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守益

- 姓名:邹守益
- 别名:字谦之,号东廓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西安福人
- 出生日期:1491
- 逝世日期:1562
- 民族族群:
邹守益(1491-1562) ,明哲学家,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被授以翰林院编修之职。第二年他去赣州讲学。后来因上疏劝谏皇帝而被杖责。官至太常寺少卿、兼侍读学士,出掌南京翰林院,为国子祭酒。他曾参与王守仁平定“宸濠之乱”。在学术上,邹守盖早年曾学宋程朱,崇奉理学。后来师事王守仁,并笃守王学致良知说,是王学的主要传人之一。他主要将王守仁的“良知”说向事上磨练的躬行方向发展,并在“王门后学”中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良知修证派”,构成了与其他三派(良知现成派、日用派、归寂派)不同的特色。他常与钱德洪、王畿、湛若水等同窗,相互切磋问题。他继承了王守仁的良知本体论,认为“良知”是一个虚灵永恒的本体说“良知虚灵,昼夜不息,与天同运,与川同流”(《东廓语录》)。他将“良知”区分为体与用,并将其同孟子的“四端”说及宋儒的人性论结合在一起,认为良知之体是“天命之性”,是“指其精神灵觉而言”;良知之用则表现为孟子所说的“四端”善性,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等。在道德修养方面,邹守益认为修养的重点在于克服扫除本心的障碍,保持、恢复至善的良知本体即“致良知”,并认为“致良知”的主要方法就是“慎独”,“戒惧”。他说:“吾心本体,精明灵觉,浩浩乎日月之常照,渊渊乎江河之常流,其有所障蔽,有所滞碍,扫而决之,复见本体。古人所以造次于是,颠沛于是,正欲究此常照常明之体。”(《与君亮·伯光》)他要求“一有障蔽,便与扫除,雷厉风行,复见本体”(《答徐子弼》)。邹守盖还将宋儒的“主敬”说与王守仁的“致良知”说结合起来,主张“致良知”就是通过“主敬”以恢复本心之善。他说:“圣门要旨,只在修己以敬。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杂以尘俗也。”(《与胡鹿崖》)邹守益对传统的“王门四句教”给予了否定,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无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并非王守仁本人的思想,而是钱德洪、王畿两人的思想凑合而成的。他对“天泉证道”作了与王畿的《天泉证道记》不同的记载:王守仁奉命去征广西时,钱、王二人为他送行,王守仁便问二人近来学习有何心得。钱德洪说:“至善无恶者心,有善有恶者意,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畿说:“心无善而无恶,意无善而无恶,知无善而无恶,物无善而无恶。”王守仁说:“洪甫(钱德洪)须识汝中(王畿)本体,汝中须识洪甫功夫,二子打并为一,不失吾传矣。”(《青原赠处》)此外,邹宋益还反对程朱以“形而上”与“形而下”来区分“道”与“器”的做法,认为“道”“器”乃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他说:“盈天地皆形色也,就其不可睹不可闻,超然声臭处指为道,就其可睹可闻,礼物不遗处指为器,非二物也。”(《东廓语录》)在人性问题上,他将宋儒所说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统一起来,指出所谓“气质”就是指目睹、耳闻、身行等感性经验行为,“天性”必须依附于“气质”。他说:“天性与气质,更无二件”;“除却气质,何处求天地之性?”(同上)著作有《东廓集》十二卷。
邹守益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国际学舍谋杀案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侦探小说。本书讲述了坐落在山胡桃路上的一间外国学生宿舍里发生了一系列离奇的盗窃案。坐落在山胡桃路上的一间外国学生宿舍里发生了一系列离奇的盗窃案,这不仅影响了宿舍里学生们的生活,也影响到了波洛的生活——宿舍的女舍监正是李蒙小姐的姐姐,她的忧虑影响到了李蒙小姐的效率,所以波洛决定帮助调查这件麻烦事。波洛去了外国学生宿舍,接触到了里面主要的成员:尼吉尔·夏普曼是一个喜欢招惹别人,让别人生气的家伙,派翠西亚·兰恩人不错,但却乏味,瓦丽瑞·何皓丝优雅有个性,雷恩·贝特生是一个魁梧友善的年轻人,伊丽莎白·琼斯顿是个来自西印度群岛的姑娘,她用功、有野心、非常孤独,不与人交际。领取傅尔布赖特奖学金过来这里的莎莉·芬奇,有一头欢畅的红发,是个令人愉快的女孩,席丽儿·奥斯丁漂亮,忧心,头脑反应不太快,柯林·马克那热衷于心理研究,珍·汤琳生充满了可爱、正直的性情。出乎人们的意料,波洛提出的解决方案竟是报警,很快,席丽儿·奥斯丁承认自己正是其中几件盗窃案的犯人,事情真相大白,还引发了一段爱情故事,但是第二天人们却发现席丽儿·奥斯丁死在了自己的床上,是自杀,还是谋杀?阴影笼罩在国际学生宿舍,宿舍的开办人尼可蒂丝太太也在一天晚上死于非命。被割破的背囊,电灯泡,听诊器……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东西之间究竟掩盖着什么样的阴谋?
