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百字碑

    百字碑

    《作者:吕洞宾道家功理功法类养性修为名称。《类修要诀·吕纯阳祖师百字碑》

  • 百字碑注

    百字碑注

    《作者:刘一明纯阳吕祖,乃道门中第一慈悲圣贤也,自唐至今,千年有余,或隐或显,隐显不测,警愚化贤,诗词歌赋流传於世者,不可枚举;其专言修真次序、药物火候无一不备者莫若《敲爻歌》、《百字碑》,而其言简理明,易足开人茅塞者,又莫若《百字碑》;

  • 碧苑坛经

    碧苑坛经

    《作者:王常月《碧苑坛经》系明末清初全真道龙门派高道王常月的重要宣教经典,龙门派能够在清初出现“中兴”局面,很大程度上跟王常月推行的持戒重律、开坛授戒、炼心养性等措施相关。生死问题是宗教的核心问题,道教也不例外,因而追求“长生久视”就成为了道教道、法、术思想体系的首要目标。王常月在《碧苑坛经》当中也着重探讨了他对“不死”的看法,这反映了全真道在明末清初修道思想上的一种回归,即回归到蒙元时期的修道思想主流上,也是一种正本清源的举措。

  • 参同契阐幽

    参同契阐幽

    《作者:朱元育《参同契阐幽》是清时期北宗龙门朱元育所作,内里对《参同契》进行内丹学的解释,不同于许多丹经中用语晦涩,条理分明,语句直白,力图将内丹术讲解清晰,并开篇就阐述了阴阳之在内丹中的奥妙,直指其为核心首要关节,分析阴阳理论在内丹学中的呈现和应用。

  • 月波洞中记

    月波洞中记

    《作者:郑樵二卷,不著撰人名氏。此书始见于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作一卷,并云:“老君记于太白山月波洞中,凡九篇。”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此书亦一卷,称“唐任逍遥得之于太白山石壁上,凡九篇,相形术也”。《宋史·艺文志》著录《月波洞中记》一卷,又有《月波洞中龟鉴》一卷,均无撰人,不知为同书异名,抑或各是一书。其书失传已久,历来术家亦罕有言及,惟《永乐大典》所载尚存,《四库全书总目》以为“盖犹据宋时刊本录入”;并有原序,称“老君题在太白山鸿灵溪月波洞中七星南龛石壁间”,而不及任逍遥其人,似与晁氏所见之本不同。序中语及“钟吕二真人”,序末又题“赤乌二十年七月二十三日”;考吕洞宾为唐时人,赤乌为三国吴国年号,吴人岂能预知有唐朝有洞宾?且赤乌止十三年,又何来二十年?显然是不学之徒妄为附会。不过,清人认为,“其所论相法视后来俗本较为清晰,当必有所传授;篇目自《仙济》至《玉枕》九章,其词亦颇古奥,盖即郑樵、晁公武所言之九篇。疑原本实止于此,九篇以下或为后人所附益,未可知也。然相传已久,今亦不复删汰”,于是析为二卷,收入《四库全书》。书之上卷即《仙济》至《玉枕》九章,论五官骨相气质,兼及全身形体,既成系统,阐述亦明晰;下卷论八限及恶死、疾病、夭折等,较为丛杂。有《四库全书》本、《函海》本、《述古丛钞》本。

  • 人伦大统赋

    人伦大统赋

    《作者:张行简一卷,金张行简撰。此书《金史》不载,黄氏《千顷堂书目》有《人伦大统赋》一册,不言撰人;《永乐大典》所载,则皆题张行简撰。是书有元薛延年注及皇庆二年(1313)序。延年字寿之,临汾人。此书专论相法,词义颇为明简,“芟诸家之冗繁,撮百氏之机要;提纲挈领,不下三二千言,囊括相术殆尽,条目疏畅而有节”(薛延年《序》)。虽其中亦不免有语涉虚夸之处,仍属相书中甚有影响之作。有《四库全书》本、《十万卷楼丛书》本、《玲珑山馆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道教义枢

    道教义枢

    《作者:孟安排道教论著。道士孟安排编集。凡10卷,《正统道藏》收入。孟安排约为唐初人,生平不详。全书分37门,广引众经,解释道教教义理论,“显至道之教方、标大义之枢要”。有道德、法身、三宝、位业、三洞、七部、二观、三乘、六通、福田、动寂、感应、有无等品目。每门起首有“义曰”一段,概述要旨,然后以“释曰”一段作诠释。所论教义以道家思想为本,又受佛教理论影响。内容广泛,为研究六朝及隋唐道教思想重要著作。

