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
  • 姓名:司马文森
  • 别名:何章平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泉州
  • 出生日期:1916
  • 逝世日期:1968
  • 民族族群:

司马文森(1916~1968),现代著名作家。原名何章平,笔名司马梵霖、林娜、 林曦、耶戈、马霖、宋芝等。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小贩家 庭。自幼家境贫苦,九岁时即跟随“水客”出洋,到菲律 宾的马尼拉当童工,十二岁回到泉州乡下,念了五年小学 和中学预备班,便被卷进革命的洪流。十六岁加入共青团, 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泉州特区党委会委员,主 持宣传工作,主编党的地下刊物《农民报》,经常在《泉 州日报》副刊发表诗歌。1934年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次年开始在《申报·自由谈》、《本埠增刊》、 《时事新报》副刊上用不同笔名发表短文,又用林娜的笔 名在《光明》、《文学界》、《作家》等刊物上发表小说。 抗日战争开始后,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到军队工作。广州撤 退的第二年,国民党加紧反共,被排挤出来,随《救亡日 报》撤至桂林。皖南事变后,仍留在桂林,任桂林中华全 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创办《文艺生活》月刊,并 创作了大量作品。桂林撤退以后,留桂北敌后,与地方党 相配合,组织抗日青年挺进队,开展敌后武装斗争; 又教 育、整编当地国民党的小股武装,成立抗日纵队,担任政 治部主任。抗战胜利后,受反动派通缉,转移广州,从事 文艺工作,恢复《文艺生活》,创刊《文艺新闻》,不久均 被国民党查封。他又转移香港,再次恢复 《文艺生活》 , 并担任香港《文汇报》主编,达德学院文学教授,香港文 协常务理事等职,倡导报告文学。1949年奉召随柳亚子、茅 盾等离港北上,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开国 大典,随后返港。1952年被香港英国当局逮捕解递出境,回 到广州,任中共华南分局文委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中南文联常委、《作品》月刊主编。从1955年开始,历任 我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对外文委三司司长、我 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文化大革命”中被残酷迫害 致死。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雨季》、《人的希望》、 《南洋淘金记》 (1949年,大众图书公司) 、《风雨桐 江》 (1964年,作家出版社),中篇小说《尚仲衣教授》 (香港文生社) 、《希望》、《成长》 (香港文生社)、《折 翼鸟》 、《转形》 、《汪汉国的故事》 ,短篇小说集《一 个英雄的经历》、《蠢货》 、《寂寞》 、《粤北散记》 、 《孤独》 、《危城记》 (香港文生社) ,散文集《过 客》 、《少男少女》 、《新中国的十月》; 电影剧本《火 凤凰》、《海外寻夫》、《娘惹》 、《血海仇》 、《南海渔 歌》,话剧《出路》 ,以及儿童文学《菲律宾梦游记》和 《我们的新朋友》等。此外,著有《文艺通讯员的组织与 活动》(1938年,大森书店) 、《作家印象记》 (1949年, 香港智源书局)。还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作 品》等报刊上发表过许多国际题材的散文、小说等。

司马文森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四诊集成

四诊集成

8卷。清·吕绍元撰于1835年。吕绍元,字玉峰,洙溪人。生平未详,大约生活于19世纪。吕氏是清代著名的儿科医家,志行笃诚,识力周到,医术精谌,有“治疾应如桴鼓”之誉。本书为四诊综论之作。作者有感于生死事大,医学之关尤甚,“施治一差,人鬼立判”,指出为医者“欲寡其过,必先勉其学,实学或不易至,实心自无可忘。有志于斯者,其惟读书乎?然而书籍汗牛充栋,在前人语焉必详,在后人择焉宜精,苟非深造自得,曷由心心相印”?“历考自古诊视,首重望、闻、问、切,诚以四者相须,必内外合参,心目交至,使病无遁情,然后处方施治,投剂得中,轻重缓急,不失锱铢方寸,其与古人之心庶几不期合而自合矣”。因而以林慎庵、吴仪洛《四诊须详》为张本,更采集《内经》、《难经》及历代医家有关四诊的论述充实补订,编为一书。是书所辑皆先贤名论,并能融会经旨,贯穿百家,不失为四诊集成之作。尤其书中所论脉学内容,详明广博,不乏新见。其书凡例称:“脉学,轩岐、仲景而后,代有哲人,自《脉诀》行而《脉经》晦,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辨者纷纭,愈论愈繁,后人欲便于诵习,编为歌括,则又只泥迹象之求,而不能详悉精微之义。是编忘其固陋,彻底掀翻,先以诸前哲论脉原委、体用及历来经传诊治诸说,逐一拈出,后将二十八脉迹象反复详明,阐微发隐,而复汇其旨趣,归于一贯。”本书后经陈经国、张厚成参校整理,并附续《审证》、《方论》二种,使其更加完备而切于实用。但由于本书只刻印过一次,流传不广,故其影响并不很大。现存只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双遂堂刻本一种。

