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翼

- 姓名:胡云翼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省桂东县
- 出生日期:1906
- 逝世日期:1965.05
- 民族族群:
胡云翼(1906~1965.05)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作家。原名胡耀华,字南翔、北海,笔名拜苹女士。湖南省桂东县城关镇人。1924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在校期间,与刘大杰、贺扬灵等组织校园文学社团艺林社,编辑文学期刊《艺林旬刊》,同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1927年大学毕业后,曾任湖南岳云中学、华南女中、湖南省立一中、江苏无锡中学、镇江师范学校教师及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中华书局编辑。1937年9月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1938年春天投笔从戎,任浙西战地政工总队副总队长,负责抗日宣传工作。抗战胜利后任嘉兴县县长。1947年辞官。1949年以后,先后任南洋模范中学和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教师。1953年起直至病逝,任教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
他早期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西泠桥畔》(北新书局)、《爱与愁》(艺林出版社),散文《麓山的红叶》、《爱晚亭的风光》(艺林出版社)、评论《艺林社文学论》(亚细亚书店)。同时期还出版了《中国文学概论》(1925年,上海启智书店)、《唐代的战争文学》(1927年,商务印书馆)、小说集《中秋月》(1928年,光华书局)。作者一生的精力主要用于古典文学的整理和研究上。从二十年代末起,他就对唐宋词发展的历史、作家、作品和风格、流派等进行过系统探讨,曾出版过《宋词研究》(1929年,中华书局)、《词学》(1930年,上海教育书店)、《词选A、B、C》(1934年,上海教育书店)、《词学小丛书》(1947年,上海教育书店),还写出了《李清照及其漱玉词》、《中国词史略》等。1931年他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在上海教育书店出版,当时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曾被国内很多学校采用作为教材,日本曾有译本,也有对此书评价的文章。此外还出版了《中国文学史大纲(上)》(上海教育书店)、《唐诗研究》(1934年,商务印书馆)、《同学》(1934年,上海教育书店)。解放后,他编著的作品有:《唐宋词一百首》(196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再版)、《宋词选》(1962年,中华书局;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此外还参加过《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1964年,中华书局)的编选注释工作。其中《宋词选》是他多年研究宋词的代表作,集中地反映了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书中选录了两宋名家词,重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诠释、考订翔实,文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一部比较优秀的词选注本。
猜你喜欢的书
星经
《星经》,记星象之书。一名《通占大象历星经》,是中国古代署名甘公、石申的天文星占著作。本书渊源甚早,流传演变亦甚久。今存本题“汉甘公石申著,南昌李溶校”,或不记撰人姓氏。所传有明陶宗仪《说郛》本,明程荣等3种刻本《汉魏丛书》本,明毛晋《津逮秘书》本,明顾玄纬《小十三经》本,《道藏》本,清王谟《汉魏遗书钞》本,《五朝小说》本等,均较晚。以源流而论,《史记天官书》曾有“甘石历”之称,《汉书天文志》曾著录《甘氏石氏经》。现今通行本《星经》两卷,或不署撰者名,或托名汉甘公、石申撰。故又名 《甘石星经》。约唐宋人所辑,曾编入《道藏》。
诈妮子调风月
简名《调风月》或《诈妮子》。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旦本。剧取材于现实。写金国尚书之子小千户自燕京来洛阳探望某夫人,夫人令侍婢燕燕服侍。千户爱悦之,许以小夫人而诱合。寒食节,千户踏青遇尚书女莺莺,一见钟情,互赠定物。事为燕燕察觉,知受骗,愧怒交加。异日,千户复来求欢,燕闭门而拒之。千户怒,怂恿夫人令燕往莺家说媒。燕推辞不脱,即至莺家,莺满口允婚。成婚之日,燕为莺梳妆,遭千户奚落,忍无可忍,乃当众揭发千户骗奸秽行。夫人恐家丑外扬,遂令千户娶燕为小夫人。有《元刊杂剧三十种》本,科白多缺。《元曲选外编》据以重印。宋人说话有《妮子记》目,然属灵怪类。金院本有《调风月》,而情节与此无涉。又元刘一棒《风风雨雨莺燕争春记》南戏,《永乐大典》、《南词叙录·宋元旧篇》中著录之《诈妮子》,皆佚。《宋元戏文辑佚》辑残曲八支。明佚名有《诈妮子》传奇。
大学古本说
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余论一卷。读论语札记二卷。读孟子札记二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清代理学家,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学博而精,尤深入《易》。著有《周易通论》、《尚书解义》、《孝经全注》、《古乐经》、《大学古本说》、《中庸余论》、《朱子语类四纂》等。其《大学》用古本,后有自记,称读朱子之书五十年,凡如《易》之卜筮、《诗》之雅郑、周子(敦颐)无极之旨、邵子(雍)先天之传,皆能灼然不惑,老而愈坚。但对朱子所解《大学》不能心通默契,于是查检旧籍,寻逐经义,认为“知本诚身二义,尤为《大学》枢要所有”。其《中庸》不用朱熹本,亦不用郑注古本,分为十二章。《余论》一卷,阐发精义尤多。《论语》、《孟子》则随其所见即札记之,但举经文首句,标曰某章,其无所诠解者则并其章目不存。李氏之说不拘于门户之见,于程、朱之说颇有出入,也并不一尊王学,当取则取,当弃则弃,表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四库全书》底本为福建巡抚采进本。
像法决疑经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
亦称《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释华严十明论》。佛教著述。唐李通玄撰。一卷。运用《华严经》中的思辨方式,分十门论述十二缘生(十二因缘)。认为十二缘生既是一切众生“逐妄迷真”、随生死流转的“大苦海”,又是一切诸佛众圣贤的“宝庄严大城”。这个一切诸佛的“功德海”,重重无尽,与一切众生犹如光影,没有障碍。迷于十二缘生者即为众生,悟十二缘生者即是佛。故众生以及十二支皆无“自性”,若迷于烦恼、无明等,便有生死轮回;若用戒定慧观照的方便力,照见自身心境体相都是“自性空”,即众生心就是“全佛智海”。这样,修行者求大菩提心,最终归结为“无劳远求,但自净其心”。书中还用“净心”概括从凡入圣的修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大乘起信论别记
全一卷。唐代法藏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系就真谛所译之大乘起信论中选择要目解释而成。计分三十五章。另据湛睿之起信论义记教理抄卷十五、顺高之听集记卷十三本、凤潭之起信论幻虎录卷四等所载,本书并非法藏所作,而系他人伪造者。本书之末注有顺高之听集记四卷、宗性之要文抄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