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

- 姓名:宋应星
- 别名:字长庚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奉新县(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587年
- 逝世日期:约1666年
- 民族族群: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明代著名科学家。奉新县(今属江西)人。字长庚。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举人。曾任袁州府分宜县(今属江西)教谕。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阜阳市)知州。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弃官归乡。他从青年时代开始,从未间断科学研究活动。他重视“经世实用”之学,认为如不亲自进行观察、调查,无法掌握事物本质。经常深入实际,学习劳动者生产知识,加以研究、总结。在公余时间,他博览群书,调查访问,整理资料,先后编著了《野议》、《思怜诗》、《画音归正》(已佚)、《原耗》(已佚)、《天工开物》、《观象》、《乐律》、《谈天》、《论气》等著作,其中初刻于崇祯十年(1637)的《天工开物》最为有名。全书分十八卷。其中,《乃粒》、《粹精》二卷专讲谷物的栽培,农产品的加工,附有农具及水利工具图说。《乃服》讲棉、麻、丝、毛的纺织,兼讲养蚕和织机,附有纺织工具图。《彰施》叙述植物染料和染色技术。《作咸》、《甘嗜》、《膏液》三卷分别介绍食盐、食糖、食油等副食品的制造。《冶铸》、《锤锻》、《五金》三卷专门介绍金属的冶炼、加工以及金属器具与合金的制造,附有设备操作图。《燔石》讲采煤和烧石灰、矾石、砒霜等。《陶埏》讲砖瓦和陶瓷的烧制。《杀青》讲造竹纸和木本韧皮纸。《舟车》介绍水陆交通和车、船等运输工具,附有车、船图。《佳兵》主要介绍火药、火药武器及弓弩的兵器。《丹青》讲矿物性颜料的制造。《曲蘖》讲酒曲。《珠玉》介绍各种珠宝、玉器和水晶。此书内容丰富,凡是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重要生产部门,它几乎都有介绍。它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代表著作,反映了当时中国工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技术水平,因此此书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被赞誉为“中国的狄德罗”。《天工开物》在十七世纪末传入日本,十八世纪传到朝鲜,十九世纪后引起西方学者的重视,被译成多种外文。
《天工开物》一书记载当时中国农业、工业以及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全书十八卷,插图200余幅,包括作物栽培、养蚕、纺织、染色、粮食加工、熬盐、制糖、酿酒、烧瓷、冶铸、锤锻、舟车制造、烧制石灰、榨油、造纸、采矿、兵器、颜料、珠玉采集等。几乎涉及到所有重要的农业、手工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和过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书中所述的在冷浸田种水稻使用“骨灰蘸秧根”的施肥技术,是中国农史上合理使用磷肥的最早纪录。书中还提出了“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物种变异说,为改良农作物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天工开物》第二卷主要讲养蚕、缫丝、织绸,也谈到纺棉纱、织棉布,种麻、绩麻、织麻布和鞣制皮革的方法,其中首次描述的利用不同蚕蛾品种杂交而产生新的优良品种的情况,在生物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天工开物》第二卷记述的提花机,结构合理,操作灵便,能织出各种精美的丝绸,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械。第八卷《冶铸》中,介绍了当时在工具和大型铸造工业方面的各种先进的生产工艺,如大型失蜡精密铸造,铸钱时的砂型铸造工艺,渗碳热处理工艺等。