,又让很多青年人看到传统学问的魅力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新方法论风靡天下,宏观文

  • “台阁”与“山林”文坛地位的升降浮沉   

    如果以长时段的历史眼光来看元明二朝的台阁文学创作,它们之间的确存有内在一致之处,起码它们均以理学作为其价值观念的核心,以雍容平和作为其体貌特征,以教化实用作为其创作目的。但这显然是在忽略了元明易代之际的复杂情况后,所做出的一种简单化处理。如果仅仅将台阁文学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进行概括的话,如此做法也许不无道理。但是如果从文学思想史的研究出发,对于各历史阶段的文学观念进行过程性与立体化观照的话,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是存在严重缺陷的。就元明台阁文学思想的实际情况看,有两点必须拈出重新加以讨论。一是元代与明代前期的文

  • 从台阁文学创作看元明之际文学思潮流变   

    如果以长时段的历史眼光来看元明二朝的台阁文学创作,它们之间的确存有内在一致之处,它们均以理学作为其价值观念的核心,以雍容平和作为其体貌特征,以教化实用作为其创作目的。就元明台阁文学思想的实际情况看,有两点必须拈出重新加以讨论。一是元代与明代前期的文坛对于台阁文学的价值判断并不完全一致。元代文坛无论是台阁作家还是山林作家,都没有对山林文学与台阁文学做出完全肯定或否定性的评价,一般都是台阁与山林兼顾的,也就是说呈现了一种台阁与山林共存的文学观念形态。只有在入明之后,价值判断的天平才向着台阁文学一端倾斜,山林文

  • 孟郊五古的比兴及其联想思路的奇变   

    比兴是汉魏以来乐府古诗的艺术表现要素,也是衡量诗歌是否合乎风雅传统的一个重要标准。大历、贞元年间,倾力创作古诗乐府的代表作家只有元结、韦应物、顾况、孟郊等少数人,而其中运用比兴密度最高的则是孟郊,这成为孟郊诗“复古”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古今研究者注意力多集中于孟郊的造语工新、好尚奇险、风格酸寒等方面,论及其比兴特点的很少[1]。其实孟郊的很多奇思和新创多与其比兴及联想思路的变异有关。倘能从这一角度着眼,或许对于孟郊的“复古”在精神实质和艺术表现方面的革新意义

  • 佛教著述《十不二门》   

    (一)乃指天台宗所立十种不二法门,以显示观心之大纲者。湛然据智顗之法华玄义所说之十妙,赋与实践之解释,即由迹门十妙立色心不二乃至受润不二等十门,称为十不二门。一般认为十不二门是互不相容、对立的,但由法华圆教来说,十不二门系显示相互圆融,一体不可区分。故从凡夫现实之一念而言,一念本自圆满具足宇宙之一切(即圆满具足三千诸法),观自身为无实体之空,但为虚假之现象,即可悟入十妙之理。十不二门之成立有其先后顺序,内容大致如下:(一)色心不二门,系根据十妙中之境妙而立。智慧观照之对象,总摄于一念之中。分别而言,则有色

  • 《庄子·齐物论》释义   

    吾丧我与天籁【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

  • 阮籍《咏怀诗》的生命思考   

    《晋书》阮籍本传说阮籍“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有济世志”,又说其“喜怒不形于色”“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正因多才多艺、志向高远与极度的自我压抑交织于一身,阮籍的内心世界才充满矛盾且比常人更加丰富。他郁结的无数忧思,唯有借诗歌来宣泄,但却是“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颜延年语)。对此,前人或以为阮籍诗“盖仁人志士之

  • 《左传》的“诗笔”   

    《文心雕龙·史传》曰:“辞宗丘明,直归南董。”所谓“直归南董”是指记事要像南史氏和董狐那样秉笔直书;而“辞宗丘明”,指文辞记录方面要学习左丘明。刘知几盛赞左氏的语言具有“典而美”“博而奥”(《史通》)的特点。这种语言特点趋向于诗化,即在《左传》文本中大量引《诗》赋《诗》和运用歌谣韵语使叙事具有诗情,整齐而富有节奏感的段落和引发想象联想的字句营造出诗境。这种既包括诗歌

  • 《老子》版本说略   

    《老子》版本之芜杂,在中国学术界罕有出其右者。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严遵《老子指归》、傅奕本合称传世本中的四大体系。其中王弼注本和河上公注本的影响尤其广泛。河上公本多被道教人士和下层民众所推崇,王弼本则广为文人学士所喜好。此外,还有唐代景龙碑本等版本也有一定影响。20世纪以来,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竹简本、西汉竹书本(又名北大竹简本)等文献资料先后问世,为老学研究增加了新材料,带来了新活力。以下依据学界现有研究成果,撮其要点加以综述,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参考坐标。一《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河上

  • 《红楼梦》具体有哪些版本?   