  • 阴符经

    阴符经

    《作者:佚名道教经典。全称《黄帝阴符经》。唐李筌注 曰:“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事机,故曰阴 符”。旧题黄帝撰,实为借黄帝之名而作。关于其著者世 说纷纭,有说为唐李筌撰,有说为魏道士寇谦之作,有 说为吕望作。《四库提要辩正》认为此书为东晋时期的 道士所写。《唐书·艺文志》始见著录,记为《集注阴符 经》一卷,归入道家神仙家类。传说李筌于嵩山虎口岩 石室得《黄帝阴符本》,题云:“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 山。”筌不晓其义,后遇骊山老母,得其传授,为书作注。 该书分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 兵战胜演术章》。《百子全书》所收《阴符经》则分为上下 篇。书中重点论述了道家修养之术,亦涉及用兵、纵横、 炼丹术等,间有阴阳五行之语。强调斗争的重要性,主 张对客观世界冷静观察,提出:“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 物生”,“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 可违,因而制之”。还提出:“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天 之至私,用之至公”,“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等观点。黄 震认为此书“蓋异端之士,掇拾异说,而本无所定见” (《黄氏日抄》)。对此书历来注释者颇多,《道藏》收二十 余种。张心澂《伪书通考》对此书有较详细的考证。

  • 测字秘牒

    测字秘牒

    《作者:程省《测字秘牒》是一部专门描述古代测字术的参以阴阳、五行、六神、八卦等古代学说阐述测字方术的专书,非常具有代表性。书中开头言称“然测不立法,不足以示学者之权衡;字不加减,不足以开问者之蒙昧。是必乘除损益每一字到真机,流动变化数字于其间,则所问之事昭然在目,验后岂不愉快?”此书方术中的最大特点,是认为一个汉字处处有太极,所以可以通过十种方法,可以需要进行测算的汉字进行添笔减笔等演化操作,使得一个汉字可以千变万化衍伸出其它汉字及更多的意义,使得测字术不再拘泥于单纯的个体汉字,而变得更加灵活多变。

  • 葬书

    葬书

    《作者:郭璞古代堪舆术书。旧本题晋郭璞撰。一卷。论葬事的宜忌。被堪舆家尊为“葬经”。书中所说的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诸条,为“风水”之说所本。《四库全书总目》:“是其书自宋始出,其后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至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

  • 道德经

    道德经

    《作者:老子一名《老子》。道家典籍。相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所作。全书共5 000余言,格言体,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故名。以“道”为其哲学之最高范畴,“道”含有万物之本原、事物变化发展之规律等含义。“道”永恒存在又不能直接感知。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而“道”又具有无的否定之性质。强调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且具有向对立面转化的变化规律,即所谓“反者道之动”。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但主张对立面无条件地转变,带有相对主义的色彩。在对待事物变化的态度上,主张贵柔、守雌,崇尚虚静、无为。轻视实践,排除感性经验,主张在虚静中直接体验道的境界。在历史观上,以“小国寡民”、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为理想。书中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养生、军事等方面的珍贵遗产。后世道教奉《老子》为主要经典。流行的注本有三国魏王弼的《老子注》等。

  • 无能子

    无能子

    《作者:佚名三卷,唐末隐士撰。据序称,无能子博学寡欲,长于性命之学,因避兵火,居无定处。光启三年,写成《无能子》,编者得之,析为三十四篇三卷。《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等书皆有著录,只是篇目在流传过程中有所不同。今本篇目三十四,与序言所称一致,但有残缺和后人窜乱之处。该书上卷总论天地万物生成演变之理,中卷论国家兴衰及贤哲成败之史,下卷设问答及记录见闻和寓言。其要旨在于明自然之理,极性命之端,自然无为,性命无欲,略礼教而外事物,又杂佛教之说以入道。该书为不可多得的唐代古籍,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是研究唐代道家学说的重要资料。明代选入《正统道藏》,清代又收入《四库全书》。

