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喜

尹喜
  • 姓名:尹喜
  • 别名:字文公,号文始先生
  • 性别:
  • 朝代:先秦
  • 出生地:甘肃天水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文始真人、关尹。先秦天下十豪,周朝大夫、大将军、哲学家、教育家,甘肃天水人,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道教人物。初,母尝昼寝,梦天下绛霄,流绕其身。及喜生时,陆地自生莲花。及长,眼有日精,姿形长雅,垂臂下膝。少好学《坟》、《索》、隐德行仁,不修俗礼。损身济物,不求闻达。周康王时为大夫,仰观乾象,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乃求为函谷关令。预敕关吏孙景曰:若有形容殊俗,车服异常者,勿听过。时昭王三十三年七月,老君果乘白舆,驾青牛,欲度关。喜曰:“今我得见圣人矣!”即具朝服出迎,跪伏邀之。老君曰:“闻开道竺乾,有古先生,是以身就道,经历子关,何过留耶?”喜曰:“观大圣神姿超绝,乃天上圣尊也。”老君曰:“子何所见而知?”喜曰:“去冬十月,天理星西行过昴,自今月朔,融风三至。东方真气,状如龙蛇,而西变,此大圣人之徵。”老君乃怡然笑曰:“善哉,子之知吾,吾亦已知子矣!”乃为喜留关下百余日,尽传以内外修炼之法。谓喜曰:“古先生者,即吾之身,尝化乎竺乾,今将返神,还乎无名。吾今逝矣!”喜叩头请侍行。老君曰:“吾游乎天地之表,嬉乎玄冥之间,四维八极,上下无边,子欲随吾,乌可得焉!”喜曰:“入火赴渊,下地上天,灰身没命,愿随大仙。”于是复以《道德》五千言授之。喜乃屏绝人事,自著书九篇,号《关尹子》。保形炼色,已造真妙,心结紫络,面有神光,金名表于玄圃,玉扎系于紫房,五老上帝,四极鉴真,授喜玉册金文,号文始先生,位为无上真人,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统领八万仙士。自此方得飞腾虚空,参得龙驾。事见《三才图会·人物》卷十。而《列仙传》卷上则云关令尹与老子俱游流沙,莫知其所终。

尹喜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蓬窗日录

蓬窗日录

笔记。明陈全之著。八卷。全之字粹仲,闽县(今福州)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后序有云: “余自庚子(嘉靖十九年)观光上国,晨途夕舟,风江雨湖,历睹时事,遍窥陈迹,凡得见闻,雅喜抄录。或搜之遗编断简,或采之往行前言,上至圣神帝王吟咏,下至阛阓闾里碎言; 近而衽席晤谈,远而裔戎限界。岁积月盛,篇盈帙满,不觉琐屑,涉乎繁芜。辛亥(嘉靖三十年)官南宫,删其稿。庚申(嘉靖三十九年)转芦沧,重订之。”此可知其撰作时间与成书过程。全书分寰宇、世务、事纪、诗谈四门。《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谓为“‘世务’一门多可采,‘寰宇’一门颇参舆记陈言,‘诗谈’、‘事纪’则更伤猥杂矣!”是书涉猎广泛,有裨于史学。“诗谈”门提供的文学史料颇有价值。如所录明太祖诗有《渡江诗》、《咏菊诗》、《咏雪诗》等。元好问七绝《北岳诗》为世本所无。《贯酸斋诗集》久已佚,明初人尚可获睹,所录《题芦花被》诗,首联下句:“翠蓑聊复籍为裀”,可纠今存明人辑《宋元四十家集》中元诗《芦花被》该句之误。书中还有作者的诗文批评。有嘉靖间刊本。1979年上海古籍书店据以影印。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无量寿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无量寿经

《三元无量寿经》为六朝灵宝经。太上道君述远身行、离口过、除恶想、拔逮根、绝声色、俭爱欲、放玩习、洗垢秽、无昏惑、不淫想、不疑空、平好丑、不邪还、常住无、绝心想、习悉意、善防言、不乱转、不悟念、不彼念、不悠想、无常定、无常的、无常顾、不追怀、无犹豫、忍不可忍诸法,皆为十种,即智慧、慈悲、含忍、行功、修心、善业、精进、饰身、遣情、普心、重在修心。

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

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

元朱象先编。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指出,晋梁谌著《楼观 先生本起内传》1卷,后周韦节续撰1卷,唐尹文操再续1卷。3 卷共30人,人各一传。象先节录上述3卷,新增5人,传各附以 赞语。传主自尹喜始,至李志柔止。为终南山历代祖师及高道集 体传记。有些是虚构人物。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一卷。元王国端 (生卒年不详)撰。王国端,婺源 (今属江西)人。其父王镜泽为当时名医,擅长针灸。王国端继承父业,亦以针灸闻名。曾托名扁鹊相传,专论针灸之法,参以家传经验,此书成于天历二年 (1329)。首为一百二十穴,玉龙歌八十五首。次为 “注解标幽赋”一篇;“天星十一穴歌诀”十二首; “人神、尻神、太乙、九宫歌诀”; “六十六穴治证”;“子午流注心要秘诀”;“日时配合六法图”;“盘石金直刺秘传”又附以 “针灸歌”及 “杂录切要”。后又有天历二年国端弟子周仲良序,称因重扁鹊之医道及神法而托名之。书中名目多涉鄙俚,文义浅近,不出方技家之习。而所涉医学,皆有授受。所论亦简明易懂,剖析深透,循览易明,《四库全书总目》评曰:“非精于斯事者亦不能言之切当若是也。”有 《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根据《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子部医家类》影印本。

善恶因果经

善恶因果经

亦称《菩萨发愿修行经》、《因果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主要宣扬善恶因果报应的思想。认为人之所以有寿夭、穷通、美丑、智愚,都是由于前世用心不同、造业不同,并详细叙述了各种报应的前因及各种行为将受之后报。最后谓修习此经,可得度苦难。本经最初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但东传日本后影响颇大,有注疏多种。日本《卐字续藏》将本经收编入藏。敦煌遗书亦有收藏,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

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

义净因译无著菩萨般若颂释讫。详夫大士判其九喻。可谓文致幽深。理义玄简。自非地邻极喜。谁能发此明慧。而西域相承云。无著菩萨昔于睹史多天慈氏尊处。亲受此八十颂。开般若要门。顺瑜伽宗理。明唯识之义。遂令教流印度。若金乌之焰赫扶桑。义阐神州。等玉兔之光浮雪岭。然而能断金刚。西方乃有多释。考其始也此颂最先。即世亲大士躬为其释此。虽神州译讫。而义有阙如。故复亲核谈筵。重详其妙。雅符释意。更译本经。世亲菩萨复为般若七门义释。而那烂陀寺盛传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