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华

- 姓名:陈天华
- 别名:字星台、过廷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省新化县下乐村
- 出生日期:1875年
- 逝世日期:1905年12月8日
- 民族族群:
陈天华(1875年-1905年12月8日),字星台、过廷,别号思黄。1875年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下乐村。他家境贫困,幼时替人放牛籍以糊口。15岁时入私塾就读。1896年陈天华随父去新华县城谋生,后经人帮助得入资兴书院学习。1897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1903年3月,由求实学堂资助送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此间,他深受留日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的感染, 日以继夜地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政治社会学说,并参加黄兴等人创办的《游学译编》杂志(月刊)和《新湖南》的编辑工作,鼓吹反清的民族主义思想。同年4月,沙俄帝国主义违约拒不撤走它在1900年侵入东北的军队,妄图长期霸占中国东北地区。陈天华异常愤慨,曾啮指写血书数十幅,以示抗议,留日学生掀起拒俄运动,组织拒俄义勇队,陈天华和黄兴一起被举为归国运动员。 5月,义勇队改名为学生军,陈天华为学生军的积极组织者之一,并于军部工作。清廷慑于学生军反对帝俄爱国运动的声威,勾结日本政府将其解散。他不屈服于日本政府的压力,乃与黄兴等人以学生军为基础,组织了革命团体“军国民教育会”,并将宗旨由拒俄改为武力反清,把斗争的锋芒直指卖国媚外的清政府。
在这期间,陈天华奋笔直书,伏案撰写爱国革命文章,号召人们起来反帝爱国,反清革命。他发表在5月24日及4月14日的上海《苏报》上的《敬告湖南人》与《复湖南同学诸君书》、呼吁青年要把救国付之于行动,不怕牺牲。是年秋,陈天华在东京撰写了有名的《猛回头》、 《警世钟》两本小册子。以激昂的爱国热情,以通俗流畅的文字,用弹词的形式,痛陈了中国面临被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严重形势,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激烈地抨击了清廷的卖国罪行,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写道:
俄罗斯, 自北方,包我三面;
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
德意志,领胶州,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
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分;
清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①
陈天华透彻地阐明了爱国和革命,反对帝国主义与反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关系,他指出: “列位,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州政府的吗?早已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州政府就立刻奉行”②。 “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那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我们分明是拒洋人,他不说我们与洋人作对,反说与现在的朝廷作对,要把我当做谋反的叛逆杀了” ③。 “我们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①。这就是说,清政府已经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清朝权贵只不过是帝国主义的奴才。因此,要反对帝国主义,就必须进行反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二者是不可分的。这就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革命认识。
陈天华热情地宣传了敢于同帝国主义斗争的革命思想。他说:“其实洋人也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我怎么要怕他?”“只要我全国皆兵,他就四面受敌,即有枪炮也是寡不敌众”,“只要我人心不死,这中国万无可亡的理”②。他号召人们“洋兵不来便罢,洋兵若来,奉劝各人把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了犁巴,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齐把刀子磨快,子弹上足,同饮一杯白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杀那洋鬼,杀投降洋鬼的二毛子”③。他还在《猛回头》文中,提出了重武备,务实业,禁缠足等具体的反帝救国主张。
陈天华不仅热情洋溢的鼓吹革命,而且身体力行,积极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1904年2月15日,陈天华同黄兴等人一起,在长沙成立了革命团体华兴会。并设同仇会以联络会党,设黄汉会以联络军界,他担任军队的运动工作。几经密议,决定于1904年11月16日慈禧太后寿辰之日,在长沙起事,并同时组织长沙、衡州、常德、岳州、宝庆五路起义军响应,陈天华被派江西运动巡抚营统领廖明缙顺从革命。由于坏人告密,湖南巡抚下令在全省大肆搜捕华兴会员,陈天华与黄兴等人逃往上海,是年底转赴日本。
1905年7月下旬,孙中山由欧洲到达日本,提出联合各派革命力量,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的建议,陈天华十分赞成。他同黄兴一起会见孙中山,讨论建立统一革命团体问题,坚决主张华兴会与孙中山联合。 7月30日,孙中山邀请各革命团体成员及革命志士70余人,在东京召开筹备会议,陈天华为发起人之一,并同黄兴等人被推举为同盟会章程起草员。 8月20日,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通过了由陈天华等人起草的《中国同盟会总章》,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的庶务,协助总理执行工作,陈天华为书记。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他参与编辑工作,并为主要撰稿人之一,发表了许多论文。在《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一文,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立宪派散布的“中国不适宜民主革命”的谬论,鲜明地体现了他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伟大思想和坚定的信心。
