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芝岩秀禅师语录

    芝岩秀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芝岩秀禅师语录,二卷,清 秀说,明一等编,王文南序,有行实。

  • 木人剩稿

    木人剩稿

    《作者:弘赞木人剩稿,五卷,清弘赞编,开沩录,程化龙序,依驹本印。

  • 铁眉三巴掌禅师语录

    铁眉三巴掌禅师语录

    《作者:三巴掌铁眉三巴掌禅师语录,一卷,明铁眉号三巴掌说,性养、性亮录,附文安之巴掌歌。南岳下第二十九世,嗣聚云真。三巴掌,俗姓李,自号三巴掌,赵州柏乡(今属河北省)人。三巴掌自幼聪明,好学不辍。初闻佛号,自觉归佛愿往。少年出家后,钻研佛法尤勤,昼思夜往,颇就疑难求师闻道、自闭独出个人见解。后就平生研习所得,以语录体将其整理成书。书中详载精言妙语,自有独到之处。通过语录之书,大体可了解三巴掌治学精神和所学之长。现见载版本有明代崇祯甲申刊本。

  • 耳庵嵩禅师语录

    耳庵嵩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耳庵嵩禅师语录,一卷,清 嵩说,性恺编,徐善序,有附记。南岳下第三十世,嗣三巴掌(见玉眉亮禅师语录序文)。

  • 鄂州龙光达夫禅师鸡肋集

    鄂州龙光达夫禅师鸡肋集

    《作者:佚名鄂州龙光达夫禅师鸡肋集,一卷。嘉兴藏。

  • 四十二章经译注

    四十二章经译注

    《作者:佚名相传是现存的最早的一部汉译佛经。因由四十二段短小的佛经组成,故名。实际上就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据有关传译的文献记载,汉明帝派人西去访佛,从西域请回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到洛阳,带来了佛像和佛经,并由他们把带来的佛经翻译成汉文,从此中国有了第一部直接从梵文翻译成汉文的佛经,并完整地保存至今。《四十二章经》文字虽然很短,但叙述却很生动活泼,尤其运用了大量比喻手法,增强了经文的说服力。如仰面唾人、迎风扬尘,最后倒霉的只能是自己,等等。流传下来的《四十二章经》有三个版本,流行比较广的是宋朝守遂的注释本。

  • 弥勒上生经译注

    弥勒上生经译注

    《作者:佚名全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简称《上生经》。南朝宋沮渠京声译。一卷。为弥勒净土信仰所依主要经典之一。假释迦牟尼之名义说弥勒死后当生兜率天(弥勒净土),描绘此处种种美妙景象;并说世人持戒修行和称念弥勒名号, 死后就可往生弥勒净上。由此形成弥勒净土信仰,特别为法相宗等信奉。

  • 地藏菩萨本愿经译注

    地藏菩萨本愿经译注

    《作者:善无畏梵名Ks!itigarbha -pran!idha^na-su^tra 。凡二卷。略称地藏本愿经。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读诵此经可获得不可思议之利益,消灭无量之罪业。计分十三品: (一)仞利天宫神通品,(二)分身集会品,(三)观众生业缘品,(四)阎浮众生业感品,(五)地狱名号品,(六)如来赞叹品,(七)利益存亡品,(八)阎罗王众赞叹品,(九)称佛名号品,(十)校量布施功德缘品,(十一)地神护法品,(十二)见闻利益品,(十三)嘱累人天品。

  • 菩提道次第心传录

    菩提道次第心传录

    《作者:兰仁巴菩提道是成佛的道路或觉悟的方法。 这部《菩提道次第心传录(藏汉对照本)》,是兰仁巴大师的学修心得笔记。 兰仁巴大师(1922-1997)原名阿旺彭措系拉萨哲蚌寺僧人,雪域当代著名的高僧大德。他因一生学修《菩提道次第广(略)论》而驰名中外,号称 “兰仁巴”(即“菩提道修行人”之意),被誉为“雪域圣教的光辉明灯,伟大的菩提道修行者”。 作者在这部笔记中高度概括了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教义的理论要点,是一部完整的菩提道学修提纲。 该笔记语言通俗、生动,运用大量比喻,行文流畅,线索清晰,阐明了藏传佛教所依据的主要理论问题,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 事师法五十颂释

