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守益

- 姓名:邹守益
- 别名:字谦之,号东廓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西安福人
- 出生日期:1491
- 逝世日期:1562
- 民族族群:
邹守益(1491-1562) ,明哲学家,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被授以翰林院编修之职。第二年他去赣州讲学。后来因上疏劝谏皇帝而被杖责。官至太常寺少卿、兼侍读学士,出掌南京翰林院,为国子祭酒。他曾参与王守仁平定“宸濠之乱”。在学术上,邹守盖早年曾学宋程朱,崇奉理学。后来师事王守仁,并笃守王学致良知说,是王学的主要传人之一。他主要将王守仁的“良知”说向事上磨练的躬行方向发展,并在“王门后学”中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良知修证派”,构成了与其他三派(良知现成派、日用派、归寂派)不同的特色。他常与钱德洪、王畿、湛若水等同窗,相互切磋问题。他继承了王守仁的良知本体论,认为“良知”是一个虚灵永恒的本体说“良知虚灵,昼夜不息,与天同运,与川同流”(《东廓语录》)。他将“良知”区分为体与用,并将其同孟子的“四端”说及宋儒的人性论结合在一起,认为良知之体是“天命之性”,是“指其精神灵觉而言”;良知之用则表现为孟子所说的“四端”善性,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等。在道德修养方面,邹守益认为修养的重点在于克服扫除本心的障碍,保持、恢复至善的良知本体即“致良知”,并认为“致良知”的主要方法就是“慎独”,“戒惧”。他说:“吾心本体,精明灵觉,浩浩乎日月之常照,渊渊乎江河之常流,其有所障蔽,有所滞碍,扫而决之,复见本体。古人所以造次于是,颠沛于是,正欲究此常照常明之体。”(《与君亮·伯光》)他要求“一有障蔽,便与扫除,雷厉风行,复见本体”(《答徐子弼》)。邹守盖还将宋儒的“主敬”说与王守仁的“致良知”说结合起来,主张“致良知”就是通过“主敬”以恢复本心之善。他说:“圣门要旨,只在修己以敬。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杂以尘俗也。”(《与胡鹿崖》)邹守益对传统的“王门四句教”给予了否定,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无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并非王守仁本人的思想,而是钱德洪、王畿两人的思想凑合而成的。他对“天泉证道”作了与王畿的《天泉证道记》不同的记载:王守仁奉命去征广西时,钱、王二人为他送行,王守仁便问二人近来学习有何心得。钱德洪说:“至善无恶者心,有善有恶者意,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畿说:“心无善而无恶,意无善而无恶,知无善而无恶,物无善而无恶。”王守仁说:“洪甫(钱德洪)须识汝中(王畿)本体,汝中须识洪甫功夫,二子打并为一,不失吾传矣。”(《青原赠处》)此外,邹宋益还反对程朱以“形而上”与“形而下”来区分“道”与“器”的做法,认为“道”“器”乃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他说:“盈天地皆形色也,就其不可睹不可闻,超然声臭处指为道,就其可睹可闻,礼物不遗处指为器,非二物也。”(《东廓语录》)在人性问题上,他将宋儒所说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统一起来,指出所谓“气质”就是指目睹、耳闻、身行等感性经验行为,“天性”必须依附于“气质”。他说:“天性与气质,更无二件”;“除却气质,何处求天地之性?”(同上)著作有《东廓集》十二卷。
邹守益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孔北海集
