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论
-
白香词谱译注
《作者:舒梦兰》重新整理评订的这一本《白香词谱》包括“题考”、“作法”、“词选”、“图谱”、“注释”和“评析”等部分。“题考”是考证词调的来源或者词调名称的来源,这主要得益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作法”主要对该词调填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句法、韵法等问题进行说明。“词选”和“图谱”部分合而为一,以图谱的符号标注于词选的文字之下。其中○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可平可仄,△表示平声韵脚,▲表示仄声韵脚。“注释”和“评析”部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词作而添加的,希望对读者有益。另外书中附录了晚翠轩词韵,这样做是为了使图谱和词韵联璧,读者可以更方便地“倚声填词”。附录的词学常用名词解释和词人简介,是为了帮助读者对于词学知识和本书收录的词作有更多的了解,但愿对于普通读者的学习提高有所裨益。
-
稼轩词说 东坡词说
《作者:顾随》《稼轩词说》《东坡词说》是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顾随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时期撰著的两本小书。顾先生善于作词,在词学研究方面的造诣也非常高,他的讲词方式,强调兴会体悟,以禅说词,在当代词学界可谓独树一帜。《稼轩词说》在天津《民国日报》“民园”副刊陆续发表,从1947年9月3日开始,到11月8日结束,共刊25次。《东坡词说》自1948年7月11日《华北日报》“文学”副刊刊载,但其内容并未完全登载,后出版时才完整发表。报纸刊载时,多有误植,且标点未尽得宜,1980年代整理出版《顾随文集》时对原刊多有校正,本书以《顾随文集》本为底本。《稼轩词说》成书在前,《东坡词说》成书在后,二书排序,自当以稼轩在前,东坡居后,如此逻辑思理更为严谨,不宜乱其次序。
-
瞿髯论词绝句
《作者:夏承焘》词论,夏承焘著,吴无闻注。此书收录夏承焘从30岁至80岁间撰写的论词绝句100首(1979年初版收绝句82首,1983年重版增收18首),绝大多数为论词人之作,也有少数几篇论词集、艺术风格和创作现象,如论唐教坊曲、填词、北宋词风、乐府补题、词坛新境等。一般一人一首,也有一人数首,如论苏轼的词有5首,论李清照词6首,论张炎词4首。也有数人合为一首而论者,如论苏轼与蔡松年、论周密与王沂孙等。全书共分二编:内编93首,外编7首。编写体例为:首列论词绝句,次为注释,最后为题解。全书所论主要为唐宋词人,亦涉及金和明清词人(独不及元)及日本、朝鲜、越南词人。其中论及的域外词人以日本词人为多,有嵯峨天皇、野村篁园、森槐南、高野竹隐共4人。全书以诗论词,形式独到新颖,注释详细周到,题解精辟透彻。此书创作之初即得朱祖谋支持,所收绝句大都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一语破的,也颇有诗味,对于我们了解词人及词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初版,1983年2月第2版。
-
稼轩词疏证
《作者:梁启勋》六卷,梁启勋撰。民国20年(1931)曼殊室刻本,1982年北京中国书店刷印本。《稼轩词疏证》一书的缘起,是梁启勋的长兄梁启超先生在1928年夏着手撰写辛弃疾年谱,并拟将稼轩词系于年谱中,这个工作开始不久,就随着梁启超的生病和去世而中断。梁启勋“继伯兄未竟之业”,从1929年10月开始属稿,于当年12月将《稼轩词疏证》完稿。因此本书体例上明显体现出兄弟二人合作的特征:每首词下,先列校勘,其中既有梁启超的饮冰室校勘,也有梁启勋的校勘;然后是饮冰室考证;最后是梁启勋的考证,即“启勋案”。所以此书“能继饮冰未竟之业,而补苴订正之功尤不可没”。全书考证详赡,实际上是第一次对稼轩词进行全面的系年与系地的整理研究;抑且搜罗宏富,将宋四卷本、信州十二卷本及辛敬甫从《永乐大典》辑得之补遗集合诠次,并于《清波别志》辑录一首,共收稼轩词六百二十三首。
-
词学十讲
