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仁巴

- 姓名:兰仁巴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22
- 逝世日期:1997
- 民族族群:
兰仁巴大师(1922-1997)原名阿旺彭措系拉萨哲蚌寺僧人,雪域当代著名的高僧大德。
“兰仁巴”是“菩提道修行者”之义。因这位尊者一生学修菩提道,人品行为符合菩提道教义,因此人们称他为“兰仁巴”。他的本名叫阿旺彭措,公元1922年生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现称“香格里拉”)县戎域纳当村一户贫苦藏族农民家,父名噶玛才仁,母名南卡卓玛。
兰仁巴7岁开始学习藏文且常诵经文,10岁前能背诵《文殊名经》、格鲁派《颂赞集》、《密集仪轨》、《护法供仪》等经典。
他9岁时在松赞林寺前世邦龙活佛坐前受剃度为僧。从十一二岁起就产生了入山修行的强烈愿望,14岁时家父病故,为了偿还父亲借的债务,养活弟弟和妹妹,不得不听从族人的劝告,离开寺院去打工,先在金矿做掏沙娃子,后来又跟随马帮经商,折腾了五六年以后,家庭经济有了好转。
此后,兰仁巴觉得在无聊的谋生中虚度年华毫无意义,便离开家庭,去拜当地最有名的大善知识阿吾多吉祥为师,学习菩提道修行次第。他先后学了《菩提道次第捷径》,《菩提道次第广论》等。
他在《自传》中说:这一段学习对他的思想和人生观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认识到对自己有益的除了佛法没有别的东西,所以便毅然决然放弃了无意义的追求,上山按上师的教导走上了修行道路。
22岁时兰仁巴认识到学习经论的重要性,便去拉萨求学,进入了被称作第二个“那兰陀”的西藏最大佛教学院哲蚌寺的洛赛林,在哲蚌寺共学习了18年,刻苦认真,废寝忘食地学完了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律学等正论以及释论和印藏历代学者的有关著作。他因记忆力和辩才出众,通过严格答辩,获得拉然巴格西学位。
佛教传统律学要见行动,兰仁巴在一生中对自己的戒行要求非常严格,即使在生活细节方面也从不作违律之事,故赢得了广大僧俗信众的敬重和爱戴。
他具有超常的毅力,在哲蚌寺学习期间生活条件极差,常常断粮缺食,有时每日只靠三五粒水泡的蚕豆充饥,有时十天半月无一粒粮食,只靠喝水维持生命。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不随便接受他人的施舍,因为他怕吃别人的供养造业,为此,曾遭到他的上师赤江活佛的批评,说:“你不能太固执,必须吃饭,必须保持生命。”
1959年在一个山洞闭关时,兰仁巴和他的七个弟子一起,被莫名其妙地逮捕关进大牢。在监狱做苦役时,别的僧人都脱去了僧服,兰仁巴坚持律仪,从未穿过俗人衣服。1960年生活困难时期,劳改犯人每顿饭只发一小勺糌粑(约一两),虽然身体瘦弱如柴,但他还是坚持过午不食,把晚餐的一小勺糌粑节省下来,给同室的老弱病残者吃。
1962年无罪释放后回到哲蚌寺,闭门阅读《大藏经》和历代显密经论。在这期间写出了很多重要论著。
在“文革”期间,红卫兵入寺庙曾逼迫兰仁巴带头烧经毁佛,兰仁巴当众对着工作组说:“你们可以逮捕我、枪毙我,但我作为一名僧人,让我烧经毁佛我做不到。”
在那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下,他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经典和佛像。当时公开念经要受批斗,信教群众手不敢拿念珠,口不敢诵六字真言,在这样黑暗的日子里,兰仁巴仍然在自己的僧舍里敲锣打鼓地诵经做佛事。别人劝他说,这样做很危险,兰仁巴说:“灯就是黑夜里照明用的,白天何必点灯?在灭法的紧要关头,才需要尽力支撑,以后圣教重兴时就可以撒手不管了。”
从改革开放到八十年代末,兰仁巴授比丘、沙弥、居士戒万余人。每年春秋二季他都在哲蚌寺举行大讲经,开讲《入菩萨行论》、《上师大供仪》、《七支修行法》以及《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参加听讲的国内外信徒有几十万人。兰仁巴因此被称作“雪域圣教的明灯”。
兰仁巴有很多传世之作,如《释量论解说》、《中观正见解说》、《大藏经阅读笔记》、《菩提道灯论疏解》、《格鲁大手印释难》以及《菩提道次第心传录》等。兰仁巴的著作,解经说理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对般若、中观、因明方面历代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他有很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断疑解惑,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内行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超群的智慧和学术功力。