一名《孔少府集》。诗文别集。一卷。汉孔融撰。初刊于明崇祯间。孔融,字文举。生于汉元嘉三年(153年),卒于建安十三年(208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今山东寿光)相,时称“孔北海”。又迁少府,亦称“孔少府”。性刚直,直言敢谏,但政治上较保守,后为曹操所杀。原有集九卷,已佚。《孔北海集》为明末人张溥所辑。《孔北海集》一卷,共收诗文三十六篇,其中诗八首,文二十八篇。融曾官北海相,文辞锋利简洁,为时人称道。著诗、颂、碑文、议论、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等多篇。其集至宋已佚,今本系明人所辑,得36篇。有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乾坤正气集》本。
非诗辨妄
诗经学专著。一卷。南宋周孚撰。北宋时,郑樵作《诗辨妄》,辨《诗序》及毛、郑之非,周孚因作此书,责难郑樵,其自序云:“……自汉以来,六经之纲维具矣,学者世相传守之,虽圣人起,未易废也,而郑子乃欲尽废之,此予之所以不得已而有言也。故撮其害理之甚者见于予书。”可见作书之旨,实为卫道而非学术之争。书中所举凡四十二事,大多缺乏正确理由和事实根据。如驳郑樵“设若有子夏所传之序,因何齐、鲁间先出,学者却不传,返出于赵也”一条,仅称“理或有之”(原书第二条);驳郑樵“诸风皆有指言当代之某君者,唯魏、桧二风无一篇指言某君者”一条,竟说“其世不可知,则不指名其人,慎之至也”(原书第二十三条);驳郑樵“《召旻》诗首章言‘旻天疾威’,卒章言‘有如召公’,是取始卒章之一字合为题,更无他义”,非之曰“此苏子之说也,申言之何益”(原书第二十八条)。从以上三例看来,或作疑辞,或逞强辩,或者借故推诿,答非所问,皆不足以服人。其他未审原意,即加指责者,深文周纳、巧辞以辨者尤多。郑樵论诗,富有怀疑和批判精神,不为守旧势力所容,他的《诗论》和《诗辨妄》成书不久便归于散佚。清代辑佚之风勃兴,亦未见辑之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但没有收录和提及郑樵的《诗经》著作,而且还在周孚《蠹斋铅刀编》提要中横加指责。其实,周孚非郑之语,偏激舛谬,大都不堪一驳。《非诗辨妄》清代有单刻本、丛书本多种。收入《丛书集成初编》、《百部丛书集成》,丛书以《涉闻梓旧》本为佳。
友林乙稿
诗集。南宋史弥宁撰。一卷。弥宁字安卿,鄞县(今属浙江)人。嘉定中以国子舍生莅春坊事,后知邵阳。是集《宋史·艺文志》未见载,首有残缺序文一篇,据序意推,约成于知邵阳时,收诗凡百七十首,以近体诗居多。《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观其持论,似亦以妙悟为宗,与严羽之说相近。然命意遣词,务取鲜新,乃往往伤于纤仄,无所谓镜花水月之意,则所谓妙语者,特一韵之奇,一字之巧而已; 特其点缀映媚, 时亦清警,沙中金屑,要不可谓之非宝。”有《四库全书》本传世。另据文献记载,尚有宋、明刻本和抄本。一九五七年古籍出版社出版线装本。
词源
南宋末年张炎著。炎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南宋初大将张俊的六世孙。祖父辈皆以词名,且擅音律。张炎前期生活优游,宋亡后落拓江湖,一生致力于词的研究与创作,是南宋词坛名家,有词集《山中白云词》或名《玉田词》,对清浙西派有很大影响。《词源》是他晚年的著作,分上下两卷。《词源》一书元明两代收藏家均未著录。嘉庆十五年江都秦恩据元善起斋旧钞,刊于《词学丛书》,始有足本行世。原书成于元成宗大德间(1297—1307),约二万五千字。有张炎自序,书末有钱良祐、陆文圭二跋。主要记述张炎在词学上用功40年的心得体会。上卷14目,谈音律;下卷16目,谈对词人的评价和自己的词学理论。
慈湖诗传
二十卷,宋杨简著。其原书早佚,清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辑出,但缺《总论》一卷,《公刘》以下16篇。又从《慈湖遗书》补录《自序》一篇,《总论》四条,《攻媿集》所载楼钥与杨简论《诗》解《书》一通,附于卷首。其他论辨若干条,各附本解之下。 以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之说为本,反复发明。据《后汉书》之说,以《小序》出自卫宏,不足深信。又以《左传》不可据,《尔雅》多误,陆德明好异音,郑玄不善属文,其说偶有附会。但于一名一物一字一句,斟酌去取,往往旁征博引;考核六书,自《说文》、《尔雅》、《经典释文》、史传音注,无不采集;订正训诂,于《毛诗》和齐、鲁、韩三家,以至方言杂说,无不征引。多能折衷异同,而成一家之说。
法华经指掌疏科文
法华经指掌疏科文,一卷,清通理排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