  • 化书

    化书

    《作者:谭峭五代谭峭著。道教哲学著作。六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凡一百一十篇。《嘉兴府志》及宋道士陈景元(碧虚子)《化书后序》载:峭著《化书》成后,求南唐大臣宋齐丘为序问世,齐丘遂据为己有而序之,题名《齐丘子》,后经康末道士陈抟揭露,始得纠正,改题为《谭峭化书》,即《化书》。其中或有宋齐丘增处。在对治乱原因和救世之道的探求中,体现出把道家理论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倾向。提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道”于体言“虚”,于用言“化”。“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道化》)。有形的万物始源于虚又还原于虚,杳无的虚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的归宿。认为“食为五常之本,五常为食之末”(《鸱鸢》),道德教化的实施必须以人民衣食温饱的满足为前提;对统治者夺民之食表示极大愤慨,认为这是天下重大的“不平”、“不义”(《七夺》),“非兔狡,猎狡也;非民诈,吏诈也”(《太和》)。人民备受剥削压迫,走投无路时必然奋起反抗,统治者是祸由自取。提出“能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奢僭》),向往君主与百姓共同劳动,完全平等的“太和之化”(《蝼蚁》)的理想社会。其思想具有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意识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有平均主义观念的局限。收入《道藏》、《宝颜堂秘籍》等。

  •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作者:佚名简称《三洞奉道科戒营始》。道教书名。六卷。本书出隋以前,为道教较早之戒律仪范。前一部分为《指修时要》,列出戒律规范五百二十条。旨在宣扬善恶报应之说,凡道士女冠违犯经戒者,皆得受报。对于建造道观、塑神像、写道经,度人入道等都各有仪范规章,不得违犯。第二部分为仪范,又分八种,凡诵经、讲经、称位、法服等都有明确的规范和仪注。为研究道教科戒仪范的重要典籍。收入《道藏》第七百六十、七百六十一册。

  • 文子

    文子

    《作者:文子先秦道家著作。曾被疑为伪书,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西汉墓中发现有竹书《文子》,部分内容与今本相同,从而证明它确为先秦古籍。其作者旧题周辛计然,一说是老子弟子,字文子;一说为越国范蠡师。从今本内容看,当是战国末年道家门徒为阐扬老子而作。书中提到的孔子、平王、文子问老子等,当系作者虚拟。今本12篇,皆有标题,每篇由若干段组成。每段先举“老子曰”,然后是作者的发挥,体例与《韩非子·解老》相近。所引老子言,有的见于今本《老子》,多数不知出处,未必皆属老子。全书思想以道家为主,而又杂取儒墨名法,故被称为“驳书”。汉初《淮南子》曾大量引用,唐代与《老子》并重,改名为《通玄真经》。其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洋洋洒洒,间或有韵。其中《上德》篇是格言谚语专辑。今传片本有唐人徐灵府(默希子)《通玄真经注》12卷,元人杜道坚《文子缵义》12卷。

  • 关尹子

    关尹子

    《作者:尹喜或作《关令子》,又称《文始真经》,《无上妙道文始真经》。三卷,旧题周尹喜撰。《汉书·艺文志》有《关尹子》九篇,而《隋书》及两《唐志》均无著录,可知其亡佚已久。南宋时此书复出;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记,乃“徐蒇子礼得之于永嘉孙定”,而“未知孙定从何传授”。书首有刘向《叙录》(陈振孙认为其文亦不似刘向手笔),称此书由盖公授曹参,曹参死,以之陪葬。汉武帝时,有方士献此书,作七篇,存于太常;而淮南王刘安“好道聚书,有此不出”,后刘安以谋反得罪,书归刘向之父刘德,刘向即据七篇本与九篇本“除错不可考,增阙断续者”,定为九篇。明学者宋濂《诸子辨》称此书当即孙定伪托,《四库全书总目》则认为“或唐末五代间方士解文章者所为”。书分《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九篇,篇目下各缀数语解题。今本作三卷。其书杂采道、儒、释及神仙方技家言,颇有理致,兼富辞采,实属道家要籍。有《说郛三种》本、《墨海金壶》本、《四部备要》本、《珠丛别录》本、《道藏》本、《四库全书》本、《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太玄经

