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悟克勤

- 姓名:圆悟克勤
- 俗姓:骆,字无着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崇宁县
- 出生日期:1063
- 逝世日期:1135
- 民族族群:
圆悟克勤(1063-1135)宋代高僧。俗姓骆,字无着。法名克勤。崇宁县(今成都郫县唐昌镇附近,北宋末年属彭州)人。先后弘法于四川、湖北等地,晚年住持成都昭觉寺。声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问法,并赐紫衣和“佛果禅师”之号,后又赐号“圆悟”,去世后谥号“真觉禅师”。
俗家姓骆,四川崇宁人氏。幼时即于妙寂院依自省法师出家,受具足戒之后,于成都依圆明法师学习经论。其后至五祖山,参谒法演禅师,蒙其印证,与佛鉴慧勤、佛眼清远二禅师齐名,世有“演门二勤一远”之称,誉为丛林三杰。徽宗政和初年,圆悟克勤禅师来到荆州,当世名士张无尽礼谒之,与其谈论华严要旨、禅门宗趣;复受澧州刺史之请,驻锡夹山灵泉禅院。当时因枢密邓子常之请,徽宗赐紫服及“佛果禅师”之号。克勤禅师在灵泉禅院碧岩室之时,曾集雪窦重显禅师的颂古一百则,并加垂示、著语、评唱,成《碧岩录》十卷,后世称赞此书为禅门第一书。《碧岩录》原本被圆悟克勤禅师弟子大慧宗杲视为秘传不授之书,并且以火焚毁,后世重刊,这才保留下来。《碧岩录》外,克勤禅师有《击节录》《佛果禅师心要》,其言行也被收入《佛果禅师语录》(共二十卷)中。
圆悟克勤是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代禅门宗师,他的影响不仅在宋代,就是今天的临济宗僧人,恐怕也都要奉其为共同的祖师。克勤一生的成就,不仅在于他个人对禅宗的卓越贡献,同时也在于他曾培养出大慧宗杲、虎丘绍隆这样的禅门龙象人物,还在于他的《碧岩录》等著作成为禅门宗人必读的经典,甚至是修禅的圭臬。
猜你喜欢的书
空白的忧虑
Q报馆广告部主任植木欣作,每天一清早睁开眼睛,总是先在床上把报纸看一遍。这里面包括二份中央级的报纸和二份当地的地方报纸。他长久以来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读报总是自下而上,从下面的几栏开始看起的。今天早晨也是如此,他伸出一只手把放在枕边的报纸拿了起来。顺序也有一定的规矩:先看地方报,后看中央报。这是因为中央报纸根本不是竞争对象,看起来也不过是浏览一下而已。
第二十二条军规
美国作家约瑟夫·赫勒的长篇小说。“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尤素林是美国空军轰炸员,他所隶属的飞行大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扎在意大利以南地中海的皮亚诺扎岛(这个地方实际并不存在,是作者虚构的)。尤素林一直怀疑别人都在暗算他,企图置他于死地。他千方百计地保全自己的生命,时时刻刻想要逃离战争,一再要求遣送回国。他寄希望于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又无法逃脱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束缚。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一切精神失常的人只要自己提出申请,皆可立即遣送回国。尤素林为此而称病装疯,以这个理由要求遣送回国。可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又规定,任何人只要提出自己精神不正常,就证明他是精神正常的。因此尤素林永远不得以精神不正常为理由而被遣送回国。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完成三十二次飞行任务者,可以不再执行任务。可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又规定,在停止执行任务之前,必须服从上级命令,不得违抗。而尤素林完成了规定的飞行次数以后,指挥官又命令给他不断增加任务,因此他就得永远执行飞行任务,直至被德军炮火打死。原来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不存在的,并没有写在什么文本上的。它不是特指某个具体的社会现象,而是“超现实”,代表一种任意捉弄和摧残人的乖戾的力量,象征着统治世界的残暴和专横,象征灭绝人性的官僚化体制,也可以说就是荒诞和疯狂世界里的人生法则。它荒谬悖理,因此显得滑稽可笑;但它又处处与人为敌,折磨人,压迫人,因此令人恐怖,使人觉得无法抗拒。赫勒通过这个非理性的形象,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荒诞的人生状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暗喻着小人物走投无路的绝望的生活处境。他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把痛苦和不幸写成可笑的,而在那滑稽幽默的可笑声中响彻着一种令人震惊和可怕的东西,使读者更深刻地意识到现实的荒诞,思索自己的命运。
