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人生指南

    人生指南

    《作者:毛凌云菩萨戒优婆塞湖北通城惕园毛凌云纂述,六篇,第一,前言,第二,抉择信仰,第三,信愿念佛,第四,戒恶行善,第五,恪守行仪,第六,普劝念佛,附录,印送佛经佛像佛书十大利益。三界无安,人生最苦,因皆无始以来,迷而不觉,不知何为善恶,致误造杀盗淫妄等恶业,枉受灾祸病苦等恶报。且以共同恶业之所感召,使世界大乱,杀劫弥漫,核子竞赛,毁灭尤大,倘一触发,惨不忍言!纵能幸免,而人命无常,轮回尤险,或堕地狱饿鬼,或为畜生修罗,苦重时长,决难逃避。纵有善业,得升天道,福尽还堕,亦难久留。纵获为人,仍生老病死,八苦交煎,随业受报,轮回六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此皆善恶之因果循环,报应不爽,曷胜危惧!虽人生物质之

  • 性相通说

    性相通说

    《作者:德清两卷,三藏法师玄奘集,憨山沙门德清述。佛称三界医王,所说一大藏经,如世之医方。至于相宗文字,如医家之脉诀。世之医者,舍脉而不知病症之微细,则妄施方药,虽金丹适令人死。故学佛而独以参禅为向上,不究性相之原。如医不问病症,而概施以金圆,未有不瞑眩发狂者。此今禅门之大谬也。若习教而不知参禅,如说方而不识药,亦有知药而不知病者。参禅而不知教,是犹重金丹而弃方脉,莫不夭折慧命丧法身,此可为法门之大忧也。

  • 莹山清规

    莹山清规

    《作者:莹山绍瑾凡二卷。日僧莹山绍瑾撰。又作莹山和尚清规、洞谷清规。系参酌古来各种清规而作,为集曹洞宗丛林清规之大成者。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二册。本书详说日用、月次、年中诸行事,乃绍瑾于□树林、洞谷二处所行之清规,每一条皆折中佛祖戒规之过严与不及处,并附录绍瑾所着之坐禅用心记、三根坐禅说。

  • 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

    《作者:黄念祖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 南传菩萨道

    南传菩萨道

    《作者:明昆此书分为上下两册,译自英文版的《大佛史》(The Great Chronicle of Buddhas)的第一集上下两册讲解菩萨道的部份。译此书的原意是希望发愿修菩萨道者得以窥见记载于巴利圣典里的菩萨行道,而对他们在实践其愿方面有所助益;也希望欲证悟阿罗汉道果者能更了解应当如何修习波罗蜜,再实践之以令其成熟,而早日解脱生死苦海。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作者:黄念祖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录音基础上大删特删,力求精简,通俗易懂,中心突出。(二)虽然简明通俗,但不失《大经解》原有的深度。(三)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突破。’由此可见《白话解》并不亚于《大经解》。作者弘法,一解再解,读者修学,亦应一读再读,益增胜解

  • 摄阿毗达摩义论

    摄阿毗达摩义论

    《作者: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论书。阿耨楼陀撰。1910年译为英文本,由伦敦巴利圣典会刊行。中译本1986年中国佛教协会出版,叶均译。本论是一部介绍南传上座部佛教论藏哲学纲要书,共5万余字,9品。前5品介绍了心法和心所法,把上座部基本6种心法,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依欲、色、无色界和出世间分为89种心理状态,加出世间非常心47种,组成121种心识。再立52心所(52种心理活动要素),分为一切心心所、杂心所、不善心所、善心所4类,将此与89心一一对应,指出其授受关系。89心还有14种作用,称为“14行相”,它们分别和眼等6门对应,色等外6处所缘。在

  • 秘钞问答

    秘钞问答

    《作者:赖瑜秘钞问答,22卷,日本赖瑜撰,《大正藏》第79卷No.2536

  • 大疏百条第三重

    大疏百条第三重

    《作者:圣宪大疏百条第三重,十卷 日本 圣宪 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79卷,圣宪(1307~1392)继承了赖瑜(1226~1304)的加持身说,使新义真言教学大成。此外,他还总结了赖瑜以后未经整理的庞大论义算题,撰述了《大疏百条第三重》、《释论百条第三重》等,是新义真言宗极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 自证说法

