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善之

程善之
  • 姓名:程善之
  • 别名:名庆余,以字行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安徽省歙县人
  • 出生日期:1880年11月29日
  • 逝世日期:1942年4月12日
  • 民族族群:

程善之(1880年11月29日—1942年4月12日),名庆余,以字行,安徽省歙县人;早年补博士弟子员;后加入同盟会和南社;1911年,任《中华民报》编辑;1913年参与讨袁之役,任孙中山秘书;后回扬州从事教育,“五·四运动”时,倡导成立扬州学生会进行声援;1928年创办《新江苏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聘为国难会参议员;


幼年家教甚严,非经史不能寓目。故“笔墨古茂雅洁,足与琴南翁抗手”(郑逸梅《程善之传》),且工韵语。“后应试寄宿业师家,始得私窥《红楼梦》、《花月痕》等书,颇涉遐想,便私效为稗官家言”(郑逸梅《南社丛谈》)。终于以小说家名世。南社中诗文家多,小说家少,程善之即为该社小说家之一。30岁以后皈依佛教,绝笔言情之作,其他作品也渐稀少。一度执教于扬州。晚年寓居上海。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程善之执笔于《中华民报》;1913年参与讨伐袁世凯之役,随孙中山参与戎幕,任秘书工作;嗣归扬州,在美汉中学任教,倡导成立扬州学生会;1928年与弟子包明叔在镇江创刊《新江苏报》,任主笔;1932年春,参加抗日活动,被聘为国难会会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报社迁泰县;后转至上海租界出版地下油印报;1942年,上海租界沦陷,随《新江苏报》迁移至常州,途中因脑溢血突发病逝。


程善之曾有《杂感诗》述其学历云:“十岁学书史,耻以文章鸣。十四学击剑,十六能谈兵。二十负奇气,目空一世人。尔来十年余,踯躅终无成。材力日枯弱,意气徒纵横。优游辛卒岁,已有妻孥情。生不五鼎食,死不五鼎烹。吁嗟明镜中,搔首令人惊。”著有长篇小说《倦云忆语》、《残水浒》、《宋金战记》;短篇小说集《骈枝余话》、《小说丛刊》、《短篇小说》;诗集《沤和室诗存》;文集《沤和室文存》。其他尚有《四十年闻见录》、《清代割地谈》、《印度宗教史论略》、《女革命家吴淑卿》以及《说枪》、《说炮》、《锡兰茶园》等。

程善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道德真经集义

道德真经集义

二十卷。元刘惟永、丁易东合撰。刘惟永,字月屋,元道士,任常德路玄妙观提点,赐号凝远大师。与丁易东合撰《道德真经集义大旨》三卷、《道德真经集义》三十一卷,今存十七卷。此书原题“凝远大师常德路玄妙观提点观事刘惟永编辑,前朝奉大夫太府寺主簿兼枢密院编修丁易东校正”。据刘惟永跋称“今得石潭丁编修以其家藏名贤之注,与惟永所藏之书合而为一”(《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可知此书由刘、丁二人共同编撰。此书始编于元元真二年(1296),成于元至大初年(1308)。汉魏以来最早的《道德真经》注本有汉河上公本和魏王弼本,其后诸家注本各有所依,此书基本依王弼本。全书共分二部,皆为刘、丁二人合撰。其中第一部为《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 《道德经图说》 内含附图十六幅; 中卷为《道德真经集义诸家姓氏》和《道德真经》诸家序;下卷为《道德真经》说,辑诸家之说阐述《老子》要旨。第二部为《道德真经集义》。其每章章首有总说,阐明该章旨意,然后为经文及诸家的注释。书中所引诸家释文的原本多已散失,但释文赖此书得以留存。所以后世学者因其涉猎广博,而承认其参考价值。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

类经

类经

医经类著作。明张介宾(1563—1640)撰。三十二卷。介宾字景岳,又字会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自幼好学,喜读经书兵法兼好医学,曾从金英学医,尽得其传。后因从军不得志,复志力医学,钻研《内经》。除撰本书外,尚有《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及《景岳全书》等。在理论上,初从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后又倡“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理论。主张补益真阳、元阳,慎用寒凉攻伐,临床常用温补之剂。对后世影响颇大。又本“发隐就明,转难为易”之意,将《素问》、《灵枢》原文,按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类,三百六十余条,以类相从,编撰成书,故名。约八十万字。纲目清楚,条理井然,对《内经》注释详尽,结合临床实践多有发明,颇为后世推崇。有明天启四年(1624)初刻本,道光二十年(1840)宏道堂重刻本。

女丹十则

女丹十则

女子修行,与男子有别,男子阳从下泄,女子阳从上升。男子体刚,女子体柔,男子常保守丹田之阳精,不使外泄,积之既久,用身中真火锻炼,使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化为虚,而证道矣。

醒梦骈言

醒梦骈言

又名《醒世奇言》,全书十二回,有清代刊本。书署“守朴翁编次”,然其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皆无可考。书中每回演写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均可在《聊斋志异》中找到对应篇目。可以说本书是一部根据《聊斋志异》原本改写的《白话聊斋》。书中故事都是写下层社会生活的,具有浓厚的平民文学色彩。全书各篇故事结构完整,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清新可读,堪称清代话本小说中的佳作。

金台全传

金台全传

章回小说。作者不详。六卷六 十回。据弹词《金台传》改写。叙贝州少年金台 武艺高强,在县衙当马快,以孝义闻名遐迩。好 友张其、郑千于江口劫掠财物,捕首王则命金 台寻捕。金台寻至扬州,劝二人弃邪归正,结为 兄弟。三人入兰花院与三妓共饮,太师之子澹 台豹闯入,仗势欺人,金台杀之。官府悬赏捉 拿,三人遂携三妓往江西避居。金台结识七十 二家英雄造反,被总兵澹台寿擒获,发配淮安。 后因杀吏部尚书子方佳帮凶周通,又被下狱, 为王则所救。当王则起事攻下贝州之时,上命 金台为平阳大元帅,起兵讨则。金台致书劝降, 王则不从,战败后自刎身亡。金台礼葬之,凯旋 回朝,受封为王。书中多有斗法描写,为侠义与 神魔合流之作。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上海中 西书局石印本,前有二序。另有民国十四年 (1925)上海沈鹤记书局石印本,有删节。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

凡二卷。唐朝法藏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乃注释龙树十二门论之佳作,言简意赅,先立玄谈十门,后以细科释论文。作者乃立于华严圆融无碍之立场以作释,与吉藏所著十二门论疏相较,此为其特色。注疏有明道之玄谈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