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从“年谱”到“编年系地谱”   

    年谱,是按行年考述人物一生的活动。人物的活动,又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但历来的年谱,只注重编年,从时间维度考述谱主的活动经历,而不在意系地,从空间维度考述谱主的活动地点场所,以至于我们利用前贤的年谱来考察古代文学的人地关系和作家的活动空间时,赫然发现传统年谱从观念意识到撰述实践,都存在严重偏失。随着数字人文对人的各种空间关系的特别关注和文学空间、文学地理研究的深入,有必要重建作家年谱的新理念、新范式,以满足数字时代对作家作品研究的新需求。本文将在探讨编年、系地观念来源的基础上,弄清传统的年谱为什么

  • 汉魏六朝诗文文本的流动与变异   

    东汉魏晋以后,纸作为新的文字载体在社会生活、知识传播和书籍流布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写抄本也随之成为东汉至隋唐时期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1]。在写抄本流行的时代(这里主要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作者和传抄者出于文化修养、学术兴趣的差异或政治压力、个人目的等原因,对文本作了有意或无意的修改,使文本产生了各种歧异。从共时的角度看,流动的文本好像奔涌的河水,变动不居,充满歧异,如同“文本之河”。一 汉魏六朝诗文早期流传中的“异文”

  • 论建安文学批评的发生   

    一 问题的缘起中国的文学批评为何会在建安时期发生,这当然与两汉以来文学写作的繁盛、具有文学性质的作品增多、文体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我在《汉魏六朝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和《论汉魏六朝文体辨析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两篇文章中讨论过这个问题,事实上随着汉代文人群体的成熟和作品写作实践的增多,人们对文学与子、史不同的性质有了深刻地理解,同时也对于各文体的区分和掌握有了清楚的认识,这对于汉末建安时期文学写作的繁荣和批评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但是,这只是一个必然的条件,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因素外,还需要有一些

  • 论题画赋的呈像与体义   

    历代题画文学作品甚多,其中尤以题画诗数量众多,体态便捷(以短章题于画幅),名家辈出,且因古人“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审美定势,受到学界的关注与评读,可谓不胜枚举。与之相比,历代的题画赋创作,却因文献的散落与体制的冗长(不便全篇题于画端),至今未见系统的整理与论述。①而比较诗与赋,自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言赋“蔚似雕画”②,到朱光潜《诗论》第十一章《赋对于诗的影响》提出“诗较近于音乐,赋则较近于图画

  •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文学”概念考论   

    “文学”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概念,学界对“文学”概念的考察大致在两种径路展开:一、郭绍虞《文学观念与其意义之变迁》将文学观念演进期分为三个阶段:周秦时期“文学”兼有文章博学二义,两汉则开始把“文”和“学”、“文学”和“文章”分别而言,“文学”虽仍含有学术的意义,但“文”和ld

  • 诗词曲辨体的文艺融通与史论重构   

    诗词曲作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成就的最高体现,分别在唐宋元盛极一时,被誉为“一代之文学”。诗词曲辨体一直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它不仅关系到诗词本质特征的确定,也关系到词曲的起源与生成,以及与乐府、变文、戏曲、小说等文体之间的关系。1998年,胡明在《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一文中曾提出:“词,上与诗与文,下与曲与剧文体发展纵向上的绵延贯串,承续沿革,或者换个思考平面,词论与横向上的诗论、曲论、剧论诸学科又是如何互相出入、衔接、渗融的?他们间的比较研究、合并研究

  • 魏晋六朝地记与文学书写   

    地记产生于东汉,魏晋以来出于门阀制度的需要而大量涌现,其内容兼有人物传记与地理风俗两大部分。关于地记的文学性特征,现代学者有着较多的研究:如地记具有山水化与文学化的特点①;地记写作注重山川景物的描写与轶事传闻的记述②;地记内容具有小说化的书写特征③;在文体演变上,晋宋地记中优秀的山水散文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的重要渊源④。以上研究从不同方面分析了六朝文学对地记的深刻影响,然其所关注的多在地记的文学化,而对文学的地记特征,或者说魏晋六朝地记的编撰对文学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则留意较少,相关研究也尚显不足。纵观历史

