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
俏皮话
《作者:吴趼人》《俏皮话》,作者署名“趼人”“趼”“趼廛”,标“杂录”。其中部分篇章,最初散见于光绪年间各报刊。后经作者辑录、修订,并加以续写,连载于《月月小说》第1—5号(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五日至三十三年正月十五日,1906年11月1日—1907年2月27日)、第7号(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十五日,1907年4月27日)、第12—16号(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至三十四年四月,1908年1月18日—5月)、第18—20号(光绪三十四年六月至八月,1908年7月—9月)。凡一百二十六题一百二十七篇,首冠小序一篇。宣统元年(1909)由上海群学社据《月月小说》抽印为单行本。本全集即据《月月小说》连载本加以点校收录。
-
电术奇谈
《作者:吴趼人》二十四回。署“日本菊池幽芳原著”,“东莞方庆周译述”,“我佛山人(即吴沃尧)衍义”,“知新主人(即周桂笙)评点”。发表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至三十一年六月《新小说》第八至十八号,标“写情小说”。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单行本,1923年3月又由世界书局出版。本书是根据日本小说原著改写而成。卷末我佛山入《附记》云:“此书原译,仅得六回,且是文言。兹剖为二十四回,改用俗话,冀免翻译痕迹。”“凡人名皆改为中国习见之人名字眼,地名皆借用中国地名。”“书中间有议论谐谑等,均为衍义者插入,为原译所无。”可见作者实际上进行了再创作。书叙英国技师喜仲达在印度采矿,与高兰酋长之女林凤美相爱,但是由于阶级、种族、宗教的不同,难图婚姻。仲达返英,凤美一往情深,相随远渡重洋。船抵韶安,凤美暂寓客栈,仲达只身前往伦敦,欲向大牧师求取结婚允许状。临别凤美以珠宝一箱赠仲达,中有镂花金镯一副。仲达寓友人医学士苏士马家。士马素习催眠术,自炫其能,误用电将仲达击毙。士马弃尸于河,囊卷仲达珠宝钱钞,潜逃于法。凤美久等仲达不归,追寻至伦敦,托侦探甄敏达访查,杳然无踪。凤美抑郁独居,几为奸人所骗,轻生投河,幸被报贩钝三所救。钝三面目歪斜丑陋,但对凤美忠恳肫挚。凤美易名李赛玉,侧身梨园,名噪一时,法国戏院以重金聘至巴黎演出。苏士马一见销魂,以镂花金镯相馈。凤美大惊,原来正是自己当日赠与仲达之故物。士马谋财害命之迹败露,自杀。钝三触电,忽然恢复本相,原来他就是喜仲达,当日并未死,只是声貌改变,迷失本性,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本书熔言情小说与侦探小说于一炉。情节诡奇,扑朔迷离,有草蛇灰线、匣剑帷灯之妙;叙情处,秧冶绵密,开近代通俗娱乐小说之先河。
-
囚绿记
《作者:陆蠡》现代散文集。陆蠡著。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8月初版。列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六集之一。全书分为3辑,收1938年至1940年间在上海“孤岛”时期所写的散文11篇和《序》。这是作者短暂一生中留下的最后一本散文集。作者生性宁静澹远,诚实内向,但在战乱年代里,“天天被愤怒所袭击,天天受新闻纸上的消息的磨折”(《池影》),而失去心理上的平衡,“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于是他把这些“心灵起伏的痕迹”,“吞吐的内心的呼声”,“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序》)。作者在本书中进一步发展内心剖析、哲理探究的写作倾向,从生活实感中提取人生经验,对日常生活现象体味甚深,把自己的人格色调表现出来。例如,在《私塾师》一文中,他写出蒙师的落伍和穷困,觉得“他没有资格教孩子,但他有生存的权利”,对这类小人物的命运寄予理解和同情。在《独居者》中,他透过人物乐观的表象发现痛苦的心灵。在《囚绿记》中,从被囚禁的一枝常春藤上发现它“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习性,藉此歌颂了“永不屈服于黑暗”、执着追求自由和光明的精神品质。他的散文从小处落笔,力求微中见著,以诚挚谦逊、厚实蕴藉的人品文风而获得读者的好评。
-
上海三十年艳迹
《作者:吴趼人》原名《胡宝玉》,又名《三十年来上海北里怪历史》,署“老上海撰”。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上海乐群书局出版。全书分为八章,章下或分若干小节,末附二表:《上海洋场陈迹一览表》《上海已佚各报考》。汪庆祺(维甫)编《我佛山人笔记》卷四即为该书,但改题《上海三十年艳迹》,且取消按章节编排之体例,将正文及附录统编为二十五题,题目多用名妓姓名。据汪庆祺(维甫)《我佛山人笔记四种·序》称,包括《上海三十年艳迹》在内的四种笔记,“虽非(吴趼人)先生手编,然皆经先生斟酌改削者也”。可见吴趼人对于汪庆祺改《胡宝玉》为《上海三十年艳迹》,以及体例的变动、个别文字的修饰,是完全认可的。而且将两者比较,书名取《上海三十年艳迹》更为确切,编排也更为眉目清楚,文字也更为干净简洁。因此本全集即据《上海三十年艳迹》加以点校。但此次作了两点变动:其一,原《胡宝玉》第一章《发端》,实为该书序言,而汪庆祺予以删汰。此次将其录于书首,并改题《自序》。其二,《上海三十年艳迹》原第二十篇《花丛事物起原》,与第二十四篇《洋场陈迹一览表》同属一类,故将其后移。