斩鬼传

斩鬼传

清代白话中篇讽谕小说,又名《钟馗斩鬼传》、 《第九才子书斩鬼传》、 《捉鬼传》,四卷十回。抄本自序署“烟霞散人题于清溪草堂”,刊本题“阳直樵云山人编次”,首康熙庚子上元黄越序。作者刘璋,字于堂,号烟霞散人、樵云山人,山西太原人。参见附录小传,本书初稿约作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先以抄本流传,最初刊刻当是黄越写序的康熙庚子(五十九年,1720),今存莞尔堂刊本刊于乾隆年间,其后有经纶堂、聚锦堂、同文堂、文德堂、江左书林等。全书十回,内写唐代秀才钟馗貌奇丑而性刚直,考中状元后被皇帝嫌其貌丑而取消状元资格,故愤而自刎,死后被追封为“驱魔大神”。钟馗灵魂欲往阴曹驱鬼,但阎君却告知他,鬼是阳间多,因“人鬼之分,只在方寸间。方寸正的,鬼可为神;方寸不正的,人即为鬼。”并告诉他阳世之鬼计有诌鬼、假鬼、奸鬼、龊鬼、涎脸鬼、轻薄鬼、诓骗鬼、色中饿鬼等三十八种。

杜牧年谱

杜牧年谱

年谱。今人缪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作者有感于杜牧与李商隐诗名相埒,李商隐年谱已有朱鹤龄、冯浩、张采田诸家,而杜牧年谱独付阙如。便于1940年撰成《杜牧年谱》,在《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第一、二集上发表。其后又旁稽群籍,续加校订,纠正疵谬,补其遗阙,于1964年写定清本。极大地丰富了该书的内容。该谱对杜牧一生之出处事迹进行考证梳理,凡于杜牧有交往之达官文人及当时诗坛名家之主要事迹也一并述之,并附诗文编年。故对整体了解当时的社会概况及文坛面貌也有参考价值。著者还注意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之问题,行文中既有详明有据之考证,亦有高屋建瓴之评述,颇富启发性。如大和五年辛亥(831)条下考杜牧《李贺集序》中的“沈公子明”即沈述师。会昌六年丙寅(846)条下评述杜牧为李戡作墓志时讥评白居易诗歌语言一事,亦简明扼要,对了解杜牧的文学思想及其诗风的形成颇具启迪意义。

左传补注

左传补注

六卷。清惠栋撰。此书是惠栋《九经古义》之一。惠栋认为杜预《春秋左传集解》颇多违误,“因刺取经传,附以先世遗闻,广为补注六卷。用以博异说,祛俗议。宗韦、郑之遗,前修不掩;效乐、刘之意,有失必规,其中于古今文之同异者尤悉焉。”(《自序》)此书所搜集之先秦两汉古训极为宏富,除“春秋”经传之外,诸子有《荀子》、《墨子》、《韩非子》、《孙子》、《吴子》、《尉缭子》、《潜夫论》、《论衡》等十几种,史书有《史记》、两《汉书》、《三国志》、《世本》等,此外还搜集有《水经注》、京相旸《春秋土地名》、《说文》、《尔雅》、《玉篇》、《经典释文》、《隶释》、金石资料等专门性着作,偶尔亦引用宋儒之说。其考证相当精核,如隐五年《传》“则公不射”,引《周礼·射人》“祭祀则赞射牲”,《司弓》“矢倛射牲之弓矢”,及《国语》倚相之言,证旁引射蛟之误;僖公五年《传》“虞不腊矣”,引《太平御览》旧注及《风俗道》、《月令》章句,证腊不始于秦。僖公二十二年《传》“大司马固谏曰”,引《晋语》“公子过宋,与司马公孙固相善”,证固为人名;文公十八年《传》“在《九刑》不忘”,引《周书·尝麦解》证为刑书九篇;宣公二年《传》“以视于朝”,引《毛诗·鹿鸣》笺、《仪礼·士昏礼》注,证“视”为正字,作“示”为误;宣公三年《传》“不逢不若”,引郭璞《尔雅》注作“禁御不若”,证以杜注“逢”字在下文,知今本伪写;成公十六年《传》“彻七札焉”,引《吕览·爱士篇》,证郑康成一甲七札之说;襄公二十三年《传》“娶于铸”,引《乐记》郑注,证铸即祝国;襄公二十七年《传》“崔抒生成及强而寡”,引《墨子·辞过篇》,证无妻曰寡;哀公二十五年《传》“袜而登席”,引《少仪》,证燕必解袜等,如此之类,皆言之有据。惠氏所处之时代,小学尚未发展到高峰,因而惠氏对古训缺乏分辨能力,其考证体现了一种唯汉是从之倾向。如昭公三年《传》“君子不悛,以乐慆忧”,杜预训慆为藏,刘炫训慆为慢,惠氏则据《诗·唐风·蟋蟀》“日月其慆”毛传“慆,过也”,主张训慆为过。杜氏训慆为藏,是用假借;刘氏训慆为慢,则由《说文》引申;而毛氏训慆为过,于诗文义贴切,但非慆之本义。惠氏用毛传,于此则与文义扞格。又如“公即位”之“位”,惠氏认为应从古文作“立”;“屡丰年”之“屡”认为应从《说文》作“娄”,皆是泥古之论。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云:“其长在博,其短亦在于嗜博;其长在古,其短亦在于泥古”,非常恰当。此外,此书引证虽富,但疏于材料之鉴别,如其引用《竹书纪年》,未注意古本与伪托本之别,其常引用之《小尔雅》,亦非汉孔鲋所撰。现存乾隆三十七年胡亦常刻、三十八年张锦芳续刻本、《贷园丛书》本、阮刻《经解》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本。

心性罪福因缘集

心性罪福因缘集

心性罪福因缘集,三卷,宋智觉注。

摄大乘义章

摄大乘义章

摄大乘义章,卷四,佚名,编号二八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