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
《作者:唐君毅》唐君毅著。全一册。1953年台北正中书局初版,1969年出修订版。此书以与中国不同的西方思想为背景,取“方以智”之道的理路,即以清楚的哲学概念来论究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共十七章。前四章纵论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精神、历史发展与中西文化精神形成的外缘。第五至第八章论中国先哲的自然宇宙观、心性观与人生道德理想。第九章至第十四章横论中国文化的各面:人间世界的社会文化与人在自然界的生活情趣,文艺境界的美感,人格世界的所崇敬的人物的类型,悠久世界的宗教精神与形上信仰。末三章专论中西文化的融摄问题,在哲学理念上会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全盘西化的两极,以解除百年来中西文化的纠结,昭示中国未来文化的远景。书中认为中国的哲学与道德政治的精神都直接来自原始敬天的精神,而仁心即天心;认为中国文化精神的神髓,唯在依内在于人的仁心。认为中西文化的融合是中国文化自身当有的发展;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太极、人极、皇极一贯之意,阐明“圆而神”的中国文化精神对“方以智”的西方文化精神可全部摄取的理由,意在指出中国未来文化的创造道路,展开中国未来的人文世界。认为中国文化是融摄宗教于人文,而中国宗教精神特别尊重天地鬼神的观念,可补西方宗教精神的不足,并可为中国未来的新宗教的基础。此书是唐君毅的重要著作,自称五十年代在港台所出版的全部著作无不与此书密切相关。
-
中国风俗史
《作者:张亮采》张亮采编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中国近现代第一部风俗史著作。本书按照历史发展阶段,将上至远古下至明代这几千年历史划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在书中列为四编,编下各章即各历史时代。第一编,浑朴时代。为黄帝以前、黄帝至夏商、周初至周之中叶。第二编,驳杂时代。为春秋战国、两汉。第三编,浮靡时代(浊乱时代)。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第四编,由浮靡而趋淳朴时代。为宋、辽金元、明。对于各代民俗事项的设置,本书原则是:风俗有为此时代所有,而为彼时代所无者,则仅著于此时代中。有为数时代所有,而非各时代所均有者,则仅著于数时代中,有为各时代所均有,而不必于各时代全列此条者,则仅著于一时代或数时代中。作者对于各代民俗事项的列取,也有自己的出发点,如: “各章列饮食、衣服、婚娶、丧葬等条,以觇奢俭。列忠义、名节、风节、廉耻等条,以励忠节。列诗歌、乡评、清议等条,欲据民情舆论,以知风俗之厚薄。列淫祀、巫觋二条,以醒时俗。”此外,书中各章之末的言语一节,搜集颇多。各章之首均有概论一节作综合叙述。本书在时代划分和民俗事项选订的科学性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它作为早期编纂出版的一部中国风俗史的著作,在中国民俗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今天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金明馆丛稿初编
《作者:陈寅恪》古典文史论文集,陈寅恪著。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为陈寅恪文集之二,共收文20篇。《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将天师道与政治社会有关者,如汉末黄巾起义,西汉赵王伦之废立,东晋孙恩作乱,北魏太武之崇道,刘宋二凶弑逆等事,悉用滨海地域观念加以解释,以匡前人所不逮,立论颇为独到。《读哀江南赋》有感于自来解释此文,或诠古典或引时事而忽略当日之实事与“今典”,遂就此论证庾信作赋之直接动机及篇中结语特所致意之处。