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
鹅湖集
《作者:龚敩》明代诗文别集。龚敩著。据《明史·艺文志》、焦竑《国史·经籍志》记载,《鹅湖集》6卷,但流传甚少。程敏政《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搜采极博,均不及其名姓,可知亡佚已久。《四库全书》编者裒集《永乐大典》所收的龚敩诗文,依原目仍定为6卷。《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文说:“诗虽多沿元季余波,而清婉谐畅,亦自琅琅可诵。文则原本经术,结构谨严,实不愧于作者。”集中佳句如“眼前此景不易得,客里好怀先自开”;“雨昏湖口生春水,天入江东有暮云”;“梦熟池塘春晚后,酒醒窗户月来时”,殊自轩爽,颇堪讽诵。此集对考稽史事,也有裨益。《四库全书总目》举例云:“其《送周倬、张溥使高丽序》,称洪武十八年,命倬等往封国王,而《明史·高丽传》失载其事;又《赠刘叔勉奉使西洋回序》,称洪武二年春,诏叔勉使往,三年夏才至西洋,而《明史·浡泥传》乃称三年八月,命御史刘敬之往使,阅半年始抵其国,年月参错不合,自当以敩所记为符其实,是亦足以资参证也。”
-
对山集
《作者:康海》诗文别集。十卷。明康海撰,清孙景烈编。刊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对山集》分文体编次:卷一、策,卷二、书,卷三、卷四、序,卷五、记,卷六、碑,卷七、墓志,卷八、墓志、铭、祭文、行状,卷九、赋、琴曲、四言诗、五言古诗,卷十、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五言绝句。计文八卷,诗二卷,共为十卷。康海是“前七子”的重要成员。提倡复古运动,反对当时台阁体的那种雍容典雅、空洞无物的文风,并强调独创。从内容上看,《对山集》中有不少抨击时政、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品,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受刘瑾事件牵连而罢官,使得他的后期创作受到影响。一些作品情调低沉,特别是诗歌流露出更多的消极颓废情绪,缺乏积极意义。有的作品力图效仿杜甫直抒胸臆的特色,任情挥洒,缺乏锤炼,情是真情,但艺术上却有不足处。给人的感觉是率真冗长,似乎是不经意而成的作品。由于康海强调创作要有真情,同时又注意独创性,所以作品仍能逸气往来,翛然自异,比起李梦阳等人的摹拟、剽窃来显得高明多了。康海诗文集的版本较多,明代有张太微的选本和万历年王世懋的选本。清代有《康对山先生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马逸姿重编四十五卷本;《对山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孙景烈编十卷本,卷首有明万历九年王世懋所撰《对山集原序》,此本较完善。《四库全书》著录即此本。十九卷。此集为张太微所编。《对山集》又有孙景烈删定十卷本,已收入《四库全书》。其集自明以来有四种刻本,既明张太微选本、王世懋选本、清马氏康熙中编全集本及乾隆二十六年(1761)孙景烈删定本。而十九卷本较完备。此集今有明嘉靖间刻本传世,现藏北京图书馆。
-
斗南老人集
《作者:胡奎》六卷。明胡奎撰。胡奎,字虚白,浙江海宁人,生卒年不详。胡奎尝游贡师泰之门。明初以儒学征,授宁王府教授。著有《斗南老人集》六卷。此集为永乐年间宁藩刻本,共六卷。前有宁王朱权序,说明胡奎号斗南老人的缘由,称“其晚年泊舟江西鄱阳(今波阳)望湖亭,见石刻苏东坡‘黑云堆墨未遮山’诗,次韵和之书于壁上。忽见一叟来诵其诗,曰: ‘子非斗南老人耶?’因以自号。”显然是夸张之辞,其目的在于抬高自己。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吾乡云东逸史曾手录其稿,旧藏项氏天籁阁,后为华山马思赞所藏。而今世所传胡奎集皆出天籁阁钞本仅有四卷。前有项元汴题识,而无宁王原序,显然不是足本。昆山徐氏传是楼又从原刻影钞,分为六卷,辑录诗一千九百余首。其诗不事雕饰,往往自然之致,在诸体诗作中,乐府、七绝较优,绝句《道士吟》“一拳打得地皮穿,握住东风不放拳,只待杜鹃啼血后,展开凤尾始朝天”。语言流畅活泼,富有情趣。但其诗也时有摹拟未化的弱点。朱彝尊评论说:“其诗功力既深,格调未免太熟,诵之若古人集中所已有者。”其言诚不为过。四库已存目。
