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垅

阿垅
  • 姓名:阿垅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杭州人
  • 出生日期:1907.02
  • 逝世日期:1967.03.21
  • 民族族群:

阿垅(1907.02~1967.03.21)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原名陈守梅,又名陈亦门。笔名紫薇花藕、S.M。浙江杭州人。自幼家境清贫,1925年去杭州一家绸布店做学徒,以紫薇花藕为笔名,在杭州的报纸上开始发表旧体诗和小品随笔。1928年考取上海工业专科学校。“九一八”事变后投笔从戎,成为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第10期学员。1935年毕业,在军队服役。1937年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面部受伤,全部牙齿几乎被弹片打碎。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在《文学》上以S.M为笔名发表自由体诗歌。抗战爆发后,开始写作报告文学,《从攻击到防御》等一系列战争纪实作品发表在《七月》杂志,被胡风编为《闸北七十三天》《第一击》,收入《七月文丛》先后出版。1939年辗转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准备学习后回到国统区从事情报工作,其间完成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征文《南京》(出版时改名为《南京血祭》),真实记录了南京保卫战的过程。


1941年初前往重庆,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军务处二科少校参谋。后考入国民党陆军大学,1946年毕业后到成都军校任战术教官。后因身份暴露,不得不匆匆离川,流亡于上海、杭州、南京一带,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重庆,与胡风、绿原等结识,成为七月诗派重要的成员,诗集《无弦琴》被收入《七月诗丛》第1辑并于1942年8月出版。诗歌创作之外,还致力于诗歌理论的建设和批评活动,撰写了大量诗论,1951年结集为3卷《诗与现实》,由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另有《人和诗》《诗是什么》等诗论集。这些著作使他跻身于中国现代重要诗论家之列,他的批评也成为七月派诗歌的一次自我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编辑部主任。1955年因卷入“胡风案”而被捕,被判刑12年。在狱中因骨髓炎病发,1967年3月21日与世长辞。1980年彻底平反。


阿垅论诗,非常强调诗的时代性、政治性,同时也强调相比于其他文学形式,情绪和情感是诗最重要的特质,“诗主要是情绪的东西,并且是由诗人自己出来的之故,那么客观世界底形象就不是绝对必要的了”。他的诗作充满激情,又富于形象性,有沉郁悲愤的气质,其名作《无题》中的诗句:“要开做一枝白色花——/因为我要这样宣告,我们无罪,然后我们凋谢。”似乎可以看作是七月诗派历史命运的隐喻。

阿垅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地心游记

地心游记

《地心游记》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所著的长篇科幻小说。 该书于1864年10月25日首次出版。《地心游记》是作者长篇科幻小说集“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漫游”的其中一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坚定果敢,具有献身精神的科学探险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同他的侄儿阿克赛和向导汉恩斯按照前人的指引,在地底经过整整三个月的艰辛跋涉,进行科学探险的故事。 在小说中,凡尔纳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巧妙地穿插在小说的情节及对人物的刻画上,在向读者描述一个神奇的地下世界的同时,展示了曲折生动、饶有趣味的情节。

锻炼

锻炼

长篇小说。全书27章。小说从1948年9月9日至12月29日在香港《文汇报》连载。1979年作者修改时,将发表于1934年《文艺先锋》的《走上岗位》第5、6章修改后,移作《锻炼》的第14、15章。1980年12月和1981年5月分别由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现收入《茅盾全集》第7卷。小说以 “八·一三”战争开始到结束为背景,广泛地展现了抗日战争初期上海各阶层的社会动态。抗战爆发后,上海及其郊区人民同仇敌忾,以各种行动参加、支持战争。国华机器制造厂总工程师周为新、助理技师唐济成、总务蔡永良以及工人群众冒着敌机轰炸,紧张地进行迁厂活动并与妥协动摇的资方开展尖锐的斗争。爱国知识分子陈克明教授、苏子培医生及爱国青年苏辛佳、严洁修积极地投入各种抗日救亡斗争。作品还描写了国华机器厂经理严仲平在迁厂过程中的动摇; 大学教授崔道生和青年罗求知在国民党反动政策压力下的屈服; 国民党当局在推行片面抗战路线中卖国投敌、迫害学生的反动政策,以及国民党内部的腐朽堕落。全篇采用开放型的结构形式,将多条情节线索交错进行,庞大繁杂而又井然有序,从而展现了特定阶段的时代风云,描绘了众多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笔触摇曳多姿,色彩缤纷,在艺术构思上别具一格。

