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吕祖忠孝诰

    吕祖忠孝诰

    《作者:吕洞宾吕祖《忠孝诰》为道教劝善文献,由吕洞宾(纯阳子)分《忠诰》《孝诰》各三卷,共六卷,选录 “精忠至孝” 者共 108 人并系以赞语,强调忠孝为入道之基、成仙成佛之本。忠孝为道之根本:“忠孝之至,可以格天地、泣鬼神…… 可以为贤圣”,离忠孝则非仙非佛。 立教精神:以 “忠”“孝” 化世,使 “人臣依于忠,人子依于孝”,浅近易从。 结构与体例:分忠、孝两诰各上中下三卷,列神名并赞;另有序、总论、总跋等。 拜诵之法:宜 “朝夕拜诵,广布人间”,可用钟鼓通幽冥、七星水洗心、清香接灵;众神名讳多不宣诵,以表敬慎。 诚为核心:“忠而不诚是谓伪忠,孝而不诚是谓伪孝,去伪求纯,以诚为至”。 践履之要:居家尽孝、事君尽忠,各安其分;以 “诚”“敬”“恒” 存心行事。

  • 周易参同契译注

    周易参同契译注

    《作者: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道教经典。东汉魏伯阳撰。三卷。书中借用乾、坤、坎、离、水、火、龙、虎、铅、汞等法象, 以明炼丹修仙之术。大旨是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于一, 能“妙契大道”,故名。为道家系统地论述炼丹的最早的著作。道教奉为“丹经王”。后蜀道士彭晓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其说解“大率以乾坤为鼎器, 阴阳为堤防, 水火为化机, 五行为辅助, 真铅为药祖,互施八卦,驱役四时, 得药忘言, 假易显象”(《道藏目录详注》)。宋朱熹有《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此外注解尚有四十余家。多收入《道藏》第621—629册。

  •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

    《作者:蒋维乔蒋维乔于 1914 年写成,该书多依循道家理念与方法。蒋维乔青年时身体孱弱,深受疾病困扰,后通过钻研静坐养生之法,成功治愈自身的结核恶疾。在创作这本书时,他融合自身锻炼经验,同时受日本人冈田虎二郎与藤田灵斋倡导的静坐法影响。书中内容力图用近代科学成果阐述 “静坐” 的原理和方法,比较注意剔除传统养生术中掺杂的神秘怪异的附会。其静坐方法部分来源于《医方集解》中的《勿药元诠》,涉及调息等内容,还杂糅了小周天等道家功夫,目的在于帮助练习者防病治病、祛病长寿,对调理身体机能、促进健康有一定指导意义。此书问世后反响热烈,“书出版后,购者络绎不绝,近则各省,远至南洋,无处不有学习之人”,且 “此书行销数十万册” ,蒋维乔先生也因此被聘到多所学校演讲 “静坐法”,影响广泛。《因是子静坐法续编》在佛学栏目。

  • 道家养生学概要

    道家养生学概要

    《作者:萧天石又名《道家养生学》。5卷。萧天石编撰于1963年。台湾自由出版社印行,1983年版,收入道藏精华外集之一。该书共分五卷。卷一共十八章,内容有:道家学术旨要;道学源流概述;道藏与道藏精华简述;丹道派修真要旨;道家静坐养生要诀;简述静坐入门法要;仙学指微;谈丹品与丹法;炼丹诀要;九层炼丹法;丹法下手功夫;丹道派养生纲要直指;结丹诀要;玄宗指要;仙传玄机口诀;修真秘旨。卷二共十七章,内容为:丹道门各派要旨简述;文始派修真要旨;北派修真要旨;南派修真要旨;悟真篇提要;东派修真要旨,西派修真要旨;三丰派修真要旨;中派修真要旨;青城派修真要旨;伍柳派修真要旨;三峰派修真要旨;谈自然法派;谈无为法派;谈房中家与房中术,谈左道旁门之术,谈导引乘蹻存思服气之术。卷三共四十章,内容有:炼心诀要;静心诀要;养心诀要;止念诀要;息妄心诀要;守窍诀要;炼性诀要;养性诀要;谈精气神三宝;全真道养生诀要:炼精诀要;炼气诀要;炼神诀要;还虚诀要等等。卷四共十七章,内容为:谈逆字诀、忘字诀、损字诀、息字诀、静字诀、化字诀;谈日用养生工诀;谈养老诀要,行法诀要、立法诀要、坐法诀要、睡法诀要等等。卷五共十二章,内容包括:谈道家修为与人品;谈超凡脱俗;谈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谈看空一切、放下一切;谈行善立德法门;学道要语;修道法语;养生药言;玄门太极长生功等等。

