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厥

孔厥
  • 姓名:孔厥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江苏省吴县
  • 出生日期:1914年8月13日
  • 逝世日期:1966
  • 民族族群:

孔厥(1914年8月13日-1966),现代作家。原名郑挚。生于江苏省吴县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共有兄妹五人,生活穷苦,十六岁失学,当过学徒,做过菜贩,卖过烧饼;后经自修考入江苏省测量学校,毕业后在江南各县做测量工作,业余常和青年朋友们讨论文学创作。1936年为宣传抗日,在江苏宜兴和曹辛之、吴伯文等创办文艺周刊《平话》。抗日战争爆发后,又在宜兴编辑《抗战日报》,参加上海文化界战地服务团。1938年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曾一度到前线实习,回延安后留在鲁艺文学研究室工作。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经常下乡参加群众的实际斗争,在《解放日报》发表小说《调查》、《老会长》和《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等,结集为短篇小说集《受苦人》(1947年,河北新华书店),长篇唱词《刘志丹》(1943年,延安新华书店)、说书《一家人》(1944年,延安新华书店)。《受苦人》、《父子俩》和《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是他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边区农村的斗争、新旧变化和解放区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人物生动,语言活泼,风格质朴,生活气息很浓,使他成为解放区较有成就的作家之一。1945年调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创作组。1947年到河北冀中文协创作组,在基层深入生活,参加当地的土改斗争,和袁静合作写出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中篇小说《血尸案》和歌剧《兰花花》(1947年,河北新华书店)。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积累素材,两人又合作写成章回体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1949年在《人民日报》连载后,引起轰动。小说以冀中白洋淀为背景,比较全面地描绘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在八年抗战中的斗争和胜利;“人物的刻划,事件的叙述,都很踏实自然,而运用人民大众的语言也非常纯熟。”(郭沫若:《新儿女英雄传·序》)尤其是小说形式的大众化和强烈的故事性,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长篇佳作之一。多次再版,并改编成同名电影,先后被译成英、法、日等十多种外文,在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许多国家出版。1949年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翌年调文化部电影局剧本创作组任编剧。1951年春,和袁静赴朝鲜前线访问,回国后合写中篇小说《生死缘》(又名《中朝儿女》;1953年,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受到批判,调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任编辑,完成《新儿女英雄续传》四卷本,写成数种短篇小说和反映西北解放战争生活的多幕话剧《红旗漫卷西风》。“文化大革命”初,含冤而死。1980年冤案得到平反,遗著陆续发表和出版,主要有短篇小说《荷花女》(《当代》1979年第3期),《小阿飞日记》(《哈尔滨文艺》1980年5月号),《青春交响曲》(《钟山》1980年第3期)和《两女子》(《十月》1980年第5期),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续传》(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的书

红书

红书

心理学自开创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像《红书》这样,从开始写作到出版面世,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和波折。也很少有著作像《红书》一样,在未曾出版之前,就对20世纪的社会和思想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红书》可以被视为荣格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自我实验”,荣格曾为它花费16年时间精心雕琢,将它视为自己后期著作的核心与关键来源。在此之后,他却又令人费解地突然中断了继续写作,将之束之高阁。直到荣格去世后几十年,荣格继承人协会才授权委托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辑、翻译、出版。索努教授为《红书》耗费了13年的心血,才终于使得它面世出版。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时光之书”,为充分理解荣格的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它打开了一扇独一无二的窗口,让世人可以看到荣格是如何在他生命中的特殊时期修复了他的灵魂,继续研究心理学,从而成为一代大师。不论是它在荣格一生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还是作为一件艺术品,《红书》的出版都堪称一个里程碑。

声类

声类

《声类》4卷,清代朴学大师钱大昕 著。是书以声纽为纲,搜罗比栉经传子史通假,凡1700 余条。本书集中体现了钱氏的声传学说。是书钱大昕《潜研堂丛书》失收,由其门生汪恩得稿刊之,惜流传未广,陈士安又以原书上版复为刊行。此书为江氏文学山房聚珍版丛书其一,前刊牌记“苏州护龙街中文学山房印行”,道光己酉陈士安序,后附道光五年汪恩跋。

百花历

百花历

百花历,也有称花月令,即将一年四季中,一些主要花卉的开花、生长状况,以诗歌或者经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利于花事农事。历史上的花月令,有几种,最早的始于夏代,但多数与今天已不甚合辙。

新语林

新语林

不佞自少嗜稗官家言,尤酷好刘义庆《世说新语》,肄业学校时,治科学余暇,恒手一篇展玩弗辍。及长,随杨味春表伯于任所,公博通群籍,喜刘氏《世说》单词只语,隽永玄妙,往往举书中人物言行为谈资,谓恨不为魏晋人,日与群彦身亲酬酢。不佞愧未尝学问,读书每有疑难,辄得公片言而解。公弟杏城表叔,于书无所不窥,好宋人语录,视公尤笃,在朝虽日与官书为缘,犹时时省览,退而在野,几靡晨夕不手此一卷自娱。比年先后居京师、津门、沪滨,不佞尝侍侧,每集名流为文酒之会亦间列末座,公谓临翰多得是书之助。尝慨叹今之才人性行与古贤哲不侔,语及士大夫某也贤、某也不肖,品评之公允、论议之乎实无以加焉。不佞饫闻日久,且笔而存之,因不时叩公以时流佚事,公有所知必语,语必详尽,不佞亦必详记。

易精蕴大义

易精蕴大义

十二卷,元解蒙著。解缙《春雨堂集》称其书名《易经精义》,朱彝尊《经义考》称为《周易精蕴》。《永乐大典》称《易精蕴大义》,解、朱所记皆偶误。其书早佚,唯存《永乐大典》,缺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七卦与晋卦的后四爻,其他都首尾完备。元解蒙(生卒年不详)撰。解蒙,字求我 (《江西通志》作字来我,因形近而误),吉水 (今属江西)人。天历元年 (1328)举人。与其兄解子尚 (字观我)以善《易》名于当时。该书于彖爻之下,采辑先儒之说,而末发明以己意,各以“蒙谓”二字别之。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