  • 《豳风·七月》岁时观念钩沉   

    不同的历法往往支配着不同的岁时观念,诗文中展现的时间点也会不尽相同,比如《诗经·小雅》中的《十月之交》用的是周历,“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说的是在周幽王六年周历十月朔日(公元前776年9月6号)那天①,王畿地区发生了日食;贾谊《鵩鸟赋》“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用的是夏历,时间点为汉文帝前元六年,丁卯年夏历四月②;宋代沈遘的《初冬近饮酒作》“炎家天子起编户,政患嬴皇威令酷。急于恩纪缓文法,正岁尚犹传五六。吾民

  • 古代文学研究四十年回顾   

    走向成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左东岭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已经整整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如果要概括这四十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业绩与特点,我以为用“成熟”二字比较切合实际。这种成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是研究目的的二重性,即既要坚持学术研究的本位立场,尊重学术的独立性与严谨性,又要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的现实使命。其间经历了学术独立性的追求,文化传承的倡导,以及中国话语建构、中国特色的自觉性塑造,最终是要走向古今兼顾,将独立性与现实性相融合。其二是学术

  • 《春秋》“大一统”观与秦汉时期的思想及创作   

    汉武帝刘彻元光元年(前134)十一月,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郡国举孝廉各一人[1]。五月,诏贤良对策,董仲舒应诏对策,提出了建立太学的构想,将儒家学说定为统治天下的思想。《汉书·董仲舒传》载其《举贤良对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2]《汉书》颜师古注:“一统者,万物

  • 唐代五言律诗句法与诗境   

    句法是历代诗话里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唐近体诗的句法又是重中之重。自欧阳修《六一诗话》开始,古代论诗家总爱从唐五、七律诗中摘句玩味,还经常用来阐述诗法诗道。在此“重中之重”的近体中,五律又是佼佼者。五言体历史悠久,统治先唐文坛数百年,而其律体又为科举考试所用,倍显其尊贵。如果我们运用数字人文的方法做统计,历代传颂的名联秀句之中,五律名联所占的比例很可能是最大的。然而,一旦走进唐五律这个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世界,却总会有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很难从无以计数的名联中理出个头绪,对唐

  • 宋代南渡时期士大夫的居所书写   

    一直以来,在朝与在野、为官与闲居是科举士大夫最为常见的两种生活状态,不少士大夫在这两种生活状态的转换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南渡前后是两宋历史上最为动荡、波折的时期,元祐、新党之争未平,和战守之议又起,朝廷政策的转变,经常导致大批官员职位变动。而在绍兴和议形成之后,代表最高统治者意志的宰相对士大夫展开了新一次的大规模清洗。据学者统计,宋高宗朝,祠官总数已逾千人,与三省吏人数相当①。“退居”存在于许多士大夫的生平履历中②,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经济能力、生活理念

  • 《儒林外史》原貌新探   

    吴敬梓《儒林外史》写成于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最早述及《儒林外史》卷数的是吴敬梓的好友程晋芳,他在于乾隆三十五六年间写的《文木先生传》中说《儒林外史》为五十卷。但现今所见《儒林外史》的最早版本是嘉庆八年(1803)刊刻的卧闲草堂本,共五十六回①。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吴敬梓《儒林外史》的原书到底是多少回?这一问题引发了学术界持续的争论,一直聚讼纷纭。胡适、吴组缃、章培恒等学者持吴敬梓原作为“五十回”说,章培恒先生更具体地分析五十六本中哪六回为伪作;赵景深、房日晰、陈

  • 苏轼与士大夫化的庄子   

    在《庄子祠堂记》中,苏轼提出了一个在儒学史和庄学史上都颇为著名的命题:“庄子阴助孔子。”此说一出,有人击节赞赏,也有人大不以为然。马端临《文献通考》誉之曰:“此段议论诚醇正,无异圣贤之格言。”王世贞《读书后·读庄子二》则訾之曰:“余谓太史公非识庄子之粗者,轼乃识庄子之粗,而巧为之蔽者也。”①自此以后,不论是赞同还是反对,“庄子阴助孔子”说遂成为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前人对此一话题

