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老子
  • 姓名:老子
  • 别名:李耳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老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相传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晚年隐居沛(今江苏沛县),躬耕垄亩,授徒讲学。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战国时期,他的语录广为流传,经环渊整理,成《道德经》上下两篇,即今本《老子》。


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叫做“道”,也称“朴”或“无”。把它作为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和变化的总规律。“道”是混沌未分、无象无物、原始的、永恒运动的、不可感知的万事之宗。老子认为,“道”的法则及运动形式是宇宙间最理想、最完善的存在模式。这个法则是“自然”,这个运动形式就是一种封闭式的往复循环,“周行而不殆”。“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一切事物都寓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中,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认识事物发展的总规律要用透彻的思维去分析。老子认为只有保持事物的弱小屈辱地位,才能避免物壮则老、荣显则亡的坏结局。老子认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常无为而常不为”,主张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劝谏统治者减少政事活动,薄税敛、轻刑罚、慎用兵、尚节俭;让人民陷入无为之地,使之不能为或想有为而不敢为,在经济上毁掉一切巧利之器,视黄金为粪土,在精神上去掉一切知识。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这个社会是“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思想后来被称作是“人君南面之术”,因为其中有些话成为后世统治者玩弄权术的秘诀。老子的思想是唯心中包含有唯物的成分,辩证思维中露出了形而上学,反动中又有进步的因素,给人以智慧,更教人以权诈,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庄子是其门徒,也是最伟大的道家代表人物。

猜你喜欢的书

某傻子的一生

某傻子的一生

《某傻子的一生》,是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遗稿。共五十一章。每章字数篇幅短小,1927年发表。为芥川自杀后由友人久米正雄整理后发表。这篇小说实际上影射了芥川的一生,他对自身回顾、对家人的思考、当时资本社会发展的不安。最终章“败北”中描绘了主角“他”服药的情景,而芥川于1927年服药身亡。小说中提到了大量欧洲文学家,如波德莱尔、福楼拜、卢梭、维龙、柯克托等,也有提到印象派的画家,如塞尚。同时还有其他时期的古典艺术作品。小说第五章提到的“前辈”为谷崎润一郎,第十章的“先生”为夏目漱石,第五十章发疯的友人为宇野浩二。

王旭高临证医案

王旭高临证医案

四卷,分26门。清·王泰林编,方耕霞整理。刊于1897年。本书收选王旭高多年来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内外妇儿各科临证医案。 充分反映出王氏的临证水平及学术特点。其中连续复诊医案颇多,可以前后推究,看出药效与病情的转变。案后附方氏所加按语,每门后又有小结,有助于领会治案精神。现存初刻本、1934年日升山房刻本,1965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铅印本。