  • 道海玄微

    道海玄微

    《作者:萧天石萧天石著。台湾自由出版社印行,1981年版。收入道藏精华外集之二。全书凡六卷,分开可作六书看。卷一“圣功神化道大乘集”,附图十七幅,内容有:静学与内圣心法概述;道家静坐十二心法;静坐养生的原理和诀法;道家性命双修长生法要;道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千圣不传之长生睡功诀法;天玄子养生经验谈。卷二“先天道无极门长生丹法”,附图四十三幅,内容有:先天道窍谈;先天道玄旨;全真道长生活法天机;吕祖沁园春丹词秘解;道家三玄显密论;炼丹须识真火候;历代诸真口诀及胎息诀节辑;人类的长生不老术。卷三“道家养生药言辑要(道家养生秘旨)”,内容有:中老年人养生要诀;健康长寿与长生不老的基本问题。卷四“儒家圣脉及其内圣修养心法”,内容有:石屋金言四则;儒家圣功神化之道;王阳明究竟话头之辨;王船山别传之学——丹道与禅道。卷五“道海外集”,附图七,内容有:老子圣义阐微;老子新传——附司马迁老子本传;陈希夷新传及其道法(内附真传睡丹诀);道家白玉蟾真人其人其书;四川活罗汉光厚老禅师佚事(三昧真火秘功);刘止唐与四川刘门道;青城道人李八百长生妙道简述;历世真仙体道秘要;道教旨要概述;道家丹鼎派源流简表。卷六“敦煌秘籍道书真迹(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本)”。【图片参阅PDF版】

  • 敲爻歌直解

    敲爻歌直解

    《作者:刘一明刘一明撰,解读吕洞宾《敲爻歌》

  • 黄庭经全解

    黄庭经全解

    《作者:佚名明万历时期刊本,包括《黄庭内景经》二卷和《黄庭外景经》一卷。李一元注,谢迁之校,贾应壁订。《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约出于魏晋之际,分为《黄庭内景经》和《黄庭外景经》,大旨在于服气以养精神,主张固守精神,则身形可以长存。李一元的注释可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黄庭经》中关于道教存神养气的修持之术等内容。

  • 黄庭经注

    黄庭经注

    《作者:蒋国祚黄庭经注本,清蒋国祚注,黄庭内景经一卷,黄庭外景经三卷,收于《重刊道藏辑要》尾集。

  • 黄庭经秘义

    黄庭经秘义

    《作者:冷谦回杨子着;古仙经,澹元冷谦注,道藏精华第三集之五。

  • 太上黄庭经注

    太上黄庭经注

    《作者:石和阳明末清初的石和阳撰著,清乾隆时李明彻评阅。石和阳号嵩隐子,河南南阳人,本儒士出身,于理学颇有研究,擅长著述。 该书是一部道家养生专著,以《黄庭经》为蓝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每卷末都有后记总结概括其大意。上卷论天人相应,以及外练筋骨、内练精气神得以长生久视之理;中卷指出人身先天根本,直论双修奥妙,包括阴阳、性命、离坎,身心一切发明,周身关,清静内观,固精养气,运通任督,进汞抽铅,伏虎降龙等要诀;下卷复伸明修真法度,药物名象,还返之机关,取坎填离,复回本体,而生大药,乾坤交姤,而结灵胎,金丹入鼎,火候温养之功,而调神化,直至无为,以超凡圣,泄尽天机,直言口诀,即天仙之道毕矣。清乾隆五十八年有白云山房刊本。

  • 太上黄庭内景玉经

    太上黄庭内景玉经

    《作者:佚名道书。《黄庭内景经》注本之一。三卷。吕洞宾等诸真合著。卷首有东华帝君、钟离权、苏普彻之序。苏序云:“恭恳八洞轮注秘典表奏太清,荷蒙恩允,特敕吕真人主席陪从诸真错综宣注,其奥旨未易明晰者,则另延各真以阐发之,更召余为参总,传五日校阅一次,方信黄庭之有托也,因会吕真人暨众真相述其意。”可知本书为乩笔托名之作。本书按《黄庭内景经》三十六章顺序依次作注,注文之中分别标有吕洞宾等八仙及其他真人名号。全书以修养之道作注。阐述头面四肢脏腑诸神之情形,教人导引呼吸之法,以求寿世长生。卷末附有李白跋语及广化子附记修真口诀。本书曾刊入《重刊道藏辑要》尾集。今编入《藏外道书》第十册“摄养类”。

  • 太上黄庭外景玉经注

    太上黄庭外景玉经注

    《作者:佚名原题“务成子注”。务成子应为隋唐时道士。唐玄宗开元中敕撰《初学记》,已引述“太上黄庭经注”。今本一卷,收入《云笈七签》卷十二。本篇分《黄庭外景经》为上中下三部,逐句解释其名词术语及修养要诀。注文强调修道者应宝精惜气,存神守一,使精气不泄,魂神不去,常守丹田,则病邪自去,自然长生。其说符合原经本义,文字亦简明晓畅。

