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 续书断

    续书断

    《作者:朱长文书学论著。北宋朱长文撰。2卷。是书即其所编20卷本《墨池编》之九、十两卷,因系自撰而独立别行。前有熙宁七年(1074)自序,叙书法源流、作用及编撰宗旨。书仿唐张怀瓘《书断》体例,收录唐代至宋熙宁间书家,按品第编排,计神品3人,妙品16人,能品66人,附录38人,对唐、宋的书法家按上、中、下(神、妙、能)三品一一加以评论,论述颇详,并各立自传,兼及各人行谊。有丁禹生旧刊本。

  • 杨慎书品

    杨慎书品

    《作者:杨慎一卷。书论。明代杨慎撰。此书载论书之说,尚论古人,凡四十三则。内有朱文公学曹操书,涪陵有张淮侯书二则,不名失实。末一则说元朝番书,似草泽迂生之见。有《函海》本。

  • 试笔

    试笔

    《作者:欧阳修一名《欧阳公试笔》《欧公试笔》。一卷。杂著。宋代欧阳修撰。是编可能是后人辑录欧阳修所书或随笔而成,共三十条,每条有标题,书末有苏轼跋。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学书为乐”,它体现的是一种以书斋生活和文房趣味为特征的高雅情调,是追求自然适意、百无滞碍生活方式的士大夫人生哲学的具体表现之一。这种观点代表了当时多数士大夫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不仅开宋人尚意之先风,而且开文人书画理论之先河。有《书苑补益》本、《说郛》本、《百川学海》本等。

  •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作者:萧衍一卷。书评。南朝梁萧衍撰。全篇仅为两部分,凡二百五十字左右。首论钟繇书法十二意,为:“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也。锋,谓端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补,谓不足也。捐赠,谓有余也。巧,谓布置也。称,谓大小也。”而“规矩必周”;次评钟繇、二王书,亦“褒贬大备”。

  • 古今书人优劣评

    古今书人优劣评

    《作者: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或作《书评》、《评书》,旧題梁武帝撰。此编唐以前书俱未引及,始见于宋《淳化阁帖》,隋僧智果书,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有武帝《评书》 一卷,又《古今书人优劣》一卷,或即是编,故《宋史•艺文志》据以著录,今详核其文,多与袁昂《书评》相同,袁昂于武帝普通四年,奉勑评古今书,今本《书评》后,尚附载原启,知此书非出于武帝。今本中有为袁评所无者若干条,当为后人附益。宋朱长文辑《墨池編》,取两本会而录之,共得三十七人,《书苑菁华》所录二十八人。

  • 翰林要诀

    翰林要诀

    《作者:陈绎曾一卷。书学论著。元陈绎曾撰。着重实际方法的剖析,不作空疏的议论。此书共分十二章。计执笔法,血法,骨法,筋法,肉法,平法,直法,圆法,方法,分布法,变法,法书。前十一章各法中又分若干条目,如“筋法”中分“藏”、“度”,“平法”中分“偃”、“仰”、“平”、“勒”。各法中皆立种种名目,有本于前人者,有其自创者。十二章列举历代著名碑帖。

  • 衍极

    衍极

    《作者:郑杓五卷。书学论著。元郑杓撰,刘有定注。卷各一篇,凡五篇,俱取篇首二字为篇名,一为《至朴篇》,略述书学原始及古来能书人名;二为《书要篇》,述各种书体及辩碑帖真伪;推本六书,崇尚篆隶;三为《造书篇》,论书法之邪正,兼及字学诸书并古碑之美恶;四为《古学篇》,论题置铭石及评晋唐书家优劣;五为《天五篇》,论执笔法及诸碑帖全书。其文古奥艰涩,系统不精,持论过苛,评者颇有微辞,幸有刘有定评注。

  • 论书表

    论书表

    《作者:虞龢南朝宋虞龢著。1卷,叙二王书事,搜访名迹情形及所得字数,编次二王、羊欣等人书事,另有文房用具的使用等等,内容丰富,其中所记王羲之为老妪书扇、《道德经》换鹅、掣笔不脱等遗闻佚事,成为书林佳话,久为传颂。有《法书要录》本、《墨池编》本等等。