    一直以来,很多人总是弄不明白《红楼梦》的版本到底有哪些。甚至还有很多人不明白,《红楼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版本。今天,就来帮大家梳理一下关于《红楼梦》的版本问题。《红楼梦》从成书以来三百多年的时间中,形成了两种版本系统:第一种是保留了大量批注文字但只有八十回传世的脂批抄本系统;第二种是经高鹗、程伟元整理修补过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统。先说第一种抄本系统。《红楼梦》成书正是清朝中期雍乾年间,在这个时期,曾经一度文字狱非常严重,加之当时印刷不便。所以,最开始《红楼梦》的流传都是小范围的个人抄录,并没有统一的印刷。

  • 方圆之道   

    人类始祖伏羲女娲造像:伏羲手中持矩,女娲手中持规。告诫人们,做人行事要有规矩。“规”可画圆,今指圆规;“矩”画直角或方形,亦称角尺。两字组合在一起,表示校正圆方的工具,又引申喻作标准与法度。世间规矩,多是前辈、智者认识事物规律或晓得事理利害之后所确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方圆之道也称规矩之道。方为矩,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圆为收敛,蓄势,是曲折迂回之术。无方,难以聚力凝神;无圆,处世缺少智慧与持性,难以成功。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 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唐代,进入历史上的高峰期。诗坛上出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代表着唐代诗歌最高成就;文坛上也出现韩愈、柳宗元两位散文大家,开启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中国散文繁荣时代。唐代之所以可称为文学高峰,不但因为产生了这些足以雄视百代的大作家,令后人难以超越;更在于众多各有专精独诣的名家留下大量经典作品,至今广为传诵,历久不衰。那么唐代文学的高峰是怎样形成的?对于当今的文艺建设是否仍有启示呢?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很多,有些时代条件是难以复制的。例如唐诗正处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抛物线中点,各种诗歌形式

  • 为学四要   

    学术乃社会之良心。自古为学之能事,“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学者,当以“四要”为铭。其一:敬,常怀敬畏之心学术者,乃学习之业、治国之术、教化之道、学问之源,或著书立说、立言释论,或扬清抑浊、正本清源。自古有云:“小子无学术,丁宁困负薪。”(南朝梁何逊:《赠族人秣陵兄弟》);“士大夫以嗜欲杀身,以财利杀子孙,以政事杀人,以学术杀天下后世。”(宋吴曾:《能改斋漫录middo

  • 古代文人的雅号   

    古代文人多有雅号,而雅号的得名,原因固不止一端。有因所从事的职业而得名的。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说,胡令能“少为负局钉铰之业”,也就是用铆钉把破损的锅碗瓢盆接合、固定在一起,所以被称为“胡钉铰”。有因兴趣爱好得名的。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范仲淹“酷好弹琴,唯有一曲《履霜》,时人故号‘范履霜’。”“履霜”一词源自《周易》“坤”卦:“履

  • 宋词里的中秋月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夏官·大司马》云:“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此处“中秋”,指“中秋八月”。《周礼·春官·籥章》又云:“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据郑玄注,豳诗指《诗经·豳风·

  • 诗三百与孔子删诗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诗三百”一语,先秦文献习见,孔子多次提及,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猜你喜欢的书

弧矢算术

弧矢算术

关于弧矢计算的第一部数学专著.一卷,明顾应祥撰,成书于1552年.正卷前有“弧矢论说”和“方圆论说”两篇短文,前者给出有关弧矢的各项定义及相互求法,还说明了弧矢和圆径的相互关系,并由此给出计算弧矢的理论依据;后者是对“方五斜七”和圆周率的讨论.全书给出十四术,主要讨论弧、矢、弦、截弦和截积间的关系和互求问题,都要借助勾股定理,有些要归结为解方程求出结果,其中有10个四次方程的解法是增乘开方法.该书有明嘉靖癸丑(1553)刊本和《四库全书》本.