1905年11月,应清政府的要求, 日本政府颁布了“取缔清朝留学生规则”,限制中国留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激起了中国留学生的强烈抗议。陈天华、宋教仁、秋瑾等人力主全体留日学生返国,自己办学,以洗耻辱。以胡汉民、汪精卫为首的少数人认为“求学异邦,宜忍辱负重,不可轻率回国”。陈天华悲愤民权,逐决心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激励中国留学生,共同对敌。他在写成了三千余言的绝命书后,于1905年12月8日凌晨,在东京大森海湾投海殉国,时年30岁。1906年夏,陈天华的灵柩运抵湖南,在革命党人的组织下,长沙学生及其他各界人士万余人,举行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葬礼,群众身着素服,手执白旗,高唱哀歌,一直把陈天华的灵柩护送到岳麓山。对人民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新文学史初稿
现代文学史著。刘绶松著。作家出版社1956年分上、下卷出版。全书除“绪论”外,共有5编。第1编“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学”(1917—1921),内含4章: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文学革命”与“文学改良”;文学革命的实绩(鲁迅早期的创作);倡导时期的诗歌与戏剧。第2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21—1927),内含5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国内形势与文学概况;在战斗中前进的鲁迅;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文学主张与“革命文学”的提出;本时期的诗歌与小说;本时期的戏剧与散文。第3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27—1937),内含9章:在白色恐怖下向前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想战线上的对敌斗争;党给鲁迅以力量;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老根据地的文艺运动;本时期的诗歌;本时期的小说;本时期的戏剧;本时期的报告文学与散文。第4编“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1937—1945),内含7章:在民族解放旗帜下的文艺运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伟大历史意义;文艺思想领域内的批判和斗争;本时期的诗歌;本时期的小说;本时期的戏剧;本时期的报告文学与散文。第5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45—1949),内含4章:沿着文学的工农兵方向胜利前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大收获;在反对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成就。书末有附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简述”。本书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写的,“左”的倾向较为明显。此书在作者逝世后经过修订,于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验方家秘
中医方书,不分卷,署名山野居士撰,真实姓名不详。约收秘方900方。
娘子军
列位:现在的世界是日进文明不比从前的**了。无论什么事情,上自国家政体下至社会上的风俗,同家庭间的习惯,凡有偏重的流弊统统都要改良。那改良的入手办法第一层便是兴学,若除去了兴学二字,实在没有别的好法子。为什么呢?因为凡百事不论大小粗细总抛不掉这个学堂,必须从这根本上改起,方才能真的改良呢。你们试看各处的风气,有学堂的地方总比没有学堂的地方来得开通一些,学堂多的地方总比学堂少的地方又来得开通一些,这就是逐渐进化的公例。岂不是兴学的好处么!岂不是改良必从兴学入手的明证么!但是,说虽说得如此容易,那干的时候却真是难上又加个难哩。试问各处的教育会哩、劝学所哩,同种种高等、初等的学堂哩,当那发起兴办的时候,哪一处不经过多少阻碍!多少反对!官吏的压制、顽民的暴动、种种大小风潮,真是说不尽许多。甚而至于家庭之内为了宗旨新旧不同,父兄不许子弟在外办学,遂至如水火一般的不睦,也不知添出了多少闲气闲恼。若不是亏了那般热心志士,任劳任怨,实心实力,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竭力提倡起来,哪里会有今日这样的成效啊!咳,我们中国当这新学萌芽的时代,能够不上几年便把学务办到如此,总也算发达得可以了。
春秋经解
十二卷。崔子方(生卒不详)撰。崔子方字彦直,又字伯直,号西畴居士,涪陵(今属四川)人,宋代着名经学家。《永乐大典》引《仪真志》之崔子方与苏轼、黄庭坚游,尝为知滁州曾子开作《茶仙亭记》,并刻石于醉翁亭侧,黄庭坚称其为“六合佳士”。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称他于哲宗时三上疏乞置《春秋》博士,不报,乃隐居真州六合县,杜门着书者三十余年。崔氏着述,除此书外,还有《春秋本例》、《春秋例要》。通观崔氏之学,要在明“日月之例。”其《春秋本例序》云:“《春秋》之法,以为天下有中外侯国,有大小位,有尊卑。情有疏戚,不可得而齐也。是故详中夏而略外域,详大国而略小国,详内而略外,详君而略臣,此《春秋》之义,而日月之例所以生也。着日以为详,着时以为略,又以详略之中而着月焉,此例之常也。”此书之宗旨,据其《后序》称,乃因戚《左氏》不着日月之例,且考圣人之例亦大疏略;而《公》、《穀》虽“知日月之例,然亦不知崩葬卒薨与弑君之无例”,所以“其辞至于乘乱而不可信。”因而此书重在阐发《春秋》一书的“日月之例”。其《自序》云:“圣人欲以绳当世之是非,着来世惩劝,故辞之难明者着例以观之。例不可尽,故有日月之例,有变例。慎思精考,若网在纲。”由于崔氏执着于“日月之例”这个虚妄的大前提,故虽亦能发“诸家所未发”,自成一家,但其“过泥”、“偏驳”乃至荒诞之处自所难免。现存有宋刻本,《四库》本是从《永乐大典》辑出的。
幻有传禅师语录
十卷,明正传说,门人圆悟圆修等编。卷之一住荆溪龙池山禹门禅院语录,卷之二住清凉山秘魔岩等处语录住燕山普照寺语录,卷之三间谈,卷之四间谈晚话,卷之五晚话,卷之六举古拈古,卷之七徴古颂古代古别古机缘画像语,卷之八书问韵语,卷之九驳语,卷之十性住释物不迁题旨赘语塔铭(附)。
建中靖国续灯录
简称《续灯录》。禅宗史书。北宋云门宗禅僧惟白集。30卷,另有目录3卷。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六册。书成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故冠以此年号。本书系继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之后,依禅门法脉相续之次第,编列师资略历、机缘语句、古则公案、偈颂等而成,全书大别为正宗、对机、拈古、颂古、偈颂等五门,而于临济、云门诸师之语所录较详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