    自证说法

    《作者:佚名《大正藏》第79卷,然此自证三菩提(文)尔者于自证极位。可云说今经乎。答。此事古来难义。末学虽难一定。且依相承一义非自证极位之说可答申也。两方也。若云非自证说者。凡思今经以自性法身为能说教主。以自觉境界为所说法门。此则一家不共之实义。诸教超绝之规模也。是以我乘内证智如来金言。自受法乐高祖定判。悉非显为自证说旨乎。若又依之云尔者。思自证极位超言议境过心思域。争有说法义乎。加之案文段起尽。住自证境无众生蒙益义故。住神变加持三昧说今经(见)尔者两方也。

  • 大疏谈义

    大疏谈义

    《作者:运敞大疏谈义,10卷,日本运敞撰。《大日经疏》注释书,《大日经疏》全称《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亦称《大疏》、《本疏》。

  • 秘密因缘管弦相成义

    秘密因缘管弦相成义

    《作者:法住《大正藏》第79卷,日僧法住撰,六百年前,南山大传法院的学头中性院赖瑜师,提出了“大日经教主加持身”的新说法,与金刚峰寺的法义不相符,于是带领他的门徒迁居到根来,创立了根本道场,树立了加持身教主的法幢。从那时起,金刚峰寺的学说被称为古义,根来的学说被称为新义。双方辩论已久,就像冰和炭不能相容。直到天明年间,吾丰山智幢房的法住僧正,深入探究了渊源事相的秘密,调和了新义和古义的差异,撰写了《秘密因缘管弦相成义》二卷。于是,新义和古义合而为一,多年的分歧就像从醉酒和梦中忽然醒来。

  • 净土文类聚钞

    净土文类聚钞

    《作者:亲鸾《净土文类聚钞》是亲鸾大师八十三岁时,以汉文所撰述,八十八岁时重新润饰誊稿。收录于《大正藏》第八十三册,真迹本收藏于京都本愿寺。本书是《教行信证》之精要的略说,故《教行信证》称为《广文类》或《广本》;本书则称《略文类》或《略本》。本书首先提示「净宗教义」的大纲;次述「念佛正信偈」;最后以「三信一心」的问答,详明信受的极要。

  • 爱染王讲式

    爱染王讲式

    《作者:觉鍐爱染王讲式,一卷,日本觉鍐撰。

  • 求闻持表白

    求闻持表白

    《作者:觉鍐求闻持表白,一卷,日本觉鍐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4册

  • 唯识二十颂讲记

    唯识二十颂讲记

    《作者:于凌波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 在我国,唯识宗是大乘八宗之一,为法相宗的异名。法相宗又名普为乘教宗、应理圆实宗、慈恩宗。由决判诸法体性相状故,名为法相宗。由明万法唯识的妙理故,名为唯识宗。由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故,名普为乘教宗。由所谈的义理,均为圆满真实故,名应理圆实宗。由大唐慈恩寺玄奘、窥基二师所弘传故,名慈恩宗。而此宗的学统,是传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

  • 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

    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

    《作者:赵亮杰拙著‘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于民国五十七年初版后,十七年间,颇蒙各界谬誉!已有两万五千余本,流通各界。据各方反应,悼嫌文字太长,一者请起来很吃力;二者丰富的内容,非耐心细读,不能了知;若能层层标以‘子目’,不但文短易读,且如商品说明,吸引读者,不请而请。读后复查,按照目录,亦易寻找。余甚以为然,今增标‘子目’一百四十余条,经千华出版公司重新排印,发行流通。

