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因是子静坐法
《作者:蒋维乔》蒋维乔于 1914 年写成,该书多依循道家理念与方法。蒋维乔青年时身体孱弱,深受疾病困扰,后通过钻研静坐养生之法,成功治愈自身的结核恶疾。在创作这本书时,他融合自身锻炼经验,同时受日本人冈田虎二郎与藤田灵斋倡导的静坐法影响。书中内容力图用近代科学成果阐述 “静坐” 的原理和方法,比较注意剔除传统养生术中掺杂的神秘怪异的附会。其静坐方法部分来源于《医方集解》中的《勿药元诠》,涉及调息等内容,还杂糅了小周天等道家功夫,目的在于帮助练习者防病治病、祛病长寿,对调理身体机能、促进健康有一定指导意义。此书问世后反响热烈,“书出版后,购者络绎不绝,近则各省,远至南洋,无处不有学习之人”,且 “此书行销数十万册” ,蒋维乔先生也因此被聘到多所学校演讲 “静坐法”,影响广泛。《因是子静坐法续编》在佛学栏目。
-
道家养生学概要
《作者:萧天石》又名《道家养生学》。5卷。萧天石编撰于1963年。台湾自由出版社印行,1983年版,收入道藏精华外集之一。该书共分五卷。卷一共十八章,内容有:道家学术旨要;道学源流概述;道藏与道藏精华简述;丹道派修真要旨;道家静坐养生要诀;简述静坐入门法要;仙学指微;谈丹品与丹法;炼丹诀要;九层炼丹法;丹法下手功夫;丹道派养生纲要直指;结丹诀要;玄宗指要;仙传玄机口诀;修真秘旨。卷二共十七章,内容为:丹道门各派要旨简述;文始派修真要旨;北派修真要旨;南派修真要旨;悟真篇提要;东派修真要旨,西派修真要旨;三丰派修真要旨;中派修真要旨;青城派修真要旨;伍柳派修真要旨;三峰派修真要旨;谈自然法派;谈无为法派;谈房中家与房中术,谈左道旁门之术,谈导引乘蹻存思服气之术。卷三共四十章,内容有:炼心诀要;静心诀要;养心诀要;止念诀要;息妄心诀要;守窍诀要;炼性诀要;养性诀要;谈精气神三宝;全真道养生诀要:炼精诀要;炼气诀要;炼神诀要;还虚诀要等等。卷四共十七章,内容为:谈逆字诀、忘字诀、损字诀、息字诀、静字诀、化字诀;谈日用养生工诀;谈养老诀要,行法诀要、立法诀要、坐法诀要、睡法诀要等等。卷五共十二章,内容包括:谈道家修为与人品;谈超凡脱俗;谈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谈看空一切、放下一切;谈行善立德法门;学道要语;修道法语;养生药言;玄门太极长生功等等。
-
道海玄微
《作者:萧天石》萧天石著。台湾自由出版社印行,1981年版。收入道藏精华外集之二。全书凡六卷,分开可作六书看。卷一“圣功神化道大乘集”,附图十七幅,内容有:静学与内圣心法概述;道家静坐十二心法;静坐养生的原理和诀法;道家性命双修长生法要;道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千圣不传之长生睡功诀法;天玄子养生经验谈。卷二“先天道无极门长生丹法”,附图四十三幅,内容有:先天道窍谈;先天道玄旨;全真道长生活法天机;吕祖沁园春丹词秘解;道家三玄显密论;炼丹须识真火候;历代诸真口诀及胎息诀节辑;人类的长生不老术。卷三“道家养生药言辑要(道家养生秘旨)”,内容有:中老年人养生要诀;健康长寿与长生不老的基本问题。卷四“儒家圣脉及其内圣修养心法”,内容有:石屋金言四则;儒家圣功神化之道;王阳明究竟话头之辨;王船山别传之学——丹道与禅道。卷五“道海外集”,附图七,内容有:老子圣义阐微;老子新传——附司马迁老子本传;陈希夷新传及其道法(内附真传睡丹诀);道家白玉蟾真人其人其书;四川活罗汉光厚老禅师佚事(三昧真火秘功);刘止唐与四川刘门道;青城道人李八百长生妙道简述;历世真仙体道秘要;道教旨要概述;道家丹鼎派源流简表。卷六“敦煌秘籍道书真迹(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本)”。【图片参阅PDF版】
-
太上黄庭经注
