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鸣

- 姓名:马鸣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马鸣,古印度佛教哲学家、诗人,大乘佛教著名论师。约1、2世纪出生于中天竺国,原为婆罗门外道,后改信佛教,“博通众经,明达内外”。音译“阿湿缚窭沙”。据说出生于中印度舍卫国婆枳多城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原是外道沙门,和佛教徒胁尊者(也有说和胁尊者弟子奢)辩论中受佛教影响后皈依佛教。一般认为他是最早提倡大乘佛教学者之一,是著名的大乘论师。他提出“真如缘起说”,认为真如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宇宙的实体和本体。真如自性清净,永恒存在,绝对不变,无所不在,充斥整个宇宙。真如也是“一心”,又称“众生心”,即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心性。由一心又分“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两种,前者是不生不灭的永存之门,在宇宙万物中它代表了宇宙永恒不变的本体;后者是生生灭灭的短暂之门,它代表了宇宙万有的刹那生灭现象。真如自身虽然具备清净性质,但是还要受到无明的影响,无明依真如而起,因此真如依无明而缘起生灭变化,显现了世界各式千差万别的现象。所以真如和无明相互对立,真如是净法,无明是染法。在三界中真如本体和无明现象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两者的缘生就是阿赖耶识。因此阿赖耶识具有真如和无明两种属性,有觉(清净无碍)和不觉(无明生惑)两种含义,并且由于“不觉”的作用而派生出无效的妄念,世俗间的万事万物皆因众生的“无明”所惑派生,故亦是虚妄不实,整个现象界皆“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真如和无明还处于一种连续不断相互影响的运动中,这种运动是一种叫做熏习的过程,可以改变事物的性质,真如熏习无明是净染法,使事物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反之无明熏习真如,使众生更加迷妄朝着坏的方向发展。世界上的诸事物和现象就是由于这种熏习作用,使好、坏现象相续不断。对众生来说开发原本具有的真如自性清净之心,勤加修持,脱离染污,并由净染熏习生起信仰大乘佛教之心,得到诸佛菩萨的“慈悲愿护”,趋向涅槃之道。“真如缘起说”影响很大,中国佛教宗派的禅宗、华严宗都受过不同的影响。马鸣除了精通佛法,也善长诗歌、音乐。据说他曾作妙乐,亲自参加演奏。后离开中印度到北印度弘传佛法。传说马鸣曾应邀参加了在罽宾举行的《大毗婆沙论》结集大会,担任著文。11年后写作百万偈《毗婆沙》一书。现在汉译佛典中以他名字撰写的佛典有:《大乘起信论》、《大宗地玄文本论》、《尼乾子问无我义经》、《事法师五十颂》、《十不善业道经》、《六趣轮回经》、《大乘庄严论》、《佛所行赞》等七种。也有人认为《大乘起信论》和《大宗地玄文本论》是后人撰写的,假托马鸣之名。
猜你喜欢的书
养疴漫笔
笔记。宋赵溍著。所记内容颇杂,奇闻异事、医术药方、市井传闻、两宋君臣轶事,皆见卷中。其中有较多文字涉及宋代文人及文学创作,如宋太祖与李煜谈诗,靖康难后中原某驿壁所题爱国诗,金人翟钦甫之诗才等等。然亦带有较多传说成分,如记苏轼知贡举泄试题与李方叔而为章惇二子所得,记陈亮与辛弃疾交而陈惧辛害而盗其骏马以逃事等。今有《续百川学海》、《古今说海》、《说郛》(宛委山堂本)、《学海类编》等本。
脉学辑要
《脉学辑要》,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著,3卷。卷上总论阐述脉学理论;卷中引述二十八脉体象、主病,汇众说之精华;卷下列述妇人脉、小儿脉及诸怪脉。本书辑古今脉学之论于一帙,集众家之长于一炉,抒发己见,总结了日本宽政以前的脉学经验,创新和发展了脉学理论,不失为学习、研究脉学较为重要的参考书。
大道真传
《大道真传》是西蜀魏尧(则之)口述,由浙东陈孟笔录整理而成。《大道真传》所示最详尽处,当为“火候”一事。火候是丹学三大奥秘之一,为秘不轻传的机要,能掌握火候则丹可成,昧于火候万无一成。《大道真传》将火候逐节剖析,井然有序,可循层次而验。《一贯天机直讲·发端》中云:“谨于火候之逐节事条,紊其次第,少隐其义,以便学者自证。”《真传》和《直讲》实相表里,宜互相参照发明。凡《直讲》中未发之“火候逐节”,皆可从《真传》找到答案,故务请学者于两本细细参研。
十三经注疏正字
八十一卷。题为清沈廷芳撰。廷芳字椒园,一字畹叔,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元年由监生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山东按察使。此书实为与廷芳同时的浦镗撰而由廷芳刊行的。镗(生卒年不详)字金堂,一字声子,号秋稼,嘉善廪贡生(参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证》)。此书或称《十三经注疏正误》,为校正十三经注疏而作,以监本、重修监本、陆氏闽本、毛氏汲古阁本参互考证,音义和释文以徐氏通志堂本为准。诸经正义,宋代曾在端拱、咸平、景德年间多次校正,但由于版本久湮,明以来公私刊版也有据宋本刊正的,而所刊往往不同。此书把诸经原文每条标出本句,再疏其讹误于下,并标明据何本而改。不能确定的字句,一并存疑,即便是据某人所言也并附于后。对文字本身的形声六体,推究尤为详细,清代校经之书莫详于此。但此书也有缺陷,中国古代文字,经久嬗变不能尽以许慎之说为依据;且经学流传多由口授,又限于门户,经典之间的差别很大。作者囿于所见,未见古来善本,又以时文之体读唐代义疏,往往疑所不当疑,而援引俗刻他书肆意窜改。
古庭禅师语录辑略
凡四卷。明代临济宗僧古庭善坚撰,陶荮重编,崇祯六年(1633)刊行。各卷首皆题曹溪一滴古庭禅师语录。内容包括卷一之行脚、法语、说戒、心要、三昧玄章、警徒、训徒,卷二之三昧禅定、华严幻住略迹、华严大意、示一宗头陀、无字直说、火炉头话、牛首日录,卷三之论、书、跋、颂,卷四之偈赞、歌、七绝、五律、七律、杂体等。
大正句王经
佛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即中阿含蜱肆王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