《作者:龙榆生》词学概论。龙榆生遗作。本书对词学的各种基本问题,结合具体作品,进行了全面阐述,对许多唐宋词名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也作了深入的分析。全书分十讲:唐宋歌词的特殊形式和发展规律;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选调和选韵;论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论对偶;论结构;论四声阴阳;论比兴;论欣赏和创作。著者侧重从音乐的角度来论词的创作和欣赏。认为词不称“作”而称“填”,是因为它要受声律的严格约束,不像散文可以自由抒写,它的每一曲调都有固定形式,是经过音乐的陶冶,在句读和韵位上都得和乐曲的节拍恰相谐合,有它整体的结构,不容任意破坏的;强调填词时,必须把“奇偶相生,轻重相权”八个字作为调整音韵的法则,注意选调和选韵以及四声阴阳的适当处理;指出由于填词时句度的长短、韵位的疏密、平仄的转换与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起伏变化的思想情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而欣赏和创作又不可分割,所以对于词的欣赏,必须在“声”“色”两方面去体味,“声”表现在“轻重抑扬,参差相错”的基本法则上面,“色”表现在用字的准确上面;著者还认为,欣赏和创作都得从反复吟诵入手,都要注意对偶、结构、比兴诸法在词中的重要作用。本书是著者晚年的著作,反映了著者在词学若干方面的最终见解和心得,对词学研究者和唐宋词爱好者都有参考价值。书后有三篇附录:四声的辨别和练习;谈谈词的艺术特征;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
苏辛词说
《作者:顾随》词论,顾随著,顾随先生一生留存下来的诗词论著仅有两部,一是《稼轩词说》,一是《东坡词说》。《稼轩词说》作于1943年夏,后因弟子吴小如之约,1947年始连载于天津《民国日报》,这期间,多在友朋、弟子间传看。《稼轩词说》为其诗词评论的经典之作,相比于理的阐释,顾随更倾向于情的流露。他的文风如小品,散澹纯朴,于或谐谑、或平易、或风致款款、或余音袅袅的评述中,字字生出光辉来。其文章“文笔华赡、金句密集”,得辛词之高义,间或夹杂《老子》《庄子》《诗经》《离骚》《史记》《六祖坛经》《世说新语》中的典故,及种种杂家之言、词话妙语,儒、道、禅、诗、词、文无一不通,引用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其思想之凝练、学问之渊深令读者感佩。本书将顾随的《稼轩词说》和《东坡词说》合二为一,而顾随针对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词进行了见解独到的解说,说辛精警,令人振奋而激动,说苏深婉,令人叹喟而感怀,具有浓厚的独创特色与重要的代表意义,使本书文章篇篇珠玉,精义名言,络绎奔会,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启迪与享受。
-
词学通论
《作者:吴梅》吴梅著。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1932年12月出版。32开本,186页,8万6千余字。全书九章:一、绪论;二、论平仄四声;三、论韵;四、论音律;五、作法;六、概论一,唐五代;七、概论二,两宋;八、概论三,金元;概论四,明清。本书与作者之曲论同为主要论著,初由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印行。所论词与曲之演变,极为精细。对于前人以字数多少来区分小令、中调、长调,认为并无依据,且列举实例予以批驳,并谓“皆是妄为分析,无当于词学”。在“论音律”一章中,分别详列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以及黄钟、大吕等十二律的音律表、“中西律音对照表”,一览了然,应用方便。论及的词人,自唐五代至明清,凡120余人,各举作品,一一分析,均有独见之处。
-
皱水轩词筌