    事师法五十颂释

    《作者:宗喀巴藏传佛教书。宗喀巴著。明建文四年(1402) 成书于热振寺。内容是学僧对其轨范师应持的态度及应遵循的守则。藏文译本说原颂为拔毗天所集(汉文译本说马鸣所集)。在宗喀巴以前,没有专文注释, 由师徒辗转讲授, 口传既久,渐起争论。宗喀巴乃广引经论,阐明本义。为宗喀巴重要著作之一。

  • 三主要道颂

    三主要道颂

    《作者:宗喀巴三主要道颂,一卷,宗喀巴大师造颂,是多闻比丘吉样善慧,称为侄察科语自在称所作教诫。

  • 大乘起信论译注

    大乘起信论译注

    《作者:马鸣佛教论书。 此论开篇即称 “论曰: 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摩诃衍是梵语译音,就是 “大乘”,所以汉文译为《大乘起信论》。传为古印度著名的大乘论师马鸣所作,南朝名僧真谛所译。但自隋唐以来,历代都有人对这部论书的作者及译者表示怀疑。近代佛教界的学者各持一端,一派说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人伪撰而托名马鸣的,另一派则坚持认为是马鸣所作。有趣的是,这部大乘佛教的重要论著却曾在印度本土一度失传,而由唐朝名僧玄奘由汉文重译成梵文,传回印度。不管这部论著是否为伪作,它对中国佛教各宗派都产生过影响,甚至成为佛教的入门书。全论共分五部分,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全译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全译

    《作者:般若凡八卷。唐代般若译。略称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乃释迦如来于耆阇崛山,为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菩萨叙述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计分序品、报恩品、厌舍品、无垢性品、阿兰若品、离世间品、厌身品、波罗蜜多品、功德庄严品、观心品、发菩提心品、成佛品、嘱累品等十三品。关于本经之传译,据卷首御制序载,此经梵本系唐高宗时代之师子国王所献,逮元和年间,始由般若三藏等八人奉诏译之,复由谏议大夫孟兰等四人修饰而成。

  • 碧岩录译注

    碧岩录译注

    《作者:圆悟克勤全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亦称《碧岩集》。宋代禅宗僧人佛果克勤 (圆悟) 著。宋徽宗政和年间克勤住持澧州石门夹山灵泉禅院时, 将雪窦重显 (980—1052) 的《颂古百则》加以评唱,经门 人编辑而成。善会曾以 “鸟含花落碧岩前” 的诗句咏夹 山,故夹山又称为碧岩,是为书名之来由。雪窦《颂古百 则》用偈颂的形式表达禅宗掌故,十分注意修辞,为丛林 称重。克勤则于每段公案和偈颂之前加一提纲式的垂示, 又在本文各句之后系以短小精悍的着语 (夹注),接着, 在公案和偈颂之后加以评唱,成为非常完全的著作,对参 究禅学者有较大的启发作用。自是书

  • 比丘尼传白话文

    比丘尼传白话文

    《作者:宝唱中国佛教史书。简称《尼传》。四卷,有序。南朝梁时宝唱撰。宝唱,俗姓岑。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十八岁投建初寺僧祐律师出家,住庄严寺,博涉经律。曾听处士顾道旷等讲经史、《庄》、《易》。齐末避乱至浙江、福建一带。梁天监四年(505)回到京师,敕为新安寺主。宝唱素以博学多识著称,十一年(512)参与僧伽婆罗译场,笔受《阿育王经》等十一部经。后又受梁武帝之命,掌华林宝云经藏,广搜遗逸经籍。先后助僧旻编撰《众经要抄》、助智藏编撰《义林》、助僧朗编撰《大般涅槃经注》以及助萧纲编撰《法宝联璧》等。生平撰述颇多,除此书外,尚有《

  • 无明罗刹集

    无明罗刹集

    《作者:佚名无明罗刹集,三卷,失译人名附秦录。

  • 百喻经译注

    百喻经译注

    《作者:僧伽斯那全名《百句譬喻集经》。亦名《百句譬喻经》、《百譬经》。佛教典籍。“譬喻”原为佛教十二品经之一,指以各种譬喻来叙述佛教道理。由古印度僧人僧伽斯那集录佛教经典中的一百则寓言故事编成,原名《痴花鬘》。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四卷(一作二卷)。现存寓言九十八则,大都是原流传于印度的民间故事,寓意深刻,趣味隽永,具有一定的道德训诫意义。该经末尾对这些寓言与佛教教义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作了说明,谓“如阿伽陀药,树叶而裹之。取药涂毒竟,树叶还弃之。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并有金陵刻经处本