-
人生不过如此
《作者:梁实秋》梁实秋著。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你说它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一书,是梁实秋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的作品集。梁实秋先生从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到晚年,他从北京到西南,再到台湾,辗转;去过欧洲和美国,跋涉。体验过酸甜苦辣百味人生,耳闻目睹身经世态万象。这是梁实秋先生人生中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履迹,也是这有常无常、有涯无涯人生际遇变迁。 看梁实秋的人生,体会“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的人生美学,愿我们大家也能够不计较真与伪,得与失,贵与贱,富与贫,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
小城春秋
《作者:高云览》当代长篇小说。高云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在中国当代文苑里,这是1部较早以长篇体裁表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和知识青年成长的作品。故事发生在1927—1936年间的海岛小城厦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武装御侮。《鹭江日报》副刊编辑吴坚在报上发表社论抨击投降政策,在斗争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石匠的儿子何剑平奋笔撰稿,抨击时弊。1933年春,吴坚到漳州任《漳声日报》主编,何剑平和地下党员、排字工人李悦搞起地下印刷所,办民众夜校。女学生丁秀苇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闽东游击区来的陈四敏以教员身份为掩护,组织领导“厦联社”,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因叛徒出卖,四敏、吴坚、剑平先后被捕入狱。主管审讯的是吴坚当年的“拜把兄弟”赵雄。他一方面企图利用“兄弟情”软化吴坚,另一方面又利用书记员林书菌与吴坚的旧情去打动他,结果均遭惨败,林书菌反而成了狱内外党组织的联络人。为了营救战友,党组织了劫狱斗争。在战斗中四敏为了掩护剑平毅然跳海。越狱后,吴坚、剑平、秀苇转移到“山那边”去了,林书菌也逃出魔窟。作者虽未亲自参加1930年的厦门大劫狱,但惊心动魄的历史事实和英雄们的斗争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小说描述了投身革命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对反面人物的刻划也有一定深度。在艺术上,作者善于选择精当的故事情节,运用简洁传神的对话和心理描写,使人物跃然纸上。在结构安排上,作者把动与静,正与反,公开与地下,个人与集体穿插叙述,借景衬情,格调隽永,富有传奇色彩。小说曾被译成多种文字,深受国内外读者欢迎。
-
南京血祭
《作者:阿垅》长篇小说,阿垅著。《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是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纪实作品。由于种种原因,该作品直到1987年12月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该书是一部为南京之战雪耻的奇书。作者以自己的参战经历写下了这部长篇纪实小说,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这部充溢着血与火、悲愤与抗争的作品依然深深震撼着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南京血祭》从全民抗战角度,正面描写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是当时的填补空白之作,也是对当时效力军国主义、美化侵略罪行、杀人不见血的日本“笔部队”的愤懑反击之作。作者是以带血的写作向世界宣告:“我不相信,‘伟大的作品’不产生于中国,而出现于日本;不产生于抗战,而出现于侵略!”