-
洞麓堂集
《作者:尹台》明代诗文别集。尹台(字崇基,号洞山)著。《四库全书》著录依据江西巡抚采进本,为明抄本,凡10卷,前有万历三十五年(1607)邹元标序。据《千顷堂书目》和《明史·艺文志》记载,《洞麓堂集》为38卷。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怀疑是合奏议及其他著作统计之。其实,38卷本有刻本,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黄承玄刻本。即是38卷本。四库馆臣当时未寓目,实是可惜。另外,现还存尹台《思补轩漫集》明刻本,凡8卷。《洞麓堂集》一作《洞山集》,四库馆臣曾作考证:“考集首邹元标序,称《洞麓堂稿》,大宗伯洞山尹公所撰,去公家里许,有奇洞,峰峦卓诡,遂以名堂,且名其稿。然则洞山其号,洞麓则其堂名,实一集也。”并评其集说:“集凡文六卷,诗四卷。元标序称其诗数百首,力推唐雅。制疏书序记铭状表数百篇,出入汉宋,阐释名理,不屑绮语,虽乡曲之词,例皆溢美,今核其所作,尚不尽诬云。”今观其集,所言不谬。
-
东洲初稿
《作者:夏良胜》十四卷。明夏良胜(约1521年前后在世)撰。夏良胜字于中,江苏南城人,生卒年不详,约明武、正德年间人。正德年间进士,累迁吏部考功员外郎,因谏南巡廷杖归,嘉靖初(1523)复职,后为仇家所讦,再下狱论杖,谪戍辽东。著有 《中庸衍义》(已著录)、《东洲初稿》等。此集为诗文集,共十四卷,初刻于正德十五年(1520)。卷一至卷七为杂文,卷八为诗,卷九为考定皇极指掌诸图,卷十为天文便览,卷十一、十二杂录谏南巡下狱疏奏诗文及同时诸人投赠申救之作,卷十三、十四杂录家居诗文。自卷十三以前皆题门人滇池罗江编,卷十四则题门人钟陵江治续编。据《明史·艺文志》载:“《东洲稿》十二卷、诗八卷,”与此本卷帙不同。考集中所录诗文,其嘉靖以后诸作均未涉及,史所载者可能是其全集,但已散佚。夏良胜风节凛然,两次直谏被谪。其诗文无意求工,抒写个人感受,情真意切,不事雕琢。
-
东岩集
《作者:夏尚朴》明代诗文别集。夏尚朴(字敦夫,号东岩)著。他所著述的诗文,初刻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题《夏东岩文集》6卷,诗集6卷。《四库全书》本仅收录了文集6卷,未收录诗集。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傅而保又重梓之,卷帙与嘉靖刻本有所不同,变为14卷,另首1卷。这2种刻本,今皆有存本。四库馆臣议论其文说:“尚朴本讲学之士,不以文章为工,然其言醇正,固亦不乖于大雅焉。”(《四库全书总目》卷172)这也说明其文并无多少文学色彩。但他的诗作,却无甚理学气,颇堪讽诵,正如陈田《明诗纪事》所说:“敦夫讲学,得之娄一斋(谅),一斋出之吴康斋,康斋诗入击壤派,殊不耐观,敦夫诗清超可喜。其论诗云:‘汉魏以来,至唐宋诸大家,皆有典则。至陈白沙自出机轴,好为跌宕新奇之语,使人不可追逐,盖本之庄定山(昶),庄定山本之刘静修(因),规模意气绝相类,诗学为之大变,独古选和陶诸作近之。’盖尝究心此事,宜其所作不入击壤一派也。”统观其集,所言确有道理。
-
东田遗稿
《作者:张羽(东田)》明代诗文别集。张羽(字凤举)著。为张羽季子张桢所编,门人储洵序之,凡2卷,诗、文各1卷。其集选家未有及之者,传本甚稀。四库馆开,两江总督录进,得以著录传世。《四库全书总目》曾评其名说:“案明初张羽,为吴中四杰之一,相距不过百载,而袭前辈之姓名,殊不可解。然前张羽工诗,此张羽亦复工诗,岂有心仿效,有蔺相如之慕欤。”并评其集说:“集中疏札文虽不多、皆切中时弊,方正之概,犹凛然可见。诗亦规摹盛唐,不落纤巧之习。盖弘治、正德之间,明初前辈犹为未远,流风余韵,往往尚存。而羽之澹静峭直,又出天性。虽其博大富健不及李东阳诸人,排奡钜丽亦不及李梦阳诸人,而不为旧调之肤廓,亦不为新声之涂饰,肖心而出,务达所见而止,在诸作者中,亦可以自为一队矣。”(《四库全书总目》卷171)陈田《明诗纪事》评注说:“其诗专讲音节,字句不尽人格,录其合作,固彬彬乎唐人之雅音也。”两家所言,大致说明集中诗文的特点。
-
东里集