  • 黄庭经解

    黄庭经解

    《作者:刘一明《黄庭经》作为道教上清派的核心经典,长久以来一直被内丹家们奉为圭皇,其在道教修炼理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这部经典的深奥与晦涩,也让许多寻求道教真谛的学者望而却步。为此,清代道教大师刘一明以其深厚的道学修为和独到的见解,对《黄庭经》进行了详尽的注疏,使得这部经典更加易于理解和领悟。

  • 黄帝四经译注

    黄帝四经译注

    《作者:佚名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的道家黄帝学派的著作。书的四篇释文、注释单行本于1976年出版,书题是《经法》。此书指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帛书中的四篇佚书,原来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发现于1973年。唐兰先生提出,此四篇佚书即《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四经》。全书均用韵文写成,各篇题目分别是:《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经法》论以法治国,《十六经》讲政治、军事策略,《称》提出施政执法应注意的问题,《道原》是论述道的专章。《经法》分9节,《十六经》15节,各节都有标题。《称》、《道原》不分小段。此书成于战国时期,出土的帛书则是西汉时所埋藏。此书是黄帝学派著作,出自道家。各篇均以道作为理论基础,道被说成宇宙的本原、万物的灵魂、思想行为的准则。主张文武并用,刑德兼行,以法为符,无为而治,实行保民、爱民和养民政策。承认等级制的合理性,并极力加以维护。提倡慈惠爱人,诚信谦卑、节俭寡欲,反对纵欲和聚敛财富。将战争划分成为利、为义、为行忿3种,认为只有义战才能得到拥护。用兵上讲求师出有名,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扬长避短。上述观点与道家老、庄一派差异较大,而与文子甚为相近,申不害、慎到著作中亦有与此书类似之处。《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之书计12类26种,首列此书,后亡佚。

  • 关尹子译注

    关尹子译注

    《作者:尹喜相传为春秋战国之际的道家人物。或说他姓尹名喜,曾经担任过函谷守关的官员。《吕氏春秋·不二篇》称他的思想特点是“贵清”。《庄子·天下篇》中将他与老聃并列,以赞赏的语气说他们是“古之博大真人”。关尹子主张“在已无居,形物自著”(自己不存私心成见,则有形之物自然彰显),他的行为“未尝先人而常随人”(从不争先而常随顺别人)。道教经书说他擅长图谶之学,隐德修行。在函谷关见絮气东来,预知有真人经过此地,于是在关下守候,果然遇见老子。老子曾应其所求,在此写成《道》、《德》上、下篇五千言,留传世上。后来随同老子西去流沙,莫知所终。道教尊为“文始先生”、 “无上真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关尹子》九篇,早已佚失。今传本为唐末五代间的方士所作,多杂三教言词。

  • 清静经图注

    清静经图注

    《作者:佚名混然子王道渊 纂图,水精子增注。清同治十一年余明善重刻本。<br/><br /> <br/><br />

  • 太上清静经

    太上清静经

    《作者:佚名清静经注本,上阳处士注解,上阳处士生平事迹不详。收于《道书一贯》。

  • 悟真篇约注

    悟真篇约注

    《作者:陶素耜清代著名道教丹家陶素耜(1650—1723)所著的内丹学经典注本,收录于其丹道著作合集《道言五种》中。陶素耜原名陶式玉,号存斋,康熙年间进士出身,官至两淮盐运使,后因仕途失意潜心修道,得南宗丹法嫡传,并与仇兆鳌等丹家交游论道。其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完成《参同悟真注》自序及《杂义二十条》,后又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补《悟真篇约注·杂义》,终成此书。该书以北宋张伯端《悟真篇》为阐释核心。作为与《周易参同契》齐名的“丹经之祖”,《悟真篇》主张“性命双修”的内丹思想,但因文辞隐奥令后世学者难窥真义。陶素耜以“约注”为旨,通过三方面创新实现丹道理论的通俗化:其一,将外丹术语转译为内炼实践法门,如以“内药外药相通”揭示天人感应之理;其二,融汇陈致虚《金丹大要》、陆西星《玄肤论》等南宗、东派精华,构建性命双修的完整体系;其三,摒弃传统丹经的隐喻风格,以直白语言解析火候、药物等核心概念,使初学者亦能入门。书中对“炼己筑基”“先天一炁”等关键修炼次第的阐释,成为清代丹道理论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该书原刊于《道言五种》清康熙遗经堂本,后经嘉庆、道光及民国多次重刻,现存翼化堂本等版本均被收入《藏外道书》第十册。其学术影响深远,西派宗师李涵虚在《道窍谈》中多次征引陶注,清代至民国的内丹典籍亦多受其“以儒释道”的注经范式启发。作为融合南北宗丹法、贯通理论实践的里程碑式注本,《悟真篇约注》至今仍是研究宋明以降内丹学演变的核心文献之一。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旨

