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寿康

范寿康
  • 姓名:范寿康
  • 别名:字允臧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上虞人
  • 出生日期:1896.1.6
  • 逝世日期:1983.2.27
  • 民族族群:

范寿康(1896.1.6-1983.2.27),字允臧。现代哲学家、教育家。浙江上虞人。1913年同郭沫若、郁达夫等一起留学日本,就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获硕士学位。1923年毕业回国后,历任商务编译所编辑,中山大学秘书长、春晖中学校长、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哲学系主任。抗战时,受郭沫若之邀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副厅长兼七处处长。在重庆又随郭沫若到文化工作委员会任国际研究室主任,后改任政治部设计委员,转任行政院参议。抗战胜利后赴台湾任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处长、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台湾大学图书馆馆长。1970年退休。1982年4月由台湾经美国回大陆定居,同年12月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毕生从事哲学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1921年发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介绍马克思主义,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假如我们真想对于自然、历史及思维三者树立普遍的法则,只有采取辩证法的唯物论一途”(《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观念论与唯物论》)。高度评价康德哲学,称康德之于哲学确与哥白尼之于天文学一样,他的三大《批判》实在可以称为万世不朽的著作。同时,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近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当时流行的实用主义作了分析批评,指出这些学说的缺陷,强调“哲学这一种学问,决不是研究与自我完全脱离的实在或本体,却是研究‘物’、‘我’二者相互的关系的。换句话说,哲学乃是研究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学问”(《现代哲学的研究问题》)。在“科学与玄学论战”中,认为“自由意志问题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论人生观的根本问题》)。认为人类固然受必然法则的支配,但当然法则的实行不是必然的,是可以随人而异的。因此,人的意志不是全无自由,人生不是纯粹机械地、被动地进行,道德感、责任感既可以影响个体的人生轨迹,也可以影响社会的历史进程。对于孔子及儒家经学,主张采取分析的态度,认为孔子哲学的“人本主义”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但其正名复古的政治论则不足取;认为经传的内容已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不适宜做中小学教材。1936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通论》,是较早以唯物辩证法阐述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作之一。1922年出版的《教育哲学大纲》,是中国近代教育哲学的发轫之作,论述了教育与哲学的内在关联:“哲学是对人生的目的加以探究与规定,教育却是把怎样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指示我们。”在台湾教育处长任内,为肃清日本帝国主义五十年奴化教育的影响,发扬祖国文化,普及国语作过许多贡献。定居北京后,积极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治学严谨,勤于探索,著述颇多,主要论著还有《朱子及其哲学》《认识论》《思维论》《哲学通论》《哲学及其根本问题》等。

猜你喜欢的书

五峰集

五峰集

宋代诗文别集。5卷。胡宏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载此集5卷,又称有“别本不分卷”。清代修《四库全书》辑入1种5卷本。卷1为诗106首,卷2为书78篇,卷3为记、序、行状、墓表、墓志铭、哀词、题跋、札子、祭文、上梁文、论史等杂文44篇,卷4为《皇王大纪论》80余条,卷5为《易外传》、《语指南》、《释孟疑》3种经义之作。卷端载其门人张栻序。据张序说,此5卷本乃作者季子胡大时编集,“先生非有意于为文者也。其一时咏歌之所发,盖所以纾写其性情。”而其他述作“又皆所以明道义而参异同,非若世之为文者徒从事于言语之间而已。”《四库全书总目》则称他“能萧然自远,蝉蜕于权利之外,其书词婉而意严。”除5卷本外,北京图书馆尚藏有清抄3卷本。

