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垅

- 姓名:阿垅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杭州人
- 出生日期:1907.02
- 逝世日期:1967.03.21
- 民族族群:
阿垅(1907.02~1967.03.21)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原名陈守梅,又名陈亦门。笔名紫薇花藕、S.M。浙江杭州人。自幼家境清贫,1925年去杭州一家绸布店做学徒,以紫薇花藕为笔名,在杭州的报纸上开始发表旧体诗和小品随笔。1928年考取上海工业专科学校。“九一八”事变后投笔从戎,成为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第10期学员。1935年毕业,在军队服役。1937年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面部受伤,全部牙齿几乎被弹片打碎。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在《文学》上以S.M为笔名发表自由体诗歌。抗战爆发后,开始写作报告文学,《从攻击到防御》等一系列战争纪实作品发表在《七月》杂志,被胡风编为《闸北七十三天》《第一击》,收入《七月文丛》先后出版。1939年辗转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准备学习后回到国统区从事情报工作,其间完成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征文《南京》(出版时改名为《南京血祭》),真实记录了南京保卫战的过程。
1941年初前往重庆,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军务处二科少校参谋。后考入国民党陆军大学,1946年毕业后到成都军校任战术教官。后因身份暴露,不得不匆匆离川,流亡于上海、杭州、南京一带,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重庆,与胡风、绿原等结识,成为七月诗派重要的成员,诗集《无弦琴》被收入《七月诗丛》第1辑并于1942年8月出版。诗歌创作之外,还致力于诗歌理论的建设和批评活动,撰写了大量诗论,1951年结集为3卷《诗与现实》,由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另有《人和诗》《诗是什么》等诗论集。这些著作使他跻身于中国现代重要诗论家之列,他的批评也成为七月派诗歌的一次自我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编辑部主任。1955年因卷入“胡风案”而被捕,被判刑12年。在狱中因骨髓炎病发,1967年3月21日与世长辞。1980年彻底平反。
阿垅论诗,非常强调诗的时代性、政治性,同时也强调相比于其他文学形式,情绪和情感是诗最重要的特质,“诗主要是情绪的东西,并且是由诗人自己出来的之故,那么客观世界底形象就不是绝对必要的了”。他的诗作充满激情,又富于形象性,有沉郁悲愤的气质,其名作《无题》中的诗句:“要开做一枝白色花——/因为我要这样宣告,我们无罪,然后我们凋谢。”似乎可以看作是七月诗派历史命运的隐喻。
阿垅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乡村建设理论
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梁漱溟著。1937年山东邹平乡邨书店印行。分甲乙两部及附录“我们的两大难处”。甲部阐述乡村建设运动的缘起、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及其治道与在近代的崩溃、崩溃中的中国社会极严重的文化失调、中国政治无办法建立国家权力等问题。乙部对乡村建设即新社会组织构造的建立、组织原理、具体组织、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实现一个理想社会的出路等问题作了论述。全书走文化哲学的致思路径,即以“人生向上的心”为一切事情的“原动力”,以“理性”为中心哲学观念,来解释中国文化的特点、精神与近代中国社会。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一为伦理尚情谊,一为人生向上尚义理。指出中国文化的长处即在能发挥人类的理性,以往中国社会秩序赖以维持的教化、礼俗、自力三者内容都是理,而理的代表者为士。认为中国文化中的理不是西方客观事理的理,而是主观情理,是超计算的感情力量,为有发动行为的力量,是个应当,是个可能,是生活上的一个方向,同样可称为“理性主义”。认为人生的意义应当是理的奔赴,而人的向上心是生命最有力量的地方,随时可以让人自觉认识这个可能。主张乡村和理性是中国社会的根。认为中国近百年史则是一部乡村破坏史,近代中国的民族自救运动都没有自觉的意识,近代中国社会崩溃的主要原因即在对固有文化“自觉地破坏”(自力破坏)。
女镜
元时于子曰人知镜局于器也而不知实具不器之用人知镜用于人也而不知实操察人之权可以照一人亦可以照千万人可以照一室亦可以照千万室随其所至而以明应之有余也非不器乎一人之妍媸此照千万人之妍媸此照一室人千万室人之髙下长短此照随其镜也非逹而在上者之镜则穷而在下者之镜也澄江夏孝廉习池力行古道鋭志纂修乃独有取于女镜者何意嘅吴中之闺行多内则之不讲乎其所辑古昔之哲后贤妃令母贞女计四百七十有七人厘为八卷
玄珠歌
经名:玄珠歌。原题通玄先生,当为唐道士张果。底本出:《正统道藏》洞玄部众衍类。“玄珠”,本是一个哲学的用语,首出于《庄子·天地》。篇中之“玄珠”,本意是比喻道家的形上本体之“道”。由于“玄珠”渗入了神秘性内涵, 因而道教对其进行了借用与发挥。在外丹术中, 玄珠是水银的隐名。水银之所以被称为“玄珠”, 与以其作为药物而炼制成的金丹被看作“道”的象征有关。《阴真君金石五相类》云: “天地至精,莫过于道。道之至微,莫过于气,安气养神,莫过于水银。”内丹术中, 玄珠是内丹的别名。张伯端《悟真篇》云: “夫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而易成。要须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超二气于黄道,会二性于元宫,攒簇五行,和合四象,龙吟虎啸,夫唱妇随,玉鼎汤煎,金炉活炽,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
隔帘花影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全称《三世报隔帘花影》,又名《花影奇情传》、《三世花影奇情果报传》。四十八回。不题撰人。《金瓶梅》的续书,《续金瓶梅》的删改本。书前有“四桥居士”序。此书实际上是删改丁耀亢《续金瓶梅》而成,四桥居士可能即为删改者,其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本衙藏板本,藏南京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衙藏板本,1988年齐鲁书社《金瓶梅续书三种》排印本衙藏板本。
孟子集注
宋朱熹撰。全书7卷。此书属《四书集注》一种。书中采录古注,融会诸儒之说;阐发义理,重视名物词义训解,颇有精到之处。孟子集注考证 注释书。宋末元初金履祥撰。成书年代不详,据金氏年谱考,当不迟于至元十七年(1280)。7卷。本书名为考证实为疏,因朱熹《孟子集注》多因门人之问而更定,其问所不及者则未加修改,部分史实、名物也略而不注,故本书对《集注》中文义详明者不复赘述,而摘部分章句作补充疏解。引证前代训诂成说,前人评注,且加作者疏语。有对文字形、音的校正,多音字、方言的辨析,又有对古书训诂条例的阐发,章指或有可言者亦抒发己见。有金氏祠塾刊本。
长爪梵志请问经
一卷,唐义净译。有一长爪梵志来问佛三十二相之业因,佛一一答之。彼信乐而受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