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仁巴

兰仁巴
  • 姓名:兰仁巴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22
  • 逝世日期:1997
  • 民族族群:

兰仁巴大师(1922-1997)原名阿旺彭措系拉萨哲蚌寺僧人,雪域当代著名的高僧大德。


“兰仁巴”是“菩提道修行者”之义。因这位尊者一生学修菩提道,人品行为符合菩提道教义,因此人们称他为“兰仁巴”。他的本名叫阿旺彭措,公元1922年生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现称“香格里拉”)县戎域纳当村一户贫苦藏族农民家,父名噶玛才仁,母名南卡卓玛。


兰仁巴7岁开始学习藏文且常诵经文,10岁前能背诵《文殊名经》、格鲁派《颂赞集》、《密集仪轨》、《护法供仪》等经典。


他9岁时在松赞林寺前世邦龙活佛坐前受剃度为僧。从十一二岁起就产生了入山修行的强烈愿望,14岁时家父病故,为了偿还父亲借的债务,养活弟弟和妹妹,不得不听从族人的劝告,离开寺院去打工,先在金矿做掏沙娃子,后来又跟随马帮经商,折腾了五六年以后,家庭经济有了好转。


此后,兰仁巴觉得在无聊的谋生中虚度年华毫无意义,便离开家庭,去拜当地最有名的大善知识阿吾多吉祥为师,学习菩提道修行次第。他先后学了《菩提道次第捷径》,《菩提道次第广论》等。


他在《自传》中说:这一段学习对他的思想和人生观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认识到对自己有益的除了佛法没有别的东西,所以便毅然决然放弃了无意义的追求,上山按上师的教导走上了修行道路。


22岁时兰仁巴认识到学习经论的重要性,便去拉萨求学,进入了被称作第二个“那兰陀”的西藏最大佛教学院哲蚌寺的洛赛林,在哲蚌寺共学习了18年,刻苦认真,废寝忘食地学完了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律学等正论以及释论和印藏历代学者的有关著作。他因记忆力和辩才出众,通过严格答辩,获得拉然巴格西学位。


佛教传统律学要见行动,兰仁巴在一生中对自己的戒行要求非常严格,即使在生活细节方面也从不作违律之事,故赢得了广大僧俗信众的敬重和爱戴。


他具有超常的毅力,在哲蚌寺学习期间生活条件极差,常常断粮缺食,有时每日只靠三五粒水泡的蚕豆充饥,有时十天半月无一粒粮食,只靠喝水维持生命。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不随便接受他人的施舍,因为他怕吃别人的供养造业,为此,曾遭到他的上师赤江活佛的批评,说:“你不能太固执,必须吃饭,必须保持生命。”


1959年在一个山洞闭关时,兰仁巴和他的七个弟子一起,被莫名其妙地逮捕关进大牢。在监狱做苦役时,别的僧人都脱去了僧服,兰仁巴坚持律仪,从未穿过俗人衣服。1960年生活困难时期,劳改犯人每顿饭只发一小勺糌粑(约一两),虽然身体瘦弱如柴,但他还是坚持过午不食,把晚餐的一小勺糌粑节省下来,给同室的老弱病残者吃。


1962年无罪释放后回到哲蚌寺,闭门阅读《大藏经》和历代显密经论。在这期间写出了很多重要论著。


在“文革”期间,红卫兵入寺庙曾逼迫兰仁巴带头烧经毁佛,兰仁巴当众对着工作组说:“你们可以逮捕我、枪毙我,但我作为一名僧人,让我烧经毁佛我做不到。”


在那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下,他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经典和佛像。当时公开念经要受批斗,信教群众手不敢拿念珠,口不敢诵六字真言,在这样黑暗的日子里,兰仁巴仍然在自己的僧舍里敲锣打鼓地诵经做佛事。别人劝他说,这样做很危险,兰仁巴说:“灯就是黑夜里照明用的,白天何必点灯?在灭法的紧要关头,才需要尽力支撑,以后圣教重兴时就可以撒手不管了。”


从改革开放到八十年代末,兰仁巴授比丘、沙弥、居士戒万余人。每年春秋二季他都在哲蚌寺举行大讲经,开讲《入菩萨行论》、《上师大供仪》、《七支修行法》以及《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参加听讲的国内外信徒有几十万人。兰仁巴因此被称作“雪域圣教的明灯”。


兰仁巴有很多传世之作,如《释量论解说》、《中观正见解说》、《大藏经阅读笔记》、《菩提道灯论疏解》、《格鲁大手印释难》以及《菩提道次第心传录》等。兰仁巴的著作,解经说理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对般若、中观、因明方面历代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他有很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断疑解惑,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内行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超群的智慧和学术功力。


兰仁巴大师正如广大信众奉送给他的"兰仁巴"这个称号一样,他的一生实践了佛陀的教义,他对佛教的贡献、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比哪个世界级大师差,但他的戒行、人格魅力,却比那些过着豪华生活、大腹便便、争当百万富翁的"大师"们胜过千百倍。他的社会影响之大,弟子之多,信众足以将他供养成百万富翁,穿珠宝衣、坐豪华车、住豪华洋房、吃佳肴美味。但这位大师把世间荣华富贵视如粪土,他追逐佛陀的足迹,喜欢米拉日巴式的生话,满足于住简陋的小土屋、穿粗布袈裟、吃粗茶淡饭。