《作者:贺裳》词论著作。中国清代贺裳撰。裳字黄公,江南丹阳人,生卒年不详。工于词,著有《红牙词》1卷。《皱水轩词筌》共1卷,赖古堂集本为54则,今人唐圭璋又据《倚声集》、《词苑丛谈》、《昭代丛书》三书补遗13则,合之共67则。作者在论述中,能运用比较分析法,如将欧阳修词与范仲淹词相比较,秦观词与黄庭坚词相比较,将姜白石与张功甫的咏蟋蟀词相比较等,通过比较指出各自特色和得失。作者反对作词浅直、酸腐、怪诞、粗莽和涉于淫靡,指出“词虽宜于艳冶,亦不可流于秽亵”。对于“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的“风流蕴藉”之作,击节称赏为“真得词家三昧”。特别强调作词要写出真情、实境。他说:“作词不待用事,用之妥切,则语始有情。”“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如韦庄‘谁家少年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词家须使读者如身履其地,亲见其人,方为蓬山顶上。”作者还认为词人创作时应如韩幹画马一般,“身作马形,凝思之极”,以求达到“形神俱似”的境界。本书有赖古常刊本,昭代丛书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词话丛编》本。
-
渚山堂词话
《作者:陈霆》明陈霆撰,3卷,曾收入《四库全书》。《四库提要》云:“宋元明佚篇断句,颇赖以存”,“持论多确”。如该书记载王昭仪《满江红》词为其位下宫人张琼英所作,《垂杨》、《玉耳坠金环》二曲为唐宋旧谱所无等等,颇有可资参证者。此书具有较强的民族爱国意识,对文天祥的词品和人品极为推重,誉之为“人豪”。对于元人词中之妄诋宋者,陈氏则加以痛斥。对稼轩词中之使事,加以具体辨别,很有识见。该书作者对摹仿古人、强和古人的一些因袭词作,均有批评的言词,足见其“持论多确”。但陈霆论词亦有迂腐不能免俗者,如谓后唐庄宗《如梦令》为亡国伤败之谶,黄庭坚《青玉案》“忧能损性”为其终身不振之证者即是。《渚山堂词话》共59则,附录《吴兴丛书》跋语和校点后记,王幼安据唐圭璋《词话丛编》本校点。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渚山堂词话》和杨慎《词品》合成一册出版。
-
左庵词话
《作者:李佳》清李佳撰。二卷。书末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六月作者跋语,谓为夏日消遣计,“检读各种诗馀,自录其有禆诵习者匝月,居然成帙,爰额曰《左庵词话》”。可知是书为读词随笔,卷上八十四则,卷下九十四则,共一百七十八则。内容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对历代词人、词集的评述、纪事,如认为宋代“东坡词最有新意,白石词最有雅意”。又谓元萨都剌词,“雁门诸作,多感慨苍莽之音,是咏古正格”。其纪事如卷上:“樊云门同年增祥,鄂中才人,诗文并皆佳妙。”辛丑(1901)四月,“予奉观詧长宝之命,云门以词送别,调寄《金缕曲》”云云。二是对词体、作法、音韵等方面的阐述,如云:“诗词之界,迥乎不同。意有词所应有而不宜用之诗,字有词所应用而亦不可用之诗。”又如云:“词贵有意,首尾一线穿成,非枝枝节节为之。其间再参以虚实、反正、开合、抑扬,自成合作。”此外对“词眼”、“警句”、“属对”、“音律”等皆有论述。三是记叙晚清词坛交游酬唱事迹,如卷下:“余来湘,喜遇张雨珊词人,思以所作就正。雨珊谦让未遑,曾谱《上林春慢》赠之”云云。又如云:“江陵金溎生同转武祥所著《粟香随笔》五种,多录朋辈诗词。”甲午(1894)游粤,“相与订交,下榻公之坡山精舍浃旬”。以及“郑叔问孝廉,与予为中表谊。人极风雅,所著《瘦碧词》得词家正宗。然鄙见以清空曲折为主,意趣不甚合”。此类词人交往逸事,为研究晚清词坛提供了有益的史料。是书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刊本,《词话丛编》据光绪本收录。
猜你喜欢的书
畏惧与颤栗
是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日兰·克尔凯郭尔的代表作品之一。1843年出版。克尔凯郭尔认为,对于人个人来说,自我疏远主要是一个发生在个人自己的自我之中的过程,不是一种外在的关系,而是一种内在的关系,以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态度为基础。克尔凯郭尔作为一位心理学家,或是作为分析自我疏远的精神病理学家,把异化状态(自我疏远)描绘为焦虑(恐惧)而宣告焦虑时代的到来。焦虑(恐惧)这个词的丹麦原文是Angest,在德语和现代丹麦语中,这个词是Angst。英文把这个词译成dread,即恐惧、害怕和不安。这个词译成焦虑要确切些。焦虑是对某些即将来临的灾难或痛苦的神秘恐惧,是对某些并没有出现,而是未来会出现的东西的神秘的恐惧,是对某些并不在我们心中的东西的神秘恐惧,是对一种异己的力量的神秘恐惧。克尔凯郭尔这样描述恐惧,它是一种“带有同情感的厌恶和带有厌恶感的同情”,也是一种“对一种甜蜜的恐惧的渴望”。克尔凯郭尔比较了恐惧和失去自由的眩晕。他认为,恐惧就是一种以死亡威胁我们的异化力量使我们的存在为一种恐惧状态所统治。他说,如果我们要问,构成恐惧的对象是什么,那么答案是:它是虚无。恐惧和虚无是不可分的。因此,恐惧是关于虚无的经验的必然结果。任何没有领悟到恐惧的人,无疑终将不能成为信仰义士;进而每一个感悟到恐惧的人都不会否认,他没有勇气去理解恐惧。