  • 承晋斋积闻录

    承晋斋积闻录

    《作者:梁巘书学论著。清梁巘撰。一卷。本书以语录和笔记体为主,对有关书法的执笔、学书、品评乃至砚墨、印章等均有论述。尤其《名人书法论》一篇,品评历代书法名家,要言不烦,多能一针见血,如:“赵文敏字俗,董文敏字软,文衡山字单。”是书所辑,前有裴(景福)印本序、荷亭的光绪抄本前记,收有《古今法帖论》、《名人书法论》、《自书论跋》、《执笔论》、《学书论》、《砚论》、《印章论》、《杂论》和荷亭《宝晋斋帖跋》。是书体便,以语录和笔记体为主,语气和持论,皆多推敲,用语精审,应是梁本人的论书笔记。

  • 评书帖

    评书帖

    《作者:梁巘书法杂论。清梁楠撰。一卷。共141则。系作者死后由士淦(姓不详)搜辑其随笔札记而成。首录《执笔歌》。全书前六十则包括执笔法、法书品评、碑帖源流、学书事宜等内容,后八十一则杂论各家书法。梁氏极注重执笔法,并以此做为评价书家造诣高低的重要标准。于执笔,主张大、中、食三指宜死,肘宜活;运笔不可过快,过快便无顿挫,又不可过慢,过慢不劲利;下笔不可力弱,但用力太过,收转处笔力反松。主要论述执笔法,评论各类书法家的优劣,各种碑帖的起源以及学习书法的心得。评论十分精审,论学习书法有独到见解,但说理不深。有《啖蔗轩集》附刻本,《美术丛书》本。

  • 书筏

    书筏

    《作者:笪重光一卷。书法杂论。清代笪重光撰。重光(1623—1692年),字在辛,号江上外史,君宣,蟾光,自称郁风扫叶道,江苏丹徒(一说句容)人。顺治进士,官御史,巡按江西,与明珠忤,罢归。工书画,擅诗文,字如其人。清代吴修《昭代尺牍小传》评其书曰:“书出入苏、米,纵逸之致。”在辛书取法眉山,笔意超逸名贵,与姜西溟、汪退谷、何义门齐名,称“四大家”。是编所言书法凡二十九则,至为精审。综论笔法、墨法、结字、章法、风格等书法艺术方面的问题。所论能从实践经验出发,富有创造性,如第二则关于各种笔划用笔的用语,第六则论书法布白,第十四则论书法创作要素的奇正、曲直、屈伸等的辩证关系,都能道前人所未道。原与《画筌》并行,但文体不类,故有人疑其“非《书筏》全文”。

  • 书法约言

    书法约言

    《作者:宋曹一卷。书论。清代宋曹撰。明末清初书法家。字彬臣,号射陵,今江苏盐城人。明崇祯时官中书。入清后隐居不仕,自谓遗民。工诗善书。所撰是书,不作浮词。全书有总论、答客问书法、论作字之始、论楷书、论行书、论草书各目。总论以“学书之当”开始,讲用笔时心、腕、手的作用,运笔的起止、缓急、虚实、轻重、映带、回环、转折、偏正、藏露、神形等。指出“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要有“字外之奇”。不作浮泛之词,至为扼要。接下去是“答客问书法”一篇,以答问形式发挥《笔阵图》及孙过庭《书谱》所言书法之意,行文则仿效俗传的《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 书诀

    书诀

    《作者:丰坊明丰坊著。1卷。是卷分段论述学书之法。即有笔诀书势、笔砚器具、篆法、悬腕用笔之法等等。对书法艺术中筋、骨、肉的产生与执笔、定腕、用墨的关系,论述得精辟,为前人经验之总结,总结了前人书论而归纳出来的两段话,即十六字的笔诀:“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和十九字的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可资参考。有《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

  • 临池管见

    临池管见

    《作者:周星莲一卷。同治七年(1868)刊行。论行楷法则31条,直抒己见,不袭前人成言。清代周星莲撰。星莲,初名日旿,字午亭。生卒年未详。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书法家,清道光年间举人,官知县。是书论楷行法则,全书分三十二段落。首段说明画字与写字两义之别。二段讲述字画同工。三段指出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详述中锋、藏锋、出锋、侧锋、扁锋及作字之法。四段说明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且谓“不知用笔,安知用墨”的关系。五段指出“凡作书,不可住笔”,要“使我顺笔性,笔随我势”,相得相融。