《论韩愈》仿僧徒诠释佛经之体,厘分六门以证韩愈在唐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二曰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三曰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四曰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阶;五曰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六曰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是书较为重要的文章还有《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支愍度学说考》、《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李白氏族之疑问》、《从史实论切韵》等。作者治学精审,学问通博,其考证方法不主要依靠版本的校勘或章句的训诂,而着眼于事物的相互联系,找出事物发展的过程,使考证立于更为可靠的基础。《金明馆丛稿初编》的许多文章便证明了这一点。
-
金明馆丛稿二编
《作者:陈寅恪》古代文史研究论文集。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出版。该书列为《陈寅恪文集》之三,由蒋天枢整理校勘。收录作者有关文学、历史、佛学等方面的论文共计58篇。这些论文大致可分为3组。《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魏志司马芝传跋》、《元代汉人译名考》、《几何原本满文译本跋》、《高鸿中明清和议条陈残本跋》和《吐蕃彝泰赞普名号年代考》等4篇蒙古源流研究的论文为一组,是史学论文。《武曌与佛教》、《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须达起精舍因缘曲跋》、《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敦煌本唐梵对字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跋》等是一组有关佛学的论文。作者善于通过对个别字句或史实的解释,揭示一些人们认为平常而往往不予注意的社会现象或重大问题,常在他人不措意处作些细密的考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如《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一文,通过对李吉甫之父、李德裕之祖李栖筠当开元年间唐代极盛之世,忽然离弃祖宗历代旧居之地,而远迁汲县共城山,其中必有不得已之苦衷这一现象的考察,认为河北士族因胡族的入侵,已失去其累世经营的根据地,河北旧土在安史之乱后已沦为胡化藩镇区域,因此崇尚周孔文教的山东士人被迫迁居唐中央政府所在地长安或洛阳。李栖筠迁居后,为保持其社会地位,不得不举进士科,从而与其他高宗、武则天后新兴的士大夫阶级发生利害冲突,因而导致了山东旧族李党与新兴词科进士阶级的牛党长时期的争斗。由点及面,论证精密,令人信服。
-
逻辑
《作者:金岳霖》金岳霖著。原为清华大学讲义,1937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收入《大学丛书》正式出版。1961年三联书店收入《逻辑丛刊》重印。本书约24万字,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传统的演绎逻辑。认为逻辑学与知识论不能不分开,自数理逻辑发展以后,知识论与逻辑学开始慢慢地变成两种不同的学问。介绍了近代逻辑学家对直言命题所作的一些分析和一些新的补充,并用文恩图解分析了直接推理和三段论,指出传统逻辑里只有主宾词式的命题,范围狭而又太混沌,也没有包含关系命题和关系推理。第2部分是对传统逻辑的批评,提出主项存在问题,与此相关分析了5种不同的态度,从而指出传统逻辑中的对当关系、直接推论和三段论,有些是不能成立的。指出三段论是传统逻辑中最精细的一部分,能使初学者获得一种逻辑方面的训练,但存在分析欠精、欠妥,A、E、I、O在三段论中究竟是直言还是假言等值得讨论的问题。第3部分摘要介绍A.N.怀特海和B.罗素的《数学原理》第1卷中的逻辑系统,并附加了许多解释。第4部分的标题为“关于逻辑系统之种种”,讨论了逻辑系统的性质,如完全性、一致性和独立性问题等,并指出这3个性质之满足与否,似乎都只能从系统以外的方法表示而不能从系统之内的方法证明。
猜你喜欢的书