  • 李白《古风》唐宋接受史论略   

    《古风》五十九首是李白创作的一组重要诗作,但其在唐宋两代的接受过程却沉寂而缓慢。考察唐宋《古风》接受史的历时性演变,以及受众“古风”观变迁对其接受方式、方向、效果的影响,是李白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学界还少有人对此展开接受史层面的专论,台湾学者杨文雄《李白诗歌接受史》①,侧重于李白《古风》对前人接受的研究,而对其在后世的被接受却不曾论及;王红霞《宋代李白接受史》②虽涉及朱熹的《古风》评点,但对其特殊意义的认知似一间有隔。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就此一问题作些考察,既勾勒《古风》在唐宋

  • 苏轼诗歌的用韵   

    苏轼诗歌的用韵,非常引人注目。其弟子李之仪云:“千首高吟赓欲遍,几多强韵押无遗。”[1]11178前句指苏轼擅长次韵唱和,后句指他善于押“强韵”即“险韵”,也即收字甚少且较难押之韵。先看后者。苏轼押“强韵”之诗,最著名者无过于熙宁八年(1075)在密州所作的《雪后书北台壁二首》:“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

  • 中国的十大古典名著指哪十大小说?   

    第一部 《红楼梦》第二部《西游记》第三部《水浒传》第四部《三国演义》第五部《聊斋志异》第六部《喻世明言》第七部《警世通言》第八部《醒世恒言》第九部《初刻拍案惊奇》第十部《二刻拍案惊奇》中国古典小说的十大巅峰之作体现中华民族气质的典范著作《红楼梦》:因其巨大的社会容量和思想容量,被称之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对此书的研究也成为一门学科——红学。《西游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此书“‘复善谐剧’,故虽述

  • 《成唯识论》介绍   

    梵名Vijn~aptima^trata^siddhi -s/a^stra 。凡十卷。护法等造,唐代玄奘译。又称唯识论、净唯识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唯识三十论颂之注释书,乃法相宗所依据之重要论书之一。西元四五○年顷,世亲作唯识三十论颂。至五五七年顷,以护法(梵Dharmapa^la )为主之唯识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论颂各作注释十卷,共计百卷。及至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翻译该论时,采弟子窥基之主张,以护法之观点为主,糅译诸师学说,集成此书。内容论说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即阿赖耶识,其中所藏之种子,由于

  •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高僧   

    1、六祖惠能六祖惠能大师(638年~713年),俗姓卢,唐新州人,中国禅宗杰出大师。24岁闻《金刚经》开悟而辞母北上湖北黄梅谒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法偈得五祖认可,夜授《金刚经》,密传禅宗衣钵信物,为第六代祖。惠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六祖惠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六祖法宝坛经》。2、法显法显(334年~420年)

  • 中国十大最长寿道士   

    1、王常月道长(158岁)王常月,生卒:1522年-1680年。明末清初著名道士,法名常月,号昆阳。属全真龙门派,为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传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让本已衰落的道教得以复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道教离现今时代最近一次的复兴。使道风大振,后被誉为全真龙门派的中兴之祖。后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被康熙皇帝赐号“抱一高士”。清代著名道士闵一得在《金盖心灯》中称赞“是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2、王远知道长(126岁)王远知,生卒:509年-635年。又

  • 老舍的十大经典作品   

    1、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代表作品中最有名的,这是老舍先生在困难时期艰苦创作的一部伟大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生活在北平的居民抗战期间的生活百态,小说1949年曾在美国出版节译本,书名为《黄色风暴》,被誉为“好评最多的小说”之一,也是美国同一时期所出版的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它是老舍规模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也是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是唯一正面描写抗战时期普通民众生活的长篇抗战小说,还是老舍生前自认最好最满意的作品。2、骆驼祥子老舍代表作盘点中《骆驼祥子》也是最

  • 民国时期十大经典名著   

    1、呐喊民国时期的文学家大家首个想到的肯定都是鲁迅,他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而这部《呐喊》则是他的代表作,民国时期名著推荐必然是它在首位,这部作品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1985年日本出版的50卷本《世界最高杰作》中中国仅有《呐喊》与《论语》被收入。2、边城《边城》是民国著名文学作

  • 中国十大军事名著   

    1、《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子兵法

  • 中国古代十大传记   

    1、《史记》史记是中国10大历史传记之首,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除“表”和“书”外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编排史料的,人物传记既精彩又富有文学性,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2、《汉书》

  • 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名著   

    1、《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该书的销量达到1亿册以上,同样是个估计值。2、《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与现象学