《作者:石和阳》明末清初的石和阳撰著,清乾隆时李明彻评阅。石和阳号嵩隐子,河南南阳人,本儒士出身,于理学颇有研究,擅长著述。 该书是一部道家养生专著,以《黄庭经》为蓝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每卷末都有后记总结概括其大意。上卷论天人相应,以及外练筋骨、内练精气神得以长生久视之理;中卷指出人身先天根本,直论双修奥妙,包括阴阳、性命、离坎,身心一切发明,周身关,清静内观,固精养气,运通任督,进汞抽铅,伏虎降龙等要诀;下卷复伸明修真法度,药物名象,还返之机关,取坎填离,复回本体,而生大药,乾坤交姤,而结灵胎,金丹入鼎,火候温养之功,而调神化,直至无为,以超凡圣,泄尽天机,直言口诀,即天仙之道毕矣。清乾隆五十八年有白云山房刊本。
-
太上黄庭内景玉经
《作者:佚名》道书。《黄庭内景经》注本之一。三卷。吕洞宾等诸真合著。卷首有东华帝君、钟离权、苏普彻之序。苏序云:“恭恳八洞轮注秘典表奏太清,荷蒙恩允,特敕吕真人主席陪从诸真错综宣注,其奥旨未易明晰者,则另延各真以阐发之,更召余为参总,传五日校阅一次,方信黄庭之有托也,因会吕真人暨众真相述其意。”可知本书为乩笔托名之作。本书按《黄庭内景经》三十六章顺序依次作注,注文之中分别标有吕洞宾等八仙及其他真人名号。全书以修养之道作注。阐述头面四肢脏腑诸神之情形,教人导引呼吸之法,以求寿世长生。卷末附有李白跋语及广化子附记修真口诀。本书曾刊入《重刊道藏辑要》尾集。今编入《藏外道书》第十册“摄养类”。
-
黄帝四经译注
《作者:佚名》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的道家黄帝学派的著作。书的四篇释文、注释单行本于1976年出版,书题是《经法》。此书指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帛书中的四篇佚书,原来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发现于1973年。唐兰先生提出,此四篇佚书即《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四经》。全书均用韵文写成,各篇题目分别是:《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经法》论以法治国,《十六经》讲政治、军事策略,《称》提出施政执法应注意的问题,《道原》是论述道的专章。《经法》分9节,《十六经》15节,各节都有标题。《称》、《道原》不分小段。此书成于战国时期,出土的帛书则是西汉时所埋藏。此书是黄帝学派著作,出自道家。各篇均以道作为理论基础,道被说成宇宙的本原、万物的灵魂、思想行为的准则。主张文武并用,刑德兼行,以法为符,无为而治,实行保民、爱民和养民政策。承认等级制的合理性,并极力加以维护。提倡慈惠爱人,诚信谦卑、节俭寡欲,反对纵欲和聚敛财富。将战争划分成为利、为义、为行忿3种,认为只有义战才能得到拥护。用兵上讲求师出有名,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扬长避短。上述观点与道家老、庄一派差异较大,而与文子甚为相近,申不害、慎到著作中亦有与此书类似之处。《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之书计12类26种,首列此书,后亡佚。
-
关尹子译注
《作者:尹喜》相传为春秋战国之际的道家人物。或说他姓尹名喜,曾经担任过函谷守关的官员。《吕氏春秋·不二篇》称他的思想特点是“贵清”。《庄子·天下篇》中将他与老聃并列,以赞赏的语气说他们是“古之博大真人”。关尹子主张“在已无居,形物自著”(自己不存私心成见,则有形之物自然彰显),他的行为“未尝先人而常随人”(从不争先而常随顺别人)。道教经书说他擅长图谶之学,隐德修行。在函谷关见絮气东来,预知有真人经过此地,于是在关下守候,果然遇见老子。老子曾应其所求,在此写成《道》、《德》上、下篇五千言,留传世上。后来随同老子西去流沙,莫知所终。道教尊为“文始先生”、 “无上真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关尹子》九篇,早已佚失。今传本为唐末五代间的方士所作,多杂三教言词。
