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五百灵官爵位姓氏总录

    五百灵官爵位姓氏总录

    《作者:佚名道书。一卷。不题撰人。道教原有一位护法神,名为王灵官。“五百灵官”之说,出自武当山。传说净乐国王太子(即后来的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炼之时,国王命大臣率五百众,传启王命,部众忽僵仆不能举,同声要求愿从太子学道,后来五百部众得证仙位,成为五百灵官,今在武当山南岩官尚存五百尊明塑饰金铜铸灵官像。本书即为五百灵官神之名位谱录。曾刊入《重刊道藏辑要》斗集。今编入《藏外道书》第十八册 “传记神仙类”。

  • 道德经释辞

    道德经释辞

    《作者:王一清王一清,号体物子,明万历间道士。生卒年不详。少习儒学,但科举失败。因素喜读道家书,遂有绝尘之志,乃戴黄冠,游历东南各省,1590年入武当山。他在武当山“阅《道德经》八十余家注释”,认为那些注释“言多乖劣,罔合经旨,互有得失,罔见全书”,于是“折衷诸家之说,参之未发,直而注之,目曰《道德经释辞》”。其注写成之后,久未刊行。1597年春,王一清于京师白云观中遇宦官段某,与之谈道,段某遂拜王一清为师,乃出资刊行其《道德经释辞》一书。该书后被收入《道藏辑要》心集之中。明代许多道士在注解《道德经》时,往往仅以修炼之道进行阐释。王一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他说,“五千文之道,不只专言炼养,盖亦兼言治道。……若概以炼养之意释之,则隘矣,然非老子之旨也”。在他看来,“老子之道,极深研几圣人南面之术也”。因此,他非常注重《道德经》中的治国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救世情怀。这使他的《道德经释辞》在道教诸注中颇具特色。

  • 太华盖山三仙真君解冤灭罪度人心经

    太华盖山三仙真君解冤灭罪度人心经

    《作者:佚名太华盖山三仙真君解冤灭罪度人心经,一卷,收入《藏外道书》(第22册)

  • 文昌延嗣经

    文昌延嗣经

    《作者:朱珪《文昌延嗣经》全称《文昌应化元皇大道真君说注生延嗣妙应真经》,其中蕴含了丰富深刻的延嗣生育思想。《文昌延嗣经》秉持了“道生万物”的生命哲学和阴阳和合的生命孕育思想,它认为无嗣的原因在于纵欲竭精、触犯性禁忌、妻妾不和、婚配犯煞,因而与之相应的提出了持诵此经、敬惜字纸、筹办社仓等极具文昌信仰特色的延嗣措施。该经缓解了普通民众求嗣无门的巨大心理压力,扩大了道教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提出了不同于正统儒家的注重阴阳平衡的生育理念,通过宣扬因果报应和道德教化思想提升了社会道德文明水平。深入剖析这部道教科技文献,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和现实价值。

  • 黄石公素书注

    黄石公素书注

    《作者:张商英宋张商英注。商英序称《素书》为秦黄石公之书,《四库提要》以为商英伪撰并注。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商英注涉虚无而归黄老。

  • 黄白镜

    黄白镜

    《作者:李文烛一卷、续黄白镜 一卷。明李文烛(生卒年不详)撰。李文烛,字晦卿,自号梦觉道人,丹徒(今属江苏省丹徒县)人。撰有《黄白镜》、《续黄白镜》各一卷。古来修丹者,常以黄金白银比喻丹药之宝贵。又以其颜色比喻炼外丹先白后黄的变化状态。或借以言炉火修丹道而称黄白之术。李文烛则以内丹作黄白之说。他所撰《黄白镜》一书,专言丹汞之术,称土禀中央之气,色象故黄;铅禀西方之气,色象故白。称黄者为药,白者为丹;一药一丹,是谓黄白,自得丹药以至成仙。按其次序分二十六条,其前有自序,后有自跋。他所作《续黄白镜》收《醒醒歌》二十七则,《水心篇》五十则。卷末也有自跋。其跋云:“昔,余遭刘青田(刘基)累,几成孔北海(三国时孔融)祸。姑苏拙老独不避去,于是多老遂欲以修炼胎仙之法告之,故续此境”。题万历辛丑年(1601)午月。然万历辛丑距刘基死时(1375)二百多年,不知其受何累。所以《四库提要》称其“大抵荒诞之谈”。此书传本很少,《四库提要》据两淮盐政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现存《宝颜堂秘笈》本。

