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鹏

汤鹏
  • 姓名:汤鹏
  • 别名:字海秋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湖南益阳人
  • 出生日期:1801
  • 逝世日期:1844
  • 民族族群:

汤鹏(1801-1844)近代诗人。字海秋。湖南益阳人。道光二年(1822)中举。次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曾任军机章京。旋补户部主事,转贵州司郎中。擢山东道监察御史,议论风发,勇于言事,一月之中而3上奏章。以触犯清朝宗室尚书,叱辱满族官员而被罢御史,改任户部员外郎。鸦片战争时期不在御史之位,仍请户部尚书转奏条陈,建言30事。平生以负才敢言出名,毁誉交加。死后,曾国藩撰挽联曰:“著书累百千万言,才未尽也。得谤遍一十八省,名亦随之。”王之春以为“数言纪实,写尽其人”(《椒生随笔》卷4)。


汤鹏诗兼工各体而多产,道光十八年(1838)已有诗3000多首,而删存2000多首。其诗题材广泛而以抒发内心感慨不平之气为其特色。如《咏怀四十首》有句曰:“朱丝弦在钟期死,流水高山不可弹。”“蛾眉有憾供谣诼,骏骨无媒失翥骞。”《初值枢禁》:“十年蠖屈才名老,五色鸾翔禁掖尊。”《拨闷六首》:“千秋一剑独苍茫,宦海飘如未泊航。 ”《友人席上醉后作》:“屈悲贾愤太摧颓,两鬓飘飘白雪来。只有杜康如我意,飞腾三万六千杯。”其诗集竟博得53人题赞,亦属罕见。林则徐曰:“海秋之诗无体不工。四言出入于《风》、《雅》、《颂》。五言始而希踪韩、杜,既而陶、阮、鲍、谢,皆在伯仲之间。七古则寓妥帖排奡之力于淋漓跌宕之中,合太白、昌黎为一手。五、七律,五、七绝均嗣响唐人。至其所为琴操、古歌谣,则尤备古人所不及,为今人之所不能为。”(《〈海秋诗集〉跋》)张际亮曰:“观其才气之纵溢,骨力之雄奡,声情之激壮,思理之浩窅,出入《骚》、《雅》,包举汉、唐,洵近代之所希也。”(《〈海秋诗集〉跋》)著有《海秋诗集》、《浮邱子》、《学术明林》、《七经补疏》、《止信笔初稿》、《四书艺》 和《古今体诗》等。


鸦片战争时间,上书反对英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对鸦片大量输入引起的“银荒”,主张以赋税征收实物的办法来解决,认为“毋弃民所有,则粟不贱。 毋苛民所无,则银不贵。”(《浮邱子·医贫》) 并以古代赋税征粟而不征银的情况对自己的主张进行论证:“古之征于民也粟,今之征于民也银,是故银势积重,粟势积轻。” (同上) 关于对外贸易及经济往来,主张应“严中外之防”,毋贪荒服之利而苟取之,毋损中华之利而苛与之。” (同上) 甚至认为“毋苟取,则能直其词以锄不顺。 毋苟与,则能大其坊以塞无厌”,“锄不顺则榛梗化”,“塞无厌则觊觎消” (同上),表明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认识还极其肤浅。认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是“患贫”,从古代儒家关于“生之者众,食之者寡”的理财思想出发,认为当时中国所以患贫,在于生产者少而消费者众,主张尽量使“浮民”参加农业生产。将出现大量浮民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土地兼并,据此提出“申名田之限以黜兼并”(《浮邱子·尚变》) 的主张,认为“限民田则均贫富,均贫富则抑兼并,抑兼并则鲜流亡。如是者国无贫。”(《浮邱子·医贫》)反对封建政府经营商业,强调“货出于市,毋出于官”(同上),要求废除当时官商勾结垄断食盐的“纲盐”制度,而代之以一般商人领票纳税后自由贩销食盐的“票盐”制度。也反对官府及贵族官僚经营高利贷,要求他们“毋收责,毋率贷” (同上)。主张减轻或废除各种工商税,以利于私人工商业的发展。认为医贫除增加社会生产外,还须去奢崇俭,节制消费,处在封建社会不同等级的人,应有严格不同的生活消费标准,超越标准的行为不但是经济上的“奢”,而且是政治上的“僭”,应予坚决制止。对封建上层统治阶级人物,也要求适当予以约束,使“宫禁之用毋滥,官封之用毋滥,兵卫之用毋滥,边鄙之用毋滥,凶荒之用毋滥,仓促非常之用毋滥。”

