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明夷待访录
《作者:黄宗羲》文集。清初黄宗羲(1610—1675)撰。一卷。宗羲有《南雷文定》已著录。此书因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思想,乾隆间列为禁书。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等十三目,二十一篇。“明夷”取自《周易》卦名,象征火入地中,昏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露其明智,智能之士处于患难之中。“待访”,期待明君来访,故自称:“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明夷待访录题辞》)有自况殷末箕子向周武王陈《洪范》的意思。成书于清康熙二年(1663),100年后的清嘉庆年间,才有初刻本印行。清末有顾氏《小石山房丛书》本,民国初年有上海中华书局薛凤昌《黎洲遗著汇刊》本,现通行1955年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1年中华书局重印。
-
绝命辞
《作者:陈天华》陈天华著。发表于《民报》1906年第2号。民主革命的宣传家陈天华曾与黄兴等组织华兴会,后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留日时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05年,八千名留日学生为抗议日本政府限止学生从事反清斗争的“规则”,举行停课,陈天华为唤醒同胞爱国心,洗刷日本报纸的污蔑,于12月8日蹈海自杀。本文是作者临死前所写的一封遗书。信中首先分析留日学生的情况,指出大多数学生“以爱国为念,刻苦向学”,国家以后将“转危为安”。但也有少数同学或以留日“为终南捷径,其目的在于求利禄”,或“学问未事,私德先坏”。并指出,日本政府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是“剥我自由,侵我主权”,在停课学潮中,希望全体学生团结一致。对于日本新闻界诬蔑学生“放纵卑劣”,作者认为,一要反对,二要引以为戒。接着说明自己决心“身投东海”,目的是为了勉励同学“坚忍奉公,力学爱国”,“养成实力,振兴国家”。最后阐述自己对某些革命问题的看法。全篇充溢着对祖国命运的深情关注,对留日同学的殷切期望,对日本反动当局的蔑视,渗透着悲愤难言的隐痛,字字血泪,读来感人至深。但其中也流露出对革命前途的悲观情绪。
-
资政新篇
《作者:洪仁玕》太平天国后期一纲领性文件。1859年洪仁玕撰著,经洪秀全逐条批阅后颁行。主要内容: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要自大至小,自上而下,权归于一”。反对下面结党联盟,反对离心倾向。要达此目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并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经济上,主张效法西方,发展交通运输业,修铁路、公路、河道,行驶轮船,办邮政;办银行,发行纸币,推广保险;奖励民间开矿、制造火车轮船及其它发明。文化风俗上,主张设学馆、医院,办公共福利事业,反对封建迷信和腐败习俗,严禁鸦片;提倡“文以纪实”、“言贵从心”,反对“古典之言”。外交上,主张自由通商,交流文化,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内政。文件中有些内容表明洪仁玕对侵略者认识模糊,脱离斗争实际,对这些条目洪秀全都作了批示,加以修正。对其余绝大部分都加以肯定。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洪仁玕不仅重视吸收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而且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政策,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超过同时代的其他人,对后人有启迪作用。但在当时这些思想离太平天国革命实践太远,不能反映农民的迫切利益和要求,因而这一方案不仅无法实行,也没有对太平天国产生重大影响。此件现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二册。
-
劝学篇
《作者:张之洞》张之洞撰。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刊行。共二卷,四万余言。上卷为内篇,分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九篇;下卷为外篇,分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十五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本”指封建纲常名教,不可动摇;“通”指西方生产技术和坚船利炮,可变通仿行。全书系统阐述和发挥“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思想,主张借西方科学技术之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之体。猛烈攻击“开议院,兴民权”的政治主张,污蔑“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反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运动。深得清廷赏识,广为刊布,“不胫而遍于海内”。先后译成英、法文版。1900年曾易名《中国唯一的希望》,在纽约出版英文本。
