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

唐君毅
  • 姓名:唐君毅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省宜宾
  • 出生日期:1909年1月17日
  • 逝世日期:1978年2月2日
  • 民族族群:

唐君毅(1909年1月17日-1978年2月2日),现代新儒家。1909年生于四川省宜宾。中学毕业后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及北京大学,后转读南京中央大学,受业于方东美、汤用彤等。曾听熊十力讲新唯识论。1932年毕业于中大哲学系,获学士学位。毕业后曾任教于成都中学、中央大学、华西大学。1944年任中大教授,兼任哲学系主任。曾暂任金陵大学与华西大学教授,江南大学教务长。1949年应广州华侨大学之聘前往广州,旋即赴港。在香港与钱穆、张丕介等创办新亚书院,任文学院院长及哲学系主任。1958年,与张君劢、牟宗三、徐复观等联合发表《中国文化宣言》(该宣言由唐起草,收入唐《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一书中)。此后,多次应邀到英、美、日、南朝鲜及欧洲各国讲学。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新亚成为成员学院,唐被聘为哲学讲座教授及第一任文学院长。1974年退休。1978年病逝于九龙。


唐君毅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30岁前为第一阶段。注意的中心问题是宇宙论和天道观,以自然的天道观为中心来分析、比较和探讨中西哲学、文学艺术、宗教道德与文化等问题。主要著作是1943年出版的《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第二阶段以1944年出版的《道德自我之建立》为起点,着重反省人的道德生活,确立“道德自我”或仁心本性的存在(见“道德自我之建立”条)。由此确定了他的思想活动的基本方向,最后完成了他的心通九境论的思想系统(见“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条)。这一阶段的主要著作有:《人生之体验》(1944),《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1953),《心物与人生》(1954),《人文精神之重建(上、下)》(1955),《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1958),《哲学概论(上、下)》(1961),《人生之体验续篇》(1961),《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1966),《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1968),《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上、中、下)》(1973),《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1975),《中华文人与当今世界(上、下)》(1975),《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1977),《病里乾坤》(台湾《鹅湖月刊》杂志社1980年整理出版)。


唐君毅的思想以道德为轴心(见“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条),以儒家为指归,竭力以中国文化为基础融合中西文化,宣扬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特别是现代新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时曾被称为人文主义者、新儒者、道德的理想主义者、文化哲学家、超越的唯心论者等。逝世后更有“文化意识中的巨人”(牟宗三语)、“大儒”等尊号。唐君毅逝世后,港台的“悼唐热”曾持续三年之久。

猜你喜欢的书

北方反对南方

北方反对南方

本书的故事发生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南方康特莱斯湾种植园的主人伯班克是废奴主义者,他的儿子秘密投身北军。一个名叫德克萨的西班牙后裔,专门从事打家劫舍的勾当,多次参与犯罪活动,但他每次都能向法庭提交不在现场证明,从而逃脱法律的惩罚。德克萨率众攻打康特莱斯湾种植园,并趁乱掳走了伯班克的女儿和女仆。伯班克最终如何救回女儿?德克萨为什么每次都能逃脱法律的制裁?让我们跟随科幻作家凡尔纳去一探究竟吧。

活人事证方后集

活人事证方后集

宋·刘信甫著。《活人事证方后集》乃因前集辑成药处方未备,再辑常用之方而成之。全书无序跋,惟目录前有无名氏小引一则,略叙原委。本书与前集一致,亦为二十卷,列有总目及分目,条理秩然。计分二十七门,论及中风、心气、虚损、白浊、盗汗、中暑、瘴疟、霍乱、痰饮、呕吐、肿满、疝气、肠风、胎产、淋闭、发背、血疾、中毒、咽喉、头目、口齿、耳鼻、疹痘、汤火等各病证候,分门别类,先原其病候,次引事以证之。病源证候多用巢元方所论,所引各方类证,更达百家之多,而引证之中时有商榷批正,发明已说。全书共集方约一千余首,皆经验已效之方,故称此方可活天下。在每方后详列了主治证,同时还具体说明了有关药物的炮制法和药剂的修制法,因此不但在理论上具有参考意义,且临床上亦便于采用。

顾氏医镜

顾氏医镜

又名《顾松园医镜》。综合性著作。清顾靖远撰,左国辑校。十六卷。靖远字松园,号花州,吴门(今江苏苏州)人。著有《医要》。初习儒,后弃儒学医,上自《内经》、《伤寒论》,下及历代诸家方书、医案,靡不披阅,历二十年,始编撰成书。成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全书约二十余万字。书中包括“灵素摘要”、“内景图解”、“脉法删繁”、“本草必用”、“格言汇纂”、“症方发明”六部分。卷一至卷二,灵素摘要,以张景岳《类经》为主,摘其大纲,取必不可少之内容,分为摄生、阴阳、脏象、气味、治则、病机、运气诸节。卷三,内景图解,将脏腑内景绘图注释,所附经络歌括重加考订。卷四,脉法删繁,分内经要语、先哲名言、持脉真诀三节,以明脉法。卷五至卷六,格言汇纂,分论治大纲、辨症大纲二节。论述七方、十剂、八纲等关于辨证与治疗方面内容。卷七至卷八,本草必用,分草、木、果、菜、谷、金、石、人、兽、禽、虫、鱼十二部,凡二百七十三味药物。对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及禁忌、均详加阐释。卷九至卷十六,症方发明,详列临床各科病证之病因、证候、治则及方药,间附验案,以及证方之效验。全书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论述通俗易懂,简明切要,于初学者或临床医生均有裨益。有一九三五年上海扫叶山房刊本,一九六一年河南人民出版社铅印本。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九卷,清咫观述,又云鷄园水陆通论,出楼阁丛书。见新编续藏。

四明尊者教行录

四明尊者教行录

凡七卷。南宋宗晓(1151~1214)编。又称四明教行录、教行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系仿灌顶之国清百录、遵式之金园集而收录四明尊者知礼一生之文集。计有教门、问答、释妨、巨儒、高释、往返书信等百余篇。该录编于嘉泰二年(1202)十二月,约当知礼示寂后一百七十余年,故其中颇多遗漏。全书七卷之中,前六卷为四明尊者之作,后一卷则载其他诸师之有关诗文。卷首有宗晓之序,卷末附录元悟之螺溪振祖集、宗晓之宝云振祖集,刊行于世。

长者音悦经

长者音悦经

一卷,吴支谦译。王舍城之音悦长者,得四种之吉祥,佛往赞叹之,使植福。后得四种之不吉祥,尼犍子往赞叹之,乃被痛打。佛因说长者之夙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