-
竹林的故事
《作者:废名》短篇小说集。冯文炳著。列为“新潮社文艺丛书”之九。北京新潮社1925年10月初版。收1923年至1925年所写短篇小说14篇、译文1篇。书前有周作人《竹林的故事序》及作者《序》。作品以描写鄂东乡镇的风土人情见长。其中《竹林的故事》描写绿竹掩映下的农家平静自然的生活及三姑娘纯朴静淑的性格;《浣衣母》描写浣衣寡妇李妈的温和善良及世俗传统思想给她带来的内心伤痛;《阿妹》描写一个受家长歧视但又乖觉可爱的女孩的言行神态;《初恋》、《我的邻舍》等描写儿童生活和男女之情。另外10篇是《柚子》、《讲究的信封》、《少年阮仁的失踪》、《病人》、《半年》、《火神庙的和尚》、《鹧鸪》、《去乡》、《河上柳》和《窗》。
-
新儿女英雄传
《作者:孔厥》现代长篇小说。孔厥、袁静合著。1948年出版。在冀中平原白洋淀农村的背景上,描写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寇、汉奸进行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的故事。作品以牛大水和杨小妹两个青年农民在抗日的熔炉里锻炼成长为主线,交织着牛大水、杨小妹和张金龙三人之间的婚姻关系的曲折矛盾,生动地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揭示了人民武装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壮大过程以及敌伪力量的削弱与衰亡。全书共二十回,是一部农民抗日游击战士的群英谱;每回又有相对独立的小故事联贯成篇。作品把主人公牛大水、杨小妹安置于各种生死险夷的困境中构成曲折的故事,刻画人物的性格。除了牛,杨两个主人公外,其他人物如汉奸张金龙、党的干部黑老蔡等都写得个性鲜明。语言通俗简洁,情节生动,富有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小说以富于革命战争的传奇性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是解放区新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
-
风雨桐江
《作者:司马文森》当代长篇小说。司马文森著。作家出版社1964年出版。这部小说描写了1935年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后,桐江一带侨乡人民对敌斗争的事迹。故事情节曲折惊险,刺州地区的革命组织,由于叛徒的出卖,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破坏,特支书记陈鸿被杀,地下党员宋日升等20多人被捕,斗争形势极为艰难。上级党委派老黄同志接替陈鸿的工作。老黄和德昌互相合作,一面坚持城市的合法斗争,一面坚持把斗争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发动广大群众,在青霞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他们办起了《农民报》,成立打狗队,利用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部队的矛盾,巧妙地促使敌人内斗,逐步消灭地主武装,处置了叛徒,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一代新人蔡玉华、许三多等人迅速成长,成为革命根据地的基干,知识分子黄洛夫也经久考验,成为出色的人物。反面人物许大姑、吴启超、周维国的形象也勾勒得逼真、生动,富有个性。
-
笠山农场
《作者:钟理和》长篇小说。钟理和著。写于1956年,台北远行出版社1975年10月出版。写日据时期的南台湾农场主刘少兴自开办咖啡农场以来,附近居民经常偷砍树木,租佃人携款潜逃,刘的二儿子在一次稻田排水事故中给人打死,农场的咖啡树又因病全部枯死。刘少兴只得被迫卖掉农场。作品还写刘少兴的小儿子刘致平与刘淑华相爱,因两人同姓,当地习俗不容许结婚,他们冲破来自家庭、社会的传统势力的罗网,双双出奔,结为终身伴侣。通过上述故事,小说生动地展现了台湾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热情讴歌年青一代为争取婚姻自主的反抗精神。全书人物众多,性格鲜明,结构严谨,脉络清楚,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是台湾现实主义乡土文学的一部代表作。
-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作者: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1948,未完篇),写作于抗战胜利、内战正在进行之时的小说,是废名在北平追忆之前抗战时期家乡避难生活、阐述自己所悟之道的作品。比起之前三十年代初的虚构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废名强调它“完全是事实,其中五伦俱全……牠可以说是历史,牠简直还是一部哲学”,这一方面提示我们,《坐飞机以后》很大程度上是真实叙述废名避难生活的一部自叙传,其中的主人公“莫须有先生”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一般来说即可被等同于废名本人;另一方面,作品中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针对性、囊括万有的大文学观,使得这成为一部面对中国局势积极发言之作,也可看作是新文学传统中前无古人的一次文学试验。本文正是试图以这部小说为中心,参证于四十年代废名的几个思想文本,考察废名在抗战期间的思想面貌以及他以家长、教师身份参与的乡土社会实践。本文将思想的状态和在乡土社会中的角色扮演放在一起说,主要是基于这么一个认识,即个人和历史发生关系,很多时候并不是脱离社会网络的五四式独异个人与抽象的整体历史的碰撞,而应该是通过个人加入到具体社会关系中去实践,产生与历史的结构性关联。而人的思想认识和这种处身的结构是相互作用的。废名思考的是,作为一个现代中国的“读书人”,应该有怎样的世界观和人格,又怎样参与中国社会结构,安顿和教化百姓,尽自己的力量促进抗战建国。
-
药堂杂文