木马

木马

张资平著。发表于1922年《创造季刊》1卷2期。写日本工人家庭生活中的悲剧。贫困的女工瑞枝被人遗弃后与私生女美兰相依为命。美兰被孩子们骂作“杂种”,在孤独中渴念着一个大玩具木马,但因家贫无力购买,一天在去橱窗看木马时失踪了,使母亲悲痛欲绝。作品在朴实真切的叙述中蕴含着人间的辛酸,这里既有爱情的毁灭,也有社会对童心和母爱的虐杀,反映了作者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幼弱者的人道主义的同情。悱恻低回的抒情,细腻动人的刻画,朴实无华的文辞,以及幻觉、潜意识手法的运用,构成了作品特有的艺术风格。由于作者对生活认识不足,作品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揭露显得很不充分。

十二月的风

十二月的风

现代新诗集。 王亚平著。上海联合出版社1936年10月1日初版(封面印的是诗人俱乐部版) 收新诗26首。诗集完稿于1936年3月16日。26首诗是1935年“一二九”北平学生运动全过程的实录。首篇《十二月的风》可看作序诗。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亡国的危险,学生们走出校园,“汹涌!澎拜!狂卷!怒号!”“把意志投入风涛里洗练。”爱国的学生“汇成了万里烽火,烧!烧!烧! /烧掉残暴的祸根,烧掉侵略的锁链! /汇成了冲溃长堤的狂澜,涌!涌!涌!”以下的诗,以时间为序,从《伟大的前夜》起,实写学生运动的经过,至学生离开北平,走向农村,去和民众结合,以《大地动荡了》终篇。全诗绝少修饰,充满激情,富于鼓动性。

挺经

挺经

《挺经》从曾国藩为我们留下来的为官经验和处世智慧入手,讲述一代名臣的人生哲学。并运用大量的曾国藩自身的实例,解读其人其事。书中还从阐述曾国藩《挺经》原文入手,解剖和展示曾国藩的内心世界,阐述曾国藩的思想和智慧,展示他的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对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总结出的心法,尤其是对其从自身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的为人为官的基本原则和理论进行了透析。现在出版的《挺经》,是后人从《经史百家杂钞》《湘乡曾氏文献》《曾国藩年谱》《曾国藩全集》,以及曾国藩的僚属或弟子的文集、笔记等120余种典籍中整理出来的,共有18卷。

金光明经玄义

金光明经玄义

二卷。隋代智顗口述,门人灌顶笔录。略称金光明玄义、光明玄义、光明玄。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为天台五小部之一。就昙无谶所译之金光明经叙说其玄义,共立释名、出体、明宗、论用、教相等五重。释名分教义释、观行释二章,前者顺说三德、三宝、三大乘、三菩提、三佛性、三识、三涅槃、三身、三般若、三道等十种三法,后者则为逆说,以经之题名详细解说。其次,各依经义、经文而以法身、法性为体,以佛果为其宗,以灭恶生善为其力用。自五代末年以来,此书有广略二种,广本有释名下之观行释,略本则无,时有慈光晤恩者,撰金光明经玄义发挥记以注解略本,而视广本乃后人所伪作;此即山家、山外两派论诤之发端。注书除晤恩之金光明经玄义发挥记(缺)外,尚有洪敏之金光明经玄义义记(缺)、智圆之金光明经玄义表微记一卷、知礼之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