  • 神仙可学论

    神仙可学论

    《作者:吴筠唐吴筠撰。道教经书。收入其《宗玄先生文集》卷中。论述可用积学的方式成为神仙。在对神仙的看法上,本文不赞成嵇康的观点,而是认为神仙或是秉受异气而生,或是后天积学而成,集中论述如何通过后天的努力成为神仙。列举远于仙道的七种行为:以死亡为真,以生成为幻;认为仙必有限;强以存亡为一体,期待转生来世;陷于嗜欲,无法自拔;慕道之名,未得其实;养生莫究其本,务之于末;身栖道流,心溺尘境。近于仙道者亦有七种表现:情忘嗜好,不求荣显,以无为为事;刻志尚行,弃荣华、捐声色;忠贞奉上,仁义临下,恶杀好生;安贫乐道,以摄生为务;静以安身,和以保神;追悔以往,洗心自新;至孝至贞,至义至廉。论学仙之道时兼顾形神有无,颇周全。神仙可否学致的问题,自汉代以来即在道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对此作了一个总结。书中首先提出是否有神仙的问题,认为神仙不死“理无不存”,既有神仙则神仙可学。说成仙有不因修炼而致者,有必待学而后成者,有学而不得者,不能一概而论。又指出远于仙道和近于仙道的各七种情形,认为学仙道就是要“放彼七远,取此七近”。其结论为“神仙可学,炳炳如此,凡百君子胡不勉之哉!”实为宣扬道教神仙学之作。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 警世功过格

    警世功过格

    《作者:吕洞宾《警世功过格》是中国早期道教修道之士为善去恶的修行方法与宗教实践。教徒们按照基本的宗教戒律逐一对照自己的日常言行,并记录下善恶不同的行为以自勉自省,把个人行为分别列为功格(善行)和过格(恶行)两项,通过对照戒律和自我反省而为善去恶。后来这种修行方式逐渐流传民间被广泛采用,功过格以及相关的劝善之书不断出现。《警世功过格》是道教指导和规劝教徒行善戒恶、自我反省的劝善修行书。

  • 悟真篇正义

    悟真篇正义

    《作者:董德宁道教内丹修炼典籍,清董德宁对宋张伯端的《悟真篇》所作的注,三卷。民国守一子《道藏精华录一百种提要》对该书非常推崇,其言:《悟真篇》是张伯端所著,乃修丹之金科,为养生之玉律,后人纷纷释注,遂致惑乱真机、邪说横行,世传有薛(道光)注者,也总是伪诧,故著者数十家,尽是求明反晦,迨至清乾隆戌申元真子董(德宁)君,始将所得玄秘,详注于《悟真》之中,而阐其幽微,咸归正道,名曰《正义》,乃专言内丹之道,与《参同契》互相发明,斯张君(伯端)之本旨以显,学者宜精究而熟研之,则自可达其真际而不致认贼为子。该书的结构为:卷上对《悟真篇》中的十六首七言律诗进行注解,卷中对其中的六十四首七言绝句进行注解,卷下对其中的一首五言四韵、十二首〈西江月〉、又一首〈西江月〉、五首七言绝句及几首歌赋进行注解。注者董德宁认为:五言四韵一首乃总述药物作用,以及结丹功效;十二首〈西江月〉多是对修炼金丹进行注解;又一首言金丹的〈西江月〉之文气与《悟真篇》不同,且在张伯端的原序中,只言〈西江月〉十二首,今有其十三首,疑是后人所添;五首七言绝句虽言旁门之学,以及修性之徒,但无甚深奥之义。

  • 火莲经

    火莲经

    《作者:刘安火莲经(又名淮南王王行火莲经),一卷,汉 刘安 撰。见存《藏》外外丹书集成。

  • 大道通玄要[敦煌本]

    大道通玄要[敦煌本]

    《作者:佚名道教类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原书约三十卷,八十一品。敦煌本七件,约存六卷、二十七品左右。(1)P.2456(属卷一)。由两部分粘贴而成。后半部首题“大道通玄要卷一并序”,尾部残缺,存一百三十三行。(2)P.2466(属卷五)。首有标题,尾部残缺,存一百一十行。(3)P.2456(属卷六)。由两部分粘贴而成。前半部分卷首残缺,尾题“大道通玄要卷六”,存一百六十余行。(4)S.3618、北地17(属卷七)。前者保存较好,首尾完具,有标题,存二百零六行。(5)P.2363(属卷十二)。首残尾全,有标题,存四十九行。(6)S.3839(属卷十四)。首尾均残,存八十四行。(7)贞松堂藏本(属卷十四),首残尾全,有标题,存一百二十行。以上各写本《正统道藏》均未收。为佚失的重要道教类书,现存部分摘录道书精要,分品纂录,引书达五十六种。