舞后的归宿
三十年代的上海,一个风雨交加之夜,华丽的别墅中突然传出枪响,鼎鼎大名的“舞台王后”被杀,死者身上既有枪伤又有刀伤,显然凶手不止一人,一代神探霍桑神机妙算,终将这起双重谋杀案大白于天下……
春秋左传正义
诗文注。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六十卷。丘明,鲁国太史。杜预(222—284)西晋政治家,儒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历任尚书郎、相府参军等职,著有《左传集解》等。《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三十卷,班固注作者“左丘明,鲁太史”。受经于孔子。魏晋以来儒者更无异议,至唐赵匡,始谓左氏非左丘明。后人争议颇多,《四库全书总目》定为左丘明作,概亦有战国时人附益。左氏鲁史用夏历,按鲁君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十二世次第记事。取材于诸国史籍、简册、旧文,所记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及其人物均翔实而生动。原春秋经文与左丘明之传各异,杜氏合而释之,则左传又自有经。杜氏专修左传,认为前儒大抵转相祖述,未尽通左氏学,尝杂引《公羊》、《榖梁》以释传,且自乱体系,于是杜氏合经传于一编,“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采刘歆、贾逵、许淑、颍客诸说之长以解经传、排斥服虔等人旧说,条分缕析,剖析精微,使《左传》旨义畅达。故孔疏采杜预注,认为《左传集解》专取丘明之传,以释孔氏之经,所谓“子应乎母,以胶投漆,虽欲勿合,其可离乎?今校先儒优劣,杜为甲矣。”(孔颖达《序》)“然杜注多强经以就传,孔疏亦多左杜而右刘(刘炫曾驳杜解,凡所驳正,皆以为非),是皆笃信专门之过,不能不谓之一失。然有注疏而后左氏之义明,左氏之义明,而后二百四十二年内善恶之迹一一有征。……故传与注疏均谓有大功于《春秋》也,(四库全书总目》)后世尊为文史名著。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
三十三卷,别录一卷。明·觉浪道盛撰,大成、大峻、大状、大浩等编。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又称《天界觉浪禅师全录》。收录在《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三十四册、《禅宗全书》第五十九册。觉浪道盛另撰有一部十二卷本的《天界觉浪禅师语录》。两书相较,本书实为结集道盛一生语录、小参、法语、偈颂之大成者。本书卷首收兴翱赵㟲等十五篇序,卷一至卷五收所住诸刹的上堂语,卷六收小参,卷七收示众,卷八收普说,卷九收茶筵法语,卷十收法语,卷十一收机缘,卷十二收颂古,卷十三收源流赞,卷十四收赞、佛事,卷十五收偈,卷十六收附载,卷十七收塔铭,卷十八收诗,卷十九至卷二十收论,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收序,卷二十三收记,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收说,卷二十七收书札,卷二十八收题跋,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三收杂记,卷三十四是别录,收杂录《杖门随集》二卷。本书卷十有〈洞宗标正〉,以及关于五位说的详细记述与〈五位颂),颇能传达曹洞宗的禅风。
一乘决疑论
佛教论著。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彭绍升著。一卷。是驳斥儒家排佛反佛言论,主张儒释融通之作。意在“解诸儒之惑,以究竟一乘(指华严宗教义)之旨”。所列排佛反佛儒者有程颢、陆象山、王阳明、高攀龙等。认为他们反佛乃是“以名字不同,横生异见,斗争不已”。主张“世出世间,圆融无碍”,立论多据华严宗的教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