    太玄经

    《作者:扬雄西汉扬雄撰,晋范望注。十卷。《四部丛刊》影印万宝堂翻宋本。此书乃模拟《周易》之作。自汉以后,先有宋衷、陆绩注;至晋范望,则又删定二家之注,并自注赞文,定为此本。卷末附唐王涯《说玄》五篇及宋林瑀《释文》一卷。全书所拟《周易》诸篇,大致以“家”准卦,以“首”准彖,以“赞”准爻,以“测”准象,以“文”准《文言》,以五辞(即玄摛、玄莹、玄掜、玄图、玄告)准《系辞传》,以“数”准《说卦传》,以“衡”准《序卦传》,以“错”准《杂卦传》。古本经传各自为篇,范望作注时,析《玄首》一篇分冠八十一“家”之前,析《玄测》一篇分系七百二十九“赞”之下,始变其旧。《四库全书》列此书于“子部术数类”。《太玄》文辞艰涩,据《汉书·扬雄传》,刘歆曾观《太玄》,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唯笑而不答。自宋以来,注《太玄经》之书,又有宋司马光《太玄集注》、明叶子奇《太玄本旨》、清陈本礼《太玄阐秘》等。《太玄》虽是拟《易》之作,但从中可借以考索理解《易》象、《易》义之资料,故此书对《易》学研究亦颇有价值。

  • 云笈七签

    云笈七签

    《作者:张君房道教类书。北宋张君房编集。道教称书箱为“云笈”,分道书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等七部,故名。喻取七部精英之意。本书包括三洞经教,日月星辰,洞天府地,杂修斋戒,秘要诀法,存思魂神,诸家气法,金丹内丹,神仙符图,庚申尸解,道教灵验,颂赞歌赋等,皆分门别类汇集,不仅集北宋以前《道藏》主要内容的大成,而且还保存了不少已失传的道教经籍的篇章,是研究道教方术的重要资料。《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类例既明,指归略毕,纲条科格,无不兼赅,《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全书共一百二十卷。收入《道藏》第六七七至七○二册。并见于《道藏辑要》参集、井集。编入《道藏要籍选刊》第一册。

  • 抱朴子

    抱朴子

    《作者:葛洪东晋葛洪撰著的一部杂家著作。葛洪自号抱朴子,因以名其书。全书共七十卷,其中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内篇言及“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rang)邪却祸之事”,思想内容属道家,是现存体系最完整的“神仙家言”,对道教理论有一定的发展,是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金丹》、《黄白》、《仙药》等篇研究用矿物炼丹药,炼金银,用植物治疗疾病等,对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外篇详谈人间得失,世事臧否,思想倾向属儒家,对当时官场内幕、贵族的残暴以及社会的伪善等揭露颇多,是研究当时社会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因本书基本上以道家思想为主,故道家将其奉为经典,并收入《道藏》“太清部”。本书内、外两篇,原本各自分别刊行,后《道藏》虽将两篇兼收,但却于二者之间插入《抱朴子别旨》一篇,故仍未合为一部。明代刻印本书时因不明此理,将其分为三种,总名为《抱朴子》。本书现有《道藏》和《四部丛刊》本。参考书有清俞樾《读抱朴子》、孙诒(yi)让《抱朴子校注》。

  • 南岳小录

    南岳小录

    《作者:李冲昭南岳小录,原题「道士李冲昭述」。书成于唐末。《新唐书‧艺文志》着录一卷,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谱录类。卷首有壬戌年(902)作者自序,谓冲昭学道衡山,寻访灵迹,遍阅古碑及《衡山图经》,致诘师长,据所得撰成本书。按南巖衡山为道教胜地,六朝隋唐道士常入此山建观修道,本书详叙衡岳之山川名胜及历代道士修道升真之事。「上自五峰三涧,古来宫观药院,至于历代得道飞升之流,灵异之端」,皆载之于编。全书记事共三十八条,所记道士最晚者为唐末刘玄静。卒于大中五年(851)。

猜你喜欢的书

大战火星人

大战火星人

《星际战争》是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8年。小说故事发生在大英帝国建立了庞大殖民地、称霸世界的19世纪末期。火星人从天而降,在伦敦附近着陆,拉开了征服地球战争的序幕。人类以机枪大炮面对火星人的先进武器——“热光”和“黑烟”。几十个火星人以雷霆万钧之势,所向披靡,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就打得英国军队落花流水,致使政府、制度、社会土崩瓦解。然而。火星人尚未彻底征服地球,灭顶之灾就悄然向它们袭来。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它们的克星竟是地球上最卑微、最渺小的生物——细菌。《星际战争》不仅以超前的思想“创造”了激光和机器人等尖端机器,还通过该作品暗中极大地批评英国等列强通过对弱国进行侵略来实现殖民主义的无耻暴行。

