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采

张亮采
  • 姓名:张亮采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常州人
  • 出生日期:1870
  • 逝世日期:1906.2.22
  • 民族族群:

张亮采(1870-1906.2.22),江苏常州人,祖居常州城中西下圹“仁让堂”。由于兄弟众多,成年後娶薛锦元之女,入赘薛家。张先生是一位饱学而失意的秀才,一生落拓,为生计故,曾恳请担任江西萍乡煤矿总内的堂兄张绍曾介绍,在安源煤矿洗煤台谋了一个文牍的职位,并带领全家千里迢迢迁居萍乡。而正是在这里,张先生之子、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张太雷目睹了中国最底层矿工的命运,从而奠定了一生的事业方向。而张先生本人,最终于1906年2月22日病逝於湖南醴陵,年仅37岁。张先生生前著有《中国风俗史》,由商务印书馆于1911年出版,是为中国社会史第一本专著。


张先生是一位关注风俗传统的学者。从他对于风俗史的清理评述看,他有着明显的文化保守的意味。他站在传统的立场上回应近代文化的挑战,体现了当时相当一部分民族主义者的文化趣味。在《中国风俗史·序例》中他明确表示:“盖视风俗之考察,为政治上必要之端矣。“张先生向有改良风俗之志,在现实中未得如愿,于是以考察古俗为寄托。他认为要理解当时的习俗,不可不先述古俗。他将黄帝以前至明朝,分为浑朴、驳杂、浮靡、浮靡而趋敦朴四时代。通过总结传统习俗,“正风俗以正人心,或亦保存国粹者之所许也。”在张氏看来,风俗的总体精神是符合伦理纲常,以敦厚朴实为标准。历史上一向推崇的汉唐盛世,其风俗或驳杂或浮靡,宋明理学时代才是合乎忠义廉耻伦理纲常的风俗敦朴标准。在晚清动乱之世,风俗与人心的问题更显突出,张先生以一个传统文化人的自觉,著书明志,他以著述的形式为文化保存服务。

张亮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英吉沙尔厅乡土志

英吉沙尔厅乡土志

英吉沙尔直隶厅,中国清代新疆省所辖的一直隶厅。原为英吉沙尔回城,附属于喀什噶尔城(今喀什市)。“英吉”,维吾尔语意为“新”;“沙尔”为城,英吉沙尔即新城之意,一作“英噶萨尔”。

古今医彻

古今医彻

怀远,字抱奇,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清嘉庆年间名医,生卒年代无可考。怀氏少洽儒术,壮岁弃去,遂隐于医,博览广集,揣摩经验,历二十余载著成《古今医彻》一书。凡“昔贤未发者补之,今人沿谬者正之,取所尝疗治多疑难而已效者,据证案末’,(顾序),体理灿然,博而有要。故曾多次翻刻,流传较广,并被编入《珍本医书集成》。是书凡四卷,卷一为伤寒,自两感证至夹症、坏症、遗毒,卷二、卷三为杂症,自中凤至眼、耳、口、鼻、痹、痈,卷四为女科,自调经、治带至胎前、产后等,末附医簌数则。从理论结合经验,由经验佐证理论,反复说明治病之必宜通权达变,不可拘执成见,因而不乏可资借鉴之处。

鸳鸯梦

鸳鸯梦

叶小纨撰。《重订曲海目》及《今乐考证》著录。《曲考》、《曲目表》、《曲录》亦著录,但均误为叶小鸾撰。叶小纨(1613—1657),字蕙绸。江苏吴江县人。工部郎中叶绍袁次女。为著名戏曲理论家及戏曲作家沈璟之孙沈永祯之妻。34岁而寡。善制曲。诗极多,晚年汰存二十之一,名《存馀草》。情词黯淡,过于姐妹二人。此剧作于明崇祯九年(1636)前后,凡4折1楔子。题目正名曰: “三仙子吟赏凤凰台,吕真人点破鸳鸯梦”。

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

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

本书是我国著名哲学家贺麟的著作集之一,分上下两篇。上篇由贺麟先生1947—1948年在北京大学开设现代西方哲学课程的讲课记录整理而成,论述自亨利·柏格森至约西雅·鲁一士的十余位西方现代重要的哲学家(流派);下篇收录贺麟先生建国后的一些演讲稿和文章,主要是批判胡适的实用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以响应1955年起批判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党的号召,与上篇形成鲜明对比。

为霖禅师云山法会录

为霖禅师云山法会录

为霖禅师昙山法会录,一卷,明道霈说,清谢大材、潘道靖、黄大同录,佚名序。

大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

大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

一卷,唐般若三藏译。佛说那罗延力之量,比较佛力。因说为施食者得此佛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