玄牝之门赋

玄牝之门赋

不题撰人。卷后有俞琰、俞仲温二序,实《易外别传》之序, 非本赋之序。但赋中称:“弗解讲明于理学,安能契合于仙书。”与 《易外别传》之旨颇合。本赋两部分,一部分题《此上玄下牝之门 欤》,一部分题《水中金诗》。描述修炼精气之处。诗咏水中明金, 九还成药。

太上正一朝天三八谢罪法忏

太上正一朝天三八谢罪法忏

太上正一朝天三八谢罪法忏,撰人不详。内有元成宗加封天师张陵之尊号,应成书于元明之际。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书称正一派弟子虽专心求度,但因多有前世宿累,所以流转轮回,受诸业报。如欲使形神合道,障累顿消,法依三八谢罪之仪,志心皈命三清上圣、玉皇上帝等神灵,忏悔杀生、偷盗、邪淫等三业十恶之罪,断恶修善。勉而行之,当可渐人仙宗,升于天路。书中有向三清、玉皇等神仙表示忏悔之启词数篇。

韦护

韦护

现代长篇小说。丁玲著。上海大江书铺1930年9月初版。作品写于1929年,连载1930年1月至5月《小说月报》第21卷第1号至第5号。《韦护》是丁玲第1部长篇小说。描写一个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青年韦护,爱上“豪迈和纵性”的少女丽嘉。两人由热恋而同居,过着“梦幻和甜蜜”的生活。但是,结合不久丽嘉因为爱人忙于工作无暇和她温存而不快,韦护则感到革命与恋爱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一面站在我不可动摇的工作上, 一面站在我生命的自然需要上。苦斗了好些时”,韦护忍痛离开丽嘉,跑到广东去了。丽嘉虽然感受到恋爱幻灭的悲哀,但还是振作了精神,她对女友表示:“我们好好做点事业出来罢!”作品取材于瞿秋白及其当年故情的爱人、也是丁玲的同窗挚友王剑虹的亲身经历。丁玲在《我所认识的瞿秋自同志》中说过:“我想写秋白、写剑虹,已有许久了”,“韦护是秋白的一个别名”,在《韦护》中,我“只写了他的革命工作与恋爱的矛盾”。作品中的男主人公韦护是丁玲创作中所塑造的第一个革命者的形象,这一形象,对于人们认识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早期共产党人的生活,提供了形象史料。作家本人说:“我并不满意这本书,但也不愿舍弃这本书。韦护虽不能栩栩如生,不切合本人,但总有一些影子可供我自己回忆,可以做为后人研究的参考资料”(《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韦护》的出现,标志着作家创作思想和题材的转变。丁玲自己指出:“我觉得《韦护》在我的写作上是比过去进了一步,当然,还没跳出恋爱啊、革命啊的范围,但它已是通向革命的东西了。”(冬晓《走访丁玲》)

禹贡长笺

禹贡长笺

十二卷。清朱鹤龄撰。《禹贡》系《尚书》重要篇目之一,主要内容详见《禹贡指南》条。鹤龄诠释《禹贡》,首列二十五图,自禹贡全图以及导山、导水,皆依次随文解释。该书引证翔实,创获颇多,于贡道、漕河经由脉络,剖析颇具条理,唯其说解山川地理,荦合乖误者,时亦有之。此书诠释《禹贡》,较宋、元人着述为胜,而不及胡渭《禹贡锥指》之精密。此书现存有手稿本,藏上海图书馆。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全一卷。刘宋昙摩密多(梵Dharmamitra )译。又称出深功德经。略称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普贤经、观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本经系佛陀于说法华经之后,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因佛宣告三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等随即请问佛入灭后弟子应如何修行及大乘法要,佛遂为说普贤观门、六根罪之忏悔及忏悔后之功德。本经旨在阐明法华经之普贤菩萨劝发品,故与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互为表里;而与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合称法华三部经。又无量义经称为法华经之开经,相对于此,天台大师谓本经为法华经之结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