汤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惟实集

惟实集

元代诗文别集。7卷。刘鹗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善本较少见,仅有几种清抄本传世,全称为《吉永丰鹫溪刘楚奇先生惟实集》,别本并为4卷(另有外集2卷)。《四库全书总目》也著录为4卷,但《四库全书》本《惟实集》实为7卷,或系《四库全书》编者所析。卷1为疏、论,卷2为序及其他文体,卷3为记及其他文体,卷4为五言古诗,卷5为五言律诗、五六言绝句(各1首),卷6为七言古诗、律诗,卷7为七言绝句。附录(相当于清抄4卷本的外集2卷)有《元故江西参政刘公挽诗》,由梁潜作序(序作于明永乐五年[1407]),并收有梁寅、邓雅等人的挽诗;刘玉汝撰《刘公墓志铭》等有关刘鹗生平的资料。吴澄、许有壬、欧阳玄、揭傒斯等人都曾为刘鹗文集作序,但《四库全书》本《惟实集》均未收入,吴澄、许有壬序仅保存在各自的文集当中。《四库全书总目》评刘鹗之作说:“今观其集,大都落落不群,无米盐龌龊之气,可以想见其平生。”又以“体裁高秀,风骨清遒”来总括刘鹗的创作成就。附录(即外集2卷)是刘鹗裔孙刘于廷等重辑。

红楼识小录

红楼识小录

《红楼识小录》,堪称一部“红楼博物学”。红学家邓云乡先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小物说起,将因年深岁改,今人已难考实的许多事物加以描述,仿若一座别致的博物馆。作者以小识大,汇释难懂之物、费解之事,包含经济、交通、民俗、工艺、营造、园艺、饮馔等方面,将《红楼梦》细展于读者面前。 读过邓云乡先生的“红学四书”(《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这部古典中国的百科全书。

鸡峰普济方

鸡峰普济方

医方著作。三十卷。宋代医方,撰人待考,原题宋·张锐撰。据陆心源《仪顾堂成》卷十九考证疑为北宋·孙兆撰)。今存者为清代翻刻宋本,已缺二、三、六、八四卷。卷一为医论及炮炙法;卷四~二十七选录多种病证的治疗方剂,大致综括了宋代医家的一些临床成就,卷二十八~二十九列述丹药。原书散佚,《直斋书录题解》有《鸡峰备急方》一卷,《宋史·艺文志》亦并载,是为此书末卷。

虎雏

虎雏

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列入“新中国文艺丛书”。上海新中国图书局1932年1月初版。收1931年所写短篇小说5篇。其中《三三》的情节是:天真美丽的乡村姑娘三三见有个下乡养病的城市少爷喜欢她,便产生了种种对城里人生活的想象和猜测;《虎雏》描写“我”把一个年轻聪明的小兵留在上海读书,他却在外面打死人并悄悄逃走的故事;《医生》描写一个疯子将一女尸从坟中挖出,逼着医生医治的故事;《黔小景》描写贵州一个荒僻小店的老板死去多日才被发现的情形。

通志

通志

南宋郑樵撰。200卷。纪传体通史。记述上古至隋唐3000余年的史事。郑樵博学而著述丰富。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进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等31种书。绍兴二十六年,综合历代史料编成此书。分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等。计本纪18卷,自三皇五帝至隋,依各史抄录;世家3卷,分周同异姓;列传108卷,自周至隋;载记8卷,为五代十国;四夷传7卷,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年谱4卷,自三皇五帝至 隋;20略52卷,记上古至唐宋历代典章制度及文化发展。20略计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等,其中多袭用《通典》旧文,惟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为旧史所无。20略为作者用力之作,也是本书的精华。 其中最要者为《艺文》与《校仇》。《艺文略》为宋以前之图书分类目录,著录图书10912部,110972卷。《校仇略》为目录、校仇学之重要著作。旧以此书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但本书是通史,三书并列不当。元大德三山郡刻元明递修本,元至治二年福州刻本为现存最早版本。明清版本颇多,通行有清武英殿本。1937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二十略》有单行本,名《通志略》,有明陈宗奎校刊本、《四部备要》本、世界书局本等。

环溪惟一禅师语录

环溪惟一禅师语录

环溪惟一禅师语录,二卷,宋惟一说,觉此编,章鑑序,普明跋,觉性跋,附行状。南岳下第二十世,嗣无准范。又名《环溪和尚语录》。卷上收住瑞岩、惠力、宝峰、崇恩、资圣、报恩光孝、兴国、崇圣、天童景德等九寺的上堂语。卷下收小参、拈古、颂古、普说、法语、赞、偈颂、题跋、小佛事等。卷末附行状。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七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