兰仁巴一生坚持手不接触金银的戒律,为人非常谦虚慈悲。他有一句名言:“做人应该像大地那样,要让别人踩在自己的身上。”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丝愁云,经常都是乐哈哈的,初次见面的人,从他的外表上一点也看不出他就是鼎鼎有名的兰仁巴大师,以为只是一个哲蚌寺的普通贫苦僧人。他从来不宣扬自己,不承认他是什么佛菩萨的化身,不承认是某大成就师某大活佛的转世,不承认自己开悟和有超人神通,但他在信众心中树立的形象,却像金佛一样光芒万丈。


在当今社会里,像兰仁巴大师这样用自己纯真高尚的人格品德和思想行为实践佛陀教义,感化普度众生的佛门大德,恐怕是屈指可数了。这也是我将他的形像留在书里的原因。


兰仁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伦理学

伦理学

本书集中体现了他们以实验主义为根本方法论的实用主义伦理思想。在他们看来,在人类处理道德问题时,反思性思考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伦理学的目的就在于促成这样一种深入思考、正视个人行为和社会政策的全部意义及其后果的习惯,并把思考的工具和方法教给学生。所谓工具,指的是道德在其中表现自己的过程以及道德意识藉之而得到解释的某些重要的观念。所谓方法,指的是对新的价值观以及那些被经验检验过的价值观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努力地分析和探究,直到背后的原则或假设被找到和被审查。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道德观念论、道德生活论和行动的世界,分别从道德的观念、道德的自我和道德的社会这三个方面展示了实验主义哲学视野下的实用主义伦理思考的基本内容。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发表于1904—1906年《社会学和社会福利档案》杂志上,后收录于《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在该书中,韦伯论述了两个重要问题: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社会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 该书在肯定精神与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的前提下,阐述了新教伦理与潜藏在资本主义发展后面的某种心理驱动力(即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某些关系。 韦伯在该书中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读书作文谱

读书作文谱

清代文章理论著作。12卷。唐彪著。本书有清刊本,与《父师善诱法》合为一集。全书依次详细阐述了读书、作文、修辞、用字等各方面的问题,其宗旨在于强调:要想提高写作能力,一则必须加强品德修养,二则必须博学多能。三则必须讲求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汲汲于文而文愈工”。他说:“文无他诀,惟贵体认。体认者,谓设以身处其地,处其时,而体认其理也。理之体认既真,则经书非先圣先贤之言,乃吾身真实固有之理。由是发为文章,句句皆真诠实谛,格自然佳,词自然畅,气自然顺矣。”在具体的写作方法方面,唐彪强调写好文章开头和注重细节描写。他指出:“一篇机局扼要”,全系于“文之发源”,“此处若能得势”,则以后就从容多了。“文之有描写,犹画者描写人容也。容貌毫发不肖,不得谓之工;即容貌肖矣,而神气毫发不肖,亦不得谓之工。故文章最重描写,而最难者亦无如描写也。是以描写宜细,不细即粗陋矣。描写宜详,不详即缺略矣。描写宜文,不文即俚俗矣。”唐彪还指出:学路要宽,师法要广。“专读应世之文,其弊也,恐思路流于浅庸,笔气流于平弱。操管为文,必不能超越流俗。专读传世之文,其弊也,恐刻意求深,而流为暗晦,敷词质朴而失于枯躁,又为功名所深忌。”

古周易订诂

古周易订诂

明何楷撰。十六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训解经传,大致以古《易》上下经、《十翼》之篇次为本,杂采汉、魏以来旧注以立说。《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成于崇祯癸酉,盖其筦榷江南时所作。卷末附以《答客问》一篇,借诂经以言时事也。观其《自序》,论分经合传之非古,然复引魏淳于俊对高贵乡公语,则又未始不以分附为便。故其前分上下经为六卷,而《彖》、《象》、《系辞》诸传之文仍随卦分列,犹祖费直之意;而七卷后则仍列《十翼》原文,以还田何之旧。盖分《经》分《传》以存古本,而《经》下所列《十翼》之文则引以互证,故皆低一格书之,以别於后之正文。其仍以“古周易”标目,盖以是也。惟於《上、下经》内又别立初、中、终诸名,则自我作古耳。楷之学,虽博而不精。然取材宏富,汉晋以来之旧说,杂采并陈,不株守一家之言。又辞必有据,亦不为悬空臆断、穿凿附会之说,每可以见先儒之馀绪。明人经解,空疏者多,弃短取长,不得已而思其次,楷书犹足备采择者,正不可以驳杂废矣。

陆游词集

陆游词集

陆游诗作今存九千多首,蔚为大观,其词作量虽远不如诗作巨大,但成就和影响却也很大。前人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超爽处似辛弃疾。本书备搜陆游词全部作品及后人的精彩评论,还加以简单的注释,此外更有词学泰斗夏承焘先生的导读和编年,为读者欣赏和研究陆游的词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绿萝恒秀林禅师语录

绿萝恒秀林禅师语录

清发林说,光悠等编。二卷。收住云南开化府专禅寺、沅江府万寿寺、皈依禅寺、绿萝山继祖堂语录、示众、小参、机缘、颂古、联芳偈、赞、自赞、书问、杂著、行实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