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老子
  • 姓名:老子
  • 别名:李耳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老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相传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晚年隐居沛(今江苏沛县),躬耕垄亩,授徒讲学。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战国时期,他的语录广为流传,经环渊整理,成《道德经》上下两篇,即今本《老子》。


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叫做“道”,也称“朴”或“无”。把它作为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和变化的总规律。“道”是混沌未分、无象无物、原始的、永恒运动的、不可感知的万事之宗。老子认为,“道”的法则及运动形式是宇宙间最理想、最完善的存在模式。这个法则是“自然”,这个运动形式就是一种封闭式的往复循环,“周行而不殆”。“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一切事物都寓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中,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认识事物发展的总规律要用透彻的思维去分析。老子认为只有保持事物的弱小屈辱地位,才能避免物壮则老、荣显则亡的坏结局。老子认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常无为而常不为”,主张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劝谏统治者减少政事活动,薄税敛、轻刑罚、慎用兵、尚节俭;让人民陷入无为之地,使之不能为或想有为而不敢为,在经济上毁掉一切巧利之器,视黄金为粪土,在精神上去掉一切知识。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这个社会是“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思想后来被称作是“人君南面之术”,因为其中有些话成为后世统治者玩弄权术的秘诀。老子的思想是唯心中包含有唯物的成分,辩证思维中露出了形而上学,反动中又有进步的因素,给人以智慧,更教人以权诈,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庄子是其门徒,也是最伟大的道家代表人物。

猜你喜欢的书

寿昌乘

南宋宝祐年间( 1253—1258 )佚名纂修。原书已佚。清文廷式自《永乐大典》六千二百七十三卷中辑出。原为抄本,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武昌柯逢时重刻,有武昌柯氏息园刊本。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置寿昌军,民国三年(1914)改为鄂城县。即今湖北省鄂州市。

良朋汇集经验神方

又名《良朋汇集》、《汇集经验良方》。方书。清孙伟撰。五卷。伟字望林,幼因家贫,留心方术,行医五十年,将所积方集成二卷,曰《经验藏书》。后又得奇方若干,多有效验,乃辑成此书。全书约十四万字。因书中载方,皆为同友经验手藏,经汇集而成,故名。以金、木、水、火、土分为五集。卷一金集,分中风、伤寒、中寒等二十一门; 卷二木集,分痞满、蛊胀、积聚等二十七门; 卷三水集,分养生、头痛、眼目等四十五门; 卷四火集,为妇人科,分妊娠、难产、白带等二十八门; 卷五土集,包括外科、急救、伤科、虫兽伤等病症,分三十二门。凡百三十二门,载方约一千六百余首。门类齐全,包括临床各科病症。不言脉理,以搜辑验方为主,方多效验,便于读者临症选取。可供临床参考。另有四卷、六卷、十卷本。有康熙五十年 (1711) 刊本。

海琼白真人语录

内丹术著作。宋彭耜编,四卷。本书为编末有彭耜淳祐辛亥 (1251年) 年后记。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岁丁丑)。白玉蟾游历江南,在平江(今苏州)、常州、庐山、武夷山以及彭耜家乡泉州等地讲道游览时,弟子彭耜等人记其此间语录、诗词、杂文、书扎等汇辑而成。卷一题紫壶道士谢显道编,记白玉蟾与弟子彭耜、留元长等相互问等,讲论道法,后载表奏一篇、游览及题赠友人诗词四十余首; 卷二 《鹤林法语》,题门弟子福州天庆观管辖兼都道正紫光林伯谦等编,记白玉蟾在彭耜家为其父举行黄箓斋醮事,录有白玉蟾、彭耜、林伯谦等互相问答语;卷三前半部分包括《武夷升堂》、《常州清醮升堂》、《庐士升堂》、《平江鹤会升堂》四篇,题门人烟壶叶古熙等录,记白玉蟾在各地升堂讲道事;后半部分题门人紫璚子赵收夫录,包括《东楼小参》、《冬至小参》两短文及《西林入室》、《西林驾造钟楼普说》咏西林禅寺两诗歌;卷四载白玉蟾与其师陈楠诗文数篇及与彭耜书扎数则。

劝孝歌

《中华传世名著经典丛书》中的《孝经》后附印的一篇名作。其作者是清代王中书。作品一开头就提到“孝为百行首”,接着劝人尽孝,歌道: “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郑重告诫为人子女,不孝敬双亲就不如禽兽。这是中国封建时代劝孝的经典诗歌。

玉岑山慧因高丽华严教寺志

十二卷。清李翥编辑。慧因寺,为东南大刹,创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吴越王钱镠时,马鸣之教,流入东土。第五传至晋水,疏释华严经义。高丽国王子僧义天,慕名前来乞为弟子,晋水示寂。高丽国进贡二座金塔。时苏轼为杭州知州,上疏制止,复奉诏进香幡,为置田,故世俗相传,并称高丽华严教寺。自宋以来,人称胜地。明天启中,其寺主持止水,又名僧梦,据术而飞,适遇阳羡 (今江苏宜兴)李翥,请其为寺作志。此志共十二卷,为:原始、景物、祖德、檀那、宫宇、碑记、传志、杂文、题咏、法嗣。是志体例详明,搜录完备,堪称佳作。其中檀那一门,载苏轼谢绝高丽国贡金塔上疏道: 妄淡庸僧净源通晓佛法,以致义天羡慕来朝,从源讲解等;又载寺院中落,众僧皆谓苏轼取寺前护龙沙,以筑湖堤所致。按理苏轼不应在该寺檀护之列,但既为伽蓝,以护该寺,又历世相传,至吕纯如重建碑,乃叙及苏文忠二三事。佛教因缘,诚有不可解者,无从议其妄。

诸德福田经

全一卷。略作福田经、诸福田经。西晋法立、法炬合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记述帝释问良田,佛遂说示五净德、七法,谓发心离俗等五净德名为福田,又说建立佛图、僧房等七法为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