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北屏

- 姓名:韩北屏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省扬州市人
- 出生日期:1914.6.30
- 逝世日期:1970.9.27
- 民族族群:
韩北屏 (1914.6.30—1970.9.27),现当代作家。原名韩立,曾用笔名欧阳梦、宴冲等。江苏省扬州市人。13岁随父在镇江一家药店当了6年学徒,与此同时也开始文学习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文章。1932年至1938年在上海、扬州主办过一些报刊。1938年参加江都县文化界抗敌协会宣传队,到大别山区从事救亡宣传,同年转至广西,任《全民抗战》(重庆版)记者、《诗月刊》(桂平版)编委。1939至1945年,先后任桂林前线出版社编辑、《广西日报》编辑部主任、桂林“文协”和“记协”的理事、昆明《扫荡报》编辑部主任。1946至1949年,先后任香港《新生日报》编辑部主任,建华、永华、南国电影公司编导委员,新闻学院教授,文协港澳分会理事。1950年由香港回到广州,任华南文学艺术院文学部教授及该部副主任,并被选为作协广州分会常务理事。1955年调《作品》编辑部任编辑。1958年任作协广州分会副秘书长,后升任副主席兼秘书长1960年调任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此后又任亚非作家中国联络委员会常设处秘书。《江南草》是他的第一本诗集,1936年出版。此后陆续出版的作品有:剧本《台儿庄之战》(1938年),诗集《人民之歌》(1939年),长诗《鹰之妻》(1941年),小说集《荆棘的门槛》(1942年)、《没有演完的悲剧》(1942年),电影文学剧本《豪门华阀》(1946年,拍成电影后更名《某夫人》)、《海市蜃楼》(1946年),报告文学集《桂林的撤退》(1947年),长篇小说《高山大峒》(1956年),诗集《和平的长城》(1959年),电影文学剧本《南海渔歌》(与华嘉合作),散文集《史诗时代》(1959年)、《亚非之夜》(1964年)等。此外还有论文集《诗的欣赏与创作》(1947年),以及散见于全国报刊上的不少未曾结集的诗歌、散文。
韩北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埃及十字架之谜
《埃及十字架之谜》是著名推理小说家埃勒里·奎恩(英语:Ellery Queen),又译艾勒里·奎恩、艾勒里·昆恩的同名推理小说系列中的一种。通俗一点来说,《埃及十字架之谜》有着曲折的情节, 离奇的诡计,意外的结局,而且三种手法完美糅合,使该书具有了别具一格的魅力,一些类似卡尔的气氛描写和耶稣殉道般的杀人手法,为小说增添了恐怖的哥特式色彩,是一部气氛、谜团和结局比较完美的 哥特式推理小说。埃勒里因为一件奇怪的命案而来到一个偏僻的小 村庄。村里一名深居简出很少与人打交道的老师被钉死在“T”字形路口的路标上,他的头 被残忍的割去。在被害人的家门上也有血迹大大的书写着“T”字。六个月后,一处鹰图腾 柱上沓垂着一名头颅不见的百万富翁,验尸结果和上一宗命案完全一样,现场也遗留着“ T”字的痕迹。不久是一具尸体被吊在桅杆上,依然是谜一般的“T”字,最后是在小屋内 发现了第四具无头尸体,凶手仓惶而逃,尸体依旧被绑在十字架上。这些奇怪的“T”字标 记,到底代表了什么意味?是宗教迫害狂?是埃及十字架的标志?还是精神异常的犯罪? 抑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最终,埃勒里凭借自己严密的推理和老师的帮助,终于将真正的凶手抓住!而凶手居然是……
大丹记
大丹记,原题魏伯阳撰,疑为隋唐人之作。宋《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均着录此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外丹,首先论述铅汞性状。谓「龙者汞也」,汞生于砂,属金,性冷产南方,属「阳中有阴之位」,象离卦;「虎者银也」,银生于铅,属石,性热产北方。属「阴中有阳之位」,象坎卦。炼银于铅,铅沉银浮,谓之黄芽。黄芽孤阳性热,不堪服用,「须合之以汞,为雌雄黄芽」。书中又载《真铅真汞用药鼎器肘后诀》,谓真铅真汞是日月之精,亦名龙虎、坎离、阴阳、夫妇。二物同归于土釜,可养炼成丹。「人服长生,五金土木瓦石等并化为宝」。
白牡丹
《白牡丹》的主要内容是描述正德皇帝为访求所梦美女白牡丹、红芍药,特意微服巡游江南,由此生发出奸监谋反、忠臣受屈、强盗打劫、平民遭困、天子风流穷形极相、男女有情终成眷属等一系列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社会生活故事。《正德皇帝游江南》(《白牡丹》一书含《正德皇帝游江南》)所演以正德皇帝游江南之事为主,兼及宸濠造反、刘瑾谋逆事,书中述及的一些人物如梁储、王守仁、李凤姐等,历史上都实有其人,加之所叙故事关于忠奸、治乱、正邪、贞淫,更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故此二书的故事历来为民众所喜闻乐道,一并受到广泛关注。此二书的故事不仅被改编为京剧、川剧、湘剧、汉剧、雩剧、河北梆子等多剧种(如有《下江南》《游龙戏凤》《梅龙镇》《江山美人》等多种戏剧),而且还流传海外,远播英国、日本、朝鲜等国。
甲申核真略
史籍。明末清初杨士聪撰。一卷。杨士聪,字朝彻,号凫岫,济宁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历官右谕德。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北京,杨士聪仰药不死,为义军所执;后义军败出北京,他弃家南奔,最后卒于常州。鉴于方以智、陈琯等人所著书中说他曾投入义军;高珩、李呈祥、史垂誉、刘正宗、耿章光等人书中甚至还说他担任了义军的官职,以“名节攸关”,故作此书,记载自己在京经历,为己“辩诬”。同时详细记载了起义军在北京期间的情况。其所记虽与正史间有违异,然皆得之目击,故可信者居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书仪
十卷,宋司马光(1019-1086)撰。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后人称司马温公,陕州夏县涑水乡(现属山西夏县)人,着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潜心研究儒家学说,创立涑水学派。平生着述颇丰,除《书仪》外,还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司马文正公传家集》(亦称《温国文正公文集》)、《通鉴考异》、《稽左录》、《家范》、《独乐园集》。宋以前以《书仪》为名研究《仪礼》者较多,司马光《书仪》之名,沿用旧称。《书仪》反对王安石“新学”,尽力尊崇郑玄注,不但对郑注之误少有驳正,并进行附会,不免显牵强。然全书诠释古礼非常详细,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及《家礼》相比,更为详确。朱熹评其“《祭礼》只是于温公《书仪》内少增损,”又说“二程与横渠(张载)多是古礼,温公则大概本《仪礼》而参以今之所可行者,要之温公较稳,其中与古不甚远,是七分好”,颇为准确。《四库全书总目》称之为“礼家之典型”亦不为过。司马光《书仪》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陈详道《礼书》代表了宋礼学研究之最高水平。版本有宋绍熙三年(1192)刊本、明刊本、学津讨源本、广东刊本、日本芳春楼刊本、清雍正元年(1723)汪亮采影宋刊本、同治七年(1868)江苏局刊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清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滦州万善晖州昊禅师语录
六卷,清 昊说,性珍、寂宝等录,永潜序。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了宗见。依驹本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