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文森

- 姓名:司马文森
- 别名:何章平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泉州
- 出生日期:1916
- 逝世日期:1968
- 民族族群:
司马文森(1916~1968),现代著名作家。原名何章平,笔名司马梵霖、林娜、 林曦、耶戈、马霖、宋芝等。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小贩家 庭。自幼家境贫苦,九岁时即跟随“水客”出洋,到菲律 宾的马尼拉当童工,十二岁回到泉州乡下,念了五年小学 和中学预备班,便被卷进革命的洪流。十六岁加入共青团, 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泉州特区党委会委员,主 持宣传工作,主编党的地下刊物《农民报》,经常在《泉 州日报》副刊发表诗歌。1934年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次年开始在《申报·自由谈》、《本埠增刊》、 《时事新报》副刊上用不同笔名发表短文,又用林娜的笔 名在《光明》、《文学界》、《作家》等刊物上发表小说。 抗日战争开始后,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到军队工作。广州撤 退的第二年,国民党加紧反共,被排挤出来,随《救亡日 报》撤至桂林。皖南事变后,仍留在桂林,任桂林中华全 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创办《文艺生活》月刊,并 创作了大量作品。桂林撤退以后,留桂北敌后,与地方党 相配合,组织抗日青年挺进队,开展敌后武装斗争; 又教 育、整编当地国民党的小股武装,成立抗日纵队,担任政 治部主任。抗战胜利后,受反动派通缉,转移广州,从事 文艺工作,恢复《文艺生活》,创刊《文艺新闻》,不久均 被国民党查封。他又转移香港,再次恢复 《文艺生活》 , 并担任香港《文汇报》主编,达德学院文学教授,香港文 协常务理事等职,倡导报告文学。1949年奉召随柳亚子、茅 盾等离港北上,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开国 大典,随后返港。1952年被香港英国当局逮捕解递出境,回 到广州,任中共华南分局文委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中南文联常委、《作品》月刊主编。从1955年开始,历任 我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对外文委三司司长、我 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文化大革命”中被残酷迫害 致死。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雨季》、《人的希望》、 《南洋淘金记》 (1949年,大众图书公司) 、《风雨桐 江》 (1964年,作家出版社),中篇小说《尚仲衣教授》 (香港文生社) 、《希望》、《成长》 (香港文生社)、《折 翼鸟》 、《转形》 、《汪汉国的故事》 ,短篇小说集《一 个英雄的经历》、《蠢货》 、《寂寞》 、《粤北散记》 、 《孤独》 、《危城记》 (香港文生社) ,散文集《过 客》 、《少男少女》 、《新中国的十月》; 电影剧本《火 凤凰》、《海外寻夫》、《娘惹》 、《血海仇》 、《南海渔 歌》,话剧《出路》 ,以及儿童文学《菲律宾梦游记》和 《我们的新朋友》等。此外,著有《文艺通讯员的组织与 活动》(1938年,大森书店) 、《作家印象记》 (1949年, 香港智源书局)。还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作 品》等报刊上发表过许多国际题材的散文、小说等。
司马文森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弄假成真
著名侦探小说家奥利弗太太受纳斯庄园主人乔治爵士之托,为游园会策划“寻凶游戏”,却莫名产生一种不祥之感。慎重之下,她请来老朋友赫尔克里·波洛为游戏保驾护航。谁知直觉不久便成为现实:原本扮演受害人的小女孩真的死在了“案发”现场……大名鼎鼎的波洛这次遇到了大麻烦,气得小胡子都垂下来啦。不过,请记住,赫尔克里·波洛永远不会放弃!
四书解题及其读法
近代,钱基博著,详细考证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以及《孝经》的作者、版本,隶属四书的始末,并归纳了研究方法。书中自序叙述了历代研究四书之源流、变迁;正文内附有参考书目。本书语言简洁,但其对经学版本、目录、源流等方面的研究广博而精深,令人叹为观止。
致萧军
1932年,萧红结识萧军并开始共同生活。1936年7月,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1938年两人彻底分手。本书多是萧红在日本给萧军写的信。
唐阙史
本名《阙史》。笔记。唐高彦休(854—?)撰。二卷。彦休号参寥子。乾符进士。祖辈历仕唐朝,常听长者议论国事,留心草记,岁久所录甚繁。逢黄巢义军攻入长安,逃奔途次,旅泊江表,亡逸过半。整理编次,又删削芜杂,十存三四,故曰“阙史”。于僖宗中和四年(884)成书。原本三卷,今见上卷二十五篇,下卷二十六篇,共五十一篇,二万余字。各篇均首列标题,记唐末社会人物掌故,有则后附评议,申明作者观点。有《知不足斋丛书》《龙威秘书》《丛书集成初编》以及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诸本。原书散佚过半,故名“阙史”。书凡五十一条,所记多中晚唐人物琐事及掌故,间亦杂神鬼怪异事。
狂鼓史渔阳三弄
明代杂剧。简名《渔阳三弄》、《狂鼓史》。为《四声猿》杂剧之一种。徐渭撰。《远山堂剧品》著录。据《后汉书·祢衡传》敷演。汉末文士祢衡死后,阴司判官将曹操的鬼魂捉到阎罗殿上,让祢衡裸衣击鼓痛骂。他慷慨激昂、义正词严,揭露曹操奸险狠毒、弄权窃国、残害忠良的罪恶。此剧创作时代,正是奸臣严嵩把持朝政、祸国殃民之时,沈炼、杨继盛等刚鲠忠直的朝臣,相继遭到迫害,作者借古喻今,针砭现实,以抒发满腔抑郁不平之气。剧情的安排别出心裁,把击鼓骂曹从曹操生前挪到他死后,这样更能历数他一生的罪行,使之暴露无遗,好让祢衡骂得痛快淋漓。全剧以祢衡被召上天,曹操永堕地狱结束,这种艺术处理,寓意极为深刻,可以起到褒善惩恶的目的。此剧是《四声猿》中流传最广的一个剧本,清代宫廷大戏《鼎峙春秋》采用了这折,昆曲《骂曹》也根据它改编上演。
因果可转变
李炳南老居士讲,林看治居士笔记。我们大家要明白,这些痛苦是从何处来的?凡事不离因果,过去造了八苦的因,现在就要受八苦的果,了知因果的关系,就知道刀兵劫也是一种果报。可是有一部份人,是不相信万法皆有因果之说,因为他没有研究佛法,所以就不相信因果的道理!既然不信因果,那么刀兵劫是什么原因?且请汝说说看!好,我们就来追求到底,看看刀兵劫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