-
五权宪法
《作者:孙中山》孙中山著。该书发表于1924年。其基本内容在1906年12月于东京举行的纪念《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就已提出。它是“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具体内容之一,并准备在推翻清王朝以后,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予以施行。该书是作者研究欧美各国宪法的心得,是他理想政府结构的蓝图。他从选举问题入手,指出了欧美国家宪政中的弊病和缺陷,并援引一些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设计了一种能补西方国家宪法之不足的“五权分立”的宪法方案。但是,这一“五权宪法”思想。虽与欧美国家的宪法及“三权分立”原则有所差异,但就其实质而言,却是从后者演化而来的。“五权宪法”将国家政权划分成: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弹劾权和考试权;每种权都是独立的。书中设置的国家机构由五个主要部分——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组成。其实质仍是以欧美国家宪法为蓝本,再加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考试和监察机构的职能,从而为“五权宪法”披上古色古香的外衣。此外,作者在书中还强调实施“民治”的主要手段是地方自治。要求行使直接民权,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认为直接民权是五权宪法的关键。虽然,作者把“自由”和“权力”的“平衡”,作为“五权分立”、“五权宪法”的基础,但在具体的政治方案中,却着重于国家机构组织原则的完满解决,致力于政体的规划,而将“人民权利的保障”问题从属于前者。该书提出的“五权宪法”思想,是企图超越西方资本主义“三权分立”政体方案的尝试,是作者不懈地追求民主主义的理论结晶,从而使民主主义的思想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
三民主义
《作者:孙中山》近代孙中山著。作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之后,他又领导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国民革命。本书是根据作者从1924年1月到8月所作的16次演讲而整理成书的。书中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关于民族主义,他认为民族解放运动必须以反对帝国主义为首要内容;对国内民族问题,提出了“民族自决”的原则,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则是民族主义的方法和策略。关于民权主义,他一方面阐明了封建暴政灭亡和民主制度胜利的必然性。强调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原则;对自由,他提倡争国家的自由,反对争个人自由;对平等问题,他认为要消除人为的不平等,而求政治上的平等。另一方面,他设想了所要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具体方案,认为实现了这些方案,就可避免欧美的流弊,做到主权在民。关于民生主义,他认为人类求生存的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实行;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的主张。
-
建国方略
《作者:孙中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治著作。孙中山著。写于1917—1919年,由3部分组成,曾多次印行。1956年编入《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部分“心理建设”,即“孙文学说”(1918年著),共8章,主要论述“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指出: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权,原定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及种种革命方略、建设宏模不能实现,原因是“知之非艰,行之唯艰”的成说存在于人们心中。因此在认识论上必须打破旧说,懂得“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有志竟成”的道理,以鼓励人们实行革命主张。第2部分“物质建设”,即“实业计划”(1919年著),提出中国经济建设的计划。主张兴办实业,谋求富强。共分6个计划,全面设计了中国工业建设的步骤、规模。前3个计划是在秦皇岛建北方大港、在上海建东方大港、在广州建南方大港,以作为发展各种工业的中心。第4个计划是兴建铁路系统。第5个计划是兴办衣、食、住、行、印刷等各种工业。第6个计划是兴办采矿业。希望通过外国资本主义的帮助,工业革命与国有化同时进行,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促进世界文明,防止战争爆发。第3部分“社会建设”,即“民权初步”(1917年著),解释为实现民权而举行会议的手续和方法。认为民权就是人民有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这样才是纯粹民国。实行民权的第一步是教会民众如何举行会议。卷一,“结会”;卷二,“动议”;卷三,“修正案”;卷四, “动议之顺序”;卷五, “权宜及秩序问题”。这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全面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纲领。其中普及民权知识,教导民众迈出实行民主的第一步,有积极意义。