《作者:杨士奇》诗文别集。九十三卷,附录一卷。明杨士奇撰。约成于明正统年间。《东里集》按文体分类排次,共计九十三卷,其中包括文集二十五卷,诗集三卷,续集六十二卷,别集三卷。别集三卷收录的是为朝廷起草的诏谕文诰和奏对文字:卷一为《代言录》(制敕之类的文字),卷二为《圣谕录》,卷三为《奏对录》。卷末有《附录》一卷,收录的是有关杨士奇的传、志等资料。杨士奇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在三十多岁以前。这一时期他游历湖湘等地,生活贫困,接触社会比较广泛,所以诗歌对社会的某些问题能有所反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有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也清新自然,活泼健康。后期,即入馆阁之后,官至内阁首辅,位高权重,所以诗歌大都词气安闲,纡徐蕴藉,韵语妥贴,声度和平,字里行间流溢出一种雍容典雅的台阁气息。虽不尚藻饰,不矜丽句,但也缺乏纵横捭阖气势,正所谓平正有余,而精劲不足。杨士奇的散文受欧阳修的影响较大,其文风也如他的诗风一样,平正舒缓,雍容华贵,体现出太平盛世的宰相风度。永乐、宣德年间的制诰碑版,多出自其手笔,叙事平稳,用语妥协,而无空泛之病,虽然缺乏创新,但不失古格。他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足以自成一家。《东里集》有多种版本。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认为正集是杨士奇亲手自选,刊刻于广东,后被人窜入数篇,其后子孙又刻为续集。集中有正统五年黄淮撰《东里集原序》。现传有明刻《东里文集》二十二卷本;清康熙十七年杨氏修补明刊《东里文集》二十五卷本;有清光绪三年杨觐光重刻二十五卷,别集三卷本;《四库全书》著录的《东里集》最为详备,九十三卷,是杨士奇的著作全集本,不仅收录了诗文,还收入了诏诰制敕文字。
-
别本东里文集
《作者:杨士奇》二十五卷。明杨士奇(1365—1444)撰。士奇,初名寓,以字行,号东里,泰和 (今属江西)人。建文初,以荐入翰林,累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历仕太宗、仁宗、宣宗、莫宗四朝,赠太师,谥文贞。著有《东里全集》、《别集》、《代言录》(已录著)。此集共二十五卷,有记二卷,序六卷,题跋四卷,碑铭十卷,杂文三卷。末一卷题为“方外”。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 “杨文贞 《东里集》,手自选择,刻于广东”,因不及全集内容充实,所以《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录入别集类仅存其目。但全集为九十七卷,盖有后人窜入,因此不全是士奇所自选定者,因而四库编者怀疑此二十五卷文集可能就是杨文贞“自定”之本。此集今有明嘉靖间刻本及明刻清印本传世,分别藏之于北京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
-
东海集
《作者:张弼》明代诗文别集。张弼(字汝弼)著。张弼所著诗文,现存有两种类型的版本,一种是正德十三年(1518)张弘至刻本,题《张东海先生诗集》4卷,文集5卷,万历间又在张刻本基础上重修。《四库全书》存目著录的《东海文集》5卷,是此刻本的后半部,不知何故《四库全书》著录所依据的刻本逸去了诗集部分。另一种是正德十五年(1520)书林刘氏日新书堂刻本,题曰《张东海先生文集》8卷。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张世绶翻刻刘氏日新书堂本,改名为《张东海全集》,凡8卷,并增有附录,不分卷,还附有张弘至所撰的《万里志》2卷。其诗文在当时均享盛名。陈田《明诗纪事》评其诗说:“东海诗有豪气,不受羁勒,七言断句,尤推擅场。”但是,其文并不精焊,也不如诗,《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文则直抒胸臆,不事锻炼,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载,弼自评其书不如诗,诗不如文,以为英雄欺人之语。诚笃论云。”
-
东江家藏集