火星公主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的1866年,南方军队骑兵大尉卡特从阿里台那一洞窟中突然飞到了火星。这时的火星,其科学发达程度远远超过了地球。但是,在火星上,有身材高大而丑陋的四臂绿色人支配的萨克族,也有爱好和平,与地球人十分相象的漂亮赤色人所支配的赫列姆王国等,总之,当时呈现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卡特施展了自己的才能,行侠仗义,同绝色佳人苏莉丝公主结下姻缘。他在那里度过了十年和平的岁月。但是,为了要从一次突发的事件中拯救火星,卡恃冒着巨大危险亲赴事故现场……
春卿遗稿
宋代诗文别集。蒋堂撰。宋代胡宿《文恭集》卷29所载蒋堂神道碑称“有文集二十卷”,《宋史·蒋堂传》亦称“有吴门集二十卷”。但原集久佚不传。明代天启年间,其20世孙蒋鐄辑其佚作,编为《春卿遗稿》1卷,凡赋1篇、诗39篇、记1篇,卷末附《宋史》本传。《遗稿》之文不及原集十分之一。胡宿撰蒋堂神道碑称:“公有高情,富清藻,多所缀述,尤邃于诗,其间所得,往往清绝。善作尺牍,思致简诣,时人得之藏为名笔。及退居林下,神机日旺,虽饮食寝处未尝忘诗,亦天性然。”《宋史》本传亦称其“好学工文辞,延誉晚进,至老不倦,尤嗜作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虽兴象不深,而平正通达,无雕镂纤琐之习”。如《守会稽日修永和故事作》:“一派西园曲水声,水边终日会冠缨。几年诗笔无停缀,不似当年有罚觥。”
残水浒
《残水浒》是《水浒传》续书之一种,接七十回卢俊义惊梦起,全书共十六回,为中国近代学者、小说家程善之(1880—1942)所著,1933年《新江苏日报》刊行,199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再版,收入“水浒系列小说集成”系列,与《水浒外传》、《水浒中传》结为一册;《残水浒》小说内容结构完善,与《水浒传》前七十回遥相呼应,其结局又应对正史中宋江等三十六人为张叔夜所擒的记载。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全称《新刻按鉴编纂开辟衍绎通俗志传》。凡六卷八十回。题“五岳山人周游仰止集”、 “靖竹居士王黉子承释”。封面镌“钟伯敬先生原评”、 “古吴麟瑞堂藏板”。有图二十四叶四十八幅。首王黉序,署“崇祯岁在旃蒙大渊献(乙亥)春王正月人日靖竹居士王黉子承父书于柳浪轩”。小说从“盘古氏开天辟地”按史叙至“周武王吊民伐罪”。作者颇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开头竟先抬出释迦牟尼云: “西方世尊释迦牟尼佛大放光明,照见天下万国一大部洲,洪濛久闭而不得升降,天昏地暗,神惨鬼愁,犹人居水火之中,奔溺之状,深为可怜”,乃派座下的一位名毗多崩娑那的菩萨转世,左手执凿,右手持斧,以开天辟地,位置日月。此即为盘古氏。盘古功完行满,即返西天。盘古之后,又有天皇、地皇、人皇“三皇”及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五帝”等继续出世以统治天下,以后则叙尧、舜及夏、殷二代,最后,周武王商郊一战,大败殷兵,纣王不得不于鹿台投火自焚, “太公传令,将淫妇妲己、奸臣费仲碎尸万段,百姓鼓舞大悦,天下一统尽属于周”。本书所叙故事大抵本于史书,汇集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杂以迷信之说。文字比较枯燥,叙述甚为拘束。篇幅虽比同一题材的《盘古至唐虞传》增加不少,但也未能创造出生动形像。
曲论
明·徐复祚撰。一卷。一名 《三家村曲谈》。复祚 (1560—1630),原名笃儒,字阳初、讷川,号谟竹、三家村老等。常熟(今属江苏) 人。徐氏有笔记《三家村老委谈》三十六卷。此书即后人从中辑出有关论曲之语、编次而成。其论曲推崇沈璟,但也有自己的主见。强调作曲应发扬元曲的本色当行,以便于舞台演出,而反对雕章琢句,专在词藻的华丽上用功夫。故赞成何元朗对《瑟琶记》的批评意见,而批判王世贞对这一意见的非议,在评论《西厢记》时说:“《西厢》之妙,正在于 《草堂》一梦,似假疑真,情尽而意无穷,何必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而后乃愉快也?”对于当时戏曲创作上才子佳人题材程式化的创作作风,不无积极的针砭意义。有《古学汇刊》本、《新曲苑》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明州天童景德禅寺宏智觉禅师语录
4卷,宋正觉说,净启重编。卷一,上堂晚参示众。卷二,举古。卷三,颂古。卷四,机缘塔铭铭偈记。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