《作者:周作人》现代杂文集。周作人著。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1月初版。收作者1940至1943年间创作的杂文27篇,分为3部分。本书最初拟名《一蒉轩笔记》,编集时改定为《药堂杂文》。第1部分收《汉文学的传统》、《中国的思想问题》、《中国文学上的两种思想》和《汉文学的前途》4篇长文,宣传“汉文学的传统中的思想”,“是一种常识的,实际的,姑称之曰人生主义,这实即古来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儒家的人文主义”。这些文章是周作人替日伪反动统治写的“载道文学”。第2部分所收《女学一席话》等10篇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意义。第3部分中的《留学的回忆》、《岛崎藤村先生》、《怀废名》、《俞理初论莠书》等文,记述了师友情谊、乡贤杂著和浙东风情。周作人在序里说:“这些文章虽然写得不好,都是经过考虑的,即使形式上有近似古文处,其内容却不是普通古文中所有。”
-
引力
《作者:李广田》现代长篇小说。李广田著。初载《文艺复兴》1946年2月第1卷第6期,上海晨光公司1947年6月初版。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一个叫做兰华的青年女教师,不堪忍受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并为丈夫参加的如火如茶的抗日斗争生活所吸引,冒着生命危险,携带两岁幼子,从沦陷的济南逃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四川成都,但得到的却只是丈夫留下的一封书信,告诉她,他已到“一个更多希望与更多进步的地方”去了。面临生活的窘境,兰华没有绝望,她决心循着丈夫的足迹继续前行。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画面相当广阔:从梦想到现实,从过去到未来,从城市到农村,从沦陷区到国统区,从家庭到社会。作品中塑造的人物也多姿多彩,个性突出,除主人公兰华和丈夫雷孟坚外,还有不屈的民主斗士洪先生,国难当头却仍沉溺于儿女之情中的庄荷卿,老练圆滑的女校校长,认贼作父的米绍棠,苟且偷生的温子升,以及性格各异的女学生群。作品反映了被炮火震醒了的一代知识青年,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和人生归宿的艰难历程。他们各自起点不同,人生经历各异,但如百川归海,最终都汇入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洪流之中。小说发表后,曾出现过不同形式的日文节译本。1952年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了由冈崎峻夫翻译的全译本,并连续再版达11次。
猜你喜欢的书
媚药
《媚药》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830年。《媚药》的副标题是“仿席尔瓦·玛拉佩尔塔的意大利文作品”,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查出席尔瓦·玛拉佩尔塔是何许人。看来也许是作者的杜撰。莱昂诺尔十五岁上嫁给了比她大三十岁的富翁唐古铁埃。她对他没有爱情。西班牙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他们逃亡法国,莱昂诺尔受到一个马戏演员的勾引欺骗,但是她明知他是个骗子,仍然爱着他。是什么原因呢?莱昂诺尔说也许他给她吃了媚药。媚药只是古代的传说。真正的原因是两方面:一是作者认为西班牙女人的性格天真、正直,在爱情上忠贞、热烈;一是烦闷,正如法国军官利埃旺说的:“您那位老丈夫什么地方也不愿意带您去,跟着他您会闷死的。这一点在我眼里为您进行了有力的辩护。”
蛤藻集
小说集。老舍著。1936年11月由开明书店初版,共收入《老字号》、《断魂枪》、《且说屋里》等6个短篇和1个中篇,都写成于青岛。作品大都描写了旧时代的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灰暗的角落,反映了由于封建经济长期受到帝国主义资本经济侵略的破坏,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都起了剧烈的变化,人们在无情历史面前的无能为力和精神上所受到的沉重创伤。有的小说还揭露了汉奸卖国贼祸国殃民的罪恶行径和丑恶的灵魂。作者善于人物内心的刻画和生活氛围的渲染,从中闪现出时代变动的投影。文笔轻松幽默,写来酣畅淋漓,讽刺处泼辣恣肆,描画精细深刻。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南宋《秘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彭晓撰《参同契明镜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以此书附录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后,收入太玄部。书中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镜图》,其图由八圈同心圆组成。依次标举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时、五行之名。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
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
灵宝天尊为法解真人述三涂五苦八难和三业五毒八行,劝人注想、称扬寻声救苦天尊尊容、名号,燃灯树旙,济贫散经,先度九玄七祖父母亡灵。
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
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一卷,唐善无畏译,日本超然题记,慈忍题记,快道题记,略云佛顶尊胜心破地狱三种悉地,尾题佛顶尊胜心破地狱法。
宿命智陀罗尼经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又称宿命智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系叙述释尊对阿难说,若有众生闻此宿命智陀罗尼,受持之,可灭极重罪业;终身不断受持者,可知七俱胝劫间之前生事。继之列举陀罗尼文。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