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峭

谭峭
  • 姓名:谭峭
  • 别名:字景升
  • 性别:
  • 朝代:五代
  • 出生地:泉州(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谭峭,五代时道士和道教学者。生卒年不详。字景升。泉州(今属福建)人。好黄老、诸子及神仙家书,无意仕进。后遍游名山,师事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常以醉酒为乐,行为怪异,被目为疯狂。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同情劳动人民境遇,苦心思索治乱原因和救世之道。在哲学上认为,有形的万物始源于虚,又还原于虚,杳无的虚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的归宿。在物、虚互反的变易过程中,万物化化不间,犹环之无穷,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又追求一种神可不化、形可不生的永生境界,导致了形而上学结论。基于当时社会现实与生活理想的冲突,在其著作中以大量篇幅对所处时代进行了道德的和历史的批判。认为人类社会从揖让变为争夺,是统治者骄奢淫佚和聚敛刑戮造成的必然结果,“天子作弓矢以威天下,天下盗弓矢以侮天子。”(《弓矢》)统治者的道德是虚伪的,仁义是片面的,实质是“盖保其国家而护其富贵也”(《大化》);“食为五常之本,五常为食之末”(《鸱鸢》),好的伦理道德风尚取决于人民衣食温饱的满足。针对统治者穷奢极欲,人民却缺衣少食的状况,提出均食、尚俭的主张,“能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奢僭》),“俭者,均食之道也”(《太平》);向往君主“予己无所与,与民无所取”(《悭号》),自食其力,与一般百姓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太和”理想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们依据道德上的平等原则建立“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人伦关系。其思想的进步性表现在强烈要求改变现状,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农平均主义思想的反映。著作有《化书》6卷,收入《道藏》。

谭峭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道德真经取善集

道德真经取善集

十二卷。金李霖(生卒年不详)撰。李霖认为性命兼全、道德一致,赞同司马光 “道德连体,不可偏举”的看法,坚持道德合而为一,不可分而为二的观点。他称赞《老子》具内圣外王之道,是群言之首,万物之宗。认为前人注解多不能把握老氏全体,各随己见,互有得失。因此会聚诸家之长,并叙己意,以得老氏之道。《道德真经取善集》前有李霖自序,述其撰集之旨。释文集严遵、河上公、王弼、唐玄宗、成玄英、司马光、李畋等数十家注疏之精华,取材丰富;其所述己意,平允畅通。该书所裒众说,原本今已有亡佚,赖此书得以存其麟爪,虽未录全书,亦尤为可贵。现存明《道藏》本。

大丹记

大丹记

大丹记,原题魏伯阳撰,疑为隋唐人之作。宋《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均着录此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外丹,首先论述铅汞性状。谓「龙者汞也」,汞生于砂,属金,性冷产南方,属「阳中有阴之位」,象离卦;「虎者银也」,银生于铅,属石,性热产北方。属「阴中有阳之位」,象坎卦。炼银于铅,铅沉银浮,谓之黄芽。黄芽孤阳性热,不堪服用,「须合之以汞,为雌雄黄芽」。书中又载《真铅真汞用药鼎器肘后诀》,谓真铅真汞是日月之精,亦名龙虎、坎离、阴阳、夫妇。二物同归于土釜,可养炼成丹。「人服长生,五金土木瓦石等并化为宝」。

尚书疏衍

尚书疏衍

四卷。明陈第撰。此书前有自序一篇,其序称“少受《尚书》,读经不读传注,口诵心维,得其意于深思者颇多,后乃参取古今注疏,而以素得于深思者附着之。”第博学聪悟,治《尚书》径自经文入手,覃思精研,期合于古义,不为前人成说所囿,故其创获良多。如论《舜典》“五瑞”、“五玉”、“五器”谓不得以《周礼》诠释《虞书》、斥注疏家牵合之非;论《武成》无错简、《洪范》非龟文,如此之类,皆见解独到,足破前儒穿凿附会之说。惟其笃信伪古文,以朱熹疑其伪为非,于梅鷟《尚书考异》、《尚书谱》二书尤多排抵,是其缺憾。此书有《陈一斋全书》刊本,万历壬子(1612)刊本,路有抄本。

公是先生弟子记

公是先生弟子记

理学书名。北宋刘敞(世称公是先生)著。据刘敞墓志,《弟子记》本作5卷,《郡斋读书志》作1卷,后《四库全书》本厘定为4卷。《四库全书总目》称:是书“文格古雅,与敞所注《春秋》词气如出一手,似非其弟子所能。故晁公武《读书志》以为敞自记问答之言,当必有据也。”据此,乃敞自记讲学中问答而托名于弟子。其内容大旨在发挥孔孟正统儒学思想,攻击王安石者甚多,对二程、苏轼、欧阳修等学说亦予以排斥。所见在当时独成一家之言。如认为“道”与“仁义礼智”无别无二,“弃仁义礼智则安用道?”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对“学不可行者”、“言不可用者”,君子则“弗取”、“弗询”。又以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之语攻击王安石自命为“圣人”,等等。对宋代学术流于空谈心性颇有纠弊的作用。是研究刘敞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有宋蜀中刊本、乾道七年(1171)江溥重刊本、淳熙元年(1174)赵不黯增补本及《知不足斋丛书》一卷本等。

灵树远禅师云岩集

灵树远禅师云岩集

2卷,清僧远说,广仍记,附云岩颂古,附云岩九颂,余怀制。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凡十卷。尊婆须蜜造,苻秦僧伽跋澄等译。系基于说一切有部之教说,分别解说诸法之性相等。又称尊婆须蜜所集论、婆须蜜所集论、婆须蜜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论分十四犍度,即:聚犍度、心犍度、三昧犍度、天犍度、四大犍度、契经犍度、更乐犍度、结使犍度、行犍度、智犍度、见犍度、根犍度、一切有犍度、偈犍度。其中,前十三犍度随处揭举摄颂,以概括其说。道安于卷首之序中谓本论博涉十法,所指或即心、三昧、天、四大、更乐、结使、行、智、见、根等十犍度,此等分类与阿毗达磨发智论之杂、结、智、业、大种、根、定、见等八犍度、及杂阿毗昙心论之界、行、业、使、贤圣、智、定、修多罗、杂、择、论等十一品,均颇为相类。其中,发智论之杂犍度可谓相当于本论之聚犍度,其余七犍度则相当于本论三昧犍度以下之各犍度;杂阿毗昙心论之行、使、智、定四品相当于本论行、结使、智、三昧等四犍度,贤圣品、杂品、修多罗品、择品、论品等,则分别相当于本论之见、聚、契经、一切有、偈等诸犍度。故本论可能系于发智论八犍度之外,另加心等六犍度而成十四犍度;杂阿毗昙心论之十一品亦可能系删除本论之心犍度等,再加整理而成者。依近代学者之说,本论作者婆须蜜与婆沙会四大论师中之世友可能为同一人,又谓本论应为婆须蜜之弟子或后人所撰集成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