  •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作者:于凌波成唯识论,是我国法相唯识宗的基本论典。 我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佛典上说,释迦世尊灭度九百年顷,无著论师出世。他梵名阿僧伽,住世于印度笈多王朝(320|500)时代,他是北印度健陀罗国富娄沙富城人,出身于婆罗门家庭,父名憍尸迦,居国师之位,有子三人,长即无著,次名世亲,幼名师子觉。无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传他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曾欲自杀,后得遇宾头卢罗汉为讲小乘空观,他初闻悟入,然犹不能满意。据说天宫兜率内院的弥勒菩萨,应无著之请,在中印度阿瑜遮那国,为无著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论》、《辩中边论》、《金刚般若

  • 十义量

    十义量

    《作者:韩清净韩清净撰,十义者何?一世间有情义,二佛教义,三真如义,四种姓义,五善巧义,六因缘业果义,七唯识义,八净土义,九成佛义,十立宗义。

  • 二十唯识白话译本

    二十唯识白话译本

    《作者:吕澂《二十唯识白话译本》,是现代中国佛学大家吕澂先生对《唯识二十论》的白话翻译本。《唯识二十论》为印度佛学瑜伽行派一系重要论师世亲所撰,主要从设难辩驳的角度建立唯识学的思想基础。此论玄奘法师译本文义深邃,索解困难,吕澂先生对其进行逐句白话译述,以便于学人读解。吕先生译述的抄录本,上面有吕先生的亲自校改,只是先生生前并未予以公开发表。这次加以整理,借《世界哲学》篇幅发表,以供同好。《译本》底稿内容只有白话译文,没有配以《唯识二十论》原文,而且白话译文也只有“点顿”式断句。这次整理,依据吕澂先生主持编校的《藏要》所收《唯识二十

  • 八识规矩颂讲记

    八识规矩颂讲记

    《作者:于凌波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颂为一组,计四组。即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八识的行相、业用、性别、识量、所缘、相应等,全包括在颂文之中。唯颂文辞约理著,言简义丰,每一颂中都有许多佛学专有名词,若不详加讲解,一般人很难了解。因此,乃有八识规矩颂讲座的开设。

  •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作者:范古农八识规矩颂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撰,八识规矩颂贯珠解,范古农述。此颂唐玄奘法师所作。将心王八识。类分为四。各作三颂。均前二颂论凡界。后一颂论圣界。注解用贯珠法。将颂句分析嵌入。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作者:李炳南李炳南撰,李炳南是当代有修有证的净宗大德,他培育出来的高僧净空法师正在世界各地弘扬净土法门。为了续佛慧命,使无数修学净土法门的众生不走入歧途,后学曾琦云现将李老居士巨著《佛学问答》有关净土部分编译成普通话,贡献给大家。编译时已将一些重复问题作了适当删减,并结合现时代的情况,在问答中适当添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安心法门

    《作者:李炳南李炳南撰,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 雪公老恩师往生前一年所做的一篇完整开示,前后总共十七次,可以视为是他老人家一期教化的最后嘱咐。

  • 现观庄严论略义

    现观庄严论略义

    《作者:华智仁波切藏传佛教五部大论之一的《现观庄严论》也叫《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在藏传佛教中地位极高。一般来讲,格鲁派寺院专学本论要四到五年。《现观庄严论》的作者是弥勒菩萨。当年无著菩萨在鸡足山苦行十二年,被弥勒菩萨以幻化身摄受到兜率天,得到《弥勒五论》的教授。《略义》将《现观庄严论》的意义作了摄略,它本来零散地存在于华智仁波切的著作中,后经搜集、整理,才成了这部《略义》。《现观庄严论》在印度有二十一大讲义,而藏地各教派的注释也最多。如果按各大教派和各大上师的传承解释,内容很多,能从总体上把握《现观庄严论》的内容。

猜你喜欢的书

学习的方法

学习的方法

本书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的传世之作,该书在100多年前出版时曾轰动西班牙,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畅销至今,在很多国家被列为大学生、青年学者的必读书籍。卡哈尔将他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心得以及在大学执教所作的思考进行总结成此书,希望帮助刚刚迈入科学研究大门的年轻人建立正确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伏魔经坛谢恩醮仪