世界征服者史
记载十三至十四世纪蒙古族历史的著作。波斯史学家志费尼撰。志费尼出身于波斯贵族家庭,其祖父为花剌子模大臣,父投效蒙古,得到信任。他本人曾任蒙古阿姆河行省长官阿儿浑的书记,数次随阿儿浑赴蒙古朝见大汗。此书是作者于1252—1253在哈喇和林时开始写作的,终止于十三世纪六十年代初,其中部分章节未能写完。全书分三卷:第一卷记述蒙古国前三汗即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贵由汗的历史,还涉及了畏兀儿人的历史;第二卷实为中亚和波斯史,包括花剌子模的兴亡、哈喇契丹诸汗以及该地蒙古统治者(成帖木儿、阔里吉思、阿儿浑等);第三卷为拖雷、蒙哥、旭烈兀等人的事迹,以及亦思马因派王朝兴衰史。此书被公认为是十三世纪上半期蒙古和中亚、西亚历史最具权威性的著作。该书最早的抄本为巴黎图书馆收藏的1290年抄本。1912—1937年,伊朗学者卡兹维尼 (M. M. Qazwi ni)以1290年抄本为底本,参照多种波斯文抄本,出版了波斯文集校本三册。1958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出版了英国学者约翰·安德鲁波义耳(J.A.Boyle)的英译本,并加了大量注释。1980年5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何高济根据英译本翻译的中文本。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胡适撰。写于1922年,录自《胡适文存二集》。为上海《申报》创办五十周年纪念而作。它论说了中国新旧文学过渡期五十年来的演变过程,中国古文学即“死文学”的结束和中国新文学即“活文学”的新生之消长历程。略述了文学革命的历史以及新文学所取得的成绩。作者认为:“中唐晚唐的禅宗大师用白话讲学说法,白话散文因此成立。”直到“1916年以来文学革命运动,方才是有意的主张白话文学”。在谈到“这五年来白话文学的成绩”时,说“白话散文很进步了。长篇议论文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论。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说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象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的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本文肯定了散文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先指出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成绩,具有历史意义。
百家姓
《百家姓》是流传极广的一种蒙学教材。成书于北宋,作者姓名已不可考。全篇将400个毫无关系的汉族姓氏编在一起,无任何内在联系,但由于编排巧妙,4字一句,押韵上口,听来悦耳,易学易记。旧时学童多以此作为识字启蒙课本。旧题宋初钱塘老儒所作。据宋代学者王明清《玉照新志》考:《百家姓》首八姓,“赵”指赵宋,为国姓;“钱”指吴越;“孙”为钱镠正妃;“李”为南唐李氏;“周吴郑王”为钱镠以下后妃。据此可推断著者为原吴越治下之人,依皇权正统观念编成此书。该书为古代最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之一。通行本《百家姓》共五百六十八字,收录姓氏四百九十八个,其中单姓四百三十六个,复姓六十二个。
太上老君玄妙枕中内德神咒经
不署撰者。老君劝人诵经咒、存思、召身中神及四兽护卫己身。
极乐愿文
极乐愿文,一卷,清嘎卜楚萨木丹达尔吉译,编号九三五。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