  • 百论译注

    百论译注

    《作者:提婆佛教论书。古印度*提婆著,后秦*鸠摩罗什译.2卷。全书分10品,即舍罪福品、破神品、破一品、破异品、破情品、破尘品、破因中有果品、破因中无果品、破常品和破空品。继承龙树的中观学说,其特点为破而不立,全面破斥古代印度佛教以外的其它哲学流派。汉译本中,注有“修妬路”的段落是提婆的原文,此外是世亲的解释。此论传入中国后,成了三论宗依据的主要经典之一,又间接影响了禅宗的思想。其推理方法对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 法句经译注

    法句经译注

    《作者:佚名佛教经典。亦称《法句集经》、《法句集》、《昙钵经》、《昙钵偈》等。古印度僧人法救(Dharmatrata,约前1世纪)著。早期佛教经典主要是以偈颂形式出现的,法救从各种佛典中“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而编著此经。该经主要收录了佛教的一些道德格言,阐述了佛教遵奉的道德准则,主张抛弃世俗欲望,诵经读典,守戒行律,追求佛教智慧,以求清静解脱。该经通常被看成是佛教的入门读物,南传佛教上座部国家以此为佛教必修之课。此外该经许多偈颂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意蕴深长,在巴利佛教文学中占有特殊地位,是一部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现已

  • 人鉴

    人鉴

    《作者:李圆净李圆净撰,二十五篇,分为一、忠 二、孝 三、悌 四、节 五、信 六、廉 七、俭 八、谦等等,每篇都有解读和两个善恶因果故事,事例殷实可靠,善恶显著,祸福分明,警惕性强,便于改过。读此书,等于上一堂历史人物课、道德教育课,远祸邀福课。可以提高自己德行,树立正气,扩大胸襟,明辨是非,也知道了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待人处事有此正反两方面兰本,做人就有方向。只向忠孝仁爱正义方面行去,无须利用权势巧计诈骗,所谓君子落得为君子,小人枉费为小人。

  • 饬终津梁

    饬终津梁

    《作者:李圆净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对临终助念一事极为重视,特地根据当时的具体时节因缘,于一九三零年发表了《临终三大要》一文,李园净居士根据《临终三大要》编写了这本指导临终助念的专辑《饬终津梁》。

  • 法宝坛经译注

    法宝坛经译注

    《作者:释法海唐代释法海 (生卒年不详)撰。法海是六祖即慧能(或写作惠能)弟子,在慧能圆寂后将其言论汇编成一书——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此书亦简称为《六祖法宝坛经》,或称《坛经》。它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称为“经”的作品。该书详载了六祖慧能一生事迹及其语录。慧能(638—713),俗姓卢,南海新州(今广东新兴)人,幼年丧父,家贫以砍柴为生。因在林中砍柴间听人诵《金刚般若经》有所启发,萌生求学之念。后往黄梅冯墓山谒见弘忍,拜师求佛而依佛门,受业于弘忍,专修禅宗义理。慧能学法善于思考,勤于用功,悟性超常,见解多出。针对上座弟子神秀所作”身是

  • 觉者之言

    觉者之言

    《作者:三界智三界智尊者编辑的《觉者之言》原版是以德文撰写。原文是依据佛教巴利文经藏中世尊的语言,择其精华,再依次序有系统化地把它编辑成书。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虽其原本的主要宗旨是要给有佛学基础的读者清楚地看出在多部经文的结构中都包含着真正简明的‘四圣谛’,就是:苦圣谛、苦之集圣谛、苦之灭圣谛及导致苦灭之道圣谛。从这本书中就可看出佛陀的教理都是朝向一个最终的目标,那就是:脱离痛苦。为此,在第一次出版的德文版中印有摘自《增支部》中的如下一段经文:我教的不只是苦而已,也教导摆脱苦的方法。