    《作者:佚名经解类典籍。又名《清静经原旨》。《淸静经》注本之一。一卷。题为“汾水居士注释”。末附王风声肩艺林所作之序和跋,谓此书成于民国三年(1914),并附王,柳二人所作诗七首。全书以请静工夫作解,参以曰用伦常之道。指出“清静、性命、阴阳之理,同一义也”。“其清由静生,静由真觉,真觉由悟,如是之推,此经何尝有字。可称无字经矣。而悟者必须先打眼力考察真师良友时谈性理,陡然言下见性,即为觉悟真空,再就有道而正焉,彼此心心相印,大觉无疑,即为得诀,又为两相授受之薪传者也,是经之注,专为升堂入室者观,其门外汉,必不为然”。其注间引禅理。今编入《藏外道书》第三册“经典类”。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

    《作者:佚名八洞仙祖合注,收入重刊道藏辑要。

猜你喜欢的书

唐·吉诃德

唐·吉诃德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萨维德拉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出版的长篇反骑士小说。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却”(拉曼却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做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文学评论家称《唐·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续茶经译注

续茶经译注

三卷。附录一卷。清陆廷灿撰。陆廷灿,字秩昭,嘉定 (今上海市嘉定县)人。生卒年不详。曾任崇安县知县,候补主事。著有《续茶经》外,还有《南村随笔》、《艺斋志》。从唐代以来,茶品首推武夷,武夷山即在崇安境内,廷灿崇安知县,悉知其情,任职期间已成草稿,归田后编撰成《续茶经》及其《附录》。是书前载陆羽《茶经》原文,并从其原目广采诸家茶说以续之。上卷续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中卷续茶之器。下卷分为六部分,下卷之一续茶之煮。下卷之二续茶之饮。下卷之三续茶之事。下卷之四续茶之出。下卷之五续茶之略。下卷之六续茶之图。书后载有《附录》,主要记述历代茶法。茶法,陆羽《茶经》本无此目,而是廷灿另补的,征引繁富,其法切实可行。现存雍正中刊本、雍正乙卯寿椿堂刊本、《四库全书》本。

慎斋遗书

慎斋遗书

综合类著作。明周慎斋撰。十卷。慎斋名之干,太平(今属安徽)人。临床治验丰富,在医林颇具影响,撰有《周慎斋三书》、《脉法解》等。本书系周氏门人记录整理,成于万历元年(1573)。卷一至卷五论述脏腑阴阳升降及五行亢害承制、望切脉、二十六字元机、用药权衡与药物炮制、古方解、古今名方等; 卷六至卷十分寒热、辨内外伤、九十八种病证的证治,并附以验案或方剂。周氏对《内经》、《伤寒论》研究有素,医术高超。书中介绍的理、固、润、涩、通、塞、清、扬、逆、从、求、责、缓、峻、探、兼、候、本、寒、热、补、泻、提、越、应、验二十六字元机,对临床辨证用药有一定参考价值。周氏运用古方,不拘成规,善增损化裁,随证加减,颇有可取之处。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一九五九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盛燮荪《周之干和他的<慎斋遗书>》(《中医杂志》1982.2.9)可供参考。

采访本记

采访本记

采访系列记录了曹聚仁先生从抗战到内战时期的采访经历和所所闻,以及在时代巨变中的复杂意绪。《采访本记》叙述始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中日纠纷,重点在于九·一八事迹、淞沪战役、七七事变,一直到南京沦陷,与《采访外记》所叙战地八刚好接榫。曹聚仁先生致力于使其成为人民的战史,亲临战场,搜集第一手材料,既有敌军文件,日记以及俘虏口供,也有官方公布文书既参阅友邦人士的报道与批评,也研讨专家的论著。全书包括引论,日本侵略战序幕,全面抗战初页三部分,叙述战事,不蔓不枝,分析战争背后的动因,资料翔实,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胜也罢,败也罢,只不过要和敌人讲和,如作者所言,这部书可说是蒋百里氏此语的有力注解。

北征录

北征录

明金幼孜撰。一卷。永乐八年(1410),成祖北征阿鲁台,幼孜扈从出塞。自二月十日出征,至七月十六日回京,于行军途中据鞍起草。详记成祖言行与作战情况,以及行军路程、气候、见闻,实为随军日记。为研究明与蒙元残部斗争以及经营北部疆域的重要资料。

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

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

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简称大妙经,唐 达磨栖那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