《作者:顾清》四十二卷。明顾清撰。顾清字士廉、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弘治五年(1492)举南京乡试第一,第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侍读,官至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著有《松江府志》(已著录),《东江家藏集》。此集共四十二卷。包括初集《山中稿》 四卷,是其未仕时所作; 中集 《北游稿》二十九卷,是其既仕后所作;后集《归来稿》九卷,是其致仕后所作;此三集皆为顾清晚年自编,因此体例颇为精细、周密。顾清学端行谨,砥砺名节,与时政皆有所贡献。史称其诗古体学苏东坡,颇能跌宕,近体则清新婉丽,天趣盎然,其文简练醇雅,自娴法律,当时李何崛兴,文体将变,其独守先民之矩矱,虽波澜气焰未能极俶奇伟丽之观”,但“在茶陵一派中,亦挺然翘楚。”有两淮马裕家藏本。
-
东廓集
《作者:邹守益》全称《东廓邹先生文集》。十 二卷。卷首为序跋和目次,卷一至四为序疏说记,卷五、 六为书简,卷七为答问,卷八为杂著,卷九、十为碑传志 铭,卷十一、十二为诗。其中《青原赠处》是最早记载王 阳明“四句教”的文献之一。明邹守益 (1491—1562)撰。邹守益字谦之,安福 (今江西西部) 人。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第一。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隆庆初追谥文庄。邹守益传王守仁之学,诗文皆阐发心性之语。其门人陈辰始编录作为东廓初稿。东廓,山名,为邹守益讲学处。诸门人又梓其切要一百二十四篇,名曰摘稿,而晚年著述,则未之备。此编为嘉靖中所刊,题建宁府知府刘佃汇选,同知董燧编次,通判黄文明抡集。又题门人周怡、宋仪望、邵廉续编,孙德涵等十八人重辑。错互颠舛,不知出于谁手。史称世宗欲去与献帝本生之称,守益疏谏,下狱拷掠。嘉靖二十九年 (1550)九庙灾,守益疏陈上下交修之道,又忤旨落职。其疏具载本传,此集中不载。考 《千顷堂书目》,此集之外尚有《东廓遗稿》十三卷。今未见其本,或别收于遗稿中。
-
东皋录
《作者:妙声》三卷。明释妙声撰。释妙声,字九皋,江苏吴县人,生卒年不详。元末居景德寺,后居常熟慧曰寺,又主平江北禅寺。洪武三年(1370),与释万金同被召,总领全国佛事。所作诗文,辑为《东皋集》三卷。洪武十七年(1384),其徒德瓛始刊行。《明史·艺文志》、明僧《宏秀集》皆作七卷。此本有汲古阁印,盖毛晋家钞本。前有毛晋题识,亦称德瓛所刻,凡诗三卷、杂文四卷。而其书杂文及诗仅为三卷,可能是在传录时有所合并。妙声入明时,年已六十余,诗文多至正中所作。故顾嗣立《元诗选》亦录是集。妙声与袁桷、张翥、危素等俱相友善,故所作颇有士大夫风气。当元季扰攘之时,感事抒怀,往往激昂可诵。杂文体裁清整,四六俪语,亦具有南宋遗风。本书有 《四库全书》本。
-
一峰集
《作者:罗伦》十四卷。明罗伦(1431—1478)撰。罗伦字应魁,改字彝正,号一峰,江西永丰人。家贫好学,樵牧携书,讽诵不辍。成化二年 (1466)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擢进士第一,授修撰,因疏劾大学士李贤,谪福建市舶司提举,李贤卒复官,改南京供职,不久引疾归,以授徒讲学终。著有 《一峰集》。罗伦的诗文集于弘治初年由王昂开始刊刻,其版毁于火。正德年间,罗伦之子罗干任江阴教官,又重新刊刻,不久又毁。是集为嘉靖二十八年 (1549)刻本,张吉任永丰知县,嘱教谕林应芳搜集罗伦诗文稿,校刊而成。共十四卷。集前有罗洪先、聂豹二人序及罗伦遗像,并正德十六年(1521)制诰、陈宪章所撰传。《一峰集》另有万历十八年 (1590)刻本,吴期炤任永丰知县,此时嘉靖二十八年 (1549)刻本又已蚀败,吴期炤又请邹元标重校,并且还购得罗伦手录《梦稿》,计诗三百余首,合策奏序记诗文编为十卷,刊刻行世;集前有吴期炤邹元标序。罗伦为人刚正,严于律已,要求自己“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风烈而雷迅,迁善犹风,改过犹雷”。其文章自具清刚之气。黄宗羲认为其文 “刚毅之气,形于笔端,芒寒色正”。其诗虽非所长,但抒情写景之作,尚有几分艺术魅力。还应指出,其集中的纪梦诗甚多,但构思雷同,缺乏创造性。有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猜你喜欢的书