谷神赋

谷神赋

谷神赋,原题「天水逸人大信注」。约出于北宋。《通志‧艺文略》着录「谷神赋一卷,赵大信撰」,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篇赋文以老子「谷神不死」之说为本,论说养生之道。宣称「养神在心,不死在我」,谷能自养,神则归窍,则一炁长存,生可常永。养神之道,在收心摄目,绝爱去欲,守一静专。赋文每句之下,皆有七绝诗一首作为注解,共计诗五十一首。诗意大抵以养神为内丹之要,以先天谷神为内丹之本,其说与南宗颇为不同。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炳麟著。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仍以君主立宪的改良主义政治观点,抵制和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902年发表的《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仿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一文即其代表。章炳麟在这封信中批驳了此文对革命的种种非难,阐述了中国必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张,为当时革命派对改良派进行公开论战打响了第一炮。文章围绕着中国应“立宪”还是“革命”这一中心问题,着重驳斥了保皇派康有为提出的中国人民“公理未明,旧俗俱在”,因而只可“仿行立宪,不能行革命”的谬论,指出“公理之未明,则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他又针对康有为“保皇是天命注定”的谬论,认为革命是“拨乱反正,不在天命之有无,而在人力之难易”;认为“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他深信中国经过“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革命之后,将建立民主共和的制度,信中表现作者不信天命,信革命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有力地鞭挞了勾结帝国主义的满清政府的罪恶,揭露保皇派的反动本质。此信发表后引起反动派的极端恐惧,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有力的鼓舞。但信中在反满思想中掺杂了不少大汉族主义的糟粕。全文万余言,以古今中外的实例佐证,阐述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观点鲜明,气势凌厉,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强。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朱自清(1898—1948)著。三联书店1980年出版。朱氏字佩弦,江苏东海人。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曾在江浙一带学校教书。1925年进清华大学任教,并开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1931年留学英国,翌年归国后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始与闻一多共事。1948年,为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宁可饿死,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正义气节。他一生刻苦读书,勤奋写作,留下了约200万字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论著。1940年在西南联大时,曾与叶圣陶合作撰写《精读指导举隅》和《粗读指导举隅》,专供当时中学国文教师掌握阅读指导方法参考使用。《经典常谈》则是作者力求概括而又比较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尝试。经典,在这里是广认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计有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13篇。作者以青年和一般文化水平的人为读者对象,希望通过这种漫谈,达到“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的目的,所以在写作上,通俗化和反映新观点是其最大的特色。叶圣陶在该书的《重印序》中说:“假如把准备接触这些文化遗产的人作参观岩洞的游客,他就是给他们当个向导,先在洞外讲一番,让他们心中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赞扬作者“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边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因而能够按真际讲说……。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好向导”。非常形象准确地指出了该书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春秋师说

春秋师说

三卷。元赵汸编。此书是由赵汸记录整理的黄泽论《春秋》之语录。赵汸曾师从黄泽,其初一再登门,得六经疑义十余条以归。后复往留住二年,得黄泽口授六十四卦大义与学《春秋》之要。此书行文称“泽谓”,概是黄泽之作,故题曰“师说”。元代《春秋》学,以黄泽和赵汸最有成就。据赵汸《黄楚望先生行状》载黄泽说《春秋》之书,有《元年春王正月辨》、《笔削本旨》、《诸侯取女立子通考》、《鲁隐不书即位义》、《殷周诸侯禘祫考》、《周庙太庙单祭合食说》、《作丘甲辨》、《春秋指要》。赵汸本黄泽之意,以类分为十一篇,其门人金居敬又集黄泽《思古十吟》与吴澄之序及赵汸《黄楚望先生行状》附录于后。据赵汸所云,黄泽论《春秋》学以《左传》和杜预《集解》为主。黄泽《春秋》学之着作已不可考,其说则赖此书以行。其论《春秋》述作本旨云:“《春秋》如正例变例之实,此是泽破近代诸儒《春秋》不用例之说。三传皆用例,虽未必尽合圣人,然不中不远。”其论鲁史策书遗法云:“鲁史《春秋》有例,夫子《春秋》无例,非无例也,以义为例,隐而不彰也。……《春秋》凡例本周公之遗法……说《春秋》必须兼考史家记载之法,不可专据经文也。”其论三传得失云:“孔子作《春秋》以授史官及高第,在史官者则丘明作《传》:在高第者则一再传而为公羊高、穀梁赤。在史官者则得实之情实而义理间有讹;在高第者则不见事实而往往以意臆度,若其义理则间有可观,而事则多讹矣。酌而论之,则事实而理讹,后人犹有所依据以求经旨,是经本无所损也;事讹而义理间有可观,则虽说得大公至正,于经实少所益,是经虽存而实亡也,况未必大公正正乎。使非《左氏》事实尚存,则《春秋》不可晓关。”其论《左传》之文体云:“《左氏》乃是春秋时文字(指文体),或以为成国时文字者(按,朱熹有此说),非也。今考其文自成一家,真春秋时文字。战国文字粗豪,贾谊、司马迁尚有余习,而《公羊》、《穀梁》则正是战国文字耳。《左氏》固是后出,然文字丰润,颇带华艳,汉初亦所不尚。至刘歆始好之,其列于学官最后,太抵其文字近《礼记》而最繁富者。”现存元至正二十四年休宁商山义塾刻、明弘治六年高忠重修本、元刻本、明初刻本、明正德汪克锡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