-
中兴论
《作者:陈亮》陈亮撰。见《龙川文集》卷二。陈亮撰写此文时,金统治集团内乱刚刚平息,南宋王朝也稍稍稳定,其内部又出现了苟且偏安的气象。陈亮于此时向宋孝宗呈递《中兴五论》,《中兴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论述了北伐中原、实现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批判了苟且偏安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和军事上的策略。作者极力主张建立以襄、汉为中心的战略基地,从东西两翼向中原突出奇兵进行合围。文章又强调事在“人谋”。但陈亮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意欲偏安的皇帝身上,这是陈亮本人思想的局限性。然而从总体看来,文章是切中要害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文近两千言,规模宏大,语气激昂,说理透辟,实为佳作。
-
革命军
《作者:邹容》邹容著。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5月上海大同书局出版,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共七章。章炳麟作序。书中论述了革命的正义性、必要性及其方法和前途,歌颂革命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世界之公理”,是“去野蛮而进文明”的“天演之公例”。极力鼓吹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主张用革命手段“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扫除干涉中国主权的“外来之恶魔”,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华共和国”。笔锋犀利,文字通俗,风行海内外,系二十世纪初年鼓吹革命最有影响的论著。各地书肆为免清廷检查,易名《革命先锋》、《图存篇》、《救世真言》等加以翻刻,销量达一百一十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销数首位,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
-
盛世危言
《作者:郑观应》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近代郑观应著。光绪十九年(1893)正式出版。几经修订增补后,其正规版本有3种:1894年5卷本,1895年14卷本,1900年8卷本。由1873年的《救时揭要》与1880年的《易言》演变而成。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刊行。正文共10004篇,附录130余篇。是作者阅读中外报刊而作的随笔札记。书中提倡学习西方进行政治改革,变法图强。指出西方国家之所以富强是以“育才子学堂,论证于议院”为体,以轮船、火炮、洋枪等军事和民用技术为用,批评洋务派学西方是“遗其体而求其用”,舍本逐末。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议院,以上下通气,传达民情。同时指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比军事侵略更危险,“习兵战不如习商战”,要求“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畅其流”,全面发展资本主义,以抵制侵略。主张建立自己的机器制造业,为发展民族工商业提供独立的技术基础;国家应扶助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实行关税自主;翻译传播西方书籍等。这些主张对当时的知识界影响甚大,被誉为“医国之灵枢金匮”。1895年,光绪帝令印发2千册分发臣僚阅读,并风行日本、朝鲜,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版本甚多,有五卷本、八卷本、十四卷本。辛亥革命后,作者又编《盛世危言后编》。
-
大同书
《作者:康有为》康有为撰。1885年(光绪十一年)康有为写成《人类公理》;是年至1892年间写成《实理公法全书》。在此基础上于1901年至1902年旅居印度期间,基本完成《大同书》。此后仍不时修改。共分十部,1913年在《不忍》杂志刊载甲、乙两部内容。1935年全书由中华书局出版。运用 进化论观点,根据今文经学变易思想,称封建社会为“据乱世”,资本主义社会为“升平世”,未来社会为“太平世”(即“大同世界”)。列举人世间种种不合理现象和人生各种苦难,揭露封建社会的贫穷黑暗,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企图通过“去九界”(去国界、去级界、去种界、去形界、去家界、去产界、去乱界、去类界、去苦界),到达“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全书杂糅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佛教慈航普渡众生的教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和片断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构筑了一个“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乌托邦世界。康有为写的《大同书》,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但因逃避阶级斗争,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之路。