-
悟真篇约注
《作者:陶素耜》清代著名道教丹家陶素耜(1650—1723)所著的内丹学经典注本,收录于其丹道著作合集《道言五种》中。陶素耜原名陶式玉,号存斋,康熙年间进士出身,官至两淮盐运使,后因仕途失意潜心修道,得南宗丹法嫡传,并与仇兆鳌等丹家交游论道。其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完成《参同悟真注》自序及《杂义二十条》,后又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补《悟真篇约注·杂义》,终成此书。该书以北宋张伯端《悟真篇》为阐释核心。作为与《周易参同契》齐名的“丹经之祖”,《悟真篇》主张“性命双修”的内丹思想,但因文辞隐奥令后世学者难窥真义。陶素耜以“约注”为旨,通过三方面创新实现丹道理论的通俗化:其一,将外丹术语转译为内炼实践法门,如以“内药外药相通”揭示天人感应之理;其二,融汇陈致虚《金丹大要》、陆西星《玄肤论》等南宗、东派精华,构建性命双修的完整体系;其三,摒弃传统丹经的隐喻风格,以直白语言解析火候、药物等核心概念,使初学者亦能入门。书中对“炼己筑基”“先天一炁”等关键修炼次第的阐释,成为清代丹道理论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该书原刊于《道言五种》清康熙遗经堂本,后经嘉庆、道光及民国多次重刻,现存翼化堂本等版本均被收入《藏外道书》第十册。其学术影响深远,西派宗师李涵虚在《道窍谈》中多次征引陶注,清代至民国的内丹典籍亦多受其“以儒释道”的注经范式启发。作为融合南北宗丹法、贯通理论实践的里程碑式注本,《悟真篇约注》至今仍是研究宋明以降内丹学演变的核心文献之一。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旨
《作者:佚名》经解类典籍。又名《清静经原旨》。《淸静经》注本之一。一卷。题为“汾水居士注释”。末附王风声肩艺林所作之序和跋,谓此书成于民国三年(1914),并附王,柳二人所作诗七首。全书以请静工夫作解,参以曰用伦常之道。指出“清静、性命、阴阳之理,同一义也”。“其清由静生,静由真觉,真觉由悟,如是之推,此经何尝有字。可称无字经矣。而悟者必须先打眼力考察真师良友时谈性理,陡然言下见性,即为觉悟真空,再就有道而正焉,彼此心心相印,大觉无疑,即为得诀,又为两相授受之薪传者也,是经之注,专为升堂入室者观,其门外汉,必不为然”。其注间引禅理。今编入《藏外道书》第三册“经典类”。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
《作者:佚名》八洞仙祖合注,收入重刊道藏辑要。
-
修道全指
《作者:蒋克志》晚清至民国时期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蒋克志(又名蒋救愚,字于道,号植阳子、炼虚子)所著的内丹修炼典籍,成书于 1916 年(民国五年丙辰)。本书约十六万余言,以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为核心,强调三教同源,殊途同归,皆以修道为旨归。书中指出,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修心炼性、释家的明心见性,本质上都是在追求心性的修炼与提升。在内容结构上,按内丹修炼由浅入深的步骤展开,详细阐述了修道的各个节次及相关方法要领。