法书考

法书考

书学论者。八卷。元盛熙明撰。揭傒斯序言其成书于至顺二年(1331年)。盛熙明,生卒无考。龟兹人,家移居豫章(今江西南昌)。清修谨饬,笃学多才,工于翰墨,通六国书。曾经游历四明(浙东),补《陀落迦山考》,有诗云“沦州到处即为家”。该书前有虞集、揭傒斯、欧阳玄序,后有朱彝尊跋。八卷皆有二、三子目。卷一“书谱”,中设“集评”、“辨古”二子目,“集评”辑前人评论唐以前书家二百四十六人;“辨古”则摘录书评并举列古代法书碑帖,辨证其真伪优劣。卷二“字源”,分“梵音”、“华文”二子目,“梵音”下列“梵书”十六声三十四母,“蒙古书”四十二母等,与法书无关;“华文”下摘录许慎《说文》序及张怀瓘《书断》。卷三“笔法”,分“操执”、“挥运”二子目,也都是抄摘已成之文,较它卷更为芜杂,又多采有伪籍。卷四“图诀”,分“图诀”、“偏旁”二子目。卷五“形势”,分“布置”、“肥瘠”二子目。卷六“风神”,分“性情”、“迟速”、“方圆”三子目。卷七“工用”,分“宗学”、“临摹”、“丹墨”三子目。以上四卷也都采录已成之说,不枝不蔓,颇见剪裁。卷八“附录”,分“印章”、“押署跋尾”二子目。由上可见,全书多摘录前人言论而成,但书中也时有议论,较为可观,如云“翰墨之妙,通于神明,故必积学累功,心手相忘。当其挥运之际,自有成书于胸中,乃能精神融会,悉富于书。或迟或速,动合规矩,变化无常而风神起逸,是非高明之资孰使然邪?”故朱彝尊称“其文约,其旨该。”有曹栋亭刊本,《十万卷楼丛书》本、《四库全书》本等。

玉清元始玄黄九光真经

玉清元始玄黄九光真经

玉清元始玄黄九光真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经首录四言经文三百余字,谓大梵天非无非有。真体自然,降神流世,为人精魂,阳魂护精,阴魂育血。世人若能抱一守真,可保真体不变,化俗成真,复归于大梵天。又称常诵此经,可使精血内凝,形神和合,邪魔隐避,「久而神炁相合。凝神为体,聚精为质」。篇末附元始天尊说《混元劫一普度万灵神咒》。

楚昭公疏者下船

楚昭公疏者下船

元杂剧剧本。一作《楚昭王疏者下船》;简名《楚昭公》或《疏者下船》。郑廷玉撰。末本。叙春秋时吴王阖庐所藏湛庐宝剑,飞入楚国,屡索不与。遂命伍员、孙武攻楚。楚兵败,楚昭公与弟芈旋及夫人、儿子出奔。过江时,仅有一小船。因后有追兵,4人尽载而渡。船至中流,狂风骤起,波涛汹涌,船中进水,不堪重载。艄公让“不着亲的,快请一个下水去,才救得一船人性命。”即所谓“疏者下船。”芈旋认为自己疏,便要下水,为楚昭公所阻。夫人认为自己是别姓,乃是疏者,即主动投水。船仍不负载,还须下去一人。芈旋再次请死,又被昭公拦阻。儿子认为自己不亲,投水死。船济岸后,兄弟各投他国。后来申包胥从秦国请来救兵,得复楚国,兄弟相见。夫人及儿子均由龙王救起,合家团聚。此剧重在宣扬封建道德的“友悌”观念,再辅之以子孝妻贤的说教,由此才能感动上帝,差龙王救护昭公妻儿。本事出《左传》及《国语》,但所演关目不尽实据典籍。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钞校本,《元曲选》本。

大同书

大同书

康有为撰。1885年(光绪十一年)康有为写成《人类公理》;是年至1892年间写成《实理公法全书》。在此基础上于1901年至1902年旅居印度期间,基本完成《大同书》。此后仍不时修改。共分十部,1913年在《不忍》杂志刊载甲、乙两部内容。1935年全书由中华书局出版。运用 进化论观点,根据今文经学变易思想,称封建社会为“据乱世”,资本主义社会为“升平世”,未来社会为“太平世”(即“大同世界”)。列举人世间种种不合理现象和人生各种苦难,揭露封建社会的贫穷黑暗,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企图通过“去九界”(去国界、去级界、去种界、去形界、去家界、去产界、去乱界、去类界、去苦界),到达“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全书杂糅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佛教慈航普渡众生的教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和片断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构筑了一个“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乌托邦世界。康有为写的《大同书》,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但因逃避阶级斗争,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之路。

玄沙师备禅师广录

玄沙师备禅师广录

凡三卷。详称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又作玄沙广录。唐代玄沙师备(835~908)撰,智严编。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六册。内容编集上堂语、颂、上堂示众、方丈录、佛心印录等,卷末附林澄所撰之‘唐福州安国禅院先开山宗一大师碑文并序’。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刊行林弘衍所编之玄沙师备禅师语录三卷,又称福州玄沙宗一禅师语录、玄沙语录、玄沙大师语录,亦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六册。集录广录所未收之上堂、拈香、垂示等之语要,包括玄沙之略传、纲宗三句、玄沙对古则公案之拈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