  • 二六功课

    二六功课

    《作者:佚名一卷。旧本题明石室道人 (生平事迹与姓名均不详) 撰。原书所录按十二辰共分十二节。据 《四库提要》著录称 “自辰至卯凡十二节”,说明其书次序始于今日之辰而终于明日之卯。按十二节讲述每节调摄事宜。其大要言道家导引之术。二六,指一天中的十二时辰。古人认为,阳气在一天中不断消长变化,脏腑经络功能状态亦随之变化,故此,养生保健的方法也应相应改变。此书今少有传本,《四库提要》据编修程晋芳家藏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现存《说海类编》本。

  •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作者:佚名《太极左仙公请问经》,《正统道藏》题作《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末南朝初。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原经二卷,上卷有敦煌抄本(s135l号);下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名误题作「本行宿缘经」。本书上卷乃太极左仙公(葛玄)向「高上老子无上法师」请问修行善功之事。经文下卷乃葛玄向「太极真人高上法师」请问人生宿缘之事。谓世人各有本行宿缘命根,随先世善恶之不同而受命有异。罪福之报应如影随形,而报在三世。修道受戒者来世可得福报,作恶犯戒者生受刑罚考治,死入地狱受苦,来世转生为 ... 仆役或边夷残疾。全书主旨在劝人修道行善。

  • 栖云笔记

    栖云笔记

    《作者:刘一明搜集刘一明在栖云山、兴隆山名胜古迹中所撰的大量碑刻文字、对联,为道教殿堂所作的募疏序、为时人及道教人物所作的传记,以及大量的诗词歌赞,对于研究刘一明的生平及其易学思想,研究甘肃省名胜古迹、历史,地理,人物,民俗都有着重要价值。

  • 老子化胡经[敦煌本]

    老子化胡经[敦煌本]

    《作者:佚名亦称《老子西升化胡经》、十卷本《化胡经》。唐《化胡经》传本之一。(1)S.1857、P.2007,系卷一。首部均略残,有经题,存一百二十七行。开首二十行为“魏明帝”撰《老子化胡经序》,以下为卷一《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概述老君自殷汤以来变化法身,在中国及西域各国说经教化之故事,宣扬佛、道、摩尼三教“混齐同归”。(2)S.6963,系卷二。首部略残,存三百二十四行。列举“九十六种外道”之名称及所部鬼神数,末载驱散邪鬼外道之偈文一首。(3)P.3404,系卷八。首部微损,尾题《受道》,存二百七十八行。言老君在西域诸国讲说教义戒律之事。(4)P.2004,系卷十。首尾完好,题《玄歌》,存二百四十二行。收入化胡诗歌三十余首。早在东汉佛教初入中国时,已有老子西入夷狄,化为佛陀的说法。西晋王浮始造《化胡经》,贬斥佛法,从此化胡说成为佛道二教长期激烈争讼焦点之一。六朝至唐宋时,道士所作宣扬化胡说之经典非止一种,十卷本《化胡经》即其中之一。元至元年间(1264—1294),道士与僧人争讼失败,世祖诏令焚毁道经,《化胡经》乃全部佚失。敦煌所出写本,为研究佛道二教有关化胡争讼史提供了极重要资料。

  • 老子道德经序诀

    老子道德经序诀

    《作者:葛玄道教经典。原题“太极左仙公葛玄造”。葛玄为三国时东吴道士。《隋书·经籍志》著录作《老子序诀》一卷,盖原为单行本。《正统道藏》未收,但有不少《老子》注本前节录此经以为序文。敦煌道经《老子五千文》、《老子河上公注》、《玄言新记明老部》等亦取此经为序文,或作单行本一卷。S.75,P.2370、2407、2584,S.1585,P.2596、2435、2462,贞松堂藏本,P.2329,Дх.2761。各本皆有残缺,相互校补,大致可恢复原经旧貌。此经围绕《老子道德经》问世及传授过程,极力神化老子其人其书。经文分五段。第一段言老子降生及授尹喜《道德经》故事。第二段言河上公授汉文帝《老子章句》神话故事。第三段引“太极左仙公”之语,重复前二段故事,但更加以神化。第四段引“道士郑思远”(即葛玄弟子郑隐)之语,言徐来勒、葛玄、郑隐一派道士传承《道德经》之事。第五段《太极隐诀》,为六朝道士传授、念诵《道德经》之仪式和秘诀。