曾巩文集
文集,曾巩著。曾巩的散文创作在艺术上获得了很高成就。他的散文以“古雅”“平正”见称,讲究章法的严谨和布局的分明,叙事、议论委曲周详,节奏舒缓平和,用词素朴有分量,表现沉着,思致明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文集精选《寄欧阳舍人书》《醒心亭记》等曾巩文章8篇。一一加以导读、注释和翻译,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曾巩的文学造诣。
康平县乡土志
地方志书。约为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由李绍纲、徐芳修纂。此志依清末部颁乡土志例目。一册不分卷。绍纲,时任县劝所总董;徐芳,县巡警总局董事。按清末固定目录程式填报成书。约四千五百字。记事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分历史、政绩、兵事、耆旧、户口、地理、山、水、物产等十五目。记事简略。是为康平县设治百余年第一部志书。沈阳市图书馆藏抄本。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包括两篇道法。其一为《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其法择日斋戒入室,依次存思五帝来人身中,体内五脏之神及下丹田之神各镇其所,并存思饮咽五星及日月二景之精光,使映照五脏及下丹田。据称修行此道九年,可致飞霄登空,召役神灵,五脏不朽,魂魄保镇。其二为《镇神养生内思飞仙上法》。其法以平旦人室,凝神内思身中诸神(如面部七神、五脏六腑之神、精血骨节之神等等),使各自镇守其所。据称修行此道三年,可致身体不朽,召役神灵,「神飞形举,白日登晨」。以上两篇道法,《上清众经诸真圣秘》已引述,《无上秘要》卷九七亦录载其文。
易汉学
清惠栋撰。八卷。搜集自汉至三国时期孟 喜、虞翻、京房、荀爽等人的《易》说,“采辑遗闻,钩稽考 证,使学者多略见汉儒之门径”(《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经部》易类六)。汉儒治《易》多讲阴阳灾异,以卦象配 自然、人事。《经训堂丛书》本。此书大旨,乃追考汉《易》学说,掇拾其余绪,陈述其要例。全书所考,凡孟喜《易》二卷、虞翻《易》一卷、京房《易》二卷(干宝《易》附见)、郑玄《易》一卷、荀爽《易》一卷;末一卷为惠氏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易》;以郑玄次京房者,以《后汉书》称玄通京氏《易》也;
致身录
《致身录》是建文传说中出亡一节的重要文本,此书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前后流传于吴中,作者史仲彬,自陈为建文帝时翰林学士.其书以第一人称讲述靖难间作者亲历,亲见之事.依其述,史仲彬于洪武时为惩治贪官事告御状,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命主政户部"但被推辞.建文帝授其明经出身,命为翰林院侍书,从此为官直到燕王陷南京,参与了建文帝一朝的重大事件.建文帝改定官制,他上书谏言;《致身录》之说历来争议极大。疑托名史仲彬所著的伪书。
春秋繁露译注
十七卷,汉董仲舒著。《汉书·董仲舒》载其“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宋代有四种本子,多少不一。至明楼郁,乃定为十七卷,八十二篇,缺三篇,实七十九篇。颜师古注以《竹林》、《玉杯》、《蕃露》都是书名,而今《春秋繁露》中有《竹林》、《玉杯》,故《崇文总目》、程大昌等都有怀疑、攻驳之论。但大多数认为,其书基本可信是董仲舒所作。书中以孔子为素王,《春秋》为一王大法;提出三统、三世诸说;对《春秋》笔削褒贬,微言大义探讨极多;借阴阳五行论说《春秋》灾异,建构天人感应的学说;借解释“春王正月”,论证君权神授与大一统等等,较为全面论说了《公羊》学的基本理论。是汉代《公羊》学派的重要代表作,对其后的《公羊》学发展影响深远。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