  • 五十六种书并序

    五十六种书并序

    《作者:韦续记述书法字体的著作。旧题唐代韦续撰。一卷。序中称后汉东阳徐安于搜读史籀,得十二时书,皆象神形,又加三十三体,共定五十六种(十二加三十三并非五十六,恐有误),则此书非其所作,只是为其所传。五十六种为龙书、八穗书、篆书、云书、鸾凤书、科斗书、仙人形书、龟书、钟鼎书、倒薤书、虎书、鸟书、鱼书、填书等等

  • 墨薮

    墨薮

    《作者:韦续书法论丛。旧题唐韦续撰。二卷。附 《法帖释文刊误》一卷。是书为汇辑前人论书短篇而成。其在此书中所辑二十一篇,不尽著撰书人氏,或加删节,以至因此疏失,使难加深察;后来论书法者又多为依据,遂至舛误杂乱,难于究诘。上卷为五十六种书、九品书人、书品优劣、续书品、梁武帝评、笔阵图等凡十项;下卷为张长史十二意法、王逸少笔势、卫恒书势、徐氏书记等凡十一项。书中所记,止于唐文宗时柳公权事,当出于开成(836年)以后人撰。然是否韦续所纂,未可论定。所述历代书法原委,及各家评论,颇为详备。其中大部分为法书要录所有,惟标题编目不同,且多选辑杂错。明代程荣校刻时附《法帖释文刊误》一卷于后。《郡斋读书志》有《墨薮》十卷,高阳许归与编,则别为一书。有明程荣刻本、《唐宋丛书》本、《格致丛书》本、《四库全书》本、《十万卷楼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书法秘诀

    书法秘诀

    《作者:佚名  凡欲学书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立,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种法嫡,纵有谏我、谤我,我不为之稍动,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际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于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一往直前,久之则有少分相应,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做中段工夫,取魏晋唐宋元明数十大家,逐字临摹数十日,当其临时,诸家形模,时时引入吾胸,又须步步回头顾祖,将诸家之长默识归源,庶几不为所诱,工夫到此,悠忽五六年矣。至末段则无他法,只是守定一家,以为宗主,又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到熟极处,忽然悟门大开,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奥,我之笔底迸出天机,变动挥洒,回想初时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自成一家,到此又五六年。

  • 古今书评

    古今书评

    《作者:袁昂书法论著,一卷。南朝梁袁昂撰。袁昂 (461~540),字千里,扶乐 (今属河南) 人。仕齐为吴兴太守,入梁,武帝用为吏部尚书,迁尚书令,位司空,卒谥穆正。《古今书评》是作者奉命品评历代书 家之作。对王右军、王子敬、羊欣等二十 五名自秦汉至齐梁,“皆善能书”的著名书 家,逐一加以点评,各家每以短语概括,文 字极其简洁,惜墨如金,如“韦诞书如龙威 虎振,剑拔弩张”,“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 有神”,“邯郸淳书应规入矩,方园乃成” 等,皆十分精辟。其次,作者以形象化的 笔法描述抽象的书体效果,将富有哲理的 点评与生动的比喻融为一体,如云:“庾肩 吾书如新亭伧父,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 语便态出。”“羊欣书似婢为夫人,不堪位 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陶隐居书如 吴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峭 快。”再者,作者特别推崇张芝、锺繇、王羲 之、王献之四家之作,尊为“四贤共类,洪 芳不灭”。评价极高。传梁武帝亦有《书评》之作,与此书颇 为相似,论者以为可能是后人据此附益或 伪托而成。而袁氏此书,则钩玄提要,富 有开创性意义,实为我国书学史上较早期 书法品评专著之一。传世有《法书要录》本、《书苑菁华》 本、《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后两种简称 《书评》)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 文选》本等。

  • 用笔法

    用笔法

    《作者:钟繇三国魏钟繇著。载于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一《秦汉魏四朝用笔法》。以自然元气宇宙论讨论书法艺术,认为“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书法家创造书法就如天以自然元气赋予万物,产生和创造了地上万物的美。文中还忆其学书:“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强调书家学习用笔的重要性,描其艰辛。所谓“每见万类,皆画象之”,主张学书根本上应师法天地自然。其说在中国书法美学上有重要地位。