  • 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

    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

    《作者:老子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二卷。汉魏六朝至隋唐时期道教徒传授诵习之《老子道德经》文本。其文删定《老子》经文为五千字,故又称《五千文》,或称系师(张鲁)定本。又因经文前有吴道士葛玄所撰《老子道德经序诀》,故称葛本。现存敦煌唐人残抄本《五千文》后,又附録有道士传经盟誓词,或附録《十戒经》。今删去序诀及盟文戒文,仅録经文。底本出处:上卷P・2584号抄本、下卷S・6453号抄本1。参校本:P・2329号、P・2375号、S・189号抄本。

  •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敦煌本]

    《作者:佚名道教经典。P.2399、Дх.1870+1622+240、S.2915。一卷。约成书于东晋、南朝。P.2399保存较完好,卷尾有标题。诸件除去重复共存经文二百四十四行。经中载“空洞灵章”(颂诗)三十二首,谓三十二天帝君侍卫元始天尊及诸神游宴于上天,诸天欢乐,祥异纷呈。三十二天帝君乃各诵《空洞灵章》一首,赞颂诸神游宴之乐及上天功德。谓有道者闻听或诵咏灵章,可福延万祖,魂神升天,保国主太平,以至身生水火,飞行上天。《正统道藏》未收。

  • 道德经[唐易州龙兴观碑本]

    道德经[唐易州龙兴观碑本]

    《作者:老子龙兴观道德经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龙兴路附近龙兴观遗址内。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李隆基亲注《道德经》,并颁布于全国,以供当时人们学习,为存世的道德经幢中形体最大、年代较早、保存最完整者。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观是中国唐代北方道观,现仅存道德经幢及三通石碑。经幢通高约6米,由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幢顶青石质,余皆汉白玉质。幢座是八角形石基上雕束腰仰覆莲花座,现在仅露出上层的仰莲座部分,其他部分被新建的四角形保护亭的台基包砌。幢身为八角柱体,高4.29米、直径0.9米,每面宽0.4~0.42米,由上端略短下面较长的两块完石衔接雕成。正面上额刻标题“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注”楷书18字,下刻开元二十年十二月十四日玄宗诏书。下镌刻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并御注,后有“奉敕”造幢人“易州刺史兼高阳军使赏紫金鱼袋上柱国田仁琬”及唐人题记。幢顶仰莲座上雕屋殿建筑,八角形屋顶的屋面雕饰小脊与瓦垄。檐下角梁以一斗三升栱承托,补间铺作置散斗。其整体造型模仿唐初兴起的佛教经幢形式。龙兴观道德经幢虽无书丹者姓名,但根据幢身书体,对照现存苏灵芝书《易州铁像颂碑》等其他碑刻,应为唐代书法家苏灵芝所书。经文笔画清晰,潇洒飘逸,风神尤佳,对研究《道德经》版本、唐代书法等方面具有极高价值。

  • 会心集

    会心集

    《作者:刘一明《会心集》包括《会心内集》和《会心外集》,大约完成于嘉庆六年刘一明68岁时。在《会心集》开篇序言中,刘一明介绍了其基本内容和写作缘由:余自得仙留龛谷之旨,实会的盈天地间者,皆是阴阳之象;盈天地间者,皆吾性命之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可以一道而贯无穷之道,可以一心而统无数之心,纵横逆顺,左右前后,黄芽满地,白雪飞空,信步走去,头头是道。故生平因物书怀,就事写意,无非会之于心,发之于言,故将吟咏拙句,编为内外二集,分为四卷,名曰《会心集》。愿结知音道侣,早会性命之道于一心,勿为旁门曲径所误可也。至于集中所会之是非,余亦弗知,惟有会道于心者自知之耳。刘一明告诉人们,《会心集》中的诗词曲是他得了道教内丹学传承之后“会之于心,发之于言”的吟咏。众所周知,诗词曲都属韵文,是典型的文学体裁,一般说来,其内容以抒情为主,也可以有叙事和说理。而《会心集》中的400余首诗词曲,其数量最多的作品却是“说理”的,其次才是“抒情”的,也有少量叙事作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会心集》中的作品所说之“理”不是寻常之理而是玄妙的“道理”;其所抒发的“情”也并非人之常情,而是别具一格的“道情”。因刘一明“会之于心”的“道理”和“道情”与众不同,《会心集》“发之于言”的诗词曲也就具有了不同于普通诗词曲的特殊价值。