醉经楼集
《醉经楼集》为晚明唐伯元手编之诗文集。唐伯元,字仁卿,号曙台,明广东澄海人。万历二年进士,曾任地方知县与朝廷部司官员。师事吕怀,崇尚朱子学,反对阳明学,曾上书反对王阳明从祀文庙。唐伯元是晚明政界、儒林中的知名人物。全书共六卷,《奏疏附刻》一卷。该书中的诗文涉及晚明的朝廷与宫廷政治、晚明的反阳明学思潮,以及明代潮汕地区,对于明代政治史、学术史以及潮学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次影印出版《醉经楼集》,以广东汕头市图书馆藏乾隆十四年刻本为底本,乾隆本是该书现存最早的刻本,后出其他各本均从此本出。该影印本单面影印,十六开,字大行疏。
种芋法
一卷。明黄省曾 撰。黄省曾,字勉之,别号五岳山人,吴县(今江苏吴县)人,明嘉靖举人。《种芋法》共分四节,主要汇集古书中关于芋的记载,“艺法”一节单独讲述了黄省曾生活时代的种芋方法,颇有价值。《千顷堂书目》农家类著录为《芋经》,有的版本题作《种芋法》。该书有 《明世学山》、《百陵学山》、《夷门广牍》、《说郛》等本。
血纸人
孙了红著。悬疑推理类小说。十二年前是谋财害命的道具,十二年后是伸冤复仇的催命符。呵!太神秘了!太神秘了!太神秘了!提起这一件太神秘的事情,最初的起因,是在一个佛教团体的讲经法会里。记得,那是在一个废历的九月中旬吧?本埠一处著名的佛教团体,举行了一个小规模的讲经会。这法会,并不宣讲整部的经典,每天只由主讲的法师,拈着自由的题材,阐扬一些佛教的教义。宣讲的限期,只有短短的十天。这种演讲,在佛教徒中间,有一个术语,称之为“讲开示”。这是宣讲的第五天。这天,循例由会中的主脑,拈着长香,迎请法师升座。两旁听经的男女居士们,肃立着,跟随执事的僧众,宣唱“炉香乍燕”的香赞,并称扬“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圣号。
邕州小集
一卷。宋陶弼撰。陶弼字商翁,永州(今湖南零陵)人。庆历中,随杨畋讨湖南猺,因功授阳朔县主簿,历官知邕州。四迁为东上阁门使、康州团练使。陶弼善作诗墓志铭谓其:“聚晚学弟子讲授六经,平生不治细故,独以文章自喜,尤号为能诗。”《湖广通志》称:“弼诗尤善言风土,蜡茶诗至五十韵。”其著作有诗文集十八卷,今仅存《邕州小集》一卷,内有诗七十三首,都是陶弼在湖南时所作,故以邕州为其名。《邕州小集》一卷有《四库全书》本,晨风阁丛书本。另有《陶邕州小集》一卷见《宋人小集四十二种》,式训堂丛书本。
中古欧洲史
叙述了从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瓦解到十四世纪为止发生在欧洲的历史事实,从二十章以后则探讨中古时代制度、思想及文化的覆灭及近世欧洲文化如何产生等问题。本书的特点在于注重讨论中古欧洲得以生息的制度,尤其重视基督教制度的影响;着重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在人类活动中有着重大作用的人物;不仅关注这一时期政治上的进步,而且对经济思想文化上的成功进行全方位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