  • 九势

    九势

    《作者:蔡邕又作《九势八字诀》。东汉蔡邕撰。论述运笔规则,即: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猜你喜欢的书

灌园集

灌园集

宋代诗文别集。吕南公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7著录此书为30卷。绍兴十二年(1142)符行中为本集所写的序称:“先生姓吕氏,讳南公,字次儒。其子郁亦有学问,能世其家,收拾先生遗稿编成三十卷。”但刊板久佚,故书亦不传,仅存抄本《吕次儒集》1卷,其内容只有《麻姑山诗》24首、《福山诗》1首以及《钱邓州不烧纸镪颂》、《义鹰志》、《龙母墓》3篇文章,当是后人由《宋文鉴》和《麻姑山志》抄撮而成。故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搜辑荟萃,重编为《灌园集》20卷。前6卷为诗及仅存的两首词,其余各卷则收入议、论、序、记、书、启、传、颂、赞、铭、杂著、墓表、墓志、祭文等各体文章。《四库全书总目》称吕南公为文“覃精殚思以力追秦汉”,而符行中序也说“曾子固独爱重其文,谓麻姑秀气,世不乏人,岂虚言哉!”又说其“文章雄深浩渺,自成一家”。可见其文学成就以文为高。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

中国古代著名类书。宋代四大书之一。宋太宗时命李昉等14人编辑,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下诏开修,到雍熙元年(984)十二月完成,共用了六年零九个多月时间。系据北齐《修文殿御览》、唐人辑《文思博要》等类书编纂。初名《太平总类》,因太宗阅览,改题今名,简称《御览》。一千卷。分五十五门,五千四百七十四类目。征引古书一千五百七十九种。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尤为珍贵,是古书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料。唯因许多资料钞自前人类书,有不够准确处。1935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本,系张元济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蜀本三百一十五卷,与日本宫内省等地藏南宋蜀本,及日本安政二年(1855)活字本配补影印,版本较善。1960年中华书局又据以影印。近人钱亚新有《太平御览索引》,洪业等编有《太平御览引得》。

溪山卧游录

溪山卧游录

画论。清代盛大士。四卷。约1820年。一、二卷多论画法或抄录前人画论;三、四卷记载其同时代画家和友人的交游及题赠诸事。提出士夫画与画工画的区别。 指出画有“三到”:“理、气、趣”。认为“非是三者,不能人精妙神逸之品”。提出绘画的“七忌”。强调画家主观情思抒发和寄托, 如画“旅雁孤飞, 喻独客之飘零无定也。闲鸥戏水,喻隐者之徜徉肆志也。松树不见根,喻君子之在野也。杂树峥嵘,喻小人之昵比也。江岸积雨,而征帆不归,刺小人之追逐名利也”。反对画家“沈溺于利欲名场”,作画“初下笔时,胸中先有成算,某幅赠其达官,必不虚发;某幅赠某富翁,必得厚惠。是其卑鄙陋劣之见, 己不可向迩,无论其必不工也, 即工亦不过书画之蠢耳”。暂缺三四卷。

海琼问道集

海琼问道集

海琼问道集,南宋白玉蟾撰,弟子留元长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是白玉蟾于嘉定十年(1217)传授留元长。全书收录白氏散文和诗赋八篇。其中《龙虎赋》、《乌兔经》、《玄关显秘论》、《金液大还丹赋》、《金液大还丹诗》、《道阃元枢歌》等篇,分别阐述修炼内丹之理论和功法要诀。《海琼君隐山文》、《常寂光国记》二篇。前者阐述隐居山林逸趣,后者记述游历「大慧明天常寂光国」之经历与见闻感受。常寂光国是作者虚构之理想国境。

古楼观紫云衍庆集

古楼观紫云衍庆集

古楼观紫云衍庆集。元朱象先编撰。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录古楼观唐、元碑记及唐、宋、元人题咏。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九卷,元魏菩提流支译。释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即释大宝积经第四十一会,法义甚详。(先经次论)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