开篇的 “炼己最初口诀”,着重讲解了入门阶段如何摒弃杂念、端正心态,为后续修炼打好基础;“性命合一口诀” 深入剖析了性与命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二者融合修炼,以达身心和谐统一;“采取口诀” 则介绍了在修炼过程中如何汲取天地之精气、转化自身精气神的具体方法;“烹炼口诀” 对火候的把握、精气的炼化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细致说明,强调修炼过程中时机与力度的精准掌控;“温养口诀” 讲述了在完成初步修炼后,如何持续滋养身心,稳固修炼成果,防止退转;“了性口诀” 与 “了命口诀” 分别从性功和命功的角度,阐释了修炼的高阶境界与最终目标,即实现心性的圆满觉悟和生命的超凡脱俗。书后又附《文昌帝君戒淫宝训》,力求尽详尽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的书
重播
马洛以450美元的代价,受聘于一名律师,到火车站跟踪一名年轻女性,任务很简单:别跟丢人,只须查明下榻旅馆即可。 然而马洛立刻发现事实绝不是这样,他决定买一张前往圣地亚哥的车票,追踪下去…… 与福尔摩斯或是波罗这样堪称完美的超级侦探形象不同,马洛并不比普通人高明多少,他孤独,有同情心,却不被人理解,但并不因此悔恨交加,而是默默独自承担这一切。
兰蕙小史
《兰蕙小史》是近代兰艺历史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兰谱。吴恩元、唐驼先生将自己毕生选育培植的兰蕙铭品尽数收录书中
茶疏
茶叶专著。明代 许次纾撰。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 (1597)。曾由许世奇刊 行,现存明代陈继儒 《宝颜堂秘笈》本、喻政 《茶书全集》 本、沈津《欣赏篇》等刊本。许氏有嗜茶癖好,与深得茶理 玄旨,并与辟茶园在顾渚的姚绍宪相善。每逢茶期,次纾必 趋姚家品泉细啜,探讨品评,绍宪遂罄生平经验秘诀,悉以 相授。故次纾茶理最精,归著此书。凡一卷,约四千七百字, 分36则,论述产茶、品第、采制、收藏、烹点等茶事诸多 方面。其中,论述产茶与采制时有所得,推翻前人秋茶品质 差不宜采摘的说法,记述茶叶杀青粗茶用蒸、细茶用炒,为 我国最早记载的炒制绿茶方法,描述烹茶、品评茶汤的情况 尤为精细详尽,记录古人结婚以茶为礼,亦为前人所未言。 故 《东城杂记》评价《茶疏》:“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书前有万历丁未年 (1607)姚绍宪、许世奇 序,后有许次纾自跋。
广嗣五种备要
清王实颖辑。五种。王氏博采《医宗金鉴》、《证治准绳》 、《东医宝鉴》 诸书有关妇产、儿科内容及平日累积之医方,分类辑成 《种子心法》、《保胎方论》、《达生真诀》、《新产证治》和 《全婴须知》五书。是书有论有方。包括广嗣、妊娠及保胎、临产、产后、护婴等有关注意事项。其中,《种子心法》强调有关生育问题的若干内容,如回天、选雌、寡欲、知时、知窍、疗治,并附有种子丸四方,丰富了性医学内容。
战国策校注[标点本]
又称《战国策鲍注补正》。训诂著作。元吴师道著。10卷。吴氏认为鲍彪虽然纠正了一些高诱的伪漏,但并不尽善。便用姚宏续注与彪注参校,又杂引各书加以考正;其篇第注文,仍按鲍氏原貌,只在各条下面用“补曰”、“正曰”加以增补、订正;书前列出刘向、曾巩所校33篇486章的次序,以存古本原貌。吴氏在《自序》中举出鲍注的大纰缪共19条,评论都很精到;书中随文驳正的,也很有条理。这是《战国策》的最佳注本。有《四库备要》本。
无常三启经
简称《无常经》,亦称《三启经》。佛教经典。唐义净译。一卷。主要内容是佛说世间有生、老、病、死,故不可爱。主旨叫人不要留恋世间,应等观生死。本经在序分前、流通分后各有一长段偈颂,这种组织形式为佛典中所仅见。据《释氏要览》卷下谓,送葬时“可令能者诵《无常经》并伽他,为其祝愿”。故本经当是佛教葬仪所用。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敦煌出土后,被日本《大正藏》以“疑似”收入第八十五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