猜你喜欢的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德国国防出版社1972年出版。中译本由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七二级工农兵学员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10月出版,共14.8万字。该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对法国记者提出的40个问题进行答复的汇编,主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海军战略进行了回顾与总结。邓尼茨根据德国和英国的军事实力、地理条件,阐述了德国以潜艇为核心的海军战略与战术。他认为,德国在欧洲崛起后需要向外扩张,而英国历来采取抑制欧洲大陆强国的政策,德英战争不可避免。英国的海军实力较强,但英国是个岛国,海上交通线是其赖以生存和进行战争的生命线。一旦战争爆发,德国海军最重要的战略是对英国采取慢性绞杀,开展商船袭击战,切断其海上交通。而潜艇部队是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最有效、最经济的力量。在潜艇使用上,主张集中使用兵力,把潜艇派往运输频繁、对潜艇防御薄弱的海区,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战果;利用暗夜出敌不意地进行近距离水面袭击,采取多艇作战的“狼群战术”,集中攻击敌方运输船队。邓尼茨强调现代战争中制海权的重要性,认为制海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邓尼茨指出,由于德国的潜艇部队缺乏足够的空中掩护和抗雷达能力,导致1943年5月以后连遭败绩。另外,书中还宣扬了I.康德唯心主义的“绝对命令”原则,认为军人只需履行职责,不必过问政治,历史由少数“伟人”的意志和性格支配,战争胜负取决于武器装备。

糖霜谱

一卷,宋王灼撰。他的家乡遂宁以盛产糖霜(指冰糖)闻名,遂总结种植甘蔗和制糖技术,大约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写成此书。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关于甘蔗和制糖的专著。分为七篇,首篇题“原委第一”,叙述唐大历年间邹和尚始创制糖霜之事。自第二篇以下,都没有标题。今以其文考之,第二篇言以蔗为糖始末。言“蔗浆”始见《楚词》,而“蔗糖”始见《三国志》。第三篇言种蔗。第四篇言造糖之器。第五篇言结霜之法。第六篇言糖霜或结或不结,似有运命,因及于宣和中供御诸事。第七篇则糖霜之性味及制食诸法也。葢宋时产糖霜者,凡福唐、四明、畨禺、广汉、遂宁五地,而遂宁为最。灼生于遂宁,故为此谱。所考古人题咏,始于苏、黄。案古人谓“糟”为“糖”。《晋书·何曽传》所云“蟹之将糖,躁扰弥甚”是也。《说文》有“饴”字无“糖”字。徐铉《新附字》中乃有之,然亦训为“饴”,不言蔗造。铉,五代宋初人也,尚不知蔗糖事。则灼所徴故实,始于元佑,非疎漏矣。惟灼称糖霜以紫色为上,白色为下。而今日所尚,乃贵白而贱紫。灼称糖霜须一年有半乃结,其结也以自然。今则制之甚易,其法亦不相同。是亦今古异宜,未可执后来追议前人也。 

太上老君说解释咒诅经

经名:太上老君说解释咒诅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宋间。假托太上老君为尹喜真人说解除咒诅厌魅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劝人请道士诵经,以解除恶人咒诅厌祷。
  

江苏省通志稿古迹志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古迹志。尹志古迹古都邑入舆地,按苏省地域自春秋以来,宫苑之类,已有旧迹,孙吴东晋而后,更难指数,今拟立古迹志。凡历代京都宫殿苑省府廨陵墓之属及郡县镇戍故城垒等,见正史,通鉴,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汜胜诸书及建康实录,六朝事迹一应图经地志、明清一统志者,皆参考互证,务求翔实。

毛诗写官记

清毛奇龄(1623—1716)撰。四卷。奇龄有《西河全集》已著录。自序谓“依汝南太守听写官言诗,忆而录之”,实则托名假设问答而已, 自记其说诗之语凡一百八十八条。因其好为异说,时有过于偏执。李塨所作序目云:“尝以诗义质之先生。先生曰:‘予所传诸诗,有未能改者数端,如以《十亩之间》为淫奔,以《鸱鸮》 为避居于东,……凡此皆惑也’。”盖所记多为早年之见,后对书中讹误有所察觉,唯已雕版,不及修改。有《西河合集》本。

阿毗昙八犍度论

凡三十卷。印度迦旃延子造,苻秦僧伽提婆与竺佛念共译于建元十九年(383)。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书乃阿毗达磨发智论之异译本。犍度,意译为聚,积聚之义。以其篇章共有八聚,故称八犍度论。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