伏魔经坛谢恩醮仪

伏魔经坛谢恩醮仪。撰人不详。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所奉祖师有明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是知本仪撰于明。述伏魔经法谢恩醮仪。从内容和形式看,与正一部《北帝伏魔经法建坛仪》当为一书。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生于书香世家, 自幼清贫颖异,文名籍籍,但屡试不第。除三十一岁时一度为宝应县令孙蕙幕外,一生都在缙绅家设帐教学,七十一岁始成“岁贡生。”长期的塾师生活使作者得以深入下层,体会人民疾苦,反映人民要求,著有小说、文集、俚曲、诗、词、杂著等数百万字。此编为蒲氏代表作,成书于康熙十八年(1719),全书共490余篇。其故事大多采取民间传说及野史佚闻,内容多写孤鬼怪异之事,作者自称“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借鬼狐世界以反映或影射人间生活和社会现实。现存版本主要有:手稿本,仅存上半部;乾隆十六年历城张希杰《铸雪斋钞本聊斋志异》,分十二卷,有目四百八十八篇;乾隆三十一年青柯亭刻本,为现存最早刻本,即一般通行本底本,分十六卷,四百余篇,但篇目并不完全。1962年中华书局会校会注会评本采录最为完备,计四百九十一篇。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记录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因甲午战败,清政府派遣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在马关议和时的五次往复辩难。《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记述了甲午战败后条约的辩难。

唐才子传

唐才子传

唐及五代诗人传记汇编。10卷。元代辛文房著。本书卷首有写于元年宗大德八年(1304)的引言,即应编成于此时。全书以10卷的篇幅论列了398位唐(包括五代)诗人,其中有专传的为278人,附见的为120人。为一代诗人作列传,在此书问世之前未曾有过,因此,无论从开创意义而言,或是从其资料丰富、涉及面广博而言,本书都是研究唐诗最主要的典籍之一。到清初,本书在国内已无传本,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文,重编为8卷,但仅存有287位诗人的传记。本书自元代问世以来,曾传入邻国,日本尚保存有其元利10卷本,清光绪年间由杨守敬访得日本流传的10卷原本,影印行世,国内才又得见本书的全貌。自1987年5月至1990年9月,中华书局陆续分4册出版了傅璇琮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唐才子传校笺》的原文校勘由孙映逵完成,全书的校笺工作分由20余位学者分工撰写。校笺主要包括:考证原书资料出处,纠正史实讹误,补辑原书未备的重要资料。校笺一问世,立即受到学术界好评,不但提供了该书的通行本,也成为唐诗人生平资料的集大成者。

空同子

空同子

一卷。明李梦阳(1473—1530)撰。李梦阳,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 (今属甘肃)人,后徙居河南扶沟 (今河南省扶沟县东北)。明弘治六年 (1494)举乡试第一,第二年便成进士,曾作过户部主事、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官。梦阳性格刚毅,不畏权势,由于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误国,受到迫害,曾数次入狱。刘瑾败,起官,后因事夺职家居。李梦阳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前七子”。李梦阳为矫正明初以来盛行的台阁体诗文的流弊,特别强调向古代优秀文学遗产学习,但由于思想片面,走入了复古主义的歧途,提出了“文必仿秦汉,诗必仿盛唐”的错误口号。他的诗、文作品数量很多,但多模拟之作,最终陷于“以模拟剽窃为能,以艰深的文字掩盖内容的浅薄”的境地。著有《空同集》、《空同子》、《空同子纂》等。《空同子》共一卷,分化理篇一;物理篇一;治道篇一;论学篇二;事势篇一;异道第一,共六目八篇。此书虽在体例上模仿了汉杨雄的 《法言》,但内容包括广泛,从自然现象到社会问题,阐释比较明确,尤其是在揭示事物规律方面,颇有见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收入《空同集》中。有明嘉靖刻本、万历李思孝刻本、及清光绪间刻本,并收入 《广百川学海》 己集、《金声玉振集·撰述》、《说郛》续卷二、《子书百家·杂家类》、《百子全书·杂家类》 等书中。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