哲学与现象学

舍勒思想的确立是受胡塞尔现象学激发而作的《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此书是与胡塞尔《逻辑研究》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鼎足而立的现象学三大经典之一,实际构成了从《逻辑研究》到《存在与时间》的思想轨迹。针对康德之形式先天论,舍勒试图论证“情感先天论”,认为情感是个体生活及其伦理行为的基本质料。不同于胡塞尔,舍勒强调,现象学是实事的现象学,走向生活世界、尤其是生活世界的伦理现象。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描写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爱尔兰青年从童年到20年后离开爱尔兰的生活片断。斯蒂芬·迪德勒斯在都柏林天主教和民族主义的环境中渡过童年,长大以后,逐渐认清了民族主义的狭隘和欺骗性,他曾一度迷恋天主教丰富的传统精神,但爱尔兰天主教同样渺少、庸俗。在海边的一瞬间经历使他感悟到艺术追求的博大,只有它才能使他的精神和肉体和谐,才能使他超脱于周围环境的平庸,他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追求艺术。主人公生活片断由一个总结构原则联系在一起: 作者只选人那些与他最后走上创作道路有关的因素。小说分为五章,每章都以主人公的胜利而告结束 (受鞭罚后斯蒂芬证明自己无辜; 在妓女怀抱中得到慰藉; 在圣洁,典雅的宗教气氛中的兴奋; 感悟到自己创作才能时的狂喜; 准备动身去法国时的决心)。但每章都是在平常、压抑气氛中开始。第三人称叙述的间接性使一种讽刺和移情作用成为可能。斯蒂芬是小说的绝对中心,其它所有人物都是因在他成长过程中与他相关而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肖像》又是一部心理小说,它表现了主人公心理、精神的发育成长。乔伊斯在小说现实主义基础上,适当地采用了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创作技巧,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乔伊斯又是一位摹仿大师,摹仿在小说中构成了与主题相适应的风格变幻基础,从开始时婴孩的呢喃儿语,到小学生幼稚客观的语言记录,牧师大段布道摹仿纽曼,找到艺术灵感时又采用了培特风格,大学中和朋友们关于美学问题的长篇讨论又摹仿19世纪末自然主义小说的风格。

医寄伏阴论

医寄伏阴论

温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汉撰。刊于1888年。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遂详论此病,辨析伏阴与霍乱之区别,列述其原病、变症、死候、禁令、瘥后等情况,说理明晰,有独到见解,可以启迪后人。书中还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春脚集

春脚集

方书。清孟文瑞辑。四卷。文瑞字荇州,泃阳(今属河北)人。嗜岐黄之术,每遇良方必录而藏之,或家传,或旁搜博采,剂之大小不一,分量轻重不等,但必求其验。历三十余年,按人身不同部位所患病症分类编成此书,其不足者,以谢五堂所藏之《回生集》、《经验集》之方补之。全书约三万余字。成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取“爱民恤物”者为“有脚阳春”之典,故名。卷一至卷三,分为头、目、咽喉、舌、牙齿等十七部,分列治疗该部疾患之方。卷四,分内、妇、幼、外科随录四部分。共载方约四百八十余首。每部下皆有论述,阐明其生理、病理,言简意赅。次选方剂,其方大多简要,药物易得,切实可用。少则一、二味,多则数十味。纲目清楚,查阅方便,为救急便用之书。可供临症参考。有道光二十六年潞河谢金声刊本,光绪十六年(1890)善成堂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诸法勇王经

诸法勇王经

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蜜多译,佛在竹林,有新出家比丘问毕报施恩事?佛以入僧数,修僧业,得僧善利,三法答之。次问发大乘心而出家者,具三法否?佛言,不在三法。比丘三致疑问。佛三止之。次放白毫相光照大千界,集诸大众。舍利弗复致三请,佛为说阿耨达池喻,广显发心功德。谓无人能报恩者,唯除漏尽,及发大心耳。次较持经功德,及为发心者说性空法。魔军落地,佛亦敕其持经。

中本起经

中本起经

凡二卷。东汉昙果、康孟详合译(一说康孟详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释迦成道后教化之事迹。计有转法轮品、现变品、化迦叶品、度瓶沙王品、舍利弗大目揵连来学品、还至父国品、须达品、本起该容品、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度波斯匿王品、自爱品、大迦叶始来品、度奈女品、尼揵问疑品、佛食马麦品等十五品。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