白痴

白痴

1868年问世的长篇小说《白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主人公娜司泰谢出身贵族,不幸家道中落、父母双亡而沦为孤女。地主托慈斯收养了她,让她接受各种教育,并经常与这位十分出落的少女在“快乐村”别墅小住。数年后,托慈斯欲将她嫁给笳纳,并愿出75000卢布作为补偿。笳纳追求娜司泰谢完全是为了金钱,娜司泰谢采纳了正直、善良的梅思金公爵的建议,拒绝了笳纳的求婚。为了不连累公爵,她将富商之子罗果静准备娶她而带来的10万卢布投入火中,并说,如笳纳用手从火中取出,巨款就归其所有。而后她与罗果静乘车而去。此后,二人逃至莫斯科。在将要举行婚礼时,她又跑到公爵那里。公爵应允了叶潘钦将军要他不与娜司泰谢结婚的请求,而向叶潘钦之女阿格拉耶求婚。但当娜司泰谢要公爵在她与阿格拉耶之间做出抉择时,公爵却选择了娜司泰谢。就在娜司泰谢与公爵去教堂举行婚仪途中,她发现了罗果静。她疯狂地抓住罗果静,求他带她离开。翌日,公爵找到罗果静,打听新娘下落,在罗果静书房的床上,发现了被罗果静杀死的娜司泰谢。他俩躺到死去的娜司泰谢身旁。小说女主人公娜司泰谢的悲惨结局,是对“金钱万能”的控诉,也表明了作者塑造的完美、理想的男主人公梅思金企图用信仰和爱拯救世界幻想的破灭。这部作品中表现出的象征色彩、非理性和神秘性、近乎迷狂的精神状态,被后来的颓废派和象征主义所推崇。作家还创作有《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罪与罚》、《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由于在许多作品中非理性和对病态心理的描写等创作特点,而被现代派作家奉为鼻祖。高尔基在谴责他的宿命论等消极倾向的同时说道:“就表现力而言,他的才能可能只有莎士比亚堪与媲美。”

茶余客话

茶余客话

笔记。清阮葵生作。约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前写成。原有三十卷,王锡祺印本为二十二卷,旧时通行本系节本,仅十二卷。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史地、学术思想、科学工艺、文学艺术以及花木鸟兽、饮食起居等。对清初典章制度、入关前后建置、当代人物言行以及有关西北、东北史地交通等均有记载。其中记叙清初的典章制度和清入关前后的建置等情况,有一定史料价值。有乾隆间戴璐木活字本, 《清代笔记丛刊》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铅印本。

朝野遗记

朝野遗记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宋佚名氏撰。 《四库总目》入子部小说家类。有《古今说海》本、《历代小史》本、 《说郛》本、《学海类编》本、 《逊敏堂丛书》本、《说库》本,皆一卷。《四库总目》曰: “载南渡后杂事。称宁宗为今上,而又有宁宗字,又称理宗为今东宫,颇为不伦,亦似杂宋小说为之。”书中记人记事,颇见亡国之痛,又恨奸臣当道,志士被戮。然不少篇章枯燥平淡,仅个别故事较生动。如《秦桧妻》:秦桧妻王氏素阴险,出其夫上。方岳飞狱具,一日,桧独居书室,食柑玩皮,以爪划之,若有思者。王氏窥见,笑曰: “老汉何一无决耶?捉虎易,放虎难也。”桧掣然当其心,即片纸付入狱。是日岳王薨于棘寺。字句不多,没有肖像、动作的描写,用催促秦桧害岳飞的一句话,把王氏阴险狠毒、与秦桧狼狈为奸的嘴脸勾划了出来。

老父云游始末

老父云游始末

一卷。清陆莘行(生卒年不详)撰。莘行字缵任,浙江钱塘人,陆圻女。该书记其父陆圻与查继佐、范骧等,涉嫌庄廷文字狱案,得脱罪获免,遂变更姓名,四方云游,不知所终。现存《痛史庄氏史案》附刊本、古学汇刊本、传抄本。

序听迷诗所经

序听迷诗所经

景教早期译经。敦煌原本初归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梵文教授高楠顺次郎藏,羽田亨最早研究此经,并著录刊布,见《内藤博士还历祝贺支那学论丛》(1926)。1931年,此经由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影印出版。现卷存一百七十行,首行题“序听迷诗所经一卷”,卷末完好,羽田氏疑有后续而被切割他鬻。全卷计二千八百余字,概述基督教义,多借佛家术语。行文艰涩,错字甚多。学者多疑其为唐贞观九年(635)到达长安的景教传教师阿罗本等所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