《天工开物》记载了中国人最先发明的“灌钢”法,并在世界上第一次记载了锌的冶炼技术,使人们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大规模炼锌的国家。书中还记载了各种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记录了同体积的金、银、铜的不同重量对比,以及石灰、煤炭、硫磺、砒、矾等矿物的开采、冶炼、烧制、加工等方法。书中的不少珍贵插图,如提花机、钻井设备、轧蔗车、大型浇铸锤锻千斤铁锚、阶梯式瓷窑、玉石加工磨床等,都是世界上较早的科技图录,在科技史上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猜你喜欢的书
乾道临安志
南宋地方志。周淙撰。15卷。书成于乾道5年(1169年)。明时佚,今存3卷。临安为南宋行在,治今浙江省杭州市。今存一至三卷,为清杭州孙仰曾所藏宋椠本。光绪四年(1878),海宁钱保塘据章硕卿蜀刻钞本校勘,又从《咸淳临安志》中辑出佚文数条补入,编为《乾道临安志札记》1卷,与孙仰曾残本3卷并行。首卷题曰行在,记宫殿及中央官署。二卷记临安府沿革、星野、风俗、州境、城社、户口、廨舍、学校、科举、军营、坊市、界分、桥梁、物产、土贡、税赋、仓场、馆驿等子目,附以亭台楼观阁轩,叙录简要。
汴京残梦
《汴京残梦》是黄仁宇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历史小说,初版署名李尉昂。小说描写北宋徽宗年间,一名参与绘制《清明上河图》的画官的故事,通过这个人物勾连出《清明上河图》的复杂绘制过程。而徽宗时代的人物如蔡京、童贯,史实如运送花石纲、党争遗风、靖康之难等,则纷纷取得相对位置,次第落座。历史小说家的叙事发明,便是在这些历史事件与时间错落的相对位置间,展开布局。在其中,我们也可窥见作者的“大历史”的小说观。
台案汇录辛集
本书分六卷,为清代台湾关系档案汇录第八集,称为「台案汇录辛集」。所有档案,统由「明清史料」戊编选录。其中主要以清嘉庆年间「艇盗」蔡牵事变为中心,而以道光年间中英鸦片战争期中有关台、澎防御事项为附。计前五卷共收七十六件,全与「蔡变」有关;后一卷收有十二件,即为防御英人关系文件。书末,录附「清史」「李长庚、王得禄、邱良功、许松年、黄标合传」(附录一)及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抄本「王得禄行述」(附录二)。按此等人物均与蔡牵事变有关,王得禄且预防御英人之役。
书蔡传旁通
六卷。元陈师凯撰。该书取董鼎《书传辑录纂注》以疏证蔡沈《书集传》,书中多采先儒问答,论其得失,意在阐明义理,于天文、地理、律历、礼乐、兵刑、龟策、河图、洛书、道德、性命、官职、封建之属则不甚经心。凡蔡《传》阐释未详者,此书博征繁引,析其原委;凡蔡《传》谬误者,此书多所回护。盖此书旨在发挥蔡《传》,故于蔡《传》谬误不复纠正。版本现存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另有《通志堂经解》本。
佛说明度五十校计经
佛说明度五十校计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见大集经五九及六十两卷,此存目。十方菩萨问何因缘,菩萨有痴有黠,乃至智能有厚薄?佛言,知校计为黠,不修校计为痴,因广说五十校计法。
阿阇世王授决经
又名《阿阇世受决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北宙23。西晋法炬译。一卷。首尾完具,共五十三行。谓阿阇世王以灯供佛,从宫门直点到祗洹精舍。一贫穷老母乞得两钱,亦点一灯供佛。阿阇世王的灯虽有人看管,但或灭或尽。老母之灯却光明特朗,更上照梵天,连神通第一之目连亦无法扑灭。佛为老母授记曰:三十劫后功德圆满,当可成佛。阿阇世王又令园监采花,以备供佛。园监采花后,路逢佛行,便以花献佛。佛为园监授记百四十劫后当得成佛。阿阇世王为自己未能获得佛之授记而懊恼,大臣祗婆说:“王虽频日设福,但用国藏之财,使人民之力,心或贡高,意或嗔恚,故未得决。”于是阿阇世诚心斋戒,往耆阇崛山中。其时佛已在拘尸那伽入涅槃。但由于阿阇世王至心至诚,佛显身为其授记,八万劫后当得成佛,曰:“净其所部如来”。经中主张的诚信重于功德的思想值得重视。异译本有东晋竺昙无兰的《采花违王上佛受决号妙花经》,一卷。两种译本均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本可供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