兰仁巴大师正如广大信众奉送给他的"兰仁巴"这个称号一样,他的一生实践了佛陀的教义,他对佛教的贡献、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比哪个世界级大师差,但他的戒行、人格魅力,却比那些过着豪华生活、大腹便便、争当百万富翁的"大师"们胜过千百倍。他的社会影响之大,弟子之多,信众足以将他供养成百万富翁,穿珠宝衣、坐豪华车、住豪华洋房、吃佳肴美味。但这位大师把世间荣华富贵视如粪土,他追逐佛陀的足迹,喜欢米拉日巴式的生话,满足于住简陋的小土屋、穿粗布袈裟、吃粗茶淡饭。
兰仁巴一生坚持手不接触金银的戒律,为人非常谦虚慈悲。他有一句名言:“做人应该像大地那样,要让别人踩在自己的身上。”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丝愁云,经常都是乐哈哈的,初次见面的人,从他的外表上一点也看不出他就是鼎鼎有名的兰仁巴大师,以为只是一个哲蚌寺的普通贫苦僧人。他从来不宣扬自己,不承认他是什么佛菩萨的化身,不承认是某大成就师某大活佛的转世,不承认自己开悟和有超人神通,但他在信众心中树立的形象,却像金佛一样光芒万丈。
在当今社会里,像兰仁巴大师这样用自己纯真高尚的人格品德和思想行为实践佛陀教义,感化普度众生的佛门大德,恐怕是屈指可数了。这也是我将他的形像留在书里的原因。
兰仁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桂隐文集
别集名。元代刘诜作。此集为其门人罗如篪所编,前有虞集、欧阳玄二序,收入《四库全书》,采用明嘉靖间刘诜族孙刘志孔所刊本,共有文4卷、诗4卷。据欧阳玄所作墓志,称其有古文、诸体诗、骈俪书札各若干卷,今集中不载骈俪书札,疑重刻时已有所散佚。罗如篪跋称先梓其诗有14卷,而今本只有4卷,当是编次者所合并。而文集中首载赋13篇,其《兰亭赋》怀古抒情,名动一时。其余则为记、序、志铭、墓表、祭文、书札、杂著等。欧阳玄称刘文根柢六经,属餍子史,躏跞百家,液古融今,自执其鞲,未尝露其儁杰廉悍、踔厉风发之状。又谓刘诜文温柔敦厚似欧,明辨雄雋似苏。清人评刘诜为文宗旨主于自出机轴,而不以摹拟字句为古。
刘氏菊谱
一卷。宋刘蒙撰。刘蒙,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刘氏菊谱》大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谱叙,首论古代正人达士多吟咏菊之高洁,次叙菊花之功用,后叙作此谱之缘由。作者自称崇宁甲申(1104)九月为龙门之游,访刘元孙所居,见刘氏“萃诸菊而植”,“朝夕啸咏乎其侧”,相与订论,并“访其居之未尝有”,而作是谱。第二部分为说疑,主要是对古人所记菊品与当时多有不同提出质疑。第三部分为定品,主要论述菊花的品评办法,应该以花品的色、香、态为品评标准,指出龙脑为菊花诸品之冠。第四部分为菊品,主要列出名菊花龙脑以下三十五品,分叙各花品的产地、形、色、香,并加以品评。第五部分为杂记,分叙遗、补意、拾遗三篇。是书叙菊花产地、品种十分详尽,与史正志、范成大之谱偏于一隅大有不同。关于对菊品的栽种、灌溉、菊病涉及甚少。现存《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
颐庵居士集
诗别集。南宋刘应时撰。二卷。应时字良佐,号颐庵居士,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约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与陆游、杨万里友善。此编有陆、杨二序,分上下卷,上卷收五七言古诗三十二首,下卷收七言律诗二十首,七言绝句五十首,总一百又二首。 陆游评其诗“卓然自得者何其多也”。刘诗有句云:“寂寞黄昏吊愁影,雪窗怕上短檠灯”,颇有诗味,而“睡魔正与诗魔战,窗外一声婆饼焦”,又颇涉粗犷。《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应时诗虽格力稍薄,不能与游等并驾,而往来于诸人之间,耳濡目染,终有典型,较宋末江湖诸人,固居然雅音矣”。有《四库全书》本。
东瀛纪事
史学著作。作者林豪,字卓人,号孝廉,福建鹭江人。1862年(清同治元年)秋来到台湾,时值戴潮春起义失败。因综其见闻, 以成此书。正文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戴潮春起义经过及占领彰化县城经过,以及台湾各地官军防剿始末;下卷为官军收复彰化始末,及戴潮春被杀经过。文末附《丛谈》上下两编,收“凡正文不能备载者”入此。上编为与戴案有关事故,下编多为与戴案无涉的掌故。1957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将其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8种出版。
劝孝歌
《中华传世名著经典丛书》中的《孝经》后附印的一篇名作。其作者是清代王中书。作品一开头就提到“孝为百行首”,接着劝人尽孝,歌道: “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郑重告诫为人子女,不孝敬双亲就不如禽兽。这是中国封建时代劝孝的经典诗歌。
金刚经法眼悬判疏钞
金刚经法眼悬判疏钞,八卷、卷首一卷,清性起述,俞兆龙序,内题无法眼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