  • 安般守意经译注

    安般守意经译注

    《作者:佚名《安般守意经》结合佛教义理和戒律宣讲了小乘禅法,尤其突出了坐禅中调息、守意的重要性和实践要领。学界称此禅法为“数息禅”。安世高精通此法。又因此法与中国固有的行气理论相通,故安世高在华传播此法,多人受学。其弟子中有一居士名陈慧(约活动于2世纪后期),深得要领,曾为《安般守意经》作注。三国初期在华译经传教僧人康僧会曾就学于陈慧等人门下,亦深得《安般守意经》要领,曾为之作序,序中明确提出禅法的4个阶段和境界(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强调数息在坐禅初级阶段的作用:“系意著息,数一至十,十数不误,意定在之。”魏晋时期,《安般守意经》影响颇大

  • 入中论自释

    入中论自释

    《作者:法尊全称《入中论根本颂》。大乘佛教中观应成派根本典籍,藏传佛教格鲁派必修的五部大论之一。月称(约600—650)著,纳措·茨程嘉哇和巴操·尼玛札合译,有木刻和铅印两种版本。全书用颂文著成,共分10品,是按照《十地经》10种发心为纲目,分十一地详细讲述入观的次第、慧度、决择二谛等。从发菩提心讲到佛果功德,提倡由深观广行两种方法修学中观,破唯识见。第六品是全书的重点,篇数占全书的2/3,主要解释般若波罗蜜多,讨论如何决择二谛,是月称论师的一部主要著作,亦是《中论》通论性质的著作。月称自注,有宗喀巴和根敦朱的注释本,法尊法师把它们全部

猜你喜欢的书

行人

行人

《行人》是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创作于1912年的长篇小说,和《过了春分时节》、《心》共同组成作者的后三部曲。《行人》的故事展开时期设定在明治末年,夏目漱石通过“叙述者”二郎的诉说,讲述了一郎作为高尚近代知识分子痛苦挣扎的内心世界。 同时,执著地叩问了家族制度下夫妻关系的内涵。一郎极为理智,潜心研究学问,在他的生命中,自我掌握着一切,过度的理智与敏锐使他孤独痛苦,感情丰富却控制失当,无法与人相处。最后一篇H先生的旅行报告信,更显示出作者必对自我有过深切的反省,使读者跟随他们旅行的脚步,为一郞焦急叹息,情绪由不解,同情,无奈转为惋惜,嘘唏。一郞渴望抛弃理智,舍弃自我而落得轻松,事实上,他认为没有自我流露的无欲单纯至高无上,然而对他来说,自我一旦抛弃便无法生存。而得救之道便是从精神的研究转变为实践者,全心全意投入某些事物。伴随一郎强烈的“自我”要求,全家都处于一种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的不安之中。《行人》的结尾没有成功的解决,而是留下无尽的悬念。

妖怪林别墅疑案

妖怪林别墅疑案

年前的七月一个炎热的下午。一辆敞篷大轿车行驶到保守党高级官员俱乐部六楼对过的路边上停下。轿车里坐着两个年轻人。此时正是午饭过后令人昏昏欲睡的时刻,只有太阳依然照耀着大地。陆海军俱乐部大楼昏昏欲睡,而文学俱乐部大楼已经进入梦乡。但是这两位年轻人却一直呆在那儿。男的二十岁刚出头,黑色的头发,女的大约比男的小五、六岁,金色的头发,他们一直在盯着哥特式建筑的保守党高级官员俱乐部大楼。

白鹦鹉的森林

白鹦鹉的森林

作者是安房直子。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鹦鹉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之情。

六壬翠雨歌

六壬翠雨歌

未知迁职事真假,古法凡看七驿马。年命日辰岁月逢,五处逢之官越价。

朝鲜纪事

朝鲜纪事

是编乃景泰元年谦奉使朝鲜颁诏纪行之作。自鸭绿江至王城,计一千一百七十里,所历宾馆凡二十有八,语意草略,无足以资考证。时朝鲜国王、世子并称疾不迎诏,谦争之不得,亦无如之何。盖新有“土木之变”,正国势危疑之日也。亦足见明之积弱,虽至近而令亦不行矣。

双节堂庸训

双节堂庸训

清朝名幕汪辉祖为教育其子第而撰写的家训名篇,总结人世沧桑,糅合圣贤之道,以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去训导子孙如何适应社会,经受种种风浪、立身作人的。其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囊括了修身律己、读书治学、 处事之道、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至今也很有现实意义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