猜你喜欢的书
通俗内科学
内科著作。张拯滋(若霞)编,成书于1916年。作者试图融会中西医学,以传染病、呼吸器病、循环器病、消化器病、泌尿器病、运动器病、神经系病分类方法阐述常见内科疾病43种,每病分病因、症候、经过、预后、类症、治法、处方等项。解释病理多采西医说,治疗则以西医常规处理参合中医方药。该书将西医所论由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与中医之伤寒、霍乱混为一谈,并提出分别用麻黄汤、理中汤治疗,是明显错误。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及单行本。
古今岁时杂咏
四十六卷。宋蒲积中(生卒年不详)编。蒲积中,眉山 (今属四川) 人。本书之前,宋绶有《岁时杂咏》二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宣献昔在中书第三阁,手编古诗及魏、晋迄唐人岁时章什,厘为十八卷,现增益为二十卷。蒲积中因其原本,续为此书。书前自序称:宣献所集,允称广博。然本朝欧阳、苏、黄诸人逢时感慨,发为辞章,不在古人下。因取其卷目而择今代之诗附之,名曰《古今岁时杂咏》,锓版以传。书中所增唯宋人之诗,而目类则一仍其旧。晁公武载绶原本诗一千五百零六首,而此本二千七百四十九首,比《岁时杂咏》增加了一千二百四十三首,其搜采可谓宏博。自卷一至卷四十二为元日至除夜二十八目;其后四卷则收只题月令而无节序之诗。古来时令之诗,摘录编类,至清以此本最为完备,不只是歌咏之林,亦典故之薮,实用价值较大。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岭云海日楼诗钞
诗别集。一册十四卷。近人丘逢甲撰。初版于一九三六年,又版于一九八二年。丘逢甲,又名仓海,字仙根,号蛰仙,又号仲阏。生于同治三年(1864年),卒于一九一二年。台湾人。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甲午战争中,在乡督办团练,与台湾士民抵抗日军。在台湾创办学校、推行新学。曾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谘议局议长。民国成立后被举为参议院参议员。丘逢甲天资聪明,一生作诗极富,梁启超称之为“诗界革命一巨子”。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收乙未至辛亥十七年间的作品。并附年谱、传记等。逢甲为近代著名爱国诗人,作诗近万首,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情;风格近杜甫,以沉郁顿挫见长;有散文化倾向。有1913年排印本。
帝释岩秘密成就仪轨
全一卷。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佛入于帝释岩,为金刚手讲说礼拜弥勒菩萨之作法及根本大明。
都部陀罗尼目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称陀罗尼门诸部要目、陀罗尼诸部要目、诸部要目。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举金刚顶经、大日经、苏悉地经、蕤呬耶经、苏婆呼童子经、怛唎三昧耶经等之要目而加以解说。其中,于金刚顶经部分,初出大本之偈数及会数,并初会之经名,次列初会中佛部等五部之部主、眷属等之布列法、曼荼罗之种类、四种智印、四种眼等之要项,并加以解释。于大日经部分,举百六十心、十缘生句、胜义世俗之修行法、曼荼罗之造立法、护摩法之种类等。于苏悉地经部分,举出佛部等三部之真言及部主、明妃、忿怒、四种结界、五种供养、四种法修行之相应日等要目而释之。于蕤呬耶经部分,特细说分布曼荼罗及絣地法。于苏婆呼童子经部分,则就金刚杵之种类阐明其意义。于怛唎三昧耶经部分,举大轮金刚真言之功能,与不动尊之本誓等加以解说。
五灯会元
中国佛教禅宗史籍。南宋普济撰。二十卷。成书于宝祐元年(1253),清季有宝祐本的覆刻本和影印本;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亦有单刻本,并据以收入明《嘉兴藏》等若干版大藏经;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苏渊雷新点校的《五灯会元》上下两册。本书是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间先后问世的5种“灯录体”禅宗史籍的汇编本。禅宗把以法传人喻为灯火相传,故谓其传法史为“传灯录”, 简称“灯录”。五灯”指:《景德传灯录》,法眼宗道源撰; 《天圣广灯录》,临济宗李遵勖撰;《建中靖国续灯录》, 云门宗惟白撰;《联灯会要》,临济宗悟明撰;《嘉泰普灯 录》,云门宗正受撰。普济对上述“五灯”进行删繁就简, 将一百五十卷缩编为二十卷,合五为一,故称《五灯会元》。